篇一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细细读来、慢慢品位,仍觉对于在教育岗位上的自己有许多益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孝;再讲横的血缘关系——悌;然后发展到普遍的社会关系——爱众人。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谨慎”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鉴价值。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平了道路,也为腐朽意识形态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阻挡。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最近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恶性事件,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到庞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忽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标太高、内容空洞,体系太庞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养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

…… …… 余下全文

篇二 :《论语》学而篇第一之翻译及自我赏析

————————————————————————————————

【原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另译】

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自我赏析】

这三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对此章评价极高。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贯穿《论语》始终,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部分。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自我赏析】

此章中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孔子以仁为本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孔子当时作为一个纯粹的思想家为了生存而必须提出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的无奈体现,从另一方面也提想出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 但是,在当今社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状况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孝敬父母,关心长辈,考虑到老人们心灵上的需求。

…… …… 余下全文

篇三 :《论语》学而篇一则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一则读后感

我趁着周六周日的功夫读了一下《论语》的学而篇,这一篇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书中的第十四则,原文是这样,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及时改正错误,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通过读这一则我明白了即便我们很穷,也应该乐观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谦虚,不能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应该向有道德修养的人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说话做事小心谨慎,敏捷利索。如果做到这些,就可以被称作好学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语“学而篇第一”解读

论语学而篇第一解读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

(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

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论语》今读——学而篇第一

《论语》今读——学而篇第一 作者:天机无极老祖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杨伯峻先生的译文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习”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为“数飞也。数,所角切。《月令》:鹰乃学习。”也就是飞禽类多次振动翅膀之意。杨伯峻先生认为“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学习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

笔者以为杨先生对这一句注释的还不够深入;“学习”就一般而言,学习的内容指的是书本知识也就是间接经验,当然没有亲身经历、自我体验不够,所以要“时习之”。“时习之”的解释我认为应是知道了某方面的学问,就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诉诸于行动,不能光挂在嘴边,要身体力行,也就是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本领);当然,自己掌握了某项技能或思想境界的提升,那是很快乐的事,因为自己有所得,有感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不单单是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是很快乐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就显得对孔子的《论语》理解的境界略低一些,试问学习的快乐与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有什么相通之处吗?这两句话有没

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呢?仲尼是中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不可能一开口就语无伦次吧!笛卡尔说过:“读一本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认为,孔子把好学的人与编纂典籍的大家以朋友相论,给予他们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不论资历、不论年龄、不分渊博与寡闻,只要好学、态度端正均可以以朋友相称,这是一个多么轻松的学术思想交流环境,他打破了权威的面具,资历的隔阂,反对偶像崇拜,世间没有超人都是凡人,没有神仙只有智慧。朋友来访目的不是吃肉喝酒,主要是论道、思想交流、学术切磋,那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呀!这样理解的话,上下两句的意思,更加贴近。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论语学而篇第一简介

论语学而篇第一简介

论语的篇名,均取每篇首句中不宜重复的头两字或三字作为篇名,与内容一般不相关联。本篇取“学而时习之”句中的“学而”两字作为篇名。

“学而”篇,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或者说是谈的学习的具体内容,如:孝悌、忠信、仁爱、贫乐、富礼、温、良、恭、俭、让,以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的行为规范等内容,均为学习的对象。宋代朱熹也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论语》全译——学而篇第一

《论语》全译——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xx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 …… 余下全文

篇八 :论语 学而篇第一名句 肖思琪整理

论语《学而篇第一》名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释: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释: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释: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

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解释: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6、过则勿惮改。

解释: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解释: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8、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释: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孝了。

9、礼之用,和为贵。

解释:礼仪最大的作用在于和谐。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解释: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