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幼稚园大学读后感

龙应台作为大学教授,对中国大学生的种种现象,比如,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自治自律的精神、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等等早在载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十四日《中国时报"人间》上的《幼稚园大学》的文章里有所披露了。

但,好像,他的文章就根本没有起到作用。

我们的大学生,在21世纪依然是幼稚园的大学生!如果这也算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话,那么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是不可小觑的,可以说是原封不动、甚至是有所发扬地保存着。

比如,他在文章的开始就设了个“套”,把期末考的成绩寄给学生,然后等着学生上门来找他。因为依他在国外教学多年的经验,是有学生来怀疑自己的成绩的。但是,他“等了半年”也不见学生问,所以他“自己忍不住了:?你们为什么不跟教授讨论成绩??”学生竟然“面面相觑”,“很惊讶”他竟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怎么敢呢?教授会很生气,认为我们怀疑他的判断力,不尊重他的权威。去讨论、询问,或争执成绩,等于是跟教授挑战,我们怎么敢?”学生们这样回答他。

其实,龙的学生是幸福的。至少他们的教授“忍不住”问他们问题。而现在我所碰到的大学老师,他在考试之前就给你说好:“千万别打电话。”这样一句话,我大学三年听过很多次,老师每次说都觉得老师很有人格、很有尊严,不给学生“后路”走。当然,也就不会有学生去质疑老师了。在初进大学校园时,经常听到领导、学长跟我们讲,要跟老师“打好关系”。我那时傻,问:“为什么”他们很同情地看着我:“以后你就懂了。反正跟他们打好关系就是了。”终于,三年的“实验”,我明白了,“平时分”。不然,平时分不高,成绩再好,老师跟你过不去,你就甭想过!龙先生不知看了这又有什么感慨?

龙先生又举了个活生生的例子说大学生的“独立处事的能力”,“还不到五岁”。这样的例子,现在就更多了。拿自己来说,学了五、六年的物理,还不会接电线,不知道什么红线地线,那是我爸的事情;化学同样如此,我意识里就没有什么是用化学的思维去思考的,连一般的化学现象也不能解释,有人说我“书生气”,我还乐得跟什么似的;二十几岁的人,“学做人”学了十几年,人际关系也不咋的。最能证明问题的是,前段时间我不想再读大学了,要到社会上“实践”,到是有心无力,我怕饿死,我真的怕饿死,我没有一点的谋生本领,有一点,或许今天我就不坐在这里写这文章了。

…… …… 余下全文

篇二 :幼儿园读后感

幼儿园读后感

篇一:让宝宝爱上幼儿园>读后感

今天我有幸阅读了《让宝宝爱上幼儿园》这本书,这是 董旭花教授和袁霞园长写的一本关于宝宝入园问题的一本书。这是一本涵盖宝宝家长从宝宝入园到幼儿园毕业所能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答案的“锦囊妙计集”。它不仅仅是一本教育策略的教育书,这本书里支撑每一个策略和策略中每每折射出的儿童观、儿童教育观是更值得我们熟读和深思的。

作为母亲,我体验到了和所有父母一样的甜蜜和满足,也体验到了一样的困惑和挣扎。作为幼教工作者,我几乎每天都和孩子打交道,和家长在交流。每每看到新生入园时,宝宝撕心裂肺的哭啼、死死攥住父母的衣角头发不肯放开的拉扯、用噙满泪水的双眼盯着我喊“我要回家,我要找妈妈”的请求以及在个别家长交谈中流露出的“该送”还是“不该送”的内心纠结、一天好几个电话打给我背后的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揪心、几乎什么也不想干只要可以在幼儿园的某一个角落看到自己的孩子的内心祈盼等等,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令人心酸。此时的我,既要担负起引导幼儿尽快的度过入园焦虑期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责任,又要做好家长工作,随机的解决家长提出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帮助家长缓解比幼儿还要焦虑的心态。经过不懈的努力,幼儿适应了幼儿园,可每一个幼儿都会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家长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针对每一个个体都会有需要我们解决的不同问题。这使我们绞尽脑汁,在这本书里让我们找到很多教育孩子和向家长解答问题的对策。

篇二:第一天上幼儿园读后感

看了《第一天上幼儿园》,我发现小恐龙贝儿不想上幼儿园,因为她任认为老师会很凶,而且那也没有她的朋友。而她的哥哥很想上幼儿园,因为奥斯卡上了两年的幼儿园了,所以他知道幼儿园的乐趣。吃早饭时奥斯卡告诉贝儿:“我会把>我的朋友介绍给你,有熊布鲁诺、仓鼠戴奥、狐狸莉莎。”然后贝儿决定上幼儿园。河马老师一边欢迎新同学,一边跟家长说话,然后老师让其他同学带贝儿参观一下幼儿园。妈妈说五点接他们。参观完他们吃午饭。下午他们一起玩球。对了,贝儿在学校有一个特别的标志,就是微笑太阳。他们玩得很开心 ,完全没有感觉到一分一秒过去了,五点妈妈来接他们。贝儿问老师:“我明天可以再来吗?”老师说:“可以。”回答到家,爸爸问:“在幼儿园里好吗?”贝儿说:“太好了,和我今天早上想的完全相反,老师很好,同伴们都是我的朋友。”奥斯卡、爸爸、妈妈都笑了,贝儿也笑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幼儿园》观后感

《幼儿园》观后感

在这学期的最后一次课上看了一部纪录片《幼儿园》,再现了我们曾经拥有却再也回不去的童年。从开始的哈哈大笑到后来平静中我有些被感动,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我当初的选择。妈妈说幼儿园时的我哭了一个星期,每次吃饭的时候妈妈都偷偷来看我,可是我总是一声不响,饭也不吃,一个人坐着哭,片子里的小朋友拉着妈妈哭着喊着要回家。又联想到填报大学专业时,本来想选择学前教育的我因为成绩达不到二本分数线,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今天的会计专业,可是这半个学期的通识课依然让我看到了学前教育的魅力。

片子的开始的那句“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简单的一句话却触发感慨,幼儿园,它是我们最初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独立的开端,那里充满了最真实的泪与笑、最放肆的吵与闹、最纯净的歌声与舞蹈。张以庆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当我们已不再是孩子,看这部影片,可笑之余,忽然觉得我们跟孩子的距离并不远。

片子一开始,就有一个心算小天才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整个短片中不断地穿插着他在算着不同的心算题。与之对应的是,开学了,孩子们要适应跟爸妈分离,哭得嗓子都哑了,第一次吃饭,吃的一腿一地孩子委屈的哭,第一次午睡,边睡边叫着妈妈,第一次被爸妈以外的别人洗澡,一边任凭肥皂水在脸上流淌,一边哭着要跑,第一次在别处的夜晚睡觉,被老师叫起来撒尿;要自理了,一遍遍地坚持自己穿好衣服,摆不好那把椅子就重复的摆,执着的摆,耐心地不断地自己给自己系鞋带,穿不上衣服,不肯服输偷着哭泣;适应幼儿园生活了,小朋友之间开始有互动了,一起笑着做游戏,或者哭着打来打去,甚至打到出血,和好和打斗就在一瞬间转变;学习着本领,背诗、学日语、说英语、了解着时事,同时

…… …… 余下全文

篇四 :学前教育读后感

学前教育读后感(一)

《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五本书是孩子出世后,我托阿兵从上海购买的。书拿到手后,每本都随手翻开了几页,终因孩子小、琐事缠身而未进行到底。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迫使我觉得自己真的很有必要去了解一些关于孩子生理、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于是我将这些书翻出来,决定腾出时间一一认真拜读,领会其中精神、要害,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知识与能力。

因为孩子在上幼儿园,属于学前教育阶段,所以首先挑选了《学前教育学》。翻开这本书,看了几页,方知它是为幼师而写的,是够专业的。但这无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嘛,也应该知道如何担当幼儿的老师。继续着??

书在一天天地翻动着,由厚变薄,我也在这翻动中,逐渐了解和明白:为什么要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家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与作用是不一样的;游戏是实施幼儿教育的重要工具且有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育孩子仅凭家庭或幼儿园是不够的,只有家园共教,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保证幼儿身心获得健康地成长。在这些中,我对游戏的认识尤为深刻,可以说有了质的变化。此前,我知道孩子小时以玩为主,也经常给孩子购买各种玩具,任由她玩耍摆弄,而不任何干涉,除非她求助于我。但读了这本书后,才知晓我们的家庭幼儿玩耍与幼儿园的游戏相比相差甚远:前者让孩子玩耍,无非是想通过玩玩具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呆在一旁,不过多地缠绕着我们;后者是通过游戏,有意识地开发孩子的智商、培养孩子的情商、发展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是从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寓学习于游戏中的。两者相比,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放任自流的、片面的。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全面发展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是最有利的,但怎样教育才能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且孩子在发展中仍能始终地保持愉快的心情去获得各方面的信息?

其实,教育孩子,难的不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获得,难的是度的把握。是向左好,还是向右好?有时真是难以把握。过于严厉,怕不利于孩子本性的发展;过于宽容,又怕幼苗长不好。真是左右为难。所以,读《来吧,孩子》时,我是非常能理解和明白池莉关于教育孩子心历路程的描写的。

…… …… 余下全文

篇五 :幼儿读后感

《幼儿园创造性课程》读后感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勇于创造、积极创造是各行各业进步的前提,无论在哪个行业的哪个方面,哪个环节,奇异的创造能有力地促进该行业的发展。而我们所处的幼儿教育更是如此,我们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创造性人才的重大任务。当今,我们的幼儿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及时发现并消除不适应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因素,这也是对我们幼教工作者的一种严峻的考验。

那么如何才能有好的创造,并将创造运用于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呢?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幼儿园创造性课程》一书,以艾里克森和皮亚杰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并吸取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成果,在上册中提出了一套涵盖50项发展目标的“发展连续表”,每项目标之下详述了幼儿在该目标内的4个发展阶段,老师可据此设计适合班级幼儿的学习环境和课程,并在实施的过程中持续观察、调整。在下册中,亦详述了11个学习区的重要性、规划与布置方法,以及教师和幼儿的互动方式,让老师在实际操作时更能得心应手。 幼儿园的创造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让每一位幼儿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但具有高创造性仅仅是帮助幼儿成长为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仅有高创造性,并不足以保障幼儿将成为创造性人才,我们还必须使幼儿各种基本能力和人格素质整体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幼儿成才。

读了此书后,我感受颇深,目前我们顺应了时代的进步,具备了比较新的教育理念。由于幼儿园的创造教育本身需要极大的创新,需要对普通的幼儿教育有诸多突破,需要想一些前人未想过的问题,做一些前人未做的事,因此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各类工作,结合积累的经验,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幼儿要创造性地学,二者合一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教育。

…… …… 余下全文

篇六 :幼儿教师读后感大全

幼儿教师读后感大全

篇一:这就是幼儿教师>读后感

幼师的职责在哪里?幼师每天的任务是什么?究竟有哪些工作量?我是以一名幼儿老师的心情看完的。这不是一本书,是篇文章,但我把它当书一样的看了一篇又一篇。

本书的核心思想:这篇文章是以一位幼儿教师用自己的心态写出了自己对工作的一些想法。一共十六点写出了幼儿教师方方面面。有工作上的,有生活上的等。1、整天有写不完的案头工作;2、工作强度大,活儿忙不完;3、工作时间长,报酬少;4、工作上的比赛无休止;5、幼儿老师的安全责任大;6、在社会,没有谁能瞧得上幼儿老师;

7、每天都在幼儿的吵嚷声中度过;8、每天和孩子嘻嘻哈哈,在一些人眼中就如疯子般。

9、为了布置区域什么垃圾物品都要。10家长工作有难度;11、当孩子们>长大了,认识儿时的幼儿老师几乎是零等等

我看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这位作者用反写方法,突出了幼儿教师的伟大。幼儿老师虽在一些人眼中很小很小,但却能把家中的小霸王教育的懂事。比如:“当新生幼儿才入园时,二三直个孩子一起哭,抱完这个哄那个,哄完那个又抱这个,老师常常是骗一个,哄一个,抱一个,拉一个后头还跟着好几个!要是遇到几个感情脆弱的家长,孩子哭,她也哭,那就又得哄家长。于是大人小孩一起哭,那场面那家伙那整个一人间练狱啊!哭还算小事,现在的孩子普遍奥特曼看多了,特暴力,那是又打又闹又踢又咬死活不要上幼儿园,所以老师身上留点小伤那是常事。”就从这点上,就看出了幼儿老师的不同一般。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时,觉得这作者真的写出了老师的心里话,一些不平。但多看了几篇后,才知作者的含意——幼儿老师的不简单!我做为一名普通幼儿教师感到真>幸福。因为我看到了我们的伟大,因为我看到了我们的高尚,因为我看到了我们幼儿老师在人家眼里的不同。虽没有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那么的高级,但我们却能把一个不懂事的孩儿学会懂事,未来的才子们都是从我们手中开始起步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学前教育读后感

无解的学前教育入学难

—《入园何时不再难:学前教育困惑与抉择》读后感

原本我在网络上一番搜索之后准备写一本经典读物的读后感。当我和朋友说明了我的寒假作业之后,朋友推荐了我《窗边的小豆豆》,并说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你们这些教育类专业学生看的书。当我第一次听到书名的时候,我不敢相信一本严谨的教育书籍会起这种名字。在网上收集信息之后,我认识到,这书是相当好的。这是一本由日本作家撰写被众多知名教育家推荐的儿童教育类丛书,事不迟疑,我便火速感到了图书馆想去借这本书来完成此次的寒假作业,事不迟疑在查询了图书管理系统之后,我兴冲冲的跑到了四楼儿童文献馆,我蛮惊讶图书馆居然把这本书放在了儿童文献馆。几分钟之后我看到的却是书架上的空位—书,被借走了...我只能感叹现在爱看书的人真心不少。我垂头丧气的转过身想要离开,却瞥见身后的教育类书架上赫然立着一本《学前教育困惑与抉择》,它是那样的显眼,因为它周围的书都被借走了,只有它孤零零的立在原地等待读者,既然是学前教育的相关书籍,我想就借这本书了,毕竟我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了。于是,就这样,我把这本书带回家了。

这样的一本书,虽然它列出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枚举了生动活泼的新鲜案例,提出了简略扼要的观点,带来了高瞻远瞩的视野,运用了风趣幽默的语言,但是由于话题的枯燥我相信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无法定下心来看这本书。吐槽完了还是得承认,教育方面的问题在社会中凸显已久,这些问题迫切的待解决,很实际也很难。每次电视或网络新闻一曝出便会引发全民讨论,热度久久不降。各阶段的教育凸显出的问题都很多,但是这本书主讲“幼儿园的入学难问题”。粗略看了一下目录,发现幼儿园入学难问题由价值观,供需矛盾,财政选择,劳动力市场,教育质量,政府监管。在书的最后一个章节—“未来的可能”,还阐述了幼儿园的责任边界,不同的发展战略以及人事制度改革。

现在翻到首页,书的开篇运用了各种事例来说明学前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受关注度。比如教育部《纲要》征求广大人民的意见的时候,针对学前教育提交的意见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工作小组对这些意见进行整理了之后,发现这些意见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多针对入园难,收费高,政府投入少,课程设置,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农村学前教育,公办园数量少,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等问题。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亲自教育读后感

读《是谁教会了孩子说谎》有感

李昊

《是谁教会了孩子说谎》这篇文章读完后我们不难发现答案:是我们家长自己教会了孩子说谎。文章给我们重现了三个容易在无形中引导孩子养成说谎习惯的场景:1. 在教育中用说谎的方式来吓小孩,希望孩子顺从,听话;2. 为了讨好小孩用说谎的方式来搪塞;3. 当发现孩子说谎时家长强烈的反应会强化说谎习惯的产生。我想文章的作者其实想告诉我们的是:身教重于言传,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处处以身作则。

《爸爸去哪儿》里有一句很有趣的歌词:这是第一次作你的老爸,我们的心情都比较复杂。父母是世界上很特殊的角色,由于每一个小孩都有自己的特性,因此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或模式能够说是针对所有的孩子适用,所以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上我们都在不断地摸索。一个有心教好孩子又善于反思总结的家长通常会有这样的思考:1. 我怎样才能教好孩子?2.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的?父母的教育对我有怎样的影响?3. 我身边的那些优秀的小孩是怎样长大的?他们的父母是怎样教的?以前我们常听见身边的人说:“你看那谁谁谁家的小孩那么争气,父母都不管就能考上清华北大!”其实没有一个小孩是生来就优秀的,优秀的背后总有一位妈妈或爸爸在默默地付出。就拿我自己来说,从小到大我都是邻里间以及亲朋好友口中乖巧懂事的孩子,学习上从来不要父母操心,也很自觉,我的爸爸由于工作原因很少过问我的教育和学习,我印象中只有在我参加高考之前他才参加过一次我的家长会。然而正是我的妈妈,在我还在幼儿园时就给我讲故事,教我认字,让我爱上了阅读,从而在书的海洋中自由健康地成长。

有了以上的种种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孩子之间的不同不仅在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还在于家庭教育的不同,而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全国著名优秀班主任刘利梅说过:“当人们说这个孩子和哪个孩子的不同的时候,其实主要是指这个家长和那个家长的不同。”所以但当你发现自己孩子出现某方面的问题时,先好好地想想是不是自己在某方面也做得不好,才会无形中影响了孩子,使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如果你期望自己的孩子性格温和,不急躁,那请你不要经常大声地用不耐烦地语气跟孩子说话,不随意对孩子发脾气;如果你希望孩子爱学习,那请你不要整天坐在电视机或游戏机钱,自己捧着书读一读;如果你期望孩子外向活泼,那请你当着孩子面时主动热情地跟别人打招呼,交谈,经常带他去别的小朋友家串门或邀请朋友到家中作客;如果期望孩子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那请你一定信任老师,配合老师的种种教育,,,,,,在说谎问题上亦如此,如果你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说谎,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