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后感

坚持就是胜利

——读《10岁报童的演讲》有感 翻开20xx年的一本《儿童文学》,我便立刻被“达雅文苑”里的一篇名为《10岁报童的演讲》的故事所吸引:10岁的报童就能发表演讲了?于是,我立刻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故事说的是一个名叫约翰的报童被邀请去凯利公司发表演讲。演讲中他十分自豪地说道,以前有许多人在这个街区送报纸,而且很多人都比他大,比他有经验,所以有时,他每周只能赚到3美分。但渐渐地其他人都觉得送报纸难赚钱,便纷纷改行,只有他坚持了下来。如今,他每送一份报纸可以赚10美分,而当初改行的人们却没有一个比他赚的钱多。 刚刚读完,还挺羡慕小男孩的,他比我还小一点,居然已经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还被邀请去发表演讲。但接着,文章又引发了我的思索:小男孩才十岁,他是怎样成功的呢?送报本是很难赚钱的工作,约翰又是怎样克服困难,最终赚到更多的钱呢?答案很简单:他一直在坚持。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成功的法则就是坚持。虽然许多人都知道这些,但未必所有人都会这么做。因为,人们不是没有耐心,不愿坚持,就是嫌事情太简单,不屑去做,或者是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微薄,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功,所以干脆就放弃。试问,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还能成功吗?

五年级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奶奶去爬天游峰。一开始我爬得很带劲,几乎是跑到了导游前面。但越往后就越觉得体力不支,很快腿脚就支撑不住身子了,想当“逃兵”,却发现自己已经在半山腰,就算现在下山也要好久才能到山下吧。于是我只好打起精神,强迫自己坚持下来,最终爬到了山顶。武夷山的美景尽收眼底,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滴水穿石”的故事大家也一定听过,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水滴的力量本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坚持不懈,最终滴穿了石块,取得了成功。

李时珍尝遍百草,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爱迪生从小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一千多项发明;齐白石每天坚持作画,才使他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不都是靠着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获得成功的吗?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后感

《共筑中国梦-美丽中国,幸福起航》

歌声飘过六十年来,闭上了眼睛,焦躁不安的情绪慢慢平静,只是气喘吁吁,耳朵默默地听着。走过了一年的四季,春燕呢喃的一声,听到这首歌曲的夏虫保持旋转听说秋天的落叶,也听到了呼啸的北风。似乎在告诉他们的每一个声音都是独特的。突然间,新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已经历了显著的风和雨也向前,清除子的60年,一边唱歌保留太多的时代印记。 支持每一个革命战士在冰雹的子弹穿梭的信念,不想做奴隶的人们。打开了沉重的中国历史书,面对跌宕起伏的5000应届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就像一个寒冷的刺刀,深深地伤害了国家和人民。军阀混战,日本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挑起了内战,国民党对我们的反抗,中国共 产 党能够向上游前进的号角吹,无产阶级和坚定的爱国者的血腥斗争,终于成为统一的国家,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渐好了起来,每一个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历史不能重写,但历史前进的车轮倒下的英雄是值得每一个人的记忆。很难得,“新中国”作为站在天安门广场,作为书面的庄严的纪念碑人民英雄,“对内部和外部的敌人,并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和牺牲的人在前面的斗争英雄不朽唱支山歌给党听“显然,这是一个热闹的年。共 产 党中国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最高理想,最诚实,最纯洁,每个人都充

满激情,有信心建设一个从痛苦中向社会主义的理想。开垦南泥湾,钢铁,学习苏联的大哥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发展的道路上,一个开心的笑容,自然会有起伏刺。善良和勤劳的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但在梦想脱离现实的跨越式发展,有一个盲目的个人崇拜。铜镜,可以正衣冠;人为镜,可以看到的优点和缺点,史为镜,可以看到上升和下降。跌跌撞撞地等待着中国的民族群体,只有一个伟大的复兴。血液相关部门在面对逆境和备用陈旧的国际形势的发展,党和国家的命运。人民党的增长在增长,状态也越来越大。 “希望”十里荷塘,十里果香,新疆北部种植南部公平竞争的领域。美妙轻快的歌曲,已经告别了那个时期的躁动的月份和年份,Wind&Fire的歌词描绘学校的吉祥幸福快乐的场景。第三次全体会议在19xx年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吹了吹改革之风,开放的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一个接一个,高层建筑竖立,跨南到北的铁路,坐高桥跨河多江。最后消灭了,面对旧中国一穷二白的人不仅有吃的东西的服装,更多的机会和自由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条件。每个人都在睡梦中轻轻地唱,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得到。 “人们的生活富裕,发达国家的蓬勃发展,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战斗中,愿意赔偿。”真心英雄“家庭已经国恨的火焰,烟雾信号,英雄往往成为一个重要的元素是可取的动荡时代。现

…… …… 余下全文

篇三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读后感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读后感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读后感(一)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盲孩子,用自己一颗单纯、善良的心和他的影子一起分享快乐、分享收获。他是一个一心追求光明的孩子。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既为盲孩子遭到的不幸感到悲伤,又为他得到光明而快乐。

盲孩子虽然失去光明,但他并没有感到生活是多么无趣,他倒觉得他是世上最幸福的孩子,因为有一个影子朋友的陪伴,还有象萤火虫这些小动物也在帮助盲孩子寻找快乐。他们在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也许是他们的爱和善良感动了上天的缘故吧,有一天,盲孩子的眼睛重见了光明!他为自己而高兴,影子也为他高兴。从今以后,影子每时每刻都陪伴着盲孩子,盲孩子也每时每刻陪伴着影子朋友。

读完了这篇文章后,令我深有感触。我知道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我们身边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应该乐观面对,痛苦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强,成功就在我们的面前!从这以后,我觉得自己也坚强了好多。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没有什么办不到的!

这篇文章还进一步告诉我们:影子是在关爱别人的时候获得新生的,这就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自己也会拥有幸福啊。 对于像盲孩子一样需要关爱的人,我们应该付出我们的爱心,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实际上在关爱他们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幸福。让我们人人献出一分爱,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读后感(二)

《盲孩子和他是影子》一文主要是讲述了盲孩子很孤独很寂寞。一天,他的影子出现了,带给了他欢乐,后来,他又和萤火虫玩耍,他感受到了温暖。最后,盲孩子看见了光明,影子也获得了生命,短短的一篇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带给人的确实泰山般的沉思。

一个在正常儿童生活里再正常不过的影子却给盲孩子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一个小小的影子为什么可以给一个盲孩子带来温暖呢?因为盲孩子缺少爱,没有爱!他渴望一点点爱,哪怕只有一丝爱!一束阳光也能填满他的心灵啊!他不敢祈求多大的爱…… 读这篇文章,似乎可以看到这么一幅场景:一个盲孩子坐在花园里,侧耳倾听着身边同龄人在玩耍,虽然他偶尔被他们讲的笑话逗笑,但更多的时候他只是沉默不语的在一旁坐着,眼里打着泪花儿,他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身后拖着一条老长老长的影子,只有影子陪伴着他!

…… …… 余下全文

篇四 :崔琬婧《观弹钢琴的盲童有感》

毅力

——观《弹钢琴的盲童有感》

六(四)班 崔琬婧

我观看了《弹钢琴的盲童》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电影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内蒙古的赤峰市。一个叫刘浩的孩子降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因为早产,在保温箱里输氧过多,而导致刘浩自幼双目失明。刘浩,一个7岁的盲童,从生下来他的世界里就只有黑暗,他不懂什么是颜色,不知道什么是阳光,也没有看过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但是他的音乐天赋带领他走进了音乐的殿堂,为他打开了听觉的窗户。

刘浩三岁那年,妈妈为了让刘浩一个人在家时不孤单、不寂寞,替他买了一把玩具小琴,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能用它模仿出麻雀的叫声。他的音乐天赋让母亲震惊,也让她欣喜万分。她明白,音乐是刘浩唯一的快乐。她下定决心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快乐带给这个不幸的孩子。在刘校长的建议下,母亲带着200块钱和刘浩去北京拜师求学。为了能让儿子学琴,刘浩的母亲天天免费去给琴行打扫卫生。只为了能让刘浩在琴行练琴。母子两在北京求学的途中,无论有多苦有多累,他们都坚持着。直到有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刘浩的命运。艺术系的教授王老师在琴行里试琴,顺手弹奏了她刚刚创作完成的一部奏鸣曲,没想到刘浩在一旁竟然听过一遍就能把一首难度系数极大的奏鸣曲断断续续的演奏了出来。王老师大为震惊,马上对刘浩从音准、节奏和旋律几个方面进行测试,结果刘浩的表现都非常出

色。王老师当场断言:刘浩是她至今为止遇到的最有天赋的音乐神童!

但对于一个从未进过学校大门的盲童来说,其路途会是何等的艰难。浩浩对音乐的无比喜爱,促使他每天刻苦练琴。他对练琴一点也不马虎,浩浩认为弹琴是他的一大乐趣,是他唯一的兴趣。他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弹琴。他坚定的毅力推动着他向音乐飞快的迈出脚步。同时,他练习也格外用心。这在眼睛看不到世界的情况下,他用心在触动着世界的精彩音符。刘浩对钢琴的渴望,就像饥饿的孩子渴望得到一小块面包一样。

…… …… 余下全文

篇五 :爱弥尔读后感3篇

爱弥尔读后感3篇

爱弥尔读后感(一)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此话说得巧妙。但与高尚人士谈话并不一定是件幸福的事,正如阅读《爱弥尔》韵过程。姑且套用一个时髦的词语:'痛并快乐着'.

阅读《爱弥尔》首先是痛苦的,原因有二。

第一是难以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从教育学的角度说,卢梭是一位教育家;从西方美学的角度说,卢梭是一位教育家;从西方美学的角度说,卢梭是一位哲学家;而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卢梭又是一位文学家。角色的杂糅使得作者的文字充满着思辩性与包容性,引经据典,博采众长。阅读之,正如与高尚人士的对话,却感受到自己的卑微及其造成的交流的羁绊。

第二,文章所倡导的不少理念,是我翻开导读切人正文之前就无法认同的。

具体表现有三:

1.阶段教育的机械化

卢梭在《爱弥尔》中把儿童教育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对两岁以前婴儿的体育教育;两岁到十二岁儿童的感观教育;十二岁到十五岁的智育;十五岁到二十岁的德育;最后是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及对子女的教育。姑且不考虑这种年龄段划分是否科学,单从割裂智育德育等、在某个年龄阶段实施绝对的教育方法来看,也是没有科学和理论依据的。实践证明,体育、感观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等等,应贯穿在由幼小到成年的全部教育过程中。虽各个年龄阶段应有其侧重点,却不该只有到某阶段才实施某项教育。

2.男女教育的不平等 .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和博爱'是由启蒙运动者提出来的,而卢梭正是启蒙运动的三大领袖之一。但在《爱弥尔》中,卢梭却认为女子在体力和智力上都不如男子,是男子的附庸。于是他认为女子接受的教育应不同于男子,女子不应涉足学术园地和社交场合。然而这与他自己倡导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是自相矛盾的。

《爱弥尔》中所强调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卢梭反对儿童人学接受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校教育的作用。历史证明,数百年来学校的效用宏伟;绝非一般家庭所能比,由国家举办教育事业是毋庸置疑的渠道。此外,在卢梭的其他两本著作中,他又摇身变做国家教育论者。这种摇摆性使得文章的理论根基略显脆弱。

…… …… 余下全文

篇六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令我感触很深。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海伦?凯勒奇迹般的人生。

海伦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可她却很不幸。在她出生的十九个月后,一场疾病却让她永远的失去了光明和声音。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她的世界只剩下了黑暗,再也看不见色彩斑斓的世界;再也听不见动听的声音。直至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

莎莉文教会她学习、认字,帮她打开了心灵的眼睛,得以与人沟通。海伦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铺就一条通向光明之路,便开始对知识有了强烈的渴求,迫不及待地认字、阅读,像一块海绵不断地汲取知识。海伦凭借她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了阅读识字、说话写作,也让她感受到了身边无处不在的爱。终于,她用自己的汗水进入了哈弗大学,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她把学习比做攀登奇山险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点进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渐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直到璀璨的云端、希望的顶峰!这些知识,像一道道彩虹,点亮了海伦心中的灯,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也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

海伦·凯勒虽然是个盲人,但是她心灵的眼睛却比任何健全的人都明亮。书中,海伦用细腻的笔触,把大自然的景色描写得十分生动。令我惊讶不已,许多景物在她的描写下变得栩栩如生,让我觉得她根本不是一位盲人。她去骑马、划船、游泳、划雪橇,甚至独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领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

甚至去“欣赏”歌剧....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来感受这个世界。海伦不但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帮助了许多残障人。她还多方奔走,在美国建起了多家慈善机构,办成了一般健全人也不一定办得到的事。她远比我们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是知识给了她生活的勇气,是知识给了她接受生命挑战的力量,使她能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读完后对海伦-凯勒十分佩服。

海伦-凯勒一生下来的第六个月就发高烧,生了一场大病,烧退后,病魔却把她的听觉和视觉带走了,从此生活在无声无色的世界中。但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她通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考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美国哈弗大学克利夫学院,幸福的光环最终还是肯定了这位不怕苦、不怕累的海伦-凯勒。连大作家马克-吐温都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我看到书的末尾写如果有三天光明,第一天她要看人,看看他们的容貌看看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第二天她要去博物馆看看人类的进化和历史的变迁,看看那栩栩如生的名画。第三天想要过一下正常人的平常一天。我看到这里感到非常惊讶,我们天天生活在这个光明的世界里,这些要求也未免太简单了,所有这些都轻而易举就实现了。可是你想一想海伦-凯勒每天都生活在那黑暗无声而又冰冷的世界里,能看到这些都觉得很幸福了,她觉得这一切是那么的新奇,那么的美好!其实这一些美好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

朋友们,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所有的,千万别等到失去才学会珍惜。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海伦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被海伦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在书中,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的确,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

海伦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如此幸运。在她19个月失去视觉和听觉后,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

这个的幼小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谴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她古怪、粗暴、无礼,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教会她认字,才使她张开了心灵的眼睛,得以与人沟通。一接触到了知识,孤独的海伦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铺就一条通向光明之路。当海伦感悟到“水”——这个她所认识的第一个字后,便开始了对知识、对世界强烈的渴求,开始了迫不及待地认字、阅读,像一块海绵不断地从生命本身汲取知识。她把学习比做攀登奇山险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点进步,就有一份鼓舞,这些知识,像一道道彩虹,点亮了海伦心中的灯,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也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

暑假读一本好书征文 山师附小

张振洋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耳朵是声音的大门,眼睛让我们看到初升的太阳,雨后的彩虹,美丽的夕阳,浩瀚的大海,喷涌不息,永不枯涸的泉水,挺拔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耳朵让我们听到动听的音乐,亲人的呼唤,朋友的交流,有了它们,才能使我们尽情欣赏和倾听这个色彩斑斓的美丽世界。如果失去了眼睛和耳朵,那生活是多么可怕,然而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海伦·凯勒的离奇经历,触动着我每一根神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海伦·凯勒。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又盲、又聋、又哑,成为一个坚强、乐观、向上的优秀学生。而且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个盲聋学生。在海伦凯勒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她的老师——莎莉文老师。莎莉文老师是柏金斯盲人学校的家庭启蒙老师。海伦·凯勒不满七岁时,莎莉文老师就来到了她的身边,为她点燃了一盏心灯,用无私地光芒照亮了她的世界,使她拥有了全新的生活。莎莉文老师是海伦·凯勒的良师益友,为了让海伦·凯勒学会一个新的单词,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让她反复练习,她的温柔,耐心启发着海伦·凯勒,追求光明,追求快乐和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

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春天,鲜花盛开的夏天,树枝挂满

果实的秋天,还是银装素裹的冬天,都能看见莎莉文老师的身影,她一直陪伴在海伦·凯勒身边。用她那灵巧的手讲述着美丽而神奇的世界,使海伦·凯勒感受到小溪欢畅的流淌,广阔茂密的田野,白云悠悠的蓝天,辛勤耕耘的农夫,柔软的草地,香气宜人的鲜花,饱满香甜的果实。也懂得了花草树木是如何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知道了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殖,可爱的松鼠,温驯的小鹿和凶猛的狮子等动物如何觅食,栖息,生活的。就连莎莉文老师到英格兰的小村庄去拜访她的朋友,也带着海伦·凯勒一起去,在那里,她领略了瑰丽的北国风光,体验到了冰雪世界的无穷乐趣。正是有了莎莉文老师,才能使海伦·凯勒感受到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读到这里,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们和蔼可亲的尚老师,李老师,谭老师,她们也和莎莉文老师一样,用爱心和知识培育我们成长,可是有时在课堂上,老师拼命地给我们讲解,而我们却叽叽喳喳在下面热烈地开着“研讨会”,想到这些,我觉得自己真是惭愧,老师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是净化我们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我们的班主任尚老师,她温柔,仁慈,在学习、生活中,大家就像朋友,在军训时,我们都亲切的称老师为“尚妈”,她是给同学们鼓励和信心的坚强后盾,每次遇到困难想退缩时,看见她心中就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她关爱滋润着我们每个同学的心田,老师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所以要对老师心存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