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国书法》读后感

《中国书法》读后感

前言:

书法艺术同京剧、武术、诗歌一样,都是中国的国粹。从远古时代的甲骨文,再到成型于东汉、魏、晋时期的各个书法艺术形式,可见书法的形成与发展亦有其自己的历史轨迹。随时代变迁,虽然现代人很难再在书法领域中见识到完整的书法典藏,但是每当我们信步于古老园林,或是厅堂楼阁,依旧可以看到呈现于牌匾上的古文字迹或是悬挂于高堂上的喜庆对联。细品书法,它给予每个观赏者的不仅限于外现的字形,而更多的是内在的“意境”。正如书中所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书法的道理极深极远,是进入众多高妙艺术的大门”

1古代书法的发展轨迹

自觉没有多少本领可以驾驭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只是简单的做自我品评罢了。书法起于甲骨文,观甲骨文,虽无汉字那般规整、统一,却透露出了几分活泼与灵动,这大概该归功于它是一种象形文字。历史上同时期的象形文字还有古埃及的象形文与玛雅象形文,但都最终以文明的消失而未现于世,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留存并至今。而象形文的发现也同样具有神奇色彩,若不是清代王懿荣因病求医,后得药方取药,遂得甲骨,也许至今我们也没有这般荣幸看到它的面貌,也就无法研究后来的金文的渊源。

金文的出现,依托于青铜器的铸造,字形同甲骨文相像,但比甲骨文要规整,排列也有序。后至战国时期,为方便书写,对篆书做出了笔画上的简化,称为大篆。秦始皇统一六国,随即统一文字,一改昔日的写意字体,而增强了文字的符号价值。

隶书的形成是在满足其功用价值的基础上更多的倾向于它的审美性,如“蚕头雁尾”的字形。楷书笔画规范,法度较严,书写速度较慢,其形象最易识别,多用于正式场合。行书是从楷书的快速书写而形成,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其法度较楷体宽松。草书书写最快,有些笔画、部分甚至被简化掉了,难以辨认。

2古代书法的意境组成

书法不单单是外部字形的显示,加之作者也很少言及自己的作品,所以给欣赏者留有很大的遐想空间。每一幅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并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每个欣赏者根据自己的鉴赏力、思想、情感、文化底蕴对作品进行自我品评,进而由此探知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真实情境与意境,这也许是作者最想看到的,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一扫而过。

…… …… 余下全文

篇二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只与古人争风流

——《林散之笔谈书法》>读后感

张林国

大概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将本国的文字升华到艺术这样的高度。

中国文字自秦汉以来,在书写过程中,文人的情怀不断注入,书法已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渐成一门千年不衰的艺术种类。在晋唐,书法更达至艺术成就巅峰。唐太宗对书法艺术痴迷,以至死后还将王羲之《兰亭序》原迹带入墓葬。清帝乾隆更将王羲之、王献之及王珣三件书法珍品奉为至宝,置'三希堂'陈放,不时把玩。

今人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等因素,书法渐成书家专业之技能,然要成就能与古人比肩的艺术高度,则愈加不易。

林散之(1898-1989)却欲与古人争风流,其取得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功莫大焉','当代草圣'美名聞于中外。

林散之'左耳幼聋,高年失听,与人接谈,必赖纸笔达情。'陆衡先生'有幸亲承谈笑,侍睹先生挥毫。高山景行,私所敬仰。'因担心林散之'吉光片羽'般的笔谈手迹散失,乃'历时年余,终于辑成'本书。其间'为得先生片言,亦不惮千里,夙兴夜寐,甚或蹈险犯难,在所不辞。'书中同时还附录了林散之《论书诗选》和《序跋选》两篇,读者除了获益于林散之学问造诣外,还能进一步了解了林求艺学艺的艰辛过程。 因本书辑录的都是林散之与故交弟子私下交谈,又限于笔谈方式,故而其内容虽漫散却又精要,谈艺谈人生率直诚恳,可谓将自己数十年的人生与求艺经验、感悟毫无保留,和盘托出,对后进者不无启发,对误入迷途者更有拨云见日甚或棒喝之神效。本书同时还配有许多历朝历代的著名碑帖及名人佳作,以及若干件林散之不同风格作品。读者对照其文字评点,细心揣摩,当更有直观的参悟与体会。

大器晚成

林散之走的是传统文人走的道路。一步一脚印,'数十年寒灯苦学',又迭次得到名师指导,遂有今日之成就。林自承'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每感'学然后知不足。'其间,16岁时,从乡亲廪生范培开学书,开始步入正途,从唐碑入手,往溯汉魏,并习悬腕之法,功力大进。18岁从进士张栗庵,'学诗古文辞',并继续研摩各朝碑帖书法。32岁,'持张先生函求谒'沪上名家黄宾虹。黄悉心教以古人用笔用墨之道,详解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之精义。'余闻言,悚然大骇'.两年后,遵师嘱咐,'行越七省,跋涉一万八千余里,道路梗塞,风雨艰难,亦云苦矣'.

…… …… 余下全文

篇三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

《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的读后感

终于结束了一段时间来的忙忙碌碌,偶得闲,携一本感兴趣的书,沏一杯清清的茶,独享着宁静,一时间全身心彻底的放松,而思想可以任凭自由放纵,这种感觉真是美妙,所以忙碌后读些自已感兴趣的书是极好的一种调节。

从幼小开始便对书法有种特殊的爱好,不知怎的,可能是受祖父的影响,虽然祖父并没手把手教我练字,但自已也不自觉得自我把玩,这也许是dna的作用吧,今天闲逛了下书城看到一本《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的书,突然眼晴一亮,凭着对书法的爱好,对这样的标题觉得很是新颖,在这之前没看到过单从书法方面聊中国文化的书籍,所以带回家一气拜读完。《从书法看中国文化》一书,是韩家鳌老师编写的旨在向青少年及外国朋友透过书法这扇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本捷径之作,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它独树一帜,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书开篇就铲述书法是奇妙的艺术,从书法最基础的汉字开始进行说明,首先汉字是方块字,虽然人类文明起初都由象形文字开始记录信息,但后来如古埃及文,巴比伦文都走向拼音化,只作为纯粹的符号,而汉字固定在了形体上面成为方块字,线条比拼音要丰富得多,而且单一汉字就能表达丰富的意思;其次汉字用软笔(毛笔)书写,毛笔富有弹性,使得字体线条极富变化;接下来讲了汉字的形体构造,主要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然后讲了汉字的演进,篆、隶、草、楷、行。讲了构成书法艺术基础的汉字后,开始介绍相应的辅助方面,主要是文房四宝,接下来讲了如何执笔运笔的方法,讲究笔势,即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把握将速度、力度、圆度完美的结后,之后提到结构和章法,写字之前要考虑全局“意在笔前,然后作字”,首字要统领全篇,行气贯通,字距行距协调,突出主笔,不能轻视最后一行或一字,讲究题款,印章。

在对书法艺术了解后,作者开始为大家打开这扇窗,开始向大家铲述书法是如何与中国文化相倚相进,主要通过书法与中国园林(举了苏州园林,绍兴兰亭、沈园),书法与古建文化(浙江乌镇、名人雅十给店面题匾),书法瑟佛教文化(魏晋南北朝佛教大盛,手抄经书需求极旺,促成佛教的快速传播,刻经于石,以防经文被毁,如泰山的水峪金刚经),书法与儒道精神(“中立而不倚”的中庸思想滋养每一个书家,中国的美学思想总是把人品放在第一位,这里的人品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道家讲究“清净无为,独善其身”,就是遵循万物自身的规律而治之,无为是为了有为,这样也为那些归隐者和不得志者有了恬淡,豁达的精神归宿),书法与民俗文化(涉及内容,春节春联,福禄寿字,对联,挽联、挽词,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书法与帝王文化(古代众多帝王本身也是酷爱书法艺术,有很多是有名的书家,所在书法首先就被帝王极力推崇,作者辨证的的说明了帝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书法与古代教育(涉及到科学,学院、国家、私学等内容,古代书法成为应试的基础,在很多朝

…… …… 余下全文

篇四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

关于书法的读后感

我以为书法入门与否,首先看学习者是否精通笔法。精通笔法,用功深造,始有门径可言。书法的用笔方法不外两种:一种是篆隶运笔法,一种是行草运笔法。楷书笔法介乎于两者之间,可以意会。前一种运肘,不需运腕,遇转折波挑处,用捻管转笔之法;后一种全赖运腕。运腕之法,是靠腕下两个骨节一起一倒交替运行。篆隶用笔,因笔画以中锋直而圆润为主,笔画中段满实,有丰富变化,且笔笔断,不连,故无太大的提按起伏变化;而行草笔法,笔画中侧锋并用,笔势求连绵不断,顺势承接,故多讲求笔画之两端提按起伏变化,因此,非腕力灵活不能随意自如。

在魏晋以前,基本上是篆隶运肘转指笔法的一统天下。自从草书兴起,尺牍流行,运腕法应运而生。从东汉末至晋唐、宋、元、明、清代前期,基本上是运腕法一统天下,即使晋唐人、宋人、明人作篆书、隶书,也用运腕法。故这很长一个阶段的篆、隶,不为近代书家所重,以为不及秦汉。至清代中叶,金石学盛,中断千余年的篆隶笔法被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等人摸索出来,遂大行于世,以至一百年间,行草尺牍的运腕法及乎成了绝响。

故清代中叶以降,很少有人能在行草书上与前人抗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笔法中绝。用篆隶笔法写尺牍,曾熙曾言:“如带磨盘而舞”,吃力不讨好。当比之际,沈尹默潜心于二王传统,首先从挖掘运笔法入手,遂使中绝百余年的行草运腕法兴起于末世。沈氏的成果在《执笔五字法》一文中。沈氏的字,或有不同的评价,而探讨笔法一项成果,亦足以在书法史上垂名不朽。

张岩潜心于书法,取法米芾行草,奠定了基础,又加之多年来于明清题跋、尺牍、文稿真迹颇为留意,揣摩有年,多有心得,故其作品,结体用笔可以看出是消化了米芾而又能参以明清人尺牍、题跋结体笔意。因此上可以说,张岩的字,不受时俗流行风气的影响,笔法是较为纯正的行草尺牍的路数,姑看他的字,于每笔提按转折处,都有交代。点画干净利索,且运笔较为自如,结构章法也能稳妥,自然看得出,他是在追求古雅、优美和书卷气。

…… …… 余下全文

篇五 :刘良峰书法作品集观后感

揽来青山赏白云

——刘良峰书法作品集观后感

文/苏醒

在书画艺术领域,吾实非方家,但却因工作原因常有机会欣赏到书画作品,阅至动情处,便会将感慨付诸笔端。但对刘良峰老师其人其书却知之甚少。隆冬时节,偶得先生书法精品集一本,欣赏完毕,顿觉此集形立神合,怡情养心。先生之书,一向追求字之“趣味”,意指作品之内涵和意韵,从点线到单字到通篇散发出的味道气息,显然,此集的风格与先生之书一脉相承,既可体现笔墨之趣,又表现出了浓浓的书卷气、逸气和人文之气,契合了先生的品格。也可窥见学养高、功夫深的他何以在书法界沉寂多年。

先生此集有三大特点,其一为“书”,其二为“道”,其三为“款”,三者气息暗合,相辅相成,皆乃先生人格品德、情志精神及生命理想的升华。

优秀的艺术家善于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打通艺术门类的关节,在多方探索中自我完善。

先生先后毕业于昌潍师专物理系、山东建工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后到潍坊市建设局工作,虽官职在身,工作孜孜不倦,业余时间又寄情笔墨,在书法中寻找到自己精神的天空。

他初从唐楷入手,遍临名家碑帖,苦学大家风范,在研临前贤名家法帖中以求得一笔一画的笔墨功夫,先学颜,后学欧,又研习北碑,在行、草方面,他碑、帖兼学,学过帖学一脉的王羲之、米芾、苏轼、

黄庭坚、赵孟頫等诸家,也学过碑学一脉的于右任、徐生翁书法以及派别不明显的谢无量书法。先生学书循以“不悖于传统,不囿于传统”之道,认为“悖于传统,则为无本之木;囿于传统,则沦为书奴。”所以他不仅停留在摹习传统之上,不止于某一种风格的满足或技法的持续,而是致力于多视角的审美追求、各种角度的形式层面的尝试,其行书大体分两大类,二王系统一路,加入碑体的一路,后者较前者更有品读空间,即呈现出较多的意与韵以及技术广度。就书体面言,先生行、草类创作有行楷、行书、行草等不同的书体侧重取向。行楷作品着意于楷、行调和,其中的“楷”包含今楷和魏楷等元素,比如《马戴楚江怀古》《杜甫诗》等作品,较集中体现了作者力求将几种书法形式揉合在一起的探索精神;篆、隶方面,他采取了以汉代书法为主、以清代书法为辅的做法——将汉代篆书《袁安碑》、《袁敞碑》与清代篆书结合,将汉代隶书《礼器碑》与清代隶书结合,创作出了《对松看竹联》、《苍龙老树联》等既端庄浑厚又飘逸潇洒、自成一路的篆、隶新作。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林散之谈书法》有感

<<林散之谈书法>>之读后感

林散之谈书法摘选

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

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古人云:业精于壹荒于乱。古代大书家只专一两种,怕分散精力。不能见异思迁,浅尝辄止。

多种帖多写一些有好处,但要化为自己的字体。怀素就是写他的草书,赵孟頫是行书,苏、米也就是那么二种行书体,而不是正、草、隶、篆样样精通。

东坡学颜,妙在能出,能变,他只写行、楷;米南宫未必不会写篆、隶,但只写行,草也不多;沈尹默工一体而成名。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看到草书神气,一开始学字就潦草。不知草书是经过多少年甘苦得来的,要在规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

写字并无秘诀,否则书家之子定是大书家。事实上很多人重复父辈,由开拓趋于保守,修养差,有形无神。

读后感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艺术造型。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有人说它是和绘画相通的,因为?书画同源?;有人说它和建筑相通,因为都要强调平衡和稳定;也有人说它和舞蹈相通,因为一个个字就像舞蹈家的舞姿那么优美;还有人说它具有诗美,因为它像诗歌一样很能够启发人的联想和想像;也有人说它具有音乐美,因为它和音乐一样,具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更加有意思的一种说法,说书法它具有人体结构和人体的仪态之美。中国书法之美是他国文字所不及的。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她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情感的抒发。在鉴赏书法的时候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是大有裨益的。书法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那个精神性,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情感,让人感觉被人同此心的

那种东西抓住了,我认为那就是中国书法艺术和书法鉴赏艺术的灵魂,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

中国书法可以说是世界文字史上的古化石,她从远古一直发展到今天,说明了她的存在价值和她的必要性。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和书法鉴赏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持之以恒的练习书法,可以使人的注意力集中持久,使观察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理解力加深,能够让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 …… 余下全文

篇七 :书法课论文《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读后感

本科课程期终论文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论文题目:《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读后感

   姓    名:                       

   学    号:                

   院    系:              

…… …… 余下全文

篇八 :w《中日关于传统书画与民间书法的对话》读后感

《中日关于传统书画与民间书法的对话》读后感

那天在“北大书法艺术网”看到了2009-5-18 22:41:04刊登的《中日关于传统书画与民间书法的对话》一文,作者为王岳川、西岛慎一。阅读过后对他们的一些观点颇不以为然,于是逐一读写出自我的不同见解。这种读后感的写作形式恐怕没有那一家报刊杂志愿意刊登,因为大部分是别人的原作,而且也不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话题,所以就把它发表在网络吧。

王岳川:很高兴见到西岛先生。这次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到日本举办书法交流展和学术访问,希望通过这种国际书法和书学交流,使我们双方都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书法现状和发展脉络,从而在新世纪有更好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西岛慎一:非常欢迎王教授带领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教授到日本访问和办教授书法交流展,北大书法所重视书法与文化的关系实在是很重要的举措。我常常感到,中国书法绘画在20世纪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日本书画界对此也很关注。对当前出现的一些忽略传统的书风,我又感到一些困惑和担忧。比如中国对吴昌硕和齐白石两个人的评价不太一样,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时代艺术判断的问题呢。吴昌硕代表了中国传统,在日本的书画界受到相当的敬重,日本评价是吴昌硕高于齐白石,而中国的评价似乎正好相反。

且闲人:显然日本人眼中只有吴昌硕,不理解齐白石,他们没有看到齐白石的kai拓与创新。齐白石的根基是草根,走的是由草根到文人的道路。看是不可能的道路,但是他老人家给打通了。齐白石的艺术语境也许没有吴昌硕的典雅,但是绝对比吴昌硕丰富。这里没有扬白贬吴的意思,就技术而言俩人并无高下之分,只能说各有所长。

王岳川:吴昌硕是晚清杰出的书法家、画家、篆刻家,齐白石的篆刻受其篆书影响甚大。但是,自二十世纪初始,中国出现了新流行的文化思潮,对延续到明清以降的传统艺术不够尊重,原因在于:一是中国受西方现代性影响很大,使中国传统成为一个被质疑和批判的对象;再就是受苏联意识形态的影响,一味坚持文艺为普罗大众服务的主旋律;再加上当时作为美术界的名人和领导者的徐悲鸿,感到要减弱或抵制中国人文传统的千年“重负”,最好的办法是在中国采用民间方法和民间趣味,所以他特别赏识齐白石。因此,齐白石的艺术和趣味在三种合力中崛起,就其实质而言,是将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对立起来,并在中国二十世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