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老舍作品《猫城记》人物分析

老舍作品《猫城记》人物分析

《猫城记》是老舍离英归国后的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舍于一九二四年去英国,在那里住了五年,一九二九年离英回国,一九三零年春由上海辗转至北京,当时国内政治正值黑暗不堪时局混乱的时期,继之一九三一年日本人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归国后看到祖国满目疮痍已经极为痛楚,而这一出出激发了作者心中的的激愤。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九三二年老舍充满忧愤地写下了《猫城记》。对于猫城记的写作动机,老舍自己这样说:“我之所以揭露他们(猫人)的坏处,原是由于爱他们,也是无可否认的。我爱他们,惭愧!我到底只能讽刺他们了”。

《猫城记》大体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架飞往火星的飞机在碰撞到火星的一刹那机毁人亡,只剩下“我”幸存下来,却被一群长着猫脸的外星人带到了他们的猫城,开始了艰难的外星生活。猫人也有历史,拥有两万多年的文明,在古代他们也与外国打过仗,而且打胜过,可是在最近五百年中,自相残杀的结果叫他们完全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忘掉,而一致的对内,导致文明的退化。而“我”亲眼目睹了一场猫人与矮子兵的战争,以猫城全城覆没而结束了这座私欲日益彭胀的外星文明古城。这看上去像是一部科幻小说,也有人把它归入科幻小说之列,还有人认为《猫城记》是中国乌托邦文学创作的一次大胆尝试,但最多的观点是它是一部寓言体的讽刺小说。

纵观整部作品,按照阶层,老舍将猫国人划分为:政客(包括皇帝和

官僚),以大蝎为代表;外国人;平民(包括学生妇女);士兵。他们也可以统称为不思考的人。另外,还有两种人不在此列,一种是小蝎大鹰和我,他们可以称为少有的明白过来的人。第二种是侵略者矮个子猫人。

大蝎为代表的政客影射了中国的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他们既凶狠又虚弱,对国内平民残忍血腥,而在外国人面前,他们却不得不巴结依赖,甚至匍匐在之脚下乞求保护。书中这样介绍大蝎:“他是猫国的重要人物”“大地主兼政客诗人与军官”。所以他既用尽手段聚敛财富,(即火星的钱币“国魂”,相当于地球人当时使用的大洋)又具有这类人共同所有的顽固、盲目自大、自欺欺人与迂腐。老舍以幽默的笔触写道:大蝎说:“我们不屑模仿,我们是一切国中最古的国”。 “外国人打进来了,大蝎可能是吓昏了,可是,吓昏了还没忘记了应酬,还没忘记了召妓女,这便不是我所能了解的了”。而面对外国人却受了委屈还是一副谄媚、可怜、乞求的嘴脸,书中这样说:“我要出去看看,他总是从天而降截住我。截住了我他并不强迫我回去,他能把以自己为中心的事说的使我替他伤心,好像听着寡妇述说自己的困难,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使我不有的将自己的事搁置一旁。”更有甚者,在敌兵来袭后自知打不过时又争着去第一个投降,以为先投降的一定能做大官。在民众与下层兵士面前,他极尽残忍:在猫国有一个传统,每次收迷叶(相当于“鸦片”,吃了使人迷醉)时,地主必须捶死一两个猫兵,埋在迷林里,据说这样来年才能丰收。他就用木棒打死了两个偷吃了一点迷叶梗的士兵。然而,据大蝎的儿子小蝎说,

…… …… 余下全文

篇二 :从《猫城记》看老舍写作的讽刺艺术

从《猫城记》看老舍写作的讽刺艺术

讽刺,它的基本释义是用艺术的手法对某些错误、弱点进行揭露、批评、攻击,使大家对这些错误、弱点有更鲜明、深刻、清楚的理解认识。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里说过:“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被写的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是曾有的事实,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鲁迅无疑是个“讽刺大师”,在鲁迅的小说里,几乎到处可以见到他在运用讽刺笔法,诸如孔乙己、阿Q一类早已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在鲁迅之后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一位在中国文坛占据一席之地的讽刺大师,他就是老舍。

说到老舍的讽刺小说,《二马》、《离婚》、《月牙儿》等都算是不错的作品,可最为精湛的还是老舍于19xx年创作的《猫城记》。《猫城记》是作者在对国事失望的情绪中创作的寓言性的讽刺作品。作品可谓是从的自序开始就充满着浓浓的讽刺气息。自序里作者说“好吧,这么说:《猫城记》是个恶梦。为什么写它?最大的原因——吃多了??但是吃多了大笑,震破肚皮还怎再吃?不满意,可也无法。人不为面包而生。是的,火腿面包其庶几乎?”作者对自己进行一个大大的讽刺,这是个反讽,作者称自己写《猫城记》是“吃多了”,但实际上是这样么,必然不是的,老舍的《猫城记》是对一般的国民性的讽刺批判,他的这一句“吃多了”,不是说自己写作的无聊,恰恰是为讽刺一般国民的麻木不仁买下了伏笔。再看作者在自序中对自己记性的论述“此次现代书局嘱令给《猫城记》作序,天大的难题!引证莎士比亚需要翻书;记性向来不强。” 以及之后的署上的日期“年月日,刚睡醒,不大记得”记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如果你看过《猫城记》你就知道,猫城里的猫人的记性似乎都不是很好,作者先把自己划归到那记性不好的一部分中去,但作者的记性真是不行么?作者与一般国民的对比,好记性与坏记性就在这体现出来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猫城记

《猫城记》读后感

汉语言文学 1044408094 李艳

《猫城记》写于19xx年,当时老舍归国后亲眼目睹了日军全面侵略前的中国社会黑暗混乱的丑陋现实,作为一个爱国文人,他忧愤地创作了这部作品,为中国政府敲响亡国的警钟,同时也在号召举国爱国之士共同改变国家的现状,自立自强,抵御外辱。

情感体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通读了全篇作品,首先感觉到这部小说言辞犀利,讽刺和谩骂也在其中,好似隐含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读时便知道这部小说不单单是讲一个火星上的猫城的故事,不难读出小说中隐含着深层的寓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就知道,猫城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实际上影射的是每个中国人所处的共同的家园——中国,19xx年刚刚爆发过日军侵华的九一八事变,整个中国都笼罩在战前的恐惧中,社会处于一种骚乱动荡的情况中,腐朽的中国政府在这突来的暴风雨中更加摇摇欲坠,老舍看到了这一切,他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麻木、堕落的状态都刻画出来了。他爱他的同胞,他“哀其不幸”,感叹大家都生活在这样腐朽没落的社会现实中,又“怒其不争”,在灾难来临时,国人应担当有人格、有骨气,团结起来,使自己的国家强大,共同抵御敌人。但是我们的人民在灾难来临之际,又在做什么?他们麻木不仁、贪图小利、为了一点利益便自相残杀,对真正有血性真正爱国的人民又那么一致地诋毁、迫害,小说把这些国民的自私愚昧而又不自强的劣根性暴露无疑,可以说也是作者对当时社会、国家遭受苦难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

迷叶意象

(1)迷叶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一个意象,小说中的每个猫人,无论是皇帝、政客、官员还是兵士、百姓,他们平时都没什么可做的,而且也绝不愿没有报酬、轻易地做哪怕一点点事情,唯一能驱使他们做事的目的就是得到迷叶,皇帝控制官员也好 ,军官控制军队也好,地主控制平民也好都需要迷叶发挥巨大的作用,没有了迷叶整个国家系统将不能运行,都会处于瘫痪状态。作者将迷叶作为他们生命所必需的食物来写,更突出了这些国民的深刻的愚昧。迷叶是什么?迷叶有很大的作用,可以治疗疾病,“迷叶是众药之王”,但是“它能把‘个人’救活,可是能把‘国家’治死。”小蝎的话精辟深刻,这迷叶似乎是指鸦片吧,一样的功效,鸦片早流传入国内,使多少人倾家荡产,饱受流离之苦,国民弱,国家也衰弱了。这也指出了国家衰弱的一个原因。(2)迷叶的插入不仅使整个小说连贯有序,同时也在人们抢夺迷叶的过程中将猫人的狡黠、唯利是图刻画得入木三分。猫人的脑海中有自由,他们的自由允许他们打架抢劫、甚至随便杀人,所以对于他们视若珍宝的迷叶,每个人都想多占有一些,即使不是自己的,也要想法设法据为己有。小说中有一段描写“大蝎调了五百名兵来保护迷林,

…… …… 余下全文

篇四 :猫城记作业

浅谈《猫城记》讽刺的艺术

《猫城记》是老舍19xx年连载于杂志《现代》的寓言体的讽刺小说,小说以随意、幽默的笔调,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运用讽刺的艺术手法、荒诞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国民以迷叶为生、懒惰胆小、奴性、不讲卫生、自私麻木、政治哄乱、教育混乱、好色愚昧的“猫国”。小说在不长的篇幅里渗透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封建传统以及社会文化的思考。《猫城记》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讽刺作品之一,小说通过有力的讽刺,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整个国家社会体制。学界评价它,“借用了寓言中的讽刺手法,营造了一种荒谬的审美情趣、广阔的时空、跳跃性结构。”

小说通过写“我”和朋友到火星上探险, 结果飞机失事, 朋友死了, 留下“我”自己在火星上生活近一年的经历,把作家在那个特殊背景下内心不便直言的特殊的意图和情感婉曲地传达了出来, 与此同时, 也深沉地传达出一个有良知的、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作家对于民族、文化以及人性的诸多思考。

老舍在《我怎样写<猫城记>》中这样说到,写作《猫城记》是因为“对国事的失望,军事与外交种种的失败,使一个有些感情而没有多大见解的人,象我,容易由愤恨而失望”。这样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呈现在《猫城记》的讽刺艺术里,就显现出一种相对冷静温婉的风格,然而我们依然还是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作家难以掩饰的情感倾向。

老舍认为“讽刺要冷静”,于是“不能大吹大擂,而扭扭捏捏”。因而《猫城记》中的讽刺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隐忍的风格。比如写“我”去参观古物院时以为“他决不会把古物也都‘夫司基’了”,然而那些古物被盗卖一空,作者也只是看似平静地写道“墙上原来刻着一行小字,大概那个价值三百万的石罐在那里陈列过”,管理员兴致勃勃地讲述着“这是一万年前的一座石罐,而这是一万五千年前的书籍保存室,保存世界上最古的书籍”、“这些陶器是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现在已经卖给外国,一共卖了三千万万国魂,价钱并不算高”等等。《猫城记》中的讽刺就像这样,在看似客观冷静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对于将我们整个民族引以为傲的国宝倒卖一空的嘲讽、愤怒。又如在写道猫小孩时,作者写道,“猫小孩是世界上最快活的小人们。脏,非常的脏,形容不出的那么脏;瘦,臭,丑,缺鼻短眼的,满头满脸长疮的,可是,都非常的快活。我看见一个脸上肿得像大肚罐子似的,嘴已肿得张不开,腮上许多血痕,他也居然带着笑容,也还和别的小孩一块跳,一块跑” ??“原来这是解剖校长与教员”。学者 、官僚开会 ,先要缥妓 ,美名其曰“大家夫司基妓女”;学者们为了多得到一片迷叶而争向哄抢“第一学者”的头衔,甚至大打出手。 为了不被外国人笑话,坚持办教育,然而小孩子立刻就可以从大学毕业,等等。

…… …… 余下全文

篇五 :猫城记

《猫城记》——“猫了个咪的很牛逼!”

这是一台调侃当下北京的戏,一台满腔热忱的戏,一台向老舍先生致敬的戏。

一进先锋的场子,背景音乐便奠定了整台演出的风格。如同一只调皮的猫人,小心翼翼地垫着脚尖,用诡异的眼神望着这个世界,并有些幸灾乐祸地嘲弄它的意思。的确,整场演出确实是将老舍先生的黑色幽默“游戏”了一把。有的观众说这是闹剧,我并不想这样简单地给这出戏下定义。因为这出戏只是借了闹剧的“壳”,来表现科幻世界里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绝不是闹剧,而是挖开自己的“伤口”一边展示给别人看,一边嘲笑自己。

全剧的“包袱”不断,观众几乎是捧着腹看完全场。并且,相当多的段子都是意味深长的,经过创作者精心的设计以调侃的姿态“抖”出来的。我最喜欢的一段就是大蝎和小蝎两个人各举一个手电筒从下往上照着脸,对北京的城市规划以及交通状况进行的调侃。不知道表现形式的灵感是否来源于立波梦话板块?总之用一句时尚的话儿说:酷毙了!再一段就是揶揄老外“强奸妇女”和“音乐家”事件,听着那叫一个痛快!就是尤嫌不过瘾啊!

整场戏的舞台元素的确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舞台是由无数的空纸箱子堆砌而成的。这些箱子时而是城,时而是迷叶,时而是凳子,时而又是人。在这出破除生活幻觉的戏里,显得那么恰到好处。音效依旧沿用了《我这一辈子》里真人录音与台上人物对话的形式,同时增加了许多中国戏曲里的调子,猫叫,报警音以及各种环境音等等。服装上增加了各种面具、人偶等形式,为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值得一提的莫过于那一副假面和两个髯口。假面的运用巧妙地将小蝎迅速转换到了迷,而两个髯口把学者“脸谱化”,象征化,这样就可以让本来说出来很奇怪的话变得自然,因为他们只是两个“符号”学者。 说说方旭这个演员。虽然我没有看过很多他的影视作品,但是近期看了他的《我这一辈子》,还有这部戏,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这是个接地气儿的演员,接足了地气儿,并且在戏上十分用心。从他的构思、表演和编排上能深刻感觉到他对戏的热爱。他的戏从来不会是空中楼阁,也不会是华丽城堡,而是建在北京城这片土地上的一座敦厚的屹立不倒的“钉子户”。这里的“钉子户”绝非贬义,相反,是调侃式的赞扬。他总是仿佛就站在你身边,替你说出你一直说不出或者不敢说的哪些个事儿。他爱这片土地,爱他的观众,爱站在神圣的戏台子上,为老百姓挖开生活中的犄角旮旯。我喜欢并敬佩这个演员。

…… …… 余下全文

篇六 :骆驼祥子读后感

《骆驼祥子》读后感

最近几天,我看了《骆驼祥子》,其实,这本书在我中学时就听到过了,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好好地拜读一下。而这次终于逮到了机会好好地阅读了一下。对于《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先生倒是比较熟悉的,毕竟能经常出现在中学课本里的作者就那么几个耳熟能详的,而老舍先生就是其中之一。老舍(1899年2月3日~19xx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

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xx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 …… 余下全文

篇七 :老舍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七彩江南广播活动。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老舍的散文《趵突泉的欣赏》。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19xx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xx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xx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xx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散文《趵突泉的欣赏》:

播放朗读。

老舍先生的《趵突泉的欣赏》内容真实,语言简朴,让人觉得老舍先生仿佛就在你面前和你聊趵突泉一般。而选文竟删掉了三分之二的内容,让我们读不到老舍先生幽默、俗白、圆润的语言趣味,也读不到老舍先生的现实批判意义。老舍先生既以他的妙笔表达了对这个城市的挚爱,同时也用他的笔锋毫不留情地对济南、济南人民和官员予以讽刺和针砭。如文章的后一部分描写泉水的,“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的上来一串小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泡,在,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语言如此优美、生动,就体现了老舍先生对这个城市的挚爱;而文章的前一部分对趵突泉的环境和它附近的人们的描述,老舍先生则用平凡的语言突出了人们的种种行为,让人觉得真实简朴,一个“奇丑”一个“不让你痛快地过去”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 …… 余下全文

篇八 :老舍

老舍

老舍(读第三声),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

老舍

老舍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