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总叙

总叙仅仅用了二十四个字,便道出了《弟子规》的精髓所在。正如其所言,教育是有一

定顺序的,孝悌为先,次为谨信、仁爱,只有做到这些,方可学习。

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孝的重视。一句“百善孝为先”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孝的理解,那就是

孝是百善之首,只有做到孝,所行之善才是真善。孝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24孝的故事,相信人人皆知,虽然有人对此一些封建的思想多有批判,但传承优秀文化

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粕糟。撇开这些不看,其中一些孝的故事确是发人深省。

这其中一个很著名的故事便是芦衣顺母。闵子骞生母早逝,继母常虐待他,冬天只给他

芦花衣穿,一次他因太冷而犯错受到父亲责罚,父亲发现继母虐待他,愤怒中决定休掉

妻子,闵子骞哀求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被感动,就依他所言,继

母也在羞愧中如梦初醒,从此待子骞如亲子。

这一故事,不仅应和了《弟子规》中“亲憎我,孝方贤”一句,而且也成为以孝感人的

成功典例。连孔子也赞叹道:“孝哉,闵子骞!”试想:如果闵子骞只是一味地抱怨继

母,反而事态不一定会扭转,更使其备受折磨。然而对美德有充分修悟的闵子骞选择了

以礼相待,以孝感人,最终也有了闵家和睦美满的结局。

在当代社会,也不乏有菽水承欢之人。“最美女孩”孟佩杰便是其中杰出代表。八岁起

便照顾起瘫痪的养母,考上大学后,孝顺的她毅然决然地决定带母亲上大学。

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确为孟佩杰所传承了,虽然没有鹿乳奉亲那么惊心动魄,但她能几

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着养母,毫无怨言,的确值得人钦佩。童稚的年岁,本该是她依偎在

在父母的怀抱里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然而她却得用自己柔弱的臂膀,撑起这个

破碎的家。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需要传承的。正如当代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一文中写道:有一

…… …… 余下全文

篇二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内容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内容全面,思想成熟。是我国文化的瑰宝。

虽然这本书已经距现在已经有力很长的时间了,我们可能会认为其中的内容早已经过时了。如果有人这样说有很大的可能性这个人没有读过《弟子规》。书中的内容从自身出发,到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各方面对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版的“日常行为规范”。对于《弟子规》研究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有着自己系统的解读,其思想内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有着系统的解读。个人以前接触《弟子规》也是对其了解甚少,仅仅对其中的只言片语有所了解。但是在看了《钱 第 1 页 共 1 页

文忠解读弟子规》之后才算是对《弟子规》有了自己的认知。

许多人会认为《弟子规》是小孩子学习的内容,但是我觉得其思想的深刻性决定了《弟子规》的读者不仅仅是小孩子,前边我讲《弟子规》是古代版的“日常行为规范”因为他从我们生活的根本出发,内容浅显易懂,但是其思想性博大精深。《弟子规》总序讲“弟子规,圣人训”总得讲述《弟子规》内容的渊源,他是对前人思想的概括和总结。包括了总叙、入则孝、出则弟、瑾、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几个部分。内容分述了不同处境下对我们自身的要求。

入则孝,主要告诉我们如何做到孝敬父母,不同于其他的书籍,本书直接从生活具体可感的实例开始,论述如何同父母相处。“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这些细小的事情处理的见解的提出虽然和我们相隔的年代已经久远,但是在现在来讲任然就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反观现实我们同父母相的关系中我们处于更加强势的地位,在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对照古训我们似乎丢掉了这些最宝贵的东西。

…… …… 余下全文

篇三 :弟子规读后感 20xx字

弟子规读后感 2000字

90后读《弟子规》有感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不错,我们在童年所养成许多习惯都与父母的平日里的习惯息息相关。比方说有的父母喜欢随地吐痰,被他们熏陶出来的孩子也是喜欢随地吐痰的,又比方说有的父母喜欢读书,被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喜欢读书。可见,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好的影响将让你走上正道,坏的影响将让你走上邪门歪道。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才,仔细想想平日里你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父母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是启蒙老师,而老师则是父母之后的又一重要人物,他们教我们读书,教我们算术,教我们孝敬父母,教我们明理。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时无刻地鞭策你,督促你,让你拥有一颗明智的心和聪慧的大脑,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让你拥有纯洁、高尚的灵魂。老师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太阳。

既然他们赋予了我们本来所没有的才能,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我们为什么不孝敬、尊敬他们呢?孝敬父母,不能总让父母操心、生气,因为气大伤身啊!谁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平平安安、长命百岁呢?孝敬父母,要听父母的话,父母吩咐的,如果合情、合理、合法,那我们就应该积极努力、不遗余力的去做,因为父母不仅赋予了我们生命,还对我们有恩惠,这样的恩惠不应该忘记,而应刻骨铭心,牢记一生!孝敬父母,我们更应关心、体贴父母,父母劳累了,我们应该主动端茶送水,父母生病了,我们要把药亲自端给他们。古时候有个黄香为父温席、扇凉,难道现在的我们为父母做一点点小事都不愿么?

在学校应该好好学习,这不仅是一种尊敬师长的表现,更是一种孝敬父母的表现,好好学习不仅回报父母,还回报了社会、国家。老师赋予了我们许多,我们更应好好对待他们。有的学生总是和老师对着干,唱反调,上课起哄,无故旷课。你们怎么不用大脑想想,你们这样做对得起老师么?老师一心只想叫同学们学好,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更应尊敬老师啊!首先见到老师要问好,这是最起码的、一个高中生必备的礼貌和涵养。我们更要为老师着想,将心比心。别看老师平时对我们严厉,但要明白严也是爱,娇惯反而是害!对于以上的父母、老师,我们都应当把他们看做圣人,用圣人的眼光和方式去对待自己的父母、老师啊!

…… …… 余下全文

篇四 :《弟子规》读后感两篇

《弟子规》读后感两篇

《弟子规》读后感两篇

篇一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而最为深刻的感受就是《弟子规》虽然是一部著作,但是它的作者却仅仅是位秀才。《弟子规》的作者叫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死于乾隆年间。李夫子是一个不大出名的人,一般人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在公元一六六二年出生,在公园一七二二年去世的。很多人都认为李夫子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李夫子活了八十三岁。这两个数据前后相差了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社会对他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李夫子是为大人物,史书上一定会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李夫子的出生年月日和生辰八字,

李夫子一生中拿到的最高学位仅仅是秀才,从此以后他便再也没有高中过,什么状元拉、榜眼拉、探花这些学位,压根都跟他没一点关系。在当时,一个秀才只能教书。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而秀才呢,却只能够教书育人,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院长,顶多只能开个私塾。然而这位没什么大成就的李先生之所以会写出《弟子规》这本现在家喻户晓的书,是因为李夫子毕生努力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也不高,但是,有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却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夫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 …… 余下全文

篇五 :《弟子规》读后感

——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一篇传诵程度仅次于《三字经》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就像《三字经》一样,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此文脱胎于孔子的“论语”学而篇,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人的品行不是天生的,要想有一个好的品行,就要在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读完了《弟子规》,再与书中所描述的品行进行对比,说实话,的确相差甚远! “孝”,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因此也将“入则孝”放在第一位。古人对“孝”这一点很看重,“不离床 丧三年 居处变 酒肉绝”这句话可以说明。不错,“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孝”都做不好,那么这个人难能成大器。

说起孝,我感到很惭愧,我没有“百善孝为先”,就连《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最基本的原则也没有完全做到。只有做到这些最起码的,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合上这本书,会感觉学到了很多,静下心来仔细一想,生活中确实应该如此。如果生活中人人都能尽孝,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美好!

一个人活着就要讲道德,有品位,这才能更受别人赏识。《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要有品位、要讲道德的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反复读诵《弟子规》,每次都会有全新的感受,每次都会受益匪浅!

孝——中华的瑰宝!

…… …… 余下全文

篇六 :熟读《弟子规》争做好员工读后有感

《熟读 <弟子规>争做好员工》读后有感

我们每天在忙忙碌碌的生活,忙忙碌碌的工作,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文化精髓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每个人本身的利益最大化成为公众的焦点。每个人都在追名逐利,追求物质享受,在水泥森林中迷失了自己。感谢领导安排学习《熟读<弟子规>争做好员工》这个活动,让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弟子规》这本国学经典以及静静思索我的内心世界。

通过阅读《熟读 <弟子规>争做好员工》,我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和儒家的思想,明白了做人应尽的道理和规范。《弟子规》共分八个部分,首先《总叙》篇为我们总结了进德学文,知行合一。《孝》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忠诚职业;《悌》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团结协作;《谨》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要有一个好习惯;《信》篇教育我们要诚信待人。《泛爱众》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推己及人;《亲仁》篇告诉我们扬善除恶,亲贤远小;《学文》告诉我们取长补短,学以致用。

我作为医院的一名员工,我们要把医院当成自己的家庭一样去对待。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个,但是其中就包括少部分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欠佳,少数医务人员中存在着不正之风及服务态度差、职业道德水平低等问题。虽然医疗事故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是小概率事件,难以杜绝,而对当事人来讲却是百分百。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加之始料未及的悲伤,也就难免使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升级。

如果每个医务人员按照《弟子规》的教导,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医患双方沟通与理解,改善医患关系。医生尤其年轻医生应普遍学习人文、伦理知识及沟通技巧,用仁爱之心对待一切病人,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有朝一日,医患关系不再会是这样的剑拔弩张。

读《弟子规》有感

最近,单位发出“熟读《弟子规》争做好员工征文比赛的活动,我在工作之余熟读了这本书后发现,《弟子规》中孝、弟、谨、信、爱、亲、仁等理念深入人心,理解了它们,不仅可以为个人心灵找到归宿,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人在工作生活中的动力和思绪。

…… …… 余下全文

篇七 :弟子规读后感

高新区第八小学教育科研在线——教师读书

弟子规读后感

单 位:第八小学

责任人:杨芳

时 间:二〇一五年四月

高新区第八小学教育科研在线——教师读书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就是《弟子规》的总叙,向我们说明:《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有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做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其他有意义的学问。

读了这一段话,我突然感到《弟子规》这本书是至高无上的一本书,它向我们揭示了许多人生的道理,比如:人的一生要做到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姊妹。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做亲近有仁德的人??

初读《弟子规》,有很多的句子不是很理解,仅仅在总体上有一个印象,后来查阅各类资料,才真正理解了弟子规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我觉得弟子规真的非常有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能够指导我们以后怎么做。从弟子规里我越来越发现,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 …… 余下全文

篇八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思想洗礼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此文脱胎于孔子的“论语”学而篇,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

百善孝为先, “入则孝”中说到,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亲人有病,要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不与父母争吵。这让我们在家中与父母之间更加和睦、温馨。“出则悌”则告诉我们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样,为人为谦虚,见长辈要让道,这使我们在外出时有“风度”、“彬彬有礼”。“谨”是要我们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小事上也可以体现你和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使别人眼中的我们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谦谦君子。“信”是贯穿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也是弟子规中讲述比较深刻的一部分。信”更应该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信”这一章不光讲述一诺千金,还讲述了向别人应该学习什么,怎么样对待批评,怎样“朝闻过夕改之”。 亲仁”则阐述如何向有仁德的人学习,事实上是儒家的交友观,即要交怎样的朋友,向真正的朋友学习什么。“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不要勾心斗角,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余力学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听讲时要认真,学习时要努力,写作时心态要端正,要心无旁物。

通读了《弟子规》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小心做人,谨慎做事——我的人生信条。因为我觉得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基本我们都会做到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与此同时我们对朋友,同事也会热诚相待。但是为人处世不能仅仅因为做到这些就满足,不仅在我们潜心工作时要谨慎认真,在与他人交际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微小的事件会体现一个人的素养。感受了弟子规的思想后不仅提高个人修养,更加让思想得到升华。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