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最近读了《金融的逻辑》一书,受益匪浅。陈志武教授根据自己20余年对金融工作研究得出的经验对金融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解与定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金融这门科学讲深讲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工作,提升我们的理财观念。

《金融的逻辑》一书揭示了金融对社会的广泛、深刻和巨大的影响。在展开这一主题的过程中,作者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采用“经济——金融——政治——文化”这种四级互动模式叙说问题。人类只要是要生存、特别是要发展,在生产的基础之上,就必然会存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价值交换;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度来保障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有最大化的收益、最小化的风险;越发达的社会,价值交换的数值、地理范围、时限也越大,越需要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来做保障。

第二,用现代金融学的认知方式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如“孝”、“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陈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指出“养子防老”是最前现代社会人们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本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论述。

第三,由人们熟知的经济史观衍生出金融史观,用金融变迁说明社会历史变迁及这种变迁对个人自由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这种理论与现实和历史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确实是作者学术功力深厚的体现。

第四,提升金融的社会历史定位,把金融技术提升到与科学技术比肩的地位——传统观念中的玩钱术、圈钱术和套钱术变成了不断创新的金融技术。 陈志武教授在美国全面接受西式金融教育,但又跳出西方学术界把金融问题模型化、计量化、复杂化,小众化的范式,为中国读者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金融逻辑。在这本书中,作者更多的笔触是讨论中国现在为什么有钱,以及中国

有了钱,为什么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对于上述话题,他运用现代金融学理论,详尽地分析了这是“藏富于国”还是“藏富于民”的问题。他还通过探讨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股市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将美国次贷危机引以为鉴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 …… 余下全文

篇二 :《金融新格局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之资产池选择问

题解析

——《金融新格局?资产证券化的突破与创新》读后感

一、银行不良资产攀升,资产证券化成新选择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止20xx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919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09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0%,较上季末上升0.11个百分点。 从我行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二季度末,我行传统业务账面不良贷款37.43亿元(其中零售不良7.12亿元,不良率2.48%,法人客户不良30.31亿元,不良率1.21%),较年初增加15.06亿元,不良率1.34%,较年初上升0.39个百分点;类信贷业务不良余额34.22亿元,不良率为1.98%。 从增长情况来看,20xx年上半年,类信贷不良业务余额增加了18.73亿元,整体风险管控形势较为严峻。

目前不良贷款率如此高的增长速度给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面对不良贷款的攀升,不少银行都对不良贷款证券化兴趣浓厚,尤其是对传统行业的贷款。

开展不良资产的证券化能够拓宽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渠道,加快不良贷款处置的速度,有利于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发现不良资产的价格,有利于提高银行对于不良资产的回收率水平。

二、不良资产池选择的对策

“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这是曾流传于华尔街的一句名言,这也一直是银行在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该资产能够带来可预测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而现金流来源于基础资产池的变现收入。

资产池汇集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即由一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产集合体。虽然单笔资产的质量是整个资产池质量的基础,但是整个资产池的质量不是单个资产质量的简单相加。单笔不良资产不满足资产证券化的要求,并不意味着不良资产与证券化无缘。可以通过对单笔贷款进行分析、审核,预测回收率和回收期限,然后根据回收率对资产进行折扣,把打折后的、具有相近的回收期限的贷款汇集在一起形成资产池,资产池的价值和回收期限也就相对确定。换言之,证券化的成功必然以被证券化资产良好的预期收益为前提条件。故不良资产池的选择是不良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关键环节。针对不良资产池选择难点采取策略:

…… …… 余下全文

篇三 :现代金融学读后感

《现代金融学》读后感

《现代金融学概论》是借鉴西方近代金融学的学科体系,吸收国内外在此方面的优秀研究成果,力求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比较完整地介绍金融学的基础理论、金融实务以及金融宏观调控和风险防范问题。现代金融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兴的观点层出不穷。归根结底这些衍生的理论都是围绕着金融学的三大核心问题:风险管理、资产定价和资金的时间价值来展开的。

广义而言,金融学研究的对象是资金的融通。资金的融通涉及如何筹资金与如何使用资金这两个基本层面。《现代金融学》就是围绕资金融通这一主线来设计其结构体系,确定其内容的。整个体系结构的编排与内在逻辑关系如下:第一部分:货币与信用,这部分为本教材的知识部分,主要阐述货币、信用、利率、汇率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第二部分: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为一部分主要阐述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第三部分:投资与风险管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货币的时间价值、证券价值评估、投资组合与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与风险管理。第四部分:公司金融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企业的角度考察投资与融资问题。第五部分:金融调控管理,这一部分主要考察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无论是对研究者还是对实践者,金融领域都是一处最值得冒险的乐园。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断眷顾着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政府、企业和居民都已经认识到,金融系统构成了整个经济体系的心脏。百姓们逐

渐接受着超出传统的储蓄思维以外的投资知识,股票、债券不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跟随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发达国家的居民开始和发达国家的居民一同选择明星公司的金融产品,并成为这些公司的所有者。不过,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和金融市场固有的投机性并不仅仅带来刺激,当自己的财富在较短时间内像水蒸气一样蒸发时,金融就仿佛和撒旦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如果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各种金融产品的收益可以通过概率估计出来,同时,通过历史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可以推断一种金融产品的收益方差和标准差,那么投资者就可以通过精确的数学工具来计算满足自己要求的投资组合,实现同等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或同等收益下的风险最小化。果真如此,投资者就可以在不确定的世界里从事类化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这样,就可以避免金融市场上的泡沫和金融系统的危机。20世纪50年代,一些代表性的学者从理论上和经验实证上分别注意到了投资者理性决策的重要性。

…… …… 余下全文

篇四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这几天读了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觉得书中的观点很新颖,浮躁现象的背后,自然规律起内在的作用,控制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科学的作用就是去了解、揭示表象之后的规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不同的学科,对同一问题的解释可能截然不同,但是经济学解释人类行为则有着独到的优势,因为,人是一个经济动物,被物欲吸引的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隐藏其经济利益。

本书的作者是陈志武教授,他跟金融结上缘,完全是巧合。或者说,整个人生都是一系列巧合,随机亊件组成在一起,形成系列,就构成了你我的人生。 19xx年1月,他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拿到系统工程硕士学位。由于那时他的英文较好,学校不让离校,于是,毕业即留校。只是到那时,他已对工程没有兴趣。作为权衡之际,就要求分到政治教研室工作,这样,至少能名正言顺地看些社会科学类著作。到3月份,他收到耶鲁多学管理学院的录取通知。19xx年8月28日,他稀里糊涂地来到耶鲁多学。第一学期,要上的课程没有多少选择,不管你后学哪科,都要上线性代数、概率论与统计等,第二学期上的是非线性代数、计量金济学等。这期间,他发现,原来要跟随作导师的那位教授年纪已经很大,他所做的研究课题有些过时了。同学就给他建议,“不要选择博弈论政治学或者数理经济学了,还是学金融经济学吧”。 故在这一系列的巧合促使下,陈志武教授就走进金融这片天地,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老天也不想要金融界失去一个人才。

本书分为序言——金融是什么,第一部分——资本化的逻辑,第二部分——金融的逻辑,第三部分——金融危机的逻辑,第四部分——股市的逻辑,第五部分——文化的金融学逻辑和最后的话: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这几部分。

其实看到这本书的序言,就发现这是一本序言写的很好的一本书。在序言中几乎就涵盖这本书中最为核心的一些理念。看懂了序言就相当与看懂了大半本书的内容了。我罗列出其中的主要内容。首先,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只研究这些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么发展的,等等。而在其中,货币的出现就解决了价值跨时间的储存,跨空间的移置的问题。不仅仅是普通的经济交易涉及到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金融交易也是如此,比如股票,就是不同时间,和不同盈亏状况(空间)下的价值交换。

…… …… 余下全文

篇五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经过了20xx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后,时至今日,金融风暴的尾巴仍旧在我们上空盘旋持久不去。如今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学经济的大学生,经过阅读《金融的逻辑》这本书,他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告诉了我应当在危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认清发展之道。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曾经阅读了《货币战争》这本有宋鸿兵撰写的书,虽然其中阴谋论的论调有待商榷,但是他却给我的学习增加了兴趣以及动力。《货币战争》向我们介绍了欧洲乃至美国金融的发展史,尤其让我对美国这个现如今的超级大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美国从一个英殖民地蜕变,成为现在这样经济繁荣昌盛的庞大金融帝国。当然,从电视报道等渠道我也了解到,即便美国现在经济如此昌盛,但是它的负债却也是世界最高的,这就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负债额巨大的美国仍然能站在金字搭顶端屹立不倒?然后,我就有幸结识了能够解答我疑惑的朋友——由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让我简单的了解了美国是如何了利用借债发展国内经济,以及中国的一些传统思想中透露出的金融思想。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负债往往都不是什么好事儿,就像老一辈的中国人宁肯花一辈子攒钱买房也不是很愿意向银行借款买房一样,还是自己的钱花得踏实。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在这个金融市场中由于投入产出比的因素等等,人们开始借外债来进行自我发展,就好比借鸡下蛋一般,借了别人的钱,自己用这些钱赚更多的钱。美国政府便是如此,借大量外债,发展国民经济,别看美国近几年总是报出美国的巨额赤字,但是美国经济总体水平仍就是逐年上涨。美国通过发行国债进行融资,将得到的资本用于投资和开销当中,只要政府能正确的发行国债,投资得到的回报大于外债,只要不出现大的危机,那么社会的资产总额逐渐上涨,同时社会的财富就会上涨,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不断提高。由此可见,负债未必是件坏事。

…… …… 余下全文

篇六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

近来有幸拜读了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一书,对于一个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感触良多,收获亦丰。在赞叹陈志武先生对于金融理解所达到的的深度和广度,从多种角度分析金融对历史、文化乃至一国发展影响的精辟剖析之余,我也对此书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并也将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想法。

纵观全书,此书的写作思路我理解为两条线:一条则是由古至今,从历史发展角度来分析金融(包括债券、股票等)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从纯金融技术发展史的角度分析资本化对于国家财富和资本的积累的作用,得出金融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提出资本化是美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第二条则主要将美国和中国两国进行对比,其中对美国的金融危机进行了剖析,论证充分,逻辑严谨。作者还从两国的制度和文化的角度对比了两国金融发展的情况。我认为,此书从这两条线中综合得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即资本化和制度化。 此书中作者谈到了自己对于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对于其批判说“西方文明真的只是物质文明,而东方文明是更高尚的精神文明”的观点,我认为论证严谨科学,我表示赞同。其提出经济独立是个人独立自由的基础也是非常有先见的。陈先生认为传统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三纲”的规则正是促成并保证了个人经济风险交易功能由家庭来承担,金融的功能由传统的血缘和亲情的关系来维持,诸如“养儿防老”,亲戚间的相互帮扶、借贷等,都是一种隐性的金融关系,而儒家的文化正是为这种金融关系提供了道德约束上的保障。而如果这种经济功能主要由市场来承担,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出自由、民主与法制,西方的“家”越来越成为一个单纯的精神生活细胞,更多的不是利益上的交换,更多的是“爱”这种情感的基础。由此,作者提出了未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这种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家庭血缘隐性的金融关系将走向衰落,随着社会结构的改革,会被法制的金融市场所替代,从而老人和后辈都能更加的有尊严和自由。这个过程(市场经济框架下的金融发展)也是个人解放的唯一之路。

…… …… 余下全文

篇七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

—读后感

当今,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在危机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发展之道。

在进入大学之前的暑假,我读了《货币战争》,此书中讲明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发行权由私人财团掌控。国家的开支通过抵押国家税收和信用发行政府债券获得,私人财团买入债权后按比例确定货币量,或者由他国购买。因此,西方国家在有效对抗通胀方面有一定欠缺。《货币战争》实际上在讲“阴谋论”,这种论调是否真实到现在也无定论,但这本书令我初步了解了美国的金融业,也令我对美国的体制产生了好奇。为什么负债累累的国家的经济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呢?譬如美国就是世界最大的负债国。后来我接触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令我获益匪浅,解释了看似违背常理的靠借债发展的美国体制,及中国一些传统思想中透露出的金融思想。

按中国传统的思维来看,负债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由于投资回报率的因素,债务即负资产不一定不好。但是如果这笔债务投资回报大于债务本身,那么它这个负资产就增值了,社会总资产就增加了。例如,美国政府虽然负债累累,但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过发行债券融到了资本,用于各种投资和开销,同时投资的那部分的回报率高于政府债务总额,政府的正确融资行为将使债券资产增值,社会的资产总额随之增长。社会资产总额在正面增长的同时,整体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人民要求生活水平同比增长,面对舆论压力,政府选择只能是减税,人民富裕生活水平上涨。

因此,一个国家负债累累未必是坏事,发行债券只是在花未来的收入,只要不发生大的灾难致使国家还不起国债,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富强,并且国家负债累累会促进民主化的发展,因为穷国绝对不会也不敢做令大多数民众不高兴的事,而富国就不同了,就拿朱棣时期的明朝来说,国库充盈、深藏万宝,别说民众敢反抗就连周边国家都不敢惹明朝。由此可见,富国与穷国的差距太大了。

…… …… 余下全文

篇八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读了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就是这是一篇学术气息极其浓厚的,又适合闲暇时候阅读的书目。

文章从一开始便给我们进行了金融经济等学科的知识的普及,而且这一工作自始至终从未停过,可能是考虑到许多读此书的认识对于这方面知识并不熟悉的缘故吧,不过这也是本书畅销的原因之一。文中的许多说话方式和所举的例子都十分贴切我们的日常生活,让读者读的津津乐道。对于文中几点事例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便是陈志武先生提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如“孝”、“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陈志武先生揭示了“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指出“养子防老”是最前现代社会人们规避未来风险的重要手段,而儒家“孝道”文化体系则是保证作为投资者的长者能有回报的文化制度保证。

我本人是十分看好这一种看法的。因为,就“养子防老”来说,在很长时间来说,都作为人们心目中单纯的品格、习惯所存在的。但从陈老师的观点来看,这其实是和投资极其类似的。对于儿女的成长所付出的成长花销,如生活费、学费、医疗费,其实都可以看做家长对于自己未来老年生活的保障投资。而儿女对于养老问题的态度,或者说他们的切实行动就可以看做投资的回报。

陈志武老师对于传统问题可以从经济角度来看待实在是很能启迪我们。这让我不禁思考其生活中其他事情是否也能从这种角度来看待……

另一个让我觉得值得深入思考的便是对于基础经济学的广度到底有多大的思考。

我们很容易就能得知,从这本书上市的那一天起,就注定经济学会议一种新的姿态展示在一部分人心中。但经济学究竟能在群众心中走多远。许多经济学的书籍都无法避免的两个极端化,一个是过于学术,另一个则是过于想当然。但实际上不论是哪一种,对于金融或经济的普及都是十分不利的。或许从金融学家的角度来说,越少的精英人才掌握着金融知识可能对于财富的积累和获利是十分方便的,但事实上,如果越多的人持续保持着这种唔去理解的生活环境下,就会从更长远的角度影响整体的进步。金融或者说经济并不像物理化学那样实际的解决直接问题,而是从融资角度间接提供生产发展的原动力,所以,要发展这些就要面临更大的生产环境的挑战,人才很可能在未来流失。所以,对于经济类书目的普教功能的思考还需进一步探讨啊!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