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

一、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049)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首先让我联想到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可是,我永远都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老师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福的。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回忆着最尊敬的老师,我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接受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对我的"有爱心的老师"的赞许,可是,当面对这样一面镜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就不会有像小雯那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我的爱心不够,导致与其家长产生的问题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那些特殊生就不会一直那样没有起色;想想我曾经的工作,想想我曾经的失败,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见绌,惭愧万分。

…… …… 余下全文

篇二 :教育教学专著读后感

教育教学专著读后感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1.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2.“五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三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四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五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

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无不闪烁着创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新课改中的渗透与运用,会让课程改革更好地发挥出实效,促进新课改的推进。

…… …… 余下全文

篇三 :教育教学论著读后感

教育教学论著读后感(2011-02-19 20:39:54)转载标签: 教育

在这段时间,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在此我们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下面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育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爱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常常会感觉到学生学的没劲,教师也感觉讲得没意思,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对教材研究不深,没有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除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外,不注意调节课堂气氛,以至于孩子们有的听不进,有的听不懂,也因此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的这种淡而无味的课堂教学,对教材钻研不精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兴奋得起来?

…… …… 余下全文

篇四 :教育论著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毛泽东同志盛赞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女士则称其是“万世师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基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是历久弥新的。我把《陶行知教育名篇》放在案头随手就能翻阅的地方。每次掩卷沉思,我都深深折服于他爱生重教,以教兴邦的高瞻远瞩,折服于他蹲下身子与孩子交流的民主思想。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教学合一》一文中对“教学合一”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 …… 余下全文

篇五 :教育论著读后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

涞水县三坡学区马各庄小学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先生的办学心愿。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当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也正因为如此,教育和培养好儿童,成了我们的千秋大计。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 1

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多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好动的学生,让他们单独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确实是强其所难。为了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伤自尊心、学有所得,我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班级管里,但是他们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时我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演。这样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学习也有了兴趣。

…… …… 余下全文

篇六 :教育论著读后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

涞水县三坡学区马各庄小学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先生的办学心愿。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当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爱奉献给孩子,用爱来灌注自己的事业,才是我们能真正给予学生的最好的东西。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也正因为如此,教育和培养好儿童,成了我们的千秋大计。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师要做到“有 1

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多年的教学使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好动的学生,让他们单独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确实是强其所难。为了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伤自尊心、学有所得,我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积极参班级管里,但是他们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时我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演。这样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学习也有了兴趣。

…… …… 余下全文

篇七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读后感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读后感

综文组 冯国英

英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用睿智的目光完成了一整套概括人类所有知识的“综合哲学”。斯宾塞的教育学说是与哲学观点和社会观点分不开的。他认为教育是“为我们准备完美的生活”他从个人的利益的角度,说明科学知识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今天作为教师的我,在拜读了《教育论》后,有许多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在斯宾塞看来,建立了以科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不等于说儿童就可以自发地充分发展其心智能力,很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了。在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基础上,还必须选择合理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以符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他1854年发表的论文《智育》一文中,主要内容有:

第一,教育必须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准确到准确,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即教育要重视儿童心智发展规律,提倡教学要符合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和认识能力。斯宾塞提出的三个具体教学方法,体现了他的“施教的根本原理”。斯宾塞认为,只有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才能使儿童顺利获得科学知识,发展心智能力;只有从分辨事物和动作的大概开始,才能逐渐进到更细致更明晰的分辨;“讲授原理的时候要通过事例,要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斯宾塞在教学方法中注重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具体来讲,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他主张采用两种途径:(1)“早期的感觉培养”,(2)实行教学,

二者相互前后衔接,相辅相成。他特别提出要给孩子足够的、多样化的刺激和遵循儿童的自身的发展规律。

斯宾塞反对那种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法,大力推崇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外表,又能理解知识的实质;不仅知晓研究的结论,又能了解其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这是演绎法所做不到的。在方法论上斯宾塞虽不能辩证对待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关系,但在当时有其重大改革意义。 第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张自我教育、终身教育。他认为:“人类完全是从自我教育中取得进步的,而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每个人的心智必须多少照同样方式取得进步。”因此,“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原则是使学生能正确地教自己”。为此,斯宾塞极力主张自我教育,要求在教育中给学生“讲的应该尽量少些,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引导他们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增强知识的巩固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这种学习不是离开学校时就停止了,而是终身继续他们在青年时代开始的自我教育”。这一主张对于我们今天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 …… 余下全文

篇八 :《教育论著百篇》读后感

《教育论著百篇》读后感

周晓礼

陶行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 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他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倡导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 “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作为教师,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作为教师我们还应真诚对待学生,这样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激你。“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