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读后感

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读后感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看到了孩子心中的秘密。在他的笔下,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刚刚升学考试,回到家中,他做了一场梦,梦是这样的: 他在一个悬崖绝壁上,在那儿,他的处境是在悬崖绝壁的中间,他不知怎么进,怎样退。但他在不知不觉中,正努力往上爬,努力寻找支点。暴风雨来临了,把他的头淋湿了,风快把他吹飞了,他的手指也被打地血肉模糊,他就像小小蚂蚁,依偎在一棵高大的树上。这时他听到了歌声,他想别人都在唱歌,那我为什么不能爬上去,于是他爬了上去。

这可以说是考场,而在考场上你确实只能进,不能退,只要你一退缩,别人就嘲笑你,讽刺你,而你高高在上的话,别人则会恭维你,夸奖你,可你一旦自得忘形、自得洋洋,你立即会滑下去。人家说官场险恶,其实考场也险恶啊!

他是一个六岁的小孩,去幼儿园都是坐他爷爷的小汽车。可是最近,爷爷没有车了。他梦到:他今天早晨起来,看见了窗子中的司机,于是往下冲,贝贝也往下冲。他看到了贝贝,就问:“这是我爷爷的车,你干什么呀?贝贝说:“你爷爷离休了。”接着他们扭打了起来,但是贝贝还是上车了。他的爸爸看见了,便对他说闹什么,他打了他的爸爸,他爸爸说饶命,为了救爸爸,爷爷叫小汽车回来了。他坐上了小汽车。

这告诉我们不应该霸道,霸道的人的人也是没有好下场的。还有,不要动不动就生气,生气对身体不好,应该多笑,笑才对身体有益,所以别人才说

“笑一笑十年少”,这多好哪!假如你欺负别人,别人也不会跟你玩,到时候你就只能是孤零零一个人了。所以我们不应该那么霸道。

??

四五岁是可爱的,六七岁是美妙的,八岁是美丽的,十岁是向往的,十一岁是奔放的,十二岁是科幻的,十三岁是广阔的,十四岁是童话的,十五岁是成熟的。

既然是梦,就有好也有坏。有希望成功的梦,还有可怕的梦,反正就是有各种各样的梦,数也数不清。他让我熟悉到梦虽然是假的,梦是不现实的,可在我们身边,它我们所希望的、所不希望的事情都显现在梦中实现。

…… …… 余下全文

篇二 :《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读后感

读《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读了温总理在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后,我深有感触。

温总理在讲话中冷静透辟地指出:“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先进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中国。”诚哉斯言。温总理是在努力向世界阐释一个真实的中国,笔者认为,这同时也是给全体国人一个机会,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度。某种意义上,中国人怎样认识和评价自己的祖国,比老外们在心中如何去描摹和勾勒这个东方古国的肖像,要来得更加重要,影响也更为深远。作为中国人,你足够认识自己的国家吗?这可能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

我们祖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但是我们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我们的生产总值在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之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从这点我们可以清楚到,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上的成功,还要更深一步的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否则我们将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产生倦怠的情绪去工作,那么,我们的国家将再也不会发展起来。

对当今的中国还有一个严峻的考验就是贫富差异过于悬殊,我们口中常说的“富二代”开名车,住好房,吃山珍海味?等等;而生活在我国偏远山区中的贫苦农民连一双能包住脚的鞋都没有,住着挡不住风雨的房子,吃的东西可能“富二代”家里的宠物都不吃,我看到这样的差距真的让我感觉抬不起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局面,我真的不能理解,真的希望强大的祖国能够尽快的缩小这个差距,让为我们在最底层服务的穷苦农民可以享受到幸福的生活。

当今中国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的问题,清华和北大在中国是一流的高等学府,但是在世界上的排名还是很落后的,要坚科学发展就要大力的加强科学教育的力度,而不仅仅是受教育的人的数量,只有加强对人才素质的培养,才能够将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上去,才有能力去追赶世界发达国家。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读后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课外阅读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管理学院031C13116 项鑫

自从大三开始准备考研就没怎么好好看课外书了,每天看一些线性代数背英语单词,有些时候也很浮躁,最近利用周末的时间读完了一本书,庆幸自己还能找到读书的感觉,庆幸自己还能心有所感。这本书的名字叫《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作者熊培云,不到40岁,江西人,一个非常优秀的学者、思考者,担任过多家知名媒体的专栏作家及特约撰稿人,现在南开大学任教。正如作者所说,“理性思考,感性表达”,这本书格局很大,却又娓娓可读。

这本书以故乡村庄为起点,以江西农村为背景的亲情故事,真实记录了一群农村人家几十年的悲欢离合。故事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不仅是书中人物的故事,更是几代人的经历。作者试图以此讲述30年来中国农村的变迁,并进而扩大到建国60年来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和沉浮,在这一过程中,还不忘打捞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者们的努力与挫折。试图“从一滴水里看到整个世界”,作者的观察和思考具有历史的穿透力。书中说“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这句话,其实可以多面理解。从情感和记忆的角度看,这是普遍的。对于一个常年在外的人,家乡更多是活在记忆里,是童年、少年时所接触的人事,所居住的建筑,所徜徉的山水,二三十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切。当一个人多年后回到家乡,不再有熟悉的感觉,他心目中的家乡便轰然塌陷。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尤其对中西部的部分农村而言,何止是沦陷,简直是崩塌。因为这30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城市的发展。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农民进城了,可是由于“土地拥有农民”城市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个“暂住地”,哪怕居住了10年20年。结果是大量的青壮劳动力低调地入住城市,农村中留下大量老人和儿童,缺乏生气。农家子弟一旦鲤鱼跃了龙门“考上大学”,就大多不会再回去,升学体制如抽水机一般,将农村里最有生命力的个体诱惑进城。农家的大学生们,等待他们的又是怎样的命运?考上大学是件喜事,至少几十年前是这样。当时,考入大学是和洞房花烛一样,似乎是人生成功的预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大学生,也多不负众望,往往扮演了一个家族“拯救者”的角色,作者熊培云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读后感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读

后感

在此次课外研读推荐书目的必读六本书中,我选择了《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本书,最初是被百度百科上的简介吸引。

“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中国震撼》是“中国模式”论的最坚实有力的理论著作,其归纳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是“中国模式”论精辟的理论总结,它将丰富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让国人以及世人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

首先,我想要知道什么是中国模式,为什么中国崛起震撼全世界,中国目前还算是社会主义吗?读完后,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学习到用新角度审视中国的发展和缺陷。尽管书中没有直接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我还是能够强烈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要发展,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曾经的中国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国门,因此,中国人在面对外国人时常有一种自卑感。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不过这种自卑心态仍然没有改变,读完此书,我感觉对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能认识自己的国家了,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书中曾提到“GDP”,什么是GDP呢?就是国民生产总值,这东西并不是越高越好的,它是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这四项组合而成的。第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的经济、物价水平的不同,以劳动者报酬作为比较要素,很难真实反映居民收入情况。又因为政府的基础建设以及灾后重建等等会加高GDP的增长,不过这没什么用,也不真实,人均GDP非常的少。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读后感

《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读后感

《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读后感

我很喜欢一本书,书名叫《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伊迪丝·内斯比特写的,他的主要职业是小说家和诗人。我一向比较喜欢诗人这个职业,而且,还看到了这本书的翻译,是我们语文书上,那篇,《没头脑和不高兴》的作者任溶溶翻译的,所以我一定要好好阅读一下这本《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

有一户人家,他们搬到了一个海边的房子里,这个房子旁边有一个沙堆,孩子们很喜欢去那里玩儿。

有一天,他们正在挖沙坑里的土,正在挖土时,他们挖出了一个怪物。那个怪物的眼睛,长在两只长角上,像蜗牛的眼睛,它能够把它们像望远镜那样伸缩进出,他有一双蝙蝠耳朵,那圆桶似的身子很像蜘蛛上面布满粗粗的软毛,他的腿和手臂也毛茸茸的,手脚却像猴子。孩子们根本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于是,那个怪物自我介绍说:“我是一只桑米阿德。桑米阿德就是沙仙。”怪物还说:“我每天可以满足你们一个愿望,但是这个愿望在太阳下山之后就会消失,变成石头。”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向沙仙提出一个愿望。

第一次,他们让沙仙把他们一个个,都变得漂亮得认不出来。可是中午,当他们回家吃饭的时候,保姆马莎却把他们赶了出来,马莎说:“走开你们这些讨厌鬼,趁我还没有报警之前,快走开。”直到太阳下山以后他们才回到了家。

第二次,他们让沙仙给了他们很多金币,但是沙仙给他们的金币却不是英国的。而且他们去买东西的时候,老板不相信这金币是他们的认为他们偷了金币,把警察叫了过来,结果他们到公安局以后太阳落山了,什么金币都没有了,警察释放了孩子们。去审问了那个,店老板。

第三次,他们还要沙仙,让每一个人都喜欢小宝宝,到了最后小宝宝,被3个吉卜赛人抱走了,直到太阳落山以后他们才终于把小宝宝给抱了回来??

就这样,他们每次提的要求,都不符合他们的心意,他们开头还高兴,一会儿以后,灾难就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最后,简提出了一个愿望,让妈妈的卧室里,有无数的珠宝出现。愿望实现以后,奇坦登夫人的珠宝丢失了。妈妈回来后发现有那么多珠宝她要报告警察。安西娅和简急忙跑去找沙仙,他们说他们将实现最后的几个愿望,以后再也不找沙仙了。沙仙帮助了他们,一切都太平了。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在行走中让思想上天堂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通常,它是去一个人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当我目光落在书架上那本书——《一个人的朝圣》时,书名和封面图片有一股难以言语的魅力紧紧抓住我的心,熟悉、亲切又陌生的情感一下将我填满,感觉作者讲述的故事将引领着我进入那美妙的思想殿堂。 没有任何犹豫,如一见钟情的情侣,内心怀着初见时压抑的激动和狂喜,指尖轻轻滑过质朴的纸张,慢慢翻开那让我期待的书页。但我想象中如古朴珍贵卷画展开时的迷人画面并没有如期而至,我以为高大与神圣的存在被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退休工人所取代。强烈的心理落成让我产生更强烈的好奇,如此平凡的一个老人,他可以创造什么样的奇迹,朝圣从何谈起?我想,那一定是作者欲擒故纵的做法,就如同平静的大海,其中蕴含的神秘与波澜壮阔在你没有进入的之前根本无法体会,这时,我感觉有一股魔力再度吸引着我。

一封信,

一段尘封了二十多年的友情,

还有油站小姑娘无意中给予的信念,

哈罗德·弗莱踏上了那段朝圣般的路途,

一路上,老人执着的坚持只因为纯真地相信,

1

只要行走就能为患绝症的老友奎妮求来福音、战胜病魔。 跟随着作者笔锋的转动,我慢慢体会到那一丝丝朝圣的味道,原来那平凡至极、一成不变的老人为了朋友,在一个不知真假的信念的牵引下,开启了传奇般的徒步旅程。

一、以为轻易的事情,原来是那么的困难重重 哈罗德踏上旅途的第一天,只想走到离家最近的邮筒把信寄出去。原本很短的路程由于受到内心的呼唤,哈罗德无法停止地一次又一次地向下一个邮筒走去。就这样,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哈罗德开始了改写他一生的重要旅程。

旅途的第二天早晨,哈罗德一翻身,下床站起来:“只觉腿狠狠一抽,痛楚像电流一样穿过他整个右侧躯干。哈罗德试着抬起腿躺回床上,却痛得更厉害了。”?没有走过远路的哈罗德,穿着并不适合走远路的鞋,脚上的伤导致每走一步都能给他带来钻心的疼痛。 哈罗德开始明白那是一条多么漫长的旅途,但是他心里也更加清楚,如果此时回头,他不可能再度出发,这将如何面对自己做出的承诺?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好友?拉开的弓射出的箭,从来都没有回头的道理,穿戴整齐后,哈罗德继续上路。旅途的寂寞和身体的疼痛让他的思绪不断飘到那不堪回首的过去,痛苦的回忆一次次让他忘记了身体的疼痛,然而身体的疼痛又时不时中断他痛苦的回忆,就这样,哈罗德坚持着:为了朋友的健康,为了心中的承诺。

…… …… 余下全文

篇七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读后感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读后感

王絮飞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虽未为人母,但因为有一个和自己年龄相差较大的小弟,长姐如母,所以对文中那份细腻的母爱倒也有些许共鸣之处。

弟弟上六年级,和我的学生一般大,他回家后对老师如何待他的讲述牵动着家人的心,同时又让我反思自己对待学生们的态度。最近去眼镜店给弟弟验光,发现他两眼近视,和其他家长一样,我们关注他的座位问题,想通过这方面来缓解。可是弟弟坚持不让找老师,说老师讲过班上人太多,看不清楚就配镜,不要因为近视耽误学习。

我和妈妈都不想对弟弟的成长介入过多,因为我们知道总有一天、总有些事是我们所不能及、无法帮助的,所以就选择了顺其自然,希望他成为一个皮实的小男子汉。

给弟弟配过眼镜的第二天,我回到教室就给班上的孩子们调了座位,后排的变前排,左列的到右列,并嘱咐他们提醒我隔周调换一次。我相信每位家长都和我们家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关心至少是公正地对待,我尽量这样做,因果轮回,期望老师也如此待我弟弟。

※教师的重大课题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

的朝阳而落泪。”出于职业敏感,我对“循规蹈矩”这个词感到很不舒服,而对晓风老师的隐忧也心知肚明。现代的应试教育被很多人诟病,多年未曾有人获得诺贝尔奖,好不容易有一位得奖者---莫言,还在小学五年级时就辍学了。这在成为人们笑谈的同时,让教育工作者们头皮发麻。

流水线作业因为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而被推广应用,但这绝不适合教育行业。学生们是鲜活独立的个体,有的喜欢跑跳,有的则愿意静坐,这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我们万万不能一刀切的规定只许这样,不许那样。也许严格的规定会让纪律大好、教师省心,但对孩子们的成长可能是一种抑制和伤害。

其实就中国的教育现状而言,考试还是一项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我们一时半会儿不能丢弃。怎样把应试教育与学生个人发展很好地结合,是个重大课题。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研读了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佐藤学先生的一本专著《静悄悄的革命》,不仅被书中那些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态度深深感动,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教育理想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

佐藤学先生写到:小林老师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菜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在后来开展的研讨活动中,小林老师提供的录像让每一位参与研讨的教师心灵受到震撼,充分感受到了小林老师当时所作改变的正确及其价值。这是多么可喜的、必要的改变啊,而在我们周围,安于现状的老师比比皆是,有时就连自己也会被暂时获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蒙蔽双眼,失去改变的动力和勇气,佐藤学先生以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获得的成功再次提醒了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

在“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这一章中,小林老师从关注“法国大菜”般的教学转而关注“最朴素的如酱汤般香味的日常教学”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们的周围,关注日常教学应该说是我们在几年前就达成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所关注的日常教学更多的体现在关注每天40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上,有多少时候正真如关注教学活动般的去关注教师每天的晨间接待、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自由活动?同样在“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章节中,佐藤学先生写到:小林老师常常说,要充分地重视“开头”,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而差的教师往往只关注“结果”,常常草率地、马虎地“开头”。小林老师常常仔细地观察、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样开始”,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开头”决定了一切。可以说,创造性教师的工作常常是从“开头”展开的。小林老师充分重视“开头”的做法我觉得十分可取。

细细读完此书,我很想借用本书译者李季湄老师的一番话表达我的心声——“我被日本教师们的敬业精神、被佐藤学先生的研究态度所感动;被日本同行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被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被作者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 就在这娓娓道来中,我感受到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在品读中,也对使我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有了些新的思考: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