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季羡林有感

读季羡林有感

最近我看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我的济南老家——季羡林》,对某些内容很感兴趣。我又看了一些有关季羡林自述、自传及报道之类的文字。综合起来,我感兴趣的有如下几个问题。

(一)季先生之学术成就

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读的是西洋系,专修方向是德文。他在德国留学时读的主系是梵文、巴利文等所谓印度学,两个副系分别是英国语言学与斯拉夫语言学。这个主系就是他毕生研究方向。他在自传里这样说道:“在哥廷根,我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指的是梵文的学习。这条道路,我已经走了将近六十年,今后还将走下去,直到不能走路的时候。”

他在这个研究领域的成就怎样呢?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张光璘说:“吐火罗文在中国,只有他一个人懂。”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梁志刚说:“对于一个一个的学术高峰,他都踩在脚下。”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王邦维说:“从国家的学术发展意义上,季先生在这方面是有很大贡献的。他也代表中国学术在某一个方面的一个高点。”就是说他是他研究的那个领域的“唯一”,可称之为印度学大师。

然而,《我的济南老家——季羡林》却称道季先生“国学大师”。在它的片头有这样的话:“谨以此片缅怀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好像季先生是以“国学大师”而出名。

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看似是不同的领域,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所谓走遍天下更知故土的情深,所谓越是精通外国文化的越能感受中国文化的价值。季羡林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有许多是从中外文化的比较中产生的。”所以季先生这两个“大师”是不矛盾的。

(二)管教之作用

对高小三年的学习,季羡林总结道:“谈到学习,我记得在三年之内,我曾考过两个甲等第三(只有三名甲等),两个乙等第一,总起来看,属于上等;但是并不拔尖。实际上,我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有一件事值得提出来谈一谈:我开始学英语。当时正规小学并没有英语课。我学英语是利用业余时间,上课是在晚上。”

…… …… 余下全文

篇二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的扉页是季先生纯朴的照片,穿着褪了色的衬衫,斜侧面更加展现了真实真挚真切的瘦削形象。温总理曾说过:“先生的人品为我所景仰。”这也是亿万人民共同的心声。面对这样一个纯朴的形象,着实让人感到亲切。

这本书的序很独特,是由先生自己作序的。我们常见的序言大多是请师长或是名家来写,为的是让读者对书产生好感。季先生在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由此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教书育人的我,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充实自己的头脑,满足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季先生在书中写道:“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这句话朴实中透露着一位学术大家的睿智。本书从“读书”与“做人”两个基本层面,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学术严谨、为人纯良的大家风范。这里面有他的读书心得,有他对师友的缅怀追忆,有他对学术问题的深思,更有他对于后辈的谆谆教诲。

季老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对于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季先生在书中有着这样的解答:“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的笔调述之,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如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季老在书中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等钻进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季老认为: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 …… 余下全文

篇三 :季羡林的人生观读书笔记

读《季羡林人生智慧书》有感

吴林晶 11小教1班 20111201130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沉醉人间数十载,无论几经沉浮,或几番激荡,总要收帆归航,除却周身尘埃,独享安乐之时。那时的你我就像一叶扁舟,漂浮于湖面之上,与静默中感受人生静美。古语说,大道至简,大音希声。浩瀚激荡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而对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一个几经命运坎坷的老者,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练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冥思?

季先生在一篇名为《反躬自省》的文章中提到,自省要从认识自我开始。省有两解:一解为省悟,一解为反省。先有醒悟后有反省。醒悟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反省则为自我检查之意。有人也会怀疑反省的作用,认为反省并不见得有多大的改变。但是,真正能懂得反省的人,经过他的当地,就能真的让俗世纷纷扰扰的尘埃从心中流走,给自己一个美好的人生。 季先生从小家境贫寒,自小受苦,从那时起便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寻求一种朴素的个人生活。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反对追求美,要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而具体到季先生身上,他表面的朴素也是种美,是种淡然和无欲无求,从内心深处讲,则是对大自然的向往,是以心的纯净感受最美的时尚。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宝贵的,尤其对步入老年之人。季先生平素爱写文章,一旦涉及时间便感慨不已,是叹息,珍惜,亦是留恋。每当季先生看到比他小很多的人终日无所事事,便替他们心痛。季先生总觉得,有了时间就尽量去做更多的事,人是浪费不起时间的。或许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季先生才在过往的岁月里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智者与成功者往往是懂得珍惜和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同时,择时善用也是珍惜时间、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

季先生认为,人生在世,有太多事情会干扰我们的内心。名利、地位、金钱、得失,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的内心不再平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季先生劝诫我们,要适时糊涂一点,哪怕是真糊涂,也可获得一时的清净,这样我们才不会活得太累。 无论怎样的人,不管他是一代伟人还是平常之人,都不能以一时的功过得失评价整个人,这是许多优势知识的观点,也是季先生的观点。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人的发展可以分为好几个阶段,我们不能因其在任一个阶段犯下的错误而去否定其一生。看待一个人要全面、细致,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到全局,不能以一时的荣辱评判一个人。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季羡林散文精选》有感

读《季羡文散文精选》有感

● 前段时间无意间在图书馆的桌子上发现了这本书,当时没什么感觉,就随便翻了几页,本以为没什么好看的,因为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也没发现什么好看的书,而且很久没看课外书了,但是那天晚上在图书馆看到闭馆,并且借了回来.自己带的书动都没动,可见当时我是深深的被这本书吸引了。也许是很久没有阅读的缘故,也许是一时兴起,当时感觉这本书很不错,就一直看了下去。我感觉这本书确实挺不错的,毕竟现在很少有人去好好的去看完一本书,除了对自己兴趣很大的,要不就是小说什么的。当然也不能否定看小说是没有好处的,但这种大家的作品越来越很少有人去看了,虽说现在大多数人知道各方面的大家的名字,但很少有人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这本书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人生,爱国,孝道,朋友,世态炎凉,有为有不为等等很多,不过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为有不为这方面,以及季老先生的写作风格。

● 对于有为有不为:书中写道:“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做的事,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中国有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繁琐的论证,只需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所不为,一旦“为”错了,就依然回头。这是我总结这本书关于有为有所不为的主要介绍,书中讲了很多,也举了很多古往今来的例子,语言精练质

读季羡林散文精选有感

朴易懂,没有很多的繁琐的理论分析,使读者愿意读。虽说道理没讲

读《季羡文散文精选》有感

太多,但足以让人对此有很好的理解,发人深思。像我们学生现在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自己能够好好想想。

● 对于季老先生的写作风格:季老先生学贯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文中引经据典之处也颇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如《西双版纳礼赞》中写道:“你看那参天的古树,它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耸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长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个窟窿。大叶子的蔓藤爬在树干上,伸着肥大浓绿的胳臂,树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一些像兰草一样的草本植物,就生长在大树的枝干上,骄傲地在空中繁荣滋长。大榕树劲头更大,一棵树就能繁衍成一片树林。粗大的枝干上长出了一条条的腿;只要有机会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钻进去,仿佛想把大地钻透,任凭风多大,也休想动摇它丝毫。芭蕉的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好像就能搭一个天棚,影子铺到地上,浓黑一团。”读着这样的文字,我脑中立刻就浮现出在新马看到的那种树枝上长草的大树、南方看到的大榕树,当时也无比惊讶于他们的奇特,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好用相机记录下来,刻印在脑海里。

…… …… 余下全文

篇五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进步,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季羡林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朴实中透露着一位学术大家的睿智。一代道德高尚、学问渊深的学术宗师离我们而去,文章亦足以动人。《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中,精选了季先生对读书、做人、治学以及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和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散文、随笔六十余篇,反映了季先生的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

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季羡林先生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读者从中体悟到文史学科的入门途径并非难事。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对于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季羡林先生在书中有着这样的解答:“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季老论人生,信笔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精神的启迪与心灵的抚慰。如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时,季老在书中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等钻进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季老认为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这绝非可有可无,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

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感

前段时间读了《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这本书,感触颇深,受益匪浅。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虽然作者在书中分为第一部分写读书,第二部分写做人。其实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的,从古代的孔子就提出了礼,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季老的文章中,处处可见一位长者、智者如同与家人在聊家常,让人润物细无声。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深刻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我们读懂了他的人生,也给了我们诸多启发思考,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也让我们明白了大师成长的足迹,成功离不开勤奋与拼搏。

本书是季老自己作序,借用张元济先生的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来作为此序的标题,可见其爱书如命和对读书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告诉我们这些读者读书之重要。季老谈读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以大学者而写作小文章,其中可见一代学问家对学术的诚挚与崇敬。序中写道: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 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在不断的进步,越来越聪明,懂得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1-

可见书是事关人类传承的大事,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之。

季老论人生,信手拈来,娓娓道出,以近于期颐之历练与心态,平和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深于情而不矫揉造作,明于理而以平实朴素笔调发之,给人以精神的启迪与心灵的抚慰。论人生时,季老这样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 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等钻进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季老认为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这绝非可有可无,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对于季老的人生观,其对于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是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的。书中写道: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 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是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就应该能够容忍。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其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却是平实真挚、引人向善,给人以精神启发,引人深思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季羡林散文》有感

读《季羡林散文》有感

20xx年7月11日上午8时50分,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98岁。

看到这个消息后,我捧着这本《季羡林散文》不经感到有些沉重。记得,知道季老先生这个人物,是因为有关他的一则故事:身为北大副校长的他帮一个学生看行李,守约得等到学生回来才离开。当时,季老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平凡、朴素,但孕育着伟大的人。季老先生有着渊博的知识,但他为人谦虚,他在《病榻杂记》中,用通达的文字,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我拿到这本《季羡林散文》的时候,原以为里面尽是些难懂深奥的文言句势,谁知道翻开来却是句句温暖易懂,篇篇平易近人。但平凡中透露着博学,一字一顿中显现着优雅。使人不得不佩服老先生对文学知识的熟练掌握与应用。他的书,不仅是他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 …… 余下全文

篇八 :季羡林处世哲学有感

与季老学处世原则

——读《季羡林处世哲学》有感 由华业编著的《季羡林处世哲学》,把季羡林老师的为人处世、对待人的态度、对待人性的本质认识等哲学思考,重新梳理了一遍。尽管有些素材在季老师相关的随笔和回忆录中,已多次叙说,但以季老的处世哲学作为主线重新整合,不乏又有了一定的新意。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长寿之道、伦理道德······人生繁华,世态清堇,有多少人能自持生活,把握精彩。

季老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老对人生的话使我顿悟,也让我再次明白人生不在于你有多努力,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满足,人生是不完满的,但是可以是心满意足的。

“季老”,我喜欢这样的称呼,很亲切很尊敬,对于九十多高寿的学术大师,那么贴切。季老做人做事看似都是那么平凡简单,实则映射了很多的道理,举出的事例都是常见的,却一语重地的揭示出现象的本质。

文中有这样一段语:“如果一个人孤单的住在深山老林中,你愿

意怎么生活都行,可是我们是住在社会中,这就要讲究点人际关系。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小事而掉以轻心。因为你还在社会中。”是的,如今的我们都在社会中,如今的我们将会主宰明天。

最近,茶余饭后,经常听到朋友们在提到一句新生代话语——低调才是最牛的腔调。有人说这是一种回归,是一种返朴归真,但是也有人说是“装腔作势”或是做秀。就忽然想起季老低调的故事,二十多年前,季老还是北京大学的副校长,一天正好是大一新生报到,季老像平时一样穿着洗的发白的中山装,骑了一辆自行车去学校图书馆查数据,恰巧被一个带着大包小包的新生拦住询问相关报到事宜。季老从自行车上下来,耐心的回答了新生的问题,看到新生带了许多行李,就答应帮他看行李,让学生办理报到手续,等这个新生办完来取行李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当新生知道给他看行李的老头不是别人而是他崇拜的五体投地的季羡林大师时,惭愧的连话都说不出来。季老只是对他笑笑,简简单单的说了句:“如果办好了,我先走了。”说完就推着他的“老坦克”走了。当时,他已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