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坚持爱岗敬业 在平凡中铸就非凡——观看《新闻联播》盖军衔事迹有感

坚持爱岗敬业 在平凡中铸就非凡

——观看《新闻联播》盖军衔事迹有感

昨天的新闻联播中长篇播放了产业工人盖军衔同志的事迹。盖军衔生前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的信念,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成长为掌握现代工程机械技术的高级技师、工程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劳动者争创一流、奉献社会的敬业精神。

盖军衔是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个参加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职工,也是曾先后三次在“生命禁区”南极工作最长的职工。他以纯熟的技艺和扎实的功底,圆满地完成我国南极科考队运输车辆机械和发电机组的故障排除、维修、抢修及维护保养工作,确保我国科考队首登“人类不可接受之极”冰穹A工作顺利完成。他也被国家极地办评为“最优秀的考察队员”和当年“感动厦门十大人物”之一。

今年x月份,盖军衔检查出患有胰腺癌,住院期间,面对前来看望他的年轻技术人员,他忍着病痛,不忘指导年轻人,令人感动不已。据不完全统计,盖军衔在xx年的工作中,培训出的技术工人超过3000名。

盖军衔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中华技能大师”、“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全国机械工业技能鉴定先进工作者”、“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首席高级技师”、“福建省技术能手”、“厦门市拔尖人才”等数十项荣誉称号。堪称爱岗敬业的模范。

什么叫爱岗敬业?简单来说,敬业就是用敬畏、敬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精益求精。一个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担任什么职务,都应该用辛勤的劳动和扎实的工作践行敬业这一朴素而崇高的美德。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尤其需要大力倡导敬业精神,引导人们恪尽职守,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敬业的人会把自己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一生联系起来,在事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会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忠实履行职责,勤勤恳恳工作,任劳任怨付出。这样,工作就会由外在的强制和被动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和主动。工作岗位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每一项工作都值得我们去做,值得我们用心去做。只要我们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精益求精,都会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中国震撼有感

读中国震撼有感

读《中国震撼》有感

欧阳帆

各位书友周末好。根据安排,今天由我分享,我分享的是《中国震撼》一书。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这本书名字应该叫《新闻联播出书啦》,因为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和新闻联播一样,只是顺序有所不同。对比电视版新闻联播第一部分:中国的领导很忙;第二部分:中国人民很幸福;第三部分:外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本书是这样的,第一部分:迷信西方的代价或者外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第二部分:中西制度与中西领导人选拔模式对比;第三部分中国人民很幸福或者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最终作者得出中国将震撼世界的结论。

这本书写作模式我也给取了个名字,叫作'互联网-',是相对于'互联网+'的,指的是官方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在传统纸质媒体上应用,另一方面也是我对这本书的落差所致。

言归正传。我们书友会刚成立的时候,我找到过一个视频并发到群内,视频题目是'看完这个视频,你还会对祖国失望吗?'我本来对祖国就不失望,看完这个视频我热血沸腾,让我对祖国充满了希望。我趁着余热进而找到这个视频的男主角,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和其它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我买下了他写的三本书,结果,当看完这第一本书,我失望了。我这个失望不是我对国家的失望,是相较这本书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而产生的失望。 当然,高兴的说。这本书有很多亮点。比如他概括出了'中国模式'的八个特点与八大理念,比如他提出的'良政'和'劣政',比如中西方制度的对比,尤其说到了'一人一票'和'多党制'这个问题。都给我一定的启发。

'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中国震撼》这本书,副标题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本书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它给世界打来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全书的目录也就是上面那一段话分开,加上'不再误读自己','中国的1+1大于2','西方模式的困境:我看印度、我看东欧、我看东亚'.

…… …… 余下全文

篇三 :《思考电视》读后感

《思考电视》读后感

在如今这个万千媒体竞相开放不断地丰富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年代里,电视作为一种发展年代及其久远的大众传媒工具毫无疑问依然在人们的闲暇时光里占有一席之地。可是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二维画面工具存在着引人深思的道理,它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宇宙黑洞一样简单而又深奥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我看来,美国作家莱博的《思考电视》一书不仅仅是介绍电视和电视节目一样简单,这本书中还蕴藏着深奥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等诸多内涵。作文一名学习经常跟大众传媒、跟电视打交道的学生,《思考电视》这本书让我对电视这最普通的日常媒体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

电视存在于世界各地,经过漫长的几十年发展,虽然各国之间在各个方面会有诸多不同,但是电视不会,人们收看电视节目的方式不会。莱博在《思考电视》一书中将美国人收看电视的习惯作了很微妙的调查并将之呈现在我的眼前。电视无论是在哪里,它似乎已经成为了被人们所习惯了,从一种简单的媒体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深深的存在于人们的脑中。在整个世界中,每天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在连续不断的收看电视,有近乎十之八九的上班族会在每天下班之后通过收看各种电视节目来得到放松和休息。电视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在工作之余的生活中的重心。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平时总是习惯性的打开电视是为什么?我们看电视或者只是简单的打开电视有理由吗?是的,我也是一名爱看电视的学生,平时喜欢看各种电视剧和娱乐节目,可是当没有我喜欢看的

节目时,我还是会漫无边际的不停换台看些其他的节目,似乎只要能看电视就无所谓。我想生活中不只是我们学生,大概所有人在看电视时都一样吧。这正是说明地看电视已经成为我们脑里深处的一种习惯,一种思维,就像我们每天必须知道自己该吃饭一样。刨去它的媒体性,我可以说电视已经成为了一种家的符号,当你拥有一台电视的时候,你肯定是拥有一个家庭的。

现在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电视现在不像它最开始诞生之时那样只是一种简单的娱乐工具,它所衍生出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你有没有想过为何当今的电视节目如此地丰富多彩以至于几乎覆盖了人类生活所能触及到的所有层面?它已经进深为一种文化,一种商业,一种政治手段。如今的电视节目有哪个一个的存在不是为了收视率,收视率高的节目会通过各种手段让它一直延续,而收视率低的节目几乎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可能。让我们更直接一点,收视率从根本上来说是商业性的。各个娱乐公司创造出如此多的电视节目说到底也就是为了商业上的发展。如果谈到政治层面的话毫无疑问电视的作用就显得更为神奇。在过去电视未曾普及的年代里,除了那些知识分子基本上没有人会对国家大事,会对日常生活,会对整个政治有甚至一些微的理解。而如今,我们仅仅需要坐在沙发上在傍晚收看短短三十分钟的《新闻联播》就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国内国外的所有信息,将整个世界装进我们的脑海里。而对于那些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每到领导人大选的时候电视节目更是成为一种笼络人心的重要手段。电视节目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将国家的政治鲜活的拿起来呈现给每一个收看电视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后感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新课导入浅说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新课导入设计的依据

要把新课导入设计好,首先要明确设计的依据。“新课导入”的设计最主要的因素有三:学生、教材和教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从所周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还要以教材为本。在新课导入设计中,当然要充分考虑这三者之间以及它们和新课导入的关系。在示意图中:(1)表示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他们的认识水平),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据;(2)表示教材编排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据;(3)表示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导入设计的重要方面;(4)和(5)表示教师在综合学生和教材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新课导入的设计;(6)和(7)表示教师所设计的新课导入既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又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游离于其外。

在上述的依据中,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控制者的教师,由于自身的特点--年龄、性别、学历、生物专业知识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学素养,兴趣爱好,运用教材和地图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等等不同,扬长避短,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新课导入。

二、新课导入的要求

怎样的新课导入是好的,是成功的呢?基本上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一)趣味性

导入新课要注意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如有位教师在讲“学习区域生物的方法和意义”一节时,上课伊始,他说:“现在正值改革开放,经济大潮之际,假定我们地区在新疆合资办个制糖厂,需要200名技术干部。当务之急,是需要培训人才。请你们各抒己见,派人到什么地方去学习制糖技术。”学生发言热烈,有主张去广州、深圳的,有主张去东北吉林的。一个值得讨论的趣味问题,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他们引入新课要解决的内容。通过比较新疆、广州、吉林制糖原料的异同,统一认识。教师小结道:“凡是主张去广州、深圳的都欠妥当。但是他们为什么会犯错误呢?因为他们对地区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还不了解。我们要接受教训引以为戒,就必须研究学习区域生物的方法??”新课在学生们高涨的情绪中,自然而然地展开。

…… …… 余下全文

篇五 :20xx公益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三篇

2015公益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三篇

2015公益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

中国电影要想追赶上世界第一流还有待时日,但有一种电影完全可以做到世界一流,就是人文纪录片。柴静用一己之力制作出的这部《穹顶之下》堪称完美,秒杀了前不久大热的韩国国家电视台制作的《超级中国》,如果说韩国人背后的心思可能是炒作“中国威胁论”或者“教韩国企业如何赚中国钱”,那么这部《穹顶之下》就是完完全全深度剖析了“中国速度”下的隐忧,关系到我们的未来国家利益,更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

柴静以前就是央视高级记者出身,有着敏锐的嗅觉和犀利的视角,以及温暖的人性关怀。在这部投入大量物力和心血的作品里,我们还看到了她朴实扎实的台风。影片是以一场脱口秀为题材摄制的,全程一两个小时的脱稿演讲,她口吐莲花、滔滔不绝,大量数据和人名之下竟然只错了一个数字,让我这个新闻学弟钦佩不已。

还有一个值得赞赏之处,是影片采用了双向视角,不同于像《海豚湾》这样一味的批判,影片从超排的卡车司机、相关主管领导、超排企业商贩等等角色口中也道出了他们的苦楚,引发更多思考。这个污染的事真不是一个两个方面的责任导致的,更不是靠政府一方就能解决的事。必须要引起全民的重视,所以她冷静地从家庭、历史、采访、他国经验教训、指导意见等多重角度来分享她的成果,这种感同身受可以让我们同一个母亲的子民获得同仇敌忾一般的激情来迎战

污染大敌,至少希望是个引子。中国世界第一的人口,既是负担,也是力量,用好人口向来是中国的强项,影片就是要唤醒全民认识到雾霾之中隐藏的问题所在,灯红酒绿粉饰不了太平。

未来的中国,会记住有一位记者,她叫柴静。

2015公益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2】

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曼德拉

…… …… 余下全文

篇六 :必读书系列读后感

读柴静《看见》有感

《看见》,这本书是一网友推荐给我的。“这是一本新闻记者的自传。”他说。老实说,我对这类书已经很久提不起兴趣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虚假报道泛滥,真相掩埋于名利之下已经屡见不鲜了。正如网友们评论:新闻联播,精髓有三,前十分钟,领导很忙;中间十分钟,人民很好;后十分钟,国外很乱。后来去书店,无意瞥见了这本书,封面是柴静采访时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人笑坐在一起,对面有一个天真的小孩儿玩耍。面对镜头的轻松惬意,这对农村人来说,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呀!顿时,我有种很强烈的感觉,,错过了它,我必定会遗憾不已。

看书过程中,心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我觉得挺惭愧,一直以来,我从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一个钟情于围巾,外表似邻家女孩般清秀,声音柔和却不失坚定的央视新闻主持人。我原以为,记者的工作,无非就是采访,把记录下来的事件报道出来,看上去就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这是我才明白,一个记者要做到“客观”二字就需要极高的职业素养。

一本书,二百八十八页纸,二十六万字,柴静用最直白的语言记录了她的十年,蜕变的十年。早些年,她的节目风格猛烈犀利,后来在同事的指点下醒悟,明白了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斯宾诺莎界定“观察”的实质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真正的记者是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将更深层的真相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而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也需要记者的这种就事论事、用事实说话的处世观。

《看见》的二十个章节里,散落着几十个柴静所经历的故事,非典、两会、华南虎、北京奥运、拆迁纠纷??许多故事单独拿出来都很值得人深思和反省。无法去一一列举每个故事带给我的冲击与启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无能的力量》。

陈虻说:“要想了解一个事件,先要了解事件中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人,在中国农村支教了十几年,陪伴着当地的留守儿童。“我把命交给他们了,不管他们怎样对待我,我都要承受了。”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不由得震惊与敬佩。在我们看来如此艰难的事情为何对他来说却是寻常之极?卢安克带给我的,不是感动,而是每天晚上在床上难以入睡,想“我现在过的是什么生活”。

…… …… 余下全文

篇七 :观后感

观《浙江新闻联播》有感

余婕2013-05-07

观《浙江新闻联播》,循着标题挑着看。一看版面二看策划。看版面看得是编排上的突破。虽然没有广告的隔断,但是仍能明显感受到上下半段的区分。上半段重在要闻和重点策划,“小”要闻精简处理。下半段重在“好看”二字,有调查有体验,有社会新闻也有外埠新闻,甚至在利用起了结尾,推出用精美画面支撑的特别策划《到最美乡村 找最美春天》。 看策划,的确在质量和数量都能体会“精心”二字。从数量上讲,最多的一天5月1日,有六篇策划报道。其中五篇一组为劳动节的应景策划。《夸夸身边的劳模》、《三个普通劳动者的“五一”清晨》、《劳动style》,以及两篇《城市新行当》,单从这组劳动节的策划来看,从思路到角度,从表现手法到编排方式都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种清新之风,在央视有,在卫视有,而我们的节目中鲜有出现。从质量上讲,符合了深入与生动这两个在我们的片子中很难出现的形容。比如深入,一个体验城市治堵的290早高峰,可以追两条三条。一个破山村的蹲点也是连续剧式的播了三天。比如生动,一组青春是什么的海采,将“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我害羞”这样的回答也全盘采纳,真实立现。

反观自己,差距不是一两步。当然客观原因有一大堆,不过现有情况下还是应该在人手少、资源少的情况下找到突破口。

一、做“好看”的新闻

什么是好看的新闻,记得我入行的时候在夜班车,夜班车的口号是最杭州最好看的夜新闻。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到现在。因此,我会强调一个好看的新闻点,好看的开场,好看的画面,甚至是好看的标题。在这点上,接下去我会首先对自己要求起来,在编稿子和改稿子的时候留心。

好看的新闻,比对卫视联播,我们可以学习的是,大胆的启用社会新闻,负面的、警醒的、甚至是细碎的外埠的,只要是好看的,都可以唯我所用。

好看的新闻,也可以从精美的画面着手,如果可行,是否可以联手国际部,设置主题摘播精品。另外,也可以自己策划,比如《花开四季》就去拍杭州每一季的花,然后集锦播放。 好看的新闻,还可以用激荡的观点,评论员、本台短评、记者后口点评,都应该通过制度常态起来。另外,是否可以挖潜圆桌会的争锋观点,将热点前置在我们的节目中播出。

…… …… 余下全文

篇八 :窗外的小豆豆读后感

《窗外的小豆豆》读后感

都说窗外的风景美不胜收,可是很少有人能真正地舍弃屋中的温暖,走到外面来领略真正的自然。巴学园,一道美丽的风景,不止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更是一个孩子们成长的乐园。用废弃电车改造的教室,50个快乐的学生每天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方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和研究问题。校长小林宗作先生,是一位真正理解教育的教育家。在他的眼中,没有什么事比让孩子在快乐、自由中享受教育更重要的了。他满怀深情地爱着孩子,让学习源于生活,生长于生活。在成绩压力巨大的教育界,他带领孩子们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去实践、去体验,让人佩服为师者对孩子们的爱之真切。巴学园的学习都那样的自然,在音乐的感受中孩子们学会了旋转的曲线;在曲线的消失中知道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一切的教育自然和谐,没有训斥没有批评,有的只是小林先生德良苦用心。 “小豆豆”是个特别的小女生,在大人们眼中显得有些另类和调皮。她讨厌教室里的桎梏和规矩,渴望窗外的“风景”。小豆豆是幸福的,她有一位好妈妈,能够因为爱而对她隐瞒一年级就被退学的不堪事实,并且没有丝毫的责备,一直理解、包容小豆豆的非原则性的错误。小豆豆又是幸运的,她遇上超级棒的小林校长,由此她的生活轨迹更加精彩纷呈。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作为师者我一直渴望能象巴学园这样教育孩子,但总是感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形式的单一乏味、现实与教育脱节的尴尬….. 都是种种不能践行巴学园的理由。读了《窗前的小豆豆》让我明白“教育爱为先”的道理是亘古不变的。平时我们都在喊爱的教育,可我们的爱是孩子们需要的吗?在爱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扼杀着孩子们的童真呢?如今班中越来越多的小豆豆是否

能得到真正地理解与帮助,他们是否都在渴望找到自己窗外的风景呢?作为教师深爱他们就是相信他们,融入他们,呵护他们以及给予他们自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擦亮他们的童真与善心。这本书不光给予我们启发,更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用心感受。教育是育人的过程,需要教师爱的付出. 希望我们身边的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家长及老师细心地呵护,能像小豆豆在“巴学园”里一样快乐地成长着、成功着!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