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数学书后的收获与感想

读数学书后的收获与感想

读数学书后的收获与感想

俞可凡

在这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又重新拿起数学书进行复习,虽然觉得复习挺枯燥的,但

这一次的重读,让我对数学书里讲的知识点又有了新的收获并有了自己的感想。

先来说说收获吧!在这一次复习中,我又更加巩固了我学习的数学知识点如:一个数,

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

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

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等,当这些知识点在脑海中留下深度印象后再复杂的数字放在

我面前,我都能正确区分并解答了,还学习了我平常不在意的一些乏味的知识,如果把

这些知识编成儿歌就觉得有意思多了,如能够拼成正方体的口诀:一四一、一三二,一

在同层可任意。三个二,成阶梯,二个三,日壮连。异层必有日,整体无凹田。这么一

编顺口溜岂不是觉得很有趣味啊!我知道了很多数学家以及他们的故事,如哥德巴赫猜

想是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最先提出的。我还知道了互质的几种特殊情况:1、相邻的

两个自然数(0除外)2、相邻的两个奇数3、两个不相同的质数4、小的数是质数,大

的数不是小的数的倍数5、大的数是质数的两个数6、1和任和一个自然数(0除外)7、

2和如何奇数等等,这些知识的巩固都让我受益匪浅。

再来说说我的感想,一直以来,总认为课堂上老师讲的都已经掌握了,只要题目做的

出就行了,没想到这次的重读让我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原来数学的天地这么广,数学

可以学的这么有意思!在一般人看来,这门课有些题目太深奥了,一些小伙伴根本看不

懂,有人说数学是最难的一门课,可对于我这种人来说,尤其是这一次重读后更觉得数

学其实非常有趣,因为那些深奥的题目摆在你面前时,如果你能迎刃而解,在绞尽脑汁

后解了出来,那就会拥有无比巨大的成就感,所以我喜欢数学。让我们一起进入数学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要命的数学读后感

要命的数学读后感

要命的数学>读后感(一)

去年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字叫《要命的数学》。一开始,我就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的书名很特别。说心里话,原来我不是特别喜欢数学,有时也觉得数学很'要命'.正是一股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了这本书……

哈,没想到一读才发现,这本书还真好看!它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短小而精彩、刺激的>故事。像有这样一个故事——19xx年4月的一天晚上,美国芝加哥上主街的一家饭馆里,美国最大黑帮头目不会数学,但又不愿意对半分付饭钱,就跟别人打了一架,所有的人都死了。瞧,数学会'要人命'吧。

还有个令人称奇的故事。数学家泰格为坎索上校办了17件事,并索要了一笔奇怪的报酬:办了第一件事要1便士,办了第二件事要2便士,每办完一件就加倍增加。可是坎索上校是个数学白痴,他竞同意了——天哪!最终他要付给泰格1310英镑71便士。所以说,学好数学很有帮助,至少能让自己明白要该花多少钱。看来,以后我要好好学数学才行。

这本书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个故事都是那么有趣。在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慢慢喜欢上了数学。

当然,这本书还帮助我学会了一些计算的方法。如怎样快速计算大数等,对我很有用处。还有很多的解题技巧,能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题做对。我不禁又想起一次数学考试来。在考试前,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解答一般奥数题都通行的'万能钥匙',那就是举一反三。但我当时根本没有当回事。因为我觉得,学数学就是要背定理,记住了定理不就是举一反三吗?结果,我那次数学只考了91.5分。事后我十分后悔。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很大。看来,学数学光背定理是不正确的,只有举一反三,思维开阔,才能真正学好。

其实,做什么事情都要这样,单单靠一种办法是不行的。有时需要我们发散思维,多开动脑筋,多想出几种办法来,打破传统,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其中最有效的一种,达到最佳效果。写作文也是如此。要是光靠死记原来的写作原理,曹雪芹就不可写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把历年来的所有传统方法都打破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成功的数学教师》读后感

《成功的数学教师》读后感

最近读了《成功的数学教师》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优秀教师们用自己的职业成长之路,成功的教学思想、教学情节和教学反思,为我们迈向成功提供了一些法则。看了这本书,我的感受和收获确实很多。

第一个感受,是我们每天面对繁杂地教育工作,却从没花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从没花时间去了解自己。这些其实是最基本的东西,但它却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成果,决定了我们的教学风格。而我们却从没想到在这方面下功夫。如果想在教学方面有所成绩,不真正的去与学生交流与沟通,不针对自己的风格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工作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现在,我知道了做任何事情要先了解它,再发展它。正如中医讲究对症下药,通过望闻问切,诊断病人病灶所在。凡是惟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是这样,教师只有在充分地了解和把握学生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因人而教,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个感受,我们应该多思考,我们的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数学教师呢?师生是两代人,学生的观点,兴趣与老师差异很大,如果不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心里,我们难以做到受学生欢迎,也就难以让他们喜欢数学,学得好,学得快。在这本书中总结了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几个特征,很值得我思考:(1)严厉的、严肃的、老生气的、拖堂的、粗鲁的、随便的、爱嚷嚷的教师。(2)上课不严肃,下课又严肃的教师。(3)老批评同学,对同学不满的教师。(4)上课要求同学坐得很直,和学生一点不像朋友的老师。(5)喜欢拿自己班和别的班比较的教师。反思我自己,常常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要求学生听命于我。我应该是属于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了,我现在应该怎么办呢?我想:今后要努力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去关怀每一个学生,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去上课,高高兴兴地下课。在课余时间里,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和他们聊天,谈心。同时,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与学生融洽相处。

第三个感受,要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使我们的学生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所谓环境造就人才就是这个道理吧。环境对人的一生的发展与成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数学环境能够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只有数学学习环境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互动,才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当然我们营造环

…… …… 余下全文

篇四 :《好的数学 微积分的故事》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关于数学历史的书《好的数学 微积分的故事》。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微积分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本书语言通俗易懂,逻辑性很强。我认为本书将微积分的知识和微积分的历史用极为巧妙的方式相结合,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数学问题相串联,以故事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微积分历史画卷的逻辑和艺术之美,以此达到让读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微积分这门学科的发展规律和科学精髓的目的。

恩格斯曾说过“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再有什么像17世纪下半叶微积分的发明那样被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的确,“如果将整个数学比作一颗大树,那么初等数学是树根,名目繁多的数学分支是树枝,而树干的主要部分就是微积分。”这也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事实。微积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想要学习好、应用好微积分,了解微积分的发展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其实,微积分的知识本身就包含在微积分故事里边。如今大多数微积分教材大多只单纯介绍微积分的知识,强制性地把本身很生动的知识从“故事”中分离开来。读了这本书,能使我们增加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微积分的发展史也就是数学的发展史,在浩瀚无际的历史画卷中,无数天资聪慧、勤劳刻苦的数学家们才得以筑成伟大的数学大厦。在阅读本书时你可以去触摸他们一个个伟大思想碰撞的火花,去感悟数学与哲学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从中收获严谨朴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索精神,从中体会人类理性与关系交织的美丽画卷。

…… …… 余下全文

篇五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读后感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读后感 暑假我看完了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季素月老师的《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深有感触,这本书对于一个年轻教师来说,多方面的吸取别人的经验是有必要的,而多读书,读好书便是其中的一条途径。结合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书中列出的101条建议可能不全适合我,或者有一些建议中列出的问题我在实际工作中根本碰不到,但这本书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书中列出的大量实例,也是我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如果我早一点采用书中的想法和技巧,可能效果会更好。

一、关于课堂管理

平时误将“课堂管理”与“纪律”划上等号,读了这本书后,知道纪律的确重要,但它仅仅是课堂管理的一部分。课堂上须有一个纪律体系,即一套规章制度,一旦有学生违反了其中一条,须接受相应的处理。这个处理结果并不是教师在学生违反纪律时临时决定的,相反,它受到的恰恰是最初制定的纪律体系的约束。所以我们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课堂纪律体系,并不断地完善,让每一位学生知道我们上的每一堂课除了在学习知识外,还有一套规章制度,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按章程办。

二、关于教学规划

我们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一般都会精心备课,写教案。教案中一般都会写出明确而又合理的教学目的。但是往往到上课,我们又会忘记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目标。向学生简单陈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如每节课开始时,告诉他们,“猜猜看,在今天的课上能学到什么?好吧,让我来告诉你们。”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学生们才会知道要学什么。

三、关于课程指导

我听说了,然后又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记住了,我动手做了,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尤其是我教的信息技术学科。更需要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如对于一堂操作性特别强的课,我只是将要学的内容完整的向学生演示一遍,可能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或者一些学生根本听不

…… …… 余下全文

篇六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读后感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读后感

实验小学 韩丽丽

前段时间在网上阅读了《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收获很大,很多疑惑豁然开朗,对于自己的教学也有了一些新的启迪。书上所提到的这101条建议,能给所有的新、老教师及时提供了迫切需要和本该得到的帮助和培训:为“教”和“学”提供及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者之间更多的探讨和互动;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了素材。这些建议和一些观点,对于当前的数学教育者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帮助。数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又有多少教师真正思考过,数学教学,我们应该追求什么?

我想,数学教学内容首先要精简和目的明确。一节课40分钟,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特别是抓住课的本质内容,就会显得既精又简。教学过程要简化。数学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有些教师的课堂设计使许多原来简单的课堂变得纷繁复杂。有些教师为了"做秀",特意设计一些障碍与陷阱,搞到学生大半天摸不着头脑,反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授课语言也应简洁明了,数学教师的授课应体现本学科的特征,对学生进行逻辑、计算、空间等等各方面的培养,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当今课堂,有时多媒体的使用泛滥成灾,一堂课下来,学生如同在看一场精彩的动画表演,有用没用的,一齐全部上,一会儿是情境的多次运用,一会儿又是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的出场,完全冲淡了数学课的数学味,无法体现数学这门学科的特征,导致教育出来的学生浮燥之风看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适当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将多媒体的使用用到点子上,用到实处,而不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是用来辅导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过多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易引起学生视觉疲劳,还会削弱学生对于课本的理解和利用,不利于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养成,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我们还是要以常规媒体为主,多媒体为补,关键时候可以用。其实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把握好学生,课堂教学照样可以很成功。

…… …… 余下全文

篇七 :数学与哲学读后感

《数学与哲学》读后感

假期里,我看了张景中院士所著的《数学与哲学》这本书,书中主要内容写了,关于“万物皆数”这个观点的破灭与再生,还有哪种几何才是真的,自然数有多少,等等有趣的数学问题。

(按!)数学问题多如繁星,数学家们往往埋头于解决问题,却无暇关注问题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但是,恰好是这些“矛盾”,才导致了数学的发展和飞跃。

这本书就是把数学的发展,用通俗的方法向我们展示出,当时数学界的争论与矛盾,以及后续的解决办法。

(按!)例如,关于数:是否仅有自然数,以及,由自然数产生的有理数,就足够了呢?√2是又什么?在欧氏几何中,不少人企图给出证明,但都失败..

了。于是,导致了非欧几何的产生;无穷小量的定义与应用,导致了严格实数极限理论的建立,无穷集合的比较,等等。每经过这些争论与矛盾,数学思想都得到飞跃。

翻开西方数学史或哲学史,人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数学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但源源流长,而且绵延至今。

(按!)追溯起来,数学与哲学自西方哲学诞生之日起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是数学家;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对数学的深入研...

究时,得出了“万物皆数”的著名哲学命题;大哲学家柏拉图相信数是一种独特的客观存在,由此产生了数学上的“柏拉图主义”,等等。

在这两千多年来,哲学与数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数学的真理性?什么是数?如何理解无穷、连续?等等。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促成了“对数学进行哲学分析”的数学哲学这一学科分支。 ....

(按!)这本书中,关于数学哲学问题,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娓娓道来,做出清晰的解释。作者还不时加入非常恰当的比喻,比如,如何选择适当的数学结构?这种选择是不是完全随意,选择没有标准?书中打了一个比喻:“当一个顾客到裁缝那里订做服装时,顾客可以指责尺寸错了,颜色错了,布料错了,等等。一旦服装设计不针对具体的一个人,那就没有对错了,只有选择问题。这里有各式各样的服装,你不合适的那种服装,说不定是另一位顾客喜欢。如果裁缝以此为理由而随心所欲,不调查体型,不研究心理,不适应潮流而乱做一气,那也只有关门。数学家把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好比是不再单为固定的顾客加工服装了,他面向普遍的需要,他占领广大的市场。

…… …… 余下全文

篇八 :数学与哲学读后感

《数学与哲学》读后感 柳迪

假期里,我看了张景中院士献给数学爱好者的礼物----《数学与哲学》一书,书中主要内容包括了“万物皆数”观点的破灭与再生、哪种几何才是真的、变量·无穷小·量的鬼魂、自然数有多少、罗素悖论引起的轩然大波、数是什么、是真的但又不能证明等。

由于具体的数学问题多如繁星,数学家往往整天埋头于解决数学问题,无暇关注数学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但数学史告诉我们,恰好是“矛盾”的一次次解决,才导致数学发展的飞跃与深化。张景中的书《数学与哲学》就是对数学发展中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用通俗的讲法向大众展示当时的争论内容与形势,及以后的解决办法及数学的飞跃发展。

例如关于数,是否仅有自然数及由它产生的有理数就够了。那么√2是什么?这就导致无理数的产生。在欧氏几何中,不少人企图给出第五公设的证明,但都失败了。这导致非欧几何的产生;无穷小量的应用与定义,导致严格实数极限理论的建立;无穷集合的比较;集合定义的确定及哥德尔定理,等等。每经过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数学思想都得到飞跃,从而使数学得到质的发展与飞跃。

翻开西方数学史或哲学史,人们会发现一个有趣而重要的现象:西方数学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但源源流长,而且绵延至今。

追溯起来,数学与哲学自西方哲学诞生之日起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是数学家;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对数学的深入研究上得出了“万物皆数”的著名哲学命题;大哲学家柏拉图相信数是一种独特的客观存在,由此产生了数学上的“柏拉图主义”??进入20世纪,围绕着数学基础研究所产生的三大流派更是把两者的关系推向了高峰。

在这两千多年结伴而行的漫长岁月里,哲学与数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数学的真理性?什么是数?如何理解无穷、连续概念?等等。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促成了对数学进行哲学分析的数学哲学分支的确立。然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涉及面的广泛,分歧的众多,一般人对之只能望而却步,对有关数学哲学研究有一个概貌了解都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