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放风筝亲子活动的感想

放风筝亲子活动的感想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在4月3日这一天,马鞍山实验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精心策划了别出心裁的亲子活动——放风筝活动。

有些人认为,开展亲子活动是为了娱乐;有些人认为,开展亲子活动是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技巧等等;而我认为,开展亲子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亲子间的感情沟通,增进亲子间的相互了解和加深亲子间的感情,促进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而在心理发展方面特别强调发展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热情之心、好奇之心、感恩之心、乐观的心态、与人沟通的愿望和技巧、意志力、爱思考的习惯和学习的兴趣等,强调亲子活动的“体验过程”比亲子活动的“知识结果”重要,强调通过孩子的活动来促进孩子积极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发展,强调孩子在亲子活动过程积极的情绪体验等,而对某些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是亲子活动的重点。

一个好的亲子活动,不仅能让参加的人感受到活动的快乐,更具有更大的意义。 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 ,促进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成人的交往。提高社会性能力 ,给家长间建立了的交流平台, 体验儿时游戏的快乐,更能理解孩子游戏的需要 。.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更加直观,真实,全面 。更深入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理解老师,增进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情感 。

教育孩子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的事情,而亲子活动是我们共同教育孩子的有效途径.

放风筝这一活动的开展为孩子能和家长一起学习、一起玩乐,提供了机会。彼此间得到了心灵的沟通,使孩子体验到了爸爸、妈妈的爱意,进一步培养了亲子感情。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在放风筝活动过程中,家长与学生们的积极沟通、密切配合、奋力争先及家长的热情鼓励,家长的适当帮助,都为孩子营造了快乐的氛围 ,我也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代,感受着快乐的气氛 。

“亲子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它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新型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更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这不但能促进孩子从小形成健康的人格,也能促使父母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后感挽回“风筝”

挽回“风筝”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为你,千千万万遍!”

“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和哈桑,是朋友,是兄弟,一个是被社会公认的主人家的少爷,一个是有不为人知身份的仆人家的儿子。尽管如此,他两从小成了朋友,就像老爷和仆人阿里那样。起初,我会以为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的友谊会像他们的爸爸们的友谊一样持久,一如随日常生活细水长流。后来,我渐渐明白,亦如这样,本书还有什么耐人寻味之处。是的,身份的悬殊,再加老爷对仆人儿子的特殊关怀定会让从小渴望爸爸全部爱的阿米尔少爷走上一条不平常的路,追那只有特殊意义的风筝,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天空的风筝,心里的风筝。

小说前后描绘了两幅想似的画面:广袤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然而,这一幕发生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从孩童的天真的视野坠入世事变迁的悲哀之中。

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转动,要强而敏感的阿米尔做出了一个个让他长大后为之后悔并救赎的举动。他在哈桑被施以暴力和侮辱时的退缩,到他栽赃嫁祸哈桑,最后迫使这个仆人家的孩子,分得爸爸的爱的孩子离开他从小生活的地方。 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在我看来,是来自于他的身份地位,来自于他的天性,追根溯源来自于他的忠诚善良。被迫离开儿时唯一的朋友——主人家的少爷,也是出于对这位朋友的最好呵护,离开时的默默回头,或许心中是满满的忠诚和祝福,“为你千千万万遍”。也许,小说到这里应该停一停,让读者们,让我有时间去挽留那个真诚善良的朋友。然而,阿米尔少爷始终没有勇气说出真相,没有勇气大声地喊出那一句“留下来”。一层悲剧的沙龙在此刻越来越浓重,一时蒙蔽了少爷那颗本就善良的心。他又将如何安稳的没有愧疚的生活一辈子呢? 或许,应该感谢作者,用他细腻平淡的笔触,为我们真实的再现阿富汗喀布尔,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这荒废的家园。一场人性的救赎再次开始。三十八岁的阿米尔在朋友拉辛汗所讲的故事中,得知了事情的前前后后,对于哈桑,这个幼时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朋友竟是自己的兄弟这样的不为人知的事实,更是百感交集。当得知哈桑的死讯时,除了一次又一次的说“不”之外,又有什么可以来弥补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原本只是一时蒙蔽的心开始强有力的跳动。哈桑虽死了,但救赎不会停。先是装扮后到喀布尔,再找到那个恤儿院,直到看完那场令人发指的足球场间插的所谓的表演,到最后的遇到儿时的宿敌——阿塞夫。或许,这是命运的安排,阿米尔终究逃不过阿塞夫曾说的“付出的代价”。其实,一切的一切,只为寻找朋友哈桑的儿子,自己的侄子,一切的一切是对儿时犯下的错的救赎,只为对得起自己的灵魂。他即将走完这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费尽周折找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飘荡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了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而此刻,他或许也明白,哈桑和自己,都愿意为彼此付出生命。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放风筝的人》有感

“放风筝的的人”,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有些好奇,这到底是讲述的什么故事,是一个放飞梦想执著于梦想不放弃的人?是儿时单纯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但是翻阅着卡勒德·胡赛尼的这本处女作,却被他深深触动,这不是一个励志抑或赞美题材的故事,儿时一场触动心灵的悲剧,让人思索关于“救赎”,关于“执著”,但是最触动我的还是“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

一直认为童年伙伴间的情谊该是世界上最纯净最质朴的东西,在这里你看到的往往是自然演绎,所以我很能理解仆人哈桑对少爷阿米尔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本以为这样的美好时光会一直继续下去,但阿米尔却逐渐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失望,相反地他似乎更喜欢有担当的哈桑。为博得父亲的认可,阿米尔在当地风筝大赛中拿到第一名,哈桑也使尽全力为少爷追那只坠落的蓝色风筝。不幸的是,哈桑遇到宿敌阿塞夫还遭遇了残忍的强暴,而此时阿米尔却泪流满面地躲在墙角不肯出手相救??经受不住灵魂的拷问,阿米尔开始躲着哈桑,甚至诬陷他偷了手表赶走童年伙伴。哈桑为了阿米尔不被父亲责难,竟亲口承认是自己偷的手表,这让阿米尔更加难过。移居美国后,阿米尔时常感觉有着一股负罪感包裹着自己,直到拉辛汗要他回阿富汗,告诉他“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这个故事本身很简单,只是一场来自灵魂深处的愧疚把简单的故事变得异常沉重。背负着这种心灵重压,阿米尔无时不刻地想着哈桑,想着自己做过的那些事情。终于有一天,阿米尔还是重新踏上回家的路,历尽千难万险找到哈桑遗留在人世的儿子索拉博,真心实意地为他追风筝,心里默默念着哈桑说过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有时候看着我教的学生时,脑海里也总是浮现这样一句话。我不是一位高尚的人,但是我很想做好一名合格的教师。看着我的孩子,一个个鲜活的、朝气蓬勃而又积极向上的个体,洋溢着青春势不可挡的气息,自己内心中就会升腾起一种神圣的责任感。是的,多少人用“蜡烛”、

…… …… 余下全文

篇四 :放风筝的人读后感

记得当初是在人人网上看到一个推荐好书的相册上看到的,每本书都会有相应的介绍和书中一句经典名言,整个相册 我最后只注意到了这本追风筝的人。

前几天把它看完了 ,这本书对于人物的刻画太真实了。因为我觉得 书中的阿米尔和我是如此相像(性格上) 心里是善良的 但是却也很软弱 容易动摇。和我父亲一样 阿米尔的父亲也是一位望子成龙而且不善于和子女沟通的人。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了更多的共鸣。 看到很多书评里都提到 书中描写的阿富汗这个国家有多么惨,确实。 但阿米尔很幸运 他的一生遇到了两个‘真正的朋友’—— 哈桑和拉辛汗。哈桑不用多说。有时我甚至在想 如果自己有这么个朋友... 置于拉辛汗,我认为在早期阿米尔的心里 拉辛汗更像是他的父亲。可以这么说 没有拉辛汗那个笔记本。也许到后来阿米尔之后的人生也许就是另一幅景象。 这就是 所谓的知己吧。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 这样的朋友能有多少呢? 或者 有没有。

书中有很多让人心痛的情节,而且小说画面感 代入感很强。代表就是拉辛汗对阿米尔说到哈桑被打死那个片段。阿米尔那几个 ‘不’字 让我的脑袋里几乎浮现出了那个场景 阿米尔喘着粗气的样子。不得不说 卡勒德·胡赛尼很强大。 小说里 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阿米尔的生日宴会上哈桑端着盘子 此后阿瑟夫一伙人。 要知道 哈桑之前才被.. 不得不佩服哈桑,而这一刻 阿米尔的内心空也难受到了极点了吧。

小说出名了 ,拍电影是很自然的事情。而我却不得不说 这部电影 实在是太糟糕了。他完全是为了看过小说的人而拍的 ,而且。。拍的也不怎么样。。希望能看到更优秀的相关影视作品

最后,在这部小说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AND 为你,千千万万遍。

…… …… 余下全文

篇五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成长路上,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其实再优美的文字都无法描述出读完这本书后内心难以言喻的感触,再精辟的语句都无法刻画出书中人物在脑海中留下的挥之不去的生动形象,正如作者赛德勒?胡赛尼用朴素、自然、平实不加任何修饰的文字把一个阿富汗男孩阿米尔历经爱、背叛与救赎,并最终长大成人的故事描述的淋漓尽致,而从其成长中又折射出种族纷争、民族战争、国破家亡之痛、文化身份之困惑,让我们体会出人性的温度与厚度。

主人公阿米尔因风筝背叛了那个单纯、忠诚、善良的,能“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仆人哈桑,仅仅为了成为一个“被注目、被聆听而非仅仅被听到的人”,而受到父亲的关注,以致在12岁那年酿下了深重的罪孽:阿富汗一年一度盛大的风筝节,只有割断最后一个竞争者的风筝才能获胜。阿米尔成功的成为了最后一只蓝风筝,哈桑这个追风筝的好手也如愿帮助小主人追到了风筝,却在保护胜利风筝的时候,这个可怜的哈扎拉小男孩遭受了拥有“高贵”血统的普什图不良少年的强暴。而当时懦弱的哈米尔,在窥视那荒芜小径的一切后,选择了逃避,并且用 哈桑用屈辱换回的风筝获得了父亲的赞许。但罪恶感始终包围着阿米尔,以致最后制造了盗窃的假象诬陷了哈桑,想让他离开,那个阿桑再一次用他的善良“承认”了自己盗窃,并同父亲用离开“谢罪”。这一去成为12岁阿米尔人生中不堪回首的往事和梦魇。几年后因国家被苏联攻占而流亡美国的哈米尔,始终无法从罪恶中解脱,无时无刻不受到良心的谴责,直到父亲逝世多年后,父亲朋友拉辛为他指明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并说出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于是,阿米尔最终踏上硝烟弥漫的阿富汗,用勇敢战胜怯懦,费尽心血,从塔利班手中救出了已沦为玩物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又在一次风筝大赛中让索拉博走出了封闭的内心,绽放笑容中完成

了救赎,矫正了那颗扭曲了26年的新,长大成人,从风筝开始再以风筝结束。

…… …… 余下全文

篇六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一部小说,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小说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还对阿富汗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深刻的反映。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故事情节,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阿米尔的故事。阿米尔生于一个富裕家庭。哈桑是阿米尔的仆人。阿米尔和哈桑是好玩伴。社区中一个仰慕纳粹的普什图族孩子阿塞夫和阿米尔、哈桑发生冲突,哈桑用弹弓维护了阿米尔。后来在一次风筝比赛中,阿塞夫性侵了哈桑。这一切被阿米尔看到,但由于怯懦阿米尔没有挺身而出。之后的日子里阿米尔由于无法面对哈桑故意陷害让父亲解雇了哈桑。19xx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xx年爸爸带着阿米尔迁到美国旧金山居住。阿米尔在美国上大学,毕业之后成了作家。20xx年,父亲的朋友拉希姆·汗从巴基斯坦给阿米尔打电话,让他去巴基斯坦,因为“有办法重新做好人”。原来拉辛汗在阿米尔父子走后, 去哈扎拉贾特找到了哈桑及其妻子,他们一起回到喀布尔管理阿米尔家的大房子,哈桑还得子索拉博。后来塔利班枪毙了哈桑及其妻子。索拉博进了孤儿院。拉辛汗希望阿米尔回去喀布尔救索拉博,但阿米尔不愿意。拉辛汗于是告诉阿米尔,哈桑其实是阿米尔爸爸的私生子。阿米尔最终经历千辛万苦救出了索拉博。

读完本书触动最深的就是心灵的背叛与救赎。小说是以倒叙方式展开的叙述,“晌午的骄阳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数十艘轻舟在和风的吹拂中漂行。我抬起头,望见两只红色的风筝??”漫步于旧金山一处公园里的阿米尔,在看到这两只红色风筝时,一个来自记忆深处的声音突然间在脑中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正是童年的伙伴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曾对他说过的话。阿米尔原阿富汗的富家少爷,哈桑虽是仆人却与他情同手足,风筝比赛后的一件让人不堪回首的事,让哈桑被迫离开了。即使是离开了阿富汗,与父亲一起逃往美国已经成年的阿米尔,他也不能原谅自己当初对哈桑的背叛,并且为自己当年的怯懦自私感到自责和痛苦。为了赎罪,阿米尔阔别多年的故土寻找哈桑。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的一个古老风俗,每年冬天数以百计的孩子都会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尚的荣耀。”12 岁的阿米尔和11 岁的哈桑也参加了比赛,哈桑是阿米尔的助手,帮他收放风筝线,而且哈桑还是一个追风筝的高手,“在风筝跌落之前他总是等在那个它将要跌落的地方”。找到那个被割断线的风筝。在哈桑的协助下,阿米尔割断了其他竞争者的风筝,赢得了比赛。为了让他得到“无尚的荣耀”,哈桑高喊“为你,千千万万遍”奔向风筝掉落的方向,要替他把风筝追回来。哈桑顺利的找到了那只被割断的蓝风筝,却遇到了恶少阿塞夫及其追随者,为了保住风筝,哈桑受到了他们的凌辱。而这一切,都被躲在巷口的阿米尔看在眼里,“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如果我喊出来,我生命中剩下的光阴将会全然改观。但我没有,我只是看着,浑身麻木”。没有去救哈桑,阿米尔也想“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但是因为怯懦和自私,他牺牲了哈桑,转身离开了。哈桑惨痛的屈辱为阿米尔留下这只蓝色风筝,留住了这个可以让阿米尔和父亲走近的媒介,而把创伤留在了心。违背了朋友和手足情谊的阿米尔,却自私地以为“阿塞夫说的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但是内心的愧疚感让阿米尔无法面对哈桑,“自那以后,哈桑搅乱了我的生活。我每天尽可能不跟他照面,并以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因为当他没在旁边,房间里的氧气就会消耗殆尽。”然而他并没有主动地去承认错误,而是为了消除这令人无法呼吸的罪恶感,在明知道父亲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偷窃的情况下,栽赃哈桑是个小偷,将自己的手表和钱塞在哈桑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贸经1302 刘泽梁 2120130725

我时常幻想自己是来自未来的,这样,有一天我面对未来某一时刻的突然变化,就会更从容,面对陈年往事也会更慷慨。但,我更适合平庸,如寻常人一样琐碎繁杂的生活,对时间的细枝末节斤斤计较。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那么人更多的开始依赖回忆,甚至靠那些零星琐碎的回忆支撑往后的日子,有些回忆很美好,有些回忆很心酸,有些回忆让人长大,有些回忆让人显得很无知,有些回忆慢慢泛黄,有些回忆仿佛就在昨天。有些故事也总是从儿时的回忆展开。

我对阿富汗以及周边连年征战的国家和他们的历史毫无兴趣,对我而言,那里的人民是可怜的,那里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当《追风筝的人》这个故事一点一点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并没准备好接受一个平静的,也曾春暖花开,羊肉串香飘整条街的画面,更没想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无忧无虑的追逐风筝。

所以当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所有读者不禁感叹,少年时的友谊是那么充满力量,干净而持久的。他们总是并肩而行,每当阿米尔被人欺负的时候,哈桑总是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护,很多人说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这种观点我不赞同,我看见他们之间分明有一道友谊的光芒在闪耀。

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会知道被切断绳线的风筝的掉落地的时候,哈桑肯定的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我什么时候骗过你。阿米尔轻声说,我怎么知道有没有骗过我。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阿米尔进一步确定,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哈桑坚定的说,我肯定,然后又说,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所以读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潮湿的童年印象,总是和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发誓为对方,甘愿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脸对阿米尔说的那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而事实上却是这样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无论是平凡的阿米尔和哈桑,还是高高在上的查希尔国王或者卡尔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阿米尔不再是阿米尔,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们必须戴上社会分给他们的面具。

…… …… 余下全文

篇八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

这本书,是在我十八岁生日的时候,被一个初中同学寄过来的,是她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当时刚刚结束警训不久,各门课程的实训任务也都正在进行中。在日复一日的吐槽“时间去哪儿了”的日子里,就一直没有看它。而上学期的四个一工程时,又恰巧刚刚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也就失去了读它的唯一“借口”——毕竟它也不在各个老师的推荐书目之列。

是期末左右吧,实训差不多都结束了,进入复习阶段后学校、大队、区队的任务也变少了,于是就有了空闲的时间。或许是因为这本书的橙色外壳在书架里格外醒目,也或许是一学期下来想要放松一下,神不知鬼不觉的就开始看了。

当初是一气呵成,短短几天就看完了这本书。我有个不太好的习惯,会在遇到比较揪心的情节时不自觉的加快翻页的速度——大概是老妈看韩剧时不停快进的影响。然而,事实上——也是我内心所同意的,情节越是能揪你的心,你就越应该看它。我并没有接受正规的心理学培训,但是我认为,书中情节之所以能引发读者共鸣,就在与一个“共”字。无论你承认与否,当你因主角的无耻行径——暂且这么说,而产生的抵制情绪不单单针对主角其人,而是针对这一情节时,必然是在你记忆中的某一事件——某个你不愿承认且羞于承认的,与其存在着某方面的相似性,这是中潜意识的抵制。

一、“为你,千千万万遍”

在看完之后,开始回想整本书的内容,在脑海中最先浮现的自然

就是男主人公阿米尔。但是,在看完许久之后,再次回想。出现的确是哈桑——我相信还有许多人是与我一般的。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一句誓言啊。纵然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但这,无关乎所有的身份,许多人说“自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在我看来,一切的一切又怎么抵得过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为此而羡慕阿米尔,因为我不曾拥有此番誓言;为此而痛恨阿米尔,因为他不曾回应此番誓言。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