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小姨多鹤》读后感

小姨多鹤

第一次看的严歌苓的小说是《第九个寡妇》,觉得她的小说写得特别细腻,形象典型,特别符合人物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现状。

看《小姨多鹤》是因为淘宝书城有期免费提供该了电子书。小说写得挺吸引人,看到眼睛酸了,都舍不得放,一口气将其读完了。

因题目是小姨多鹤,我一直觉得多鹤是唯一的主角,开始看一直将注意力放在多鹤身上。多鹤确实是一个受害者,也许是因为她是日本的吧。看这书让我更震撼的是小环。

多鹤当时是个日本小姑娘,在日本战败后,从满洲垦荒开拓团死里逃生跑出来。逃生过程中目击了全村人情愿不情愿地为了战败而自杀,接着又在逃亡的路上,瞬间流离成了孤儿。接着她被土匪被论斤卖给了张家作生育工具。开始她想着跑,可是知道自己怀孕了,后又回到了张家。但就因为此次小环知道了她的身世,对她的态度就变了。后来二孩也被她的纯美她的无辜所打动, 他的态度变了,对多鹤产生了爱情! 他爱得多么热烈深沉, 爱得多么象是传说!可也因为他们俩被抓而中断了。

朱小环,这个二孩明媒正娶的媳妇,张家的主心骨,三个孩子名义上的生母,多鹤名义上的姐姐。她是最可怜的一名家庭妇女,因为日本人,怀孕时胎儿死亡,并且永远都不能生育。可正因为不能生育,在当时的社会,在当时的张家,都是接受不了的。为了不能让张家绝后,她不得不接受了多鹤这个生育工具,随着对多鹤身世的知晓,她竟然能接受多鹤,和多鹤承担抚养、呵护三个孩子,照顾多鹤,尤其后来多鹤和二孩幽会被抓,她竟能替她担待罪责。即使她知道了,对多鹤这个情敌,她还是照顾有加,她真将多鹤成为相濡以沫的亲姐妹。当二孩生病了,为了二孩,她让多鹤接二孩去了日本,又让多鹤接走了丫头和大儿子,张家只剩下她一人孤守空房,与年迈眼瞎的家狗黑子相依为命,时刻盼着二儿子能给她来信。她能做到这些,可能源于她个性开朗、乐观。

多鹤、小环、二孩以及三个小孩组成的畸形的家庭,给三个小孩带来心理缺陷。其实这里面每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期待社会一直和平。

…… …… 余下全文

篇二 :《小姨多鹤》读后感

《小姨多鹤》读后感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战争的血腥让家庭分崩离析,却敌不过革命的荒唐潮流翻搅动荡着整个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血缘被否认,亲情被推翻。其中的迫害者与被迫害者,同样沦为时代的战俘。一个家庭渺小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在时代的燃料下烧得慷慨激昂回不了头,却在变幻的政局下一路燃尽,落得死的死,走的走的凄凉。《小姨多鹤》对人性,生存本能,以及苦难的意义复杂的刻画横跨了几十年,几个时代。

竹内多鹤的血液里流的是菊与刀的民族的过刚易折,这个民族将自杀发展成了荒诞而违背人性的文化。为了他们的尊严与荣耀不被侵犯,母亲可以亲手杀死新生婴儿,一村乡邻亲人能在强敌入侵下,同时决然赴死,只留下她一人因着莫名强烈的求生本能固执独存。一个日本女人在全民抗战的中国东北生存是可想而知的艰难,也必然也忍受无与伦比的苦难。先是如同牲口一般,被麻袋一装论斤卖给了素昧平生的张家,后又因张家长子张俭妻子不育,沦为生养儿女的工具。食物的短缺,仇恨性的圆房,粗重的活计都只是肉体上次要的磨难,正让人发疯的折磨是空气中那些看不见而又无法准确言表的尴尬与暧昧。人们对着她时神情言语中隔阂又疏远,小心翼翼的距离感,是铭心刻骨的孤独,“多鹤没有亲人了,她只能用自己的身体给自己制造亲人”。最初,语言不通,东北庄稼人们待习惯于精致,清洁的日本小女人如愚笨迟钝的牲畜一般,并非有意的虐待,而是自然而然,切肤的漠视与不理解。没有名分没有地位没有自我,多鹤的称呼都刻意模糊了,她生养的儿女们喊另一个女人“妈”,称她为“小姨”。这样在战火纷飞中,以名不正言不顺的暧昧身份寄居于敌对民族的屋檐下,多鹤是所有人不愿触碰的禁忌。

平心而论,无论多鹤多温顺,多安静,也总是令我反感。她如同二战时期她来自的民族一般,侵略了这个平凡的农民家庭。小到她在当地人眼中怪异的洁净,她默默教会丫头的日语,大孩脸部茂密的东洋毛发;大到她与张俭畸形而不合时宜的情愫,她亲生子女对于身为日本血统的极端憎恶与惧怕,她在几个男人之间挑起的致死纷争。竹内多鹤是笼罩在东北朴素的农村上方的阴云,她的存在本身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给救助她的家庭带来了不幸与苦难。在恢复正常化邦交后,她一走了之,带着两个孩子和别人的丈夫回日本做二等公民,留下了待她如亲姐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小姨多鹤》有感

读《小姨多鹤》有感

生命如蒲草般柔韧

——读《小姨多鹤》有感

(实习评论员 欧阳静媛)

十六岁的少女多鹤同是当年被移民来中国东北企图对中国实施长期殖民统治的普通日本国民,却因日本二战战败被日本抛弃。在死难多艰的逃亡中,她依靠机智和对生的本能的渴望逃过了死亡,却被装进麻袋论斤卖给了东北某小火车站站长的二儿子张俭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代替其不能生育的老婆朱小环。国仇家恨的大背景下,日本少女多鹤的介入,使得整个家庭的关系变得暧昧和怪异。多鹤背后的身世,三个孩子的'小姨',这畸形的社会和家庭身份都赋予了《小姨多鹤》这本书的丰富的情感内涵和特殊的社会张力。

柔软和坚韧,多鹤兼而有之。身无长物,无父无母,无依无靠,被一场接一场的自杀与他杀遗弃在彼邦——中国。我始终忘不了被装在麻袋里孱弱的小人儿被解开时麻木清冷的目光,目睹过太多血腥而生猛的场面,几乎连意志也被摧毁。多鹤是柔软的,那些个勾着人的心事和眼神,那些个藏在心事和眼神后的风景,在硬桥硬马的片断里,楞是没能藏住水一样的柔情。尽管她成为老张家承载血缘后代的容器,却无名无分,拥有不了片刻温情与爱抚。在张家这个'见不得光'的家庭里,多鹤以一个门内的外人相守数十载,低头颔首的穿梭在街头、楼道、默不作声地完成每天的使命。她低头也叩首,任人摆布,甚至走的跌跌撞撞,不敢四平八稳。在拥挤的房子里,她创造着不属于灰黄楼道的极致整洁,一尘不染的瓷砖和地板,笔挺的补丁衣服都是多鹤柔软的一部分。她甚至不敢嚎啕,不敢啜泣,孤立无援的状态似乎也没有给她太多喘息的机会,只是这样年复一年的活着而已。

多鹤也是坚韧的,'蒲草韧如丝'形容的大概就是这种女人,将苦难当做一杯酒,一饮而尽,决绝而坚定。这个隐姓瞒身份在一个普通中国家庭过了几十年非妻非妾生涯的日本女人多鹤,生活的棱角不能她磨掉骨子里的民族灵魂,不能摧毁掉她内心的花园,也不能带走她血液里的倔强和坚强,心脏始终扑通扑通地跳动不停。因为只要心在跳,躯体总有一天会站立起来的。她在这扭曲的家庭环境里背地里依然保留着与女儿的'特殊语言',润物细无声的将自己血液的灵魂传输给自己的骨肉。同时,那折射出光线的老旧瓷板和令人惊叹的干净地板都悄无声息的影响着早已缺她不可的一家人。强大的生命力和匪夷所思的容忍都是多鹤鲜明的标签,她的生命,就像一根藤,充满了韧劲。就连正妻小环,一个被世人看来泼辣、世俗、懒惰的女人,她对多鹤,从憎恨到怜悯到疼爱,一生里,象一面镜子,比照着多鹤的得与失,好与坏,酣畅淋漓、悲欣交集地活着。 时常觉得,严歌苓的写作功底是出人意料的。讲那么一团血肉模糊的>故事,居然可以横冲直撞,不带拐弯儿。一头一脸的血腥,忽喇喇泼将过来,黏得你坐卧不宁,她却举重若轻。始终坚持把小人物的故事,放在大而宏阔的时代背景下。就像多鹤的故事,冷酷却温暖,离奇又平实,让我们激起爱和恨的能力,回过头来思考自身的情感和记忆。战争和硝烟让人们在生活中步履维艰,民族大义和家国血仇都让人丧失掉人性间温暖的情怀和残留的理智。在家国矛盾和人性温暖间谁都会些许迟疑,但记忆和情感不应该会忽视,爱与恨的能力也不应忘却,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小姨多鹤的隐忍、无奈、坚韧和名族骨气都在提醒着我们,生而为人,应该释放出更多的人性情怀和更加丰沛的道德想象力。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严歌苓《小姨多鹤》有感

读严歌苓《小姨多鹤》有感

浮世清欢,此生如烟

---读严歌苓《小姨多鹤》有感

文·宁 韬

初初知晓严歌苓,是看了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一个女作家可以把大时代下形形色色的女人们描写得入木三分着实不易。细看严歌苓的小说,发觉她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无论是《扶桑》里的扶桑,还是《补玉山居》里的曾补玉,再到《小姨多鹤》里的竹内多鹤,作者直接用女主角的名字作为书名,无疑体现了作者本身对于刻画女性角色的偏爱和擅长。

从书名便可以看出,《小姨多鹤》的女主角是多鹤,她是一个日本女子,因为那一场接一场的自杀与他杀被遗弃在中国。身无长物,无父无母,无依无靠,因为目睹了太多血腥而生猛的场面,几乎连意志也被摧毁。日本战败,滞留的她被装入一个布袋,论斤论两地卖入张家,沦为传宗接代的工具。生存是艰难的,在一个彼此敌对、互视对方为蛮夷的国家,语言不通,习惯不同,最尴尬的是身份。她为张家生下三个孩子,身份却是那三个孩子的小姨,不能与自己的亲身孩子用母语做大大方方的交流,甚至连亲近孩子都要别人的允许。原本,小说着重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多鹤的'丈夫'张俭和原配朱小环虽然吵吵闹闹却也恩恩爱爱,为了传宗接代,被迫纳多鹤为妾。此后,新社会不允许一夫多妻制的存在,张家搬离了东北农村,多鹤就以朱小环娘家妹妹的身份,一直生活在这个有夫有女有子而她只是'外人'的家里。多鹤在这个家庭里身份暧昧、地位尴尬,只是她对此无知也无谓,只求活命,不求爱情。

按理说,作者对于多鹤个人形象的刻画是细致深刻的,多鹤具有作者一直在作品里探究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女性吸引力,她美丽、懵懂、天真,不吵不闹,不争不抢,不撒娇,不用刻意地追求爱情,就有男人为她神魂颠倒,日思夜想。但我的注意力不由却被另一个女子吸引着,不错,正是张俭的原配,朱小环。小说起篇描写她的时候,就是一个极其泼辣的中国女性形象。她嘻嘻哈哈、风风火火,走到哪里热闹到哪里;她爽利、泼辣,牙尖嘴利,说话毫无顾忌,比起沉静的多鹤,简直就是另一个极端,太过于张扬和喧闹。朱小环登场的时候,我以为她就是书中的那个'大反派',是作者为了欺压'小白兔'多鹤而设置的人物形象。可就是这样一个女性,随着剧情的发展,愈发颠覆我既有的想象和认知。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小姨多鹤》

读《小姨多鹤》有感

一场战争造就多少不幸与悲离,无论正义与否,胜利与否,得到远远弥补不了失去,像锋刀过肤,流血留疤。小姨多鹤就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故事——一个战争下幸存的女子与一个家庭的永世纠缠。

二战进入尾声,日本战败投降,大批当年被移民来中国东北企图对中国实施长期殖民统治的普通日本国民被抛弃。十六岁的少女多鹤即为其一,在死难多艰的逃亡中,她依靠机智和对生的本能的渴望逃过了死亡,被装进麻袋论斤卖给了东北某小火车站站长的二儿子张俭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张俭的哥哥据传因为抗日而被日本人杀害,张俭的老婆朱小环因日本鬼子的惊吓导致流产,从此不能生育。国仇家恨的大背景下,日本少女多鹤的介入,使得整个家庭的关系变得暧昧和怪异。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女人多鹤的身份不仅在张家成为重大的情感和伦理问题,在整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民间生活中也成了巨大的政治问题。因为多鹤是张俭欲拒还休、欲罢不能的另一个女人,是生活在朱小环身边的情敌,也是张家三个孩子的生身之母,她的身份和地位成了纠缠张家几十年的头疼事。同时,如何掩盖多鹤的日本人身份也成了张家挥之不去的梦魇。张俭的解决之道是,让多鹤成为朱小环的“妹妹”,孩子们的“小姨”;然后再通过不断的搬迁来遮掩多鹤的日本身份以及畸形的家庭关系。这个奇特的家庭组合在动荡的政治环境和困窘的经济生活中飘摇度日。

几十年下来,日本人多鹤默默而固执地以“整洁、较真”等品质影响着这个家庭,而朱小环等张家人则以 “随遇而安”、“凑合活着”等生活理念改变着多鹤。残酷无奈而又充满吸引力的生活因着他们善良的本性使他们活成了不能分开的一家人。

全文刻画了在这个特定年代下两个完全不同的女性:多鹤的内敛、天真、坚韧,小环的外向、世故、善良。可以说,多鹤就就像张爱玲笔下的白玫瑰,宜家;小环则是红玫瑰,热烈地让人不欢喜都难。张俭娶了小环,买了多鹤,得到世间少有的两个美好女性,真是他莫大的福气。

…… …… 余下全文

篇六 :书评:严歌苓《小姨多鹤》

读严歌苓《小姨多鹤》

看这本书是因好奇内容简介而起的头,正真连续的读完是在第三次拿起它的时候。本来,我以为生长在这个时代的我,对发生在抗战结束时期东北农村普通人家的生活故事不会感兴趣,可是,一个诱惑又时时存在着——一个生命曲折跌宕的日本女人,是如何演绎她在中国那段混乱不堪的时代的生存奇迹的?我想,也许不读完它,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所幸,一贯喜好半途而废的我还是终于将它读完了,也牢牢的记住了它的开篇“狼烟不止一处……”

严歌苓的故事里从来就没有大喜大悲,不管是文工团演员田苏菲(《一个女人的史诗》),还是寡妇王葡萄(《第九个寡妇》),至始至终,你都不会为了主人公的命运欢声大笑,也不会为他们黯然落泪,但那感动却是时时存在的,它用每一个细小的字眼打动你,告诉你什么是生活。严歌苓的文章写得好,但一点也不华丽,因为她写进了人的心坎里,心尖上,写进了那个你熟透了却怎么看不透的生活里去。

小姨多鹤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一生泼辣要强的朱小环,一个是看似逆来顺受却骨子里不屈不挠的日本遗孤竹内多鹤。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被命运拉扯在一起的悲喜哀乐,酸甜苦辣的三十年。读完《小姨多鹤》,我实实在在的安静了好一会,在刮噪不安的生活里安详地让一颗心没有了任何的波澜,真的,那一刻你想到的唯一词汇就是感激,感激当下的生活有多么的美好。

每一次读完严歌苓的作品,都能让你更爱生活一点,尽管主人公们从没有所谓终于苦尽甘来的梦想中的结果,但结局总是令你满意的,因为那一个个都不再

是书中的人,那是每一个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一样需要吃饭、需要呼吸、需要幸福、需要爱的人。因为它的真实,所以让你毫无保留地相信,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人在这样的活着,还可以这样的活着。

是不是看了这样的书,人就安于现状的止步原地然后只能心存感激了?绝不是。这种感动绝不是源于和那代人比较之后产生的优越感,也不是因为比较了才容易对生活满足,对生活满足是没错的,但那不是我们最终要得到的,它真正让我们学到的最为宝贵的东西,是在逆境中学会满足。

…… …… 余下全文

篇七 :《小姨多鹤》中朱小环人物形象分析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小姨多鹤》中朱小环人物形象分析

李金漫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 汉中 723001)

指导教师 冯玉文

[摘 要]严歌苓的作品《小姨多鹤》塑造的朱小环这一女性形象,性格独特,十分鲜明,拥有着大地圣母般的母性光辉。相爱容易相守难的爱情悲剧,残酷的生活现实,曲折悲惨的人生命运,将朱小环这个社会底层人物身上的特点及其人性美,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朱小环;形象;性格;母爱;爱情;人生

《小姨多鹤》是旅美作家严歌苓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它讲述了抗战末期日本遗孤—十六岁少女多鹤被卖到东北张家作为“传宗接代”工具之后几十年所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琐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离奇中透露着平实,冷漠中蕴含着温暖。《小姨多鹤》把人性美当成一曲赞歌在歌颂,别样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层出不穷的视觉画面,难以预料的人物命运,为我们展现出了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命历程,将人物的美好人性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是对中国传统道德女性的讴歌,是对在动荡年代下柔弱女性坚强,不向命运屈服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而具有多元化性格的朱小环就是中国道德女性的典型代表,她将人性美诠释的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对朱小环这一人物的剖析,进行探讨中国传统道德女性的命运及归宿。让读者能够全面的了解朱小环这一人物形象,将新中国之初的传统道德女性呈现读者面前。

一、多样性格,多彩人生

朱小环是百花争艳中一朵懒散不起眼的喇叭花,随性绽放,随意生活,平凡却有自己的个性。大大咧咧,嬉笑怒骂,是她给读者呈现出的第一感觉,所有的不愉快好似在她的笑骂中散去。虽然有时语带针刺,泼辣无比,也只是她为了掩盖自己心中的真实情感和维护自己的亲人不受欺凌、侮辱。当多鹤刚到张家时,小环恶语相待,但是行动却出卖了她内心真实的情感,她给了多鹤一套衣服,嘴中却叫嚷着“这是旧的,新的也不会给你”这样的字眼,以为这样就会是她对待“情敌”的普遍做法。当张俭被捕时,小环去送东西大闹工厂,含沙射影的将小彭牵扯其中,为张俭喊冤鸣不平。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她的刀子嘴,豆腐心,心里满满的都是爱。她为人懒散,喜欢简单,不愿被繁杂的事物纠缠,喜欢率性而为。好吃懒做,没有耐性,持久力不够,是她身上的瑕疵。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不管是男子还是妇女在这个大环境背景下都是埋头苦干,来提高家中的收入,维持生活。勤劳刻苦是我们提倡的美德。而朱小环却是一个特例,开始时过着少奶奶般的日子,每天都是磕着瓜子,看着免费的戏,跟女朋友谈天说地;后来背景离乡,家里又有多鹤打理,日子过得极是舒坦。当多鹤被张俭丢弃后的那段日子,干净的厨房没有了原来的样子,“一向干净得闪着青蓝光泽的水泥地上蒙上一层油污”[1]85,双生子的尿布也是一盆会泡上一天等等,这都说明了朱小环就是懒惰的代名词。小环虽然懒惰,可是却心灵手巧,包出来的包子,花样就有好多种;在家境贫寒的时候,她也能花心思将饭菜做得很美味,这可以看出她能将事情做的很完美却不愿折腾,就这样凑合凑合着过,凑合凑合着活。她把张俭的毛手套拆了,给丫头织毛衣,可是织了一半就放弃了,丢在一旁不愿去碰触,多鹤想要完成却不知道花样,她也不去讲解,这说明了小环没有耐力,怕麻烦,做事想一出是一出。她就是这样一个随着自己心情做事的人,随意生活。可是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惨不忍睹。朱小环想要平静的走完她的人生旅程,但是旅途中处处暗含着挫折,生活中的苦难让她备受煎熬。张俭被捕,家里没有收入的来源,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让人头疼不已。这时候,朱小环只能投机取巧,让他们一家不至于饥不裹腹。良好的“作案心态”让她轻轻松松的顺走了六块印着招待所字样的毛巾,

…… …… 余下全文

篇八 :《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读后感

读《陆犯焉识》还是因为那部电影《归来》。比起电影的视觉冲击,我更想读一读那个畸形的年代。那是个信任缺失的年代,是个道德沦丧的年代,是个父子反目成仇的年代,总之你能想象到的坏都在那个时代里,但是我却从一个老无期的心理品味着一种纯粹、荡气回肠的浓浓的爱。那是那个时代所不能拥有的,因此这种爱也带着缺失,畸形的成长。

作者严歌苓我是第一次接触,但是百度认识她以后,却发现原来这么熟悉,她的很多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如我们熟悉的李小璐成名作《天浴》、闫妮的成名作《金陵十三钗》、刘若英成名作《少女小渔》,以及由孙丽主演的电视剧《小姨多鹤》,多以女性视角来描写平凡女子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因此,让我在读这本书前,对这本书有了几许期待。

该部小说开篇描写的在莽莽草原上,尔虞我诈、整日为吃饱饭发愁的犯人们的生活场景,真真应了那句“与大自然斗、与虎豹豺狼斗、与人斗,其乐无穷”。读着读着,我仿佛陷入了他们的生活中,描写很真实,笔触自然,那种相互猜忌、信任与生存之间来回博弈,让你感到了悲哀。主人公老几,曾经风流倜傥,一代佳人,落得个如此下场,不禁感慨多多,但是老几像被磨平了的鹅卵石般,不卑不亢,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婉瑜和丹钰,唯有这份牵挂,让他有了生活的希望,活了下来。

读了整本书以后,我常常想,性格不仅是跟随者DNA先天决定的,也是被环境渐渐磨砺出来的。婉瑜的爱是将焉识放到神的位置供奉着崇拜的,因此几十年的分离,对她来讲,并不是坏事,一个旧社会的女子,她身上有太多的好品质,爱丈夫、爱孩子,用尽办法尽量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他的孩子们,被整怕了,说话办事小心翼翼,尤其是她的儿子,尽显上海小男人本色,完全不顾及自己父亲的感受,一生以父亲为耻,认定了自己是被父亲拖累的,拖累了他的前途,拖累了他的爱情,拖累了他的一生,因此他对父亲无爱;焉识的爱是大爱,本书最感动我的还是焉识的爱,由对封建婚姻的抵制演变成对婉瑜的无爱,再到经历了种种磨难后自我心灵的救赎,发现了对婉瑜不可磨灭的爱,以至于当他自由以后,回到婉瑜身边,婉瑜已经认不清焉识而内心滋生出来的内疚之爱,焉识全都品尝了一遍。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