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红尘往事堪回首读后感

红尘往事堪回首读后感

红尘往事堪回首读后感

世上有贤明雄霸的英雄,也有聪明惊艳的红颜。长期以来,我们并不吝啬对男性、对英雄的赞美之词,而女性往往成为了陪衬,更以外在的艳丽成为其主要特征。其实,古今以来,女性所展现的光辉同样耀眼,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开化,她们带给世界的惊奇、梦想、智慧和感动,如高岸红杏,引领春喧;亦如雪岭横梅,点染江山。

从我的阅历来说,张爱玲、林徽因等算是熟知较早的名字,著作也略读了两三本,但认识还是偏于感性,并没有在内心形成立体形象。当然,不论是对历史人物还是近现代的传奇,我们的认识来源主要是书籍和影视剧作,而书籍的接触有限,影视剧作上表现人物的点面又侧重不同,这就多少局限了我们对很多人物的真实看法。或许我们了解到的人物总是有些脸谱化,不是好就是坏,而往往缺乏更多层面的集合。

近日读的红尘则在剖析个性及人性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使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地、立体地建立形象。如介绍林徽因的篇章就从多个层面展现了她的风华绝代,我们不仅可以看见作为建筑学方面的专家,也可以看到作为人文领域的通才。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样的诗句着实让人对林徽因有无限的联想。而关于张爱玲的篇章则从“被虱子吞噬的女人”为题,用作家与作品人物的同构关系,向我们展示这位奇女子的人生面。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将好的事物与事情和那些成就卓越的人物联系起来,或者说是出于人性的善良本质,我们单纯的认为在某些方面如此突出的人,其生活和人生也应该是多姿多彩、醇美幸福的,只是我们算错了生活这张网、人生这场戏。张爱玲如同她笔下的人物那样,承受着生活的许多不幸,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和病态的折磨。这或许不应是我们想象的张爱玲,但这却是活生生的张爱玲。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则各有各的不幸,很是感触。书中还有许多的传奇人生,如苏青、萧红、谢冰莹及宋氏三姐妹等,无不是熠熠生辉。

人生是多彩的,而多彩并不局限于鲜亮,也有灰暗,甚至是漆黑一片,这都是人生的表达。

…… …… 余下全文

篇二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陈景芬

爱是恒久的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他人,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书》 对于“爱和自由”这个话题似乎一直都有很多话要说,可是这个话题太大太大又让我不知从何说起。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又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这本书中的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说实话,面对孩子,有时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我相信也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尺度不好把握,话扯远了,谈谈我对这本书里感受最深的二点吧!

一、《爱和自由》里表达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很多观念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很多遗憾和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父母应该都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二、书中说到其实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对此观点我是赞同的,为人父母,应该清楚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什么东西是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重要的?通常伟大的人物后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过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们有个伟大的父亲分不开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环境下,她们的爸爸宋查理就经常告诉她们:“我宋查理的女儿都是将来是要做大事业的人!”,玫琳凯的妈妈,从小就一直告诉她“宝贝,你一定行!”,就是这样一种信念一直伴随她走过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梦想、自信、积极乐观的心态传递给孩子,孩子的将来一定会是美好的,他会

…… …… 余下全文

篇三 :红尘往事堪回首读后感

免费 分享 创新

红尘往事堪回首读后感

世上有贤明雄霸的英雄,也有聪明惊艳的红颜。长期以来,我们并不吝啬对男性、对英雄的赞美之词,而女性往往成为了陪衬,更以外在的艳丽成为其主要特征。其实,古今以来,女性所展现的光辉同样耀眼,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开化,她们带给世界的惊奇、梦想、智慧和感动,如高岸红杏,引领春喧;亦如雪岭横梅,点染江山。

从我的阅历来说,张爱玲、林徽因等算是熟知较早的名字,著作也略读了两三本,但认识还是偏于感性,并没有在内心形成立体形象。当然,不论是对历史人物还是近现代的传奇,我们的认识来源主要是书籍和影视剧作,而书籍的接触有限,影视剧作上表现人物的点面又侧重不同,这就多少局限了我们对很多人物的真实看法。或许我们了解到的人物总是有些脸谱化,不是好就是坏,而往往缺乏更多层面的集合。

近日读的红尘则在剖析个性及人性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使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地、立体地建立形象。如介绍林徽因的篇章就从多个层面展现了她的风华绝代,我们不仅可以看见作为建筑学方面的专家,也可以看到作为人文领域的通才。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样的诗句着实让人对林徽因有无限的联想。而关于张爱玲的篇章则从“被虱子吞噬的女人”为题,用作家与作品人物的同构关系,向我们展示这位奇女子的人生面。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将好的事物与事情和那些成就卓越的人物联系起来,或者说是出于人性的善良本质,我们单纯的认为在某些方面如此突出的人,其生活和人生也应该是多姿多彩、醇美幸福的,只是我们算错了生活这张网、人生这场戏。张爱玲如同她笔下的人物那样,承受着生活的许多不幸,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和病态的折磨。这或许不应是我们想象的张爱玲,但这却是活生生的张爱玲。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则各有各的不幸,很是感触。书中还有许多的传奇人生,如苏青、萧红、谢冰莹及宋氏三姐妹等,无不是熠熠生辉。

人生是多彩的,而多彩并不局限于鲜亮,也有灰暗,甚至是漆黑一片,这都是人生的表达。

…… …… 余下全文

篇四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读后感

山居笔记是本关于历史、文化、地理、美术的书。跟随着余秋雨思绪的脚步,他在山居中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省思,以一种闲散的方式将它用笔记录下来。他仿佛对中国文化做出一次批判;将现实与历史结合,用文字去剖析一个王朝的兴衰,记录着东北土地上的流放,站在走过历史的这块土地上,吟着苏东坡的《赤壁赋》、《念奴娇》,隐约听到广陵散已经响起……

当我一走进,那已斑驳的碑文向我倾诉整个王朝的兴衰,已无昔日《木兰围场》的风光,卧倒在这的只剩整座山林。这时我仿佛看见一个老人逐渐被历史的洪沟吞没,没有什么怨叹,只留下一座承德山庄。凝视这已走进历史的历史,我内心一股无法言喻的怅然,悄悄化作泪从眼角溢了出来。感伤这段历史的所掺杂的苦涩和凄凉,也感伤用生命来奠祭这段历史的文人。走向流放者的土地心中又是一种不同的悸动,在地理课本上读到的它,是那么样的展现因工业,而发达的生命力;是那么样的展现因农业发达而拥有的丰饶,怎么也无法联想起它曾背负着流放者那份在心里的高贵和不屈,孕育过流放的下一代。北大荒已不再是北大荒:流放者也已不是流放者,时间的递嬗。将这段过往带走,但流放者的精神及其意志带不走,因为它已生根,而那脆弱的都城,虽已化作尘土,但那曾经的繁华,已被接承。在十万进士这一篇里也使我感触不少,因为一个神圣的科举制度,居然可

以让人搞到一片黑暗,原来是一个争取人才来做官,变到一个大家都变成封闭的读书人,只知道在那一些《四书》《五经》里面打转,而不知道要去读一些实用的书,到头来,我的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就只是培养出一些只知道反口仁义道德而骨子却跟一个三岁小孩一样(什么都不知,什么都不会),有的还更可恶的是靠关系就可以做官而不是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到的,还有包庇这些人的人也很可恶,如文中李实对权德舆说:「你可以照我排的名次一一录取,否则,你就会贬到外地,到那是后悔莫及!」还好这一次李实没有成功,可以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吧,但是并不是每一次都是那么幸运的逃过的……

…… …… 余下全文

篇五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会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分享会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是一本感动家长、老师和孩子的心灵读本。马修和玛莉娜兄妹俩在绿山墙过着平淡从容的生活。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满头红发、喋喋不休的十一岁女孩安妮。小安妮天真热情,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像。在她的想象中,顽皮的小溪在冰雪覆盖下欢笑;玫瑰会说话,会给她讲很多有趣的故事;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是自己的两个知心朋友,可以诉说心事??

然而,由于酷爱想象以及“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小孤女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成长的小主人。

作者的语言清新自然,笔触生动幽默,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马修和玛莉娜兄妹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而安妮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形象更让人掩卷难忘。 马克?吐温高度评价这部小说,称“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

由于本书的世界性影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各国游客慕名前往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探访安妮的足迹。

分享目标:

1采用“班级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感受作品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体悟作品的精神世界,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

3、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分享准备:

1、学生阅读《绿山墙的安妮》,认真完成读书笔记。

2、学生按小组合作的形式准备好分享的内容。

教学流程:

一、开篇引言:

它,是一本引领着宋氏三姐妹成长的励志文学经典。

它,是赋予了青年时代的希拉里和克林顿勇气的故事。

它,是点亮罗琳创作灵感的动人小说。

它,是一部特别适合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尤其是女孩子阅读的文学经典。 它,它就是加拿大女作家蒙哥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

…… …… 余下全文

篇六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摘抄: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在这种问题中于先生开始了他边讲课边游历的文化旅程,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

《道士塔》:王道士真是一个蠢人,太肮脏,太愚昧无知,真是丢尽了中国人的脸。外国人对待文物的态度与王道士的态度存在天壤之别,我真是被王道士气死了,而中国官员的表现也令我哑口无言。这同样是我们民族的悲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莫高窟》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 《阳关雪》阳关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只是后来坍圮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沙原隐泉》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

《柳侯祠》柳宗元被贬柳州,罗池庙成为了他的祭祠,被供奉千年。 《都江堰》李冰为这一伟大的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

《三峡》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三峡,需要宁静。 《洞庭一角》岳阳楼、三醉亭、君山

《庐山》三叠泉文化博览会

《贵池傩》滩祭傩戏中,确有许多东西,可以让我们追索属于我们的古老灵魂。但是,这种追索的代价,是否过于沉重?

《青云谱遐想》明皇室后裔画家朱耷、徐渭

《白发苏州》苏州吴越之战、明代人民反抗、唐伯虎墓

《江南小镇》江南小镇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

《寂寞天柱山》宗教气氛,历史魅力,自然风光等深受李白、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等大文豪的厚爱

《风雨天一阁》天一阁变迁,创建人范钦,天一阁的藏书,作为一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存在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联想到一个古老民族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怆和神圣。 《西湖梦》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梅妻鹤子、苏小小、白娘子

…… …… 余下全文

篇七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交流会

好书伴我成长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交流会

六年级(2)班

一、 诗歌朗诵《书的的旋律》 在波光粼粼的海面眺望

在浩瀚无比的宇宙倘洋

在和谐幻美的天堂飞翔

在无声的交流里成长

在书的世界里永远不会迷茫

书让寂寞的人在另一个世界开朗 书为困惑的人指出最正确的方向 书在钢琴键盘上跳跃最婉转的声响 书在我们的生命里投下了太多太多的光芒

书的旋律每一个人都会唱

就像快乐的精灵倾听着无声的乐章 就想来自天国的天籁之音

书的世界里没有人彷徨

在爱恨交织的地方无声地唱

书是万界的灵物

书能陶冶人的情操

书是天堂的天使

书能带给人幸福

书是我们的朋友

在危难时总能帮忙

书是我们的老师

总能交给我们有用的知识

书是海边的灯塔

给迷路的船只指引方向

书是我们的伙伴

总在我们身边陪伴

书是我们的长辈

总给我们无声的支持

音乐在书的海洋里跳跃

书的旋律在指间拨动

我们静静地感受书的旋律

书的旋律在我们的心里

游荡,游荡,游荡??

主持人(男):我宣布,六(2)班《好书伴我成长》——绿山墙的安妮读书交流会现在开始。

二、 好书伴我成长

主持人(女):从小到大,书,都是我们的知心伙伴。好书,是共享心灵丰美的盛宴,是畅想青春至真的情怀。好书是一碗以故事为底料,调以哲理,放入智慧,为我们青少年朋友文火慢炖,精心烹制醇美的心灵参汤。

生1(一年级):一年级的时候,老师把我们带入了绘本的世界,读了《猜猜我有多爱你》后,我知道了爱是要说出口的,是要表达出来的。不管是对亲人、朋友,或是同学,说出我爱你,听着心里总会涌出一股暖流,感觉人间充满了爱。

读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之后,我懂得了一个人,如果没有成为自己,活一万次有什么用?一个人,如果只爱自己,活一万次有什么用?一个人,如果没有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活一万次又有什么用?没有情感的活了一百万次,并不如有爱的活了一辈子;无法体会生命的活了一百万次, 更是不如用生命付出爱的一辈子。

…… …… 余下全文

篇八 :宋庆龄全传

《宋庆龄全传》读后感

摘要: 宋庆龄于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初十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宋嘉树,热爱祖国、富于理想。其母倪桂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慈善为怀。宋庆龄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开明、民主的家庭中。因此,宋庆龄从骨子里就散发出那种先进的思想,再后来宋父把宋庆龄送到美国学习更为她不平凡的人生垫上了基石。同时,受其父母的影响,宋庆龄从幼年时代开始就对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事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向往。 关键词 : 爱情;事业;亲情

当读完《宋庆龄全传》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全身热血沸腾。翻开《宋庆龄全传》这本书扉页开始阅读,到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始终以自己最大的热情和莫大的敬畏去感受宋庆龄这位伟人的每一个事迹。

爱情篇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她拥有的并不是个人,而是祖国;当一个人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时候,她就会变得执着、自信。站在一个普通女孩的角度,她可以把自己的爱情和祖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这是何等的不平凡。是的,从政治上和历史背景来说,宋庆龄同孙中山的婚姻是为同一目的奋斗的中国两代革命者的结合。在结婚前,他们做了平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他们摒弃了封建的“三从四德”。在这方面,他们两人在当时都属于最现代化的中国人和亚洲人,就世界意义而言,另一方面宋庆龄也是现代的爱国者。对宋庆龄来说,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是进行革命斗争以恢复和完成中国已被严重破坏的独立并在国内消除封建主义。而实现这些目标在很大程度是跟孙中山先生离不开的。

孙中山、宋庆龄的结合,是中国革命的奇妙的产物。爱情,孙中山先生从未真正体会过的一种神奇的感情,在这段感情中,宋庆龄给予他莫大的慰藉,同时也是激励他在失败中奋起的动因之一。事实上,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想来看,在很多的人眼里是不可理解的,甚至是被许多深陷于封建思想的人们所唾骂的,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孙中山和宋庆龄他们这桩婚姻是不能也不应该以世俗的眼光来评判的。但是年轻、美丽、温柔、深情而且充满朝气的宋庆龄身上散发的是受西方教育的来的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最先进的思想,是代表中国先进思想的前沿。所以,我们要站在适当的角度去评价他们的婚姻,去评价宋庆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