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百家讲坛观后感(初中版)

《百家讲坛》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老师为我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本节主要讲了唐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他们评价秦始皇有什么特点。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有批评也有肯定,但从很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关注。但他也成了一个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员,王立群老师说,皇帝是需要人来约束,没有约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权,正是因为这点,大臣们才有机会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选,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对许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晚唐大诗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出,秦国的速亡,是因为秦王太过于骄奢淫逸,太重视自己的享乐了。而且,一个帝国的灭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对他的臣民不施仁义,不爱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没有老百姓,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抛弃这个君王。在后人感叹秦国的速亡的时候,没有吸取到秦国速亡的经验,结果自己又亡国了。 在秦朝,还有一件大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有两种记载,一是司马迁,二是卫宏,在卫宏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学者——颜师古、张守节、李善、李贤在为古书作注释的时候都选择了卫宏的说法。由此可见,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个及其阴险的暴君。

在唐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与王立群老师的讲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样性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不一样。

…… …… 余下全文

篇二 :百家讲坛观后感

观后感

工程132 谢仕琳 2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直到今天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礼仪就是其中之一。礼仪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丰富的遗产。所谓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

今天晚上,看了关于“娱乐与礼仪”的视频后,我深感羞愧,我对社会上的礼仪了解甚少。作为学生,我们接触到的交际范围比较小。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所用的礼仪都是最基本的,并没有太多的讲究。但看了视频后,我对礼仪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大部分人对礼仪还是很陌生。所以,我们学习更多有关礼仪的知识。

当我们参加别人的生日晚宴时,客人不能打扮得比主人更美丽。如果客人比主人打扮得更美丽,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在宴会上,一定要带异性伴侣,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男女比例平衡。目的之二是为了避免在场的人没有舞伴的尴尬。跳第一支舞的时候必须和自己的伴侣跳。如果有机会,尽量去邀请主人跳舞,那是对主人的一种尊敬。在晚宴上,不仅自己的举止要有礼貌,而且说话也要有讲究。当别人请你跳舞时,你不想跳了,要学会用委婉的语言来拒绝。为了避免这种场合闹出笑话,我们还得对一些晚宴说的话有所了解。比如,当别人说:“小姐,可以请你跳支舞吗?”可以回答“我刚才已经跳过了,谢谢。”这时,你应该明白那位小姐的意思,不能再对别人纠缠了。礼仪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素质,道德修养,审美修养与文化品位。公众可以从礼仪水平上来评价一个人或一群体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

中国的礼仪文化与西方不同,为了世界的人都能够更友好的相处,我们不仅要了解和学习中国的礼仪文化,而且还要学习西方的礼仪文化。如果想请西方人唱歌,刚开始的时候就不能放《友谊长存》这首歌。在中国人看来,这首歌是表示我们对朋友的欢迎与重视,表达我们的友谊很深。但是在西方人看来,这首歌就是要在结束的时候放的。一开始就放这首歌,在西方人看来就是要赶他们走,表示对他们不欢迎。由此看来,西方礼仪我们也要学习和了解,这样我们的礼仪知识才能更丰富。

…… …… 余下全文

篇三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是我在科教频道中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可以说是天天都看。看着主讲人们在讲坛上绘声绘色、挥洒自如地讲述着,时常让我沉醉其中。

在商传先生的《永乐大帝》中,我看见了一代明君的成长、发家,在靖难中夺得皇位,君临天下,治国安邦,御驾亲征,直至踏上最后的征途,结束他辉煌的一生。

我又在《汉代风云人物》中认识了忍辱负重,熟读兵书的伟大军事家、战略家韩信,为他的命运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善于听人劝告,总是问“为之奈何”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见识了勇猛过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最后因为政治糊涂,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蒙曼的《武则天》中,我见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宫、出宫,及再次入宫,由天真的少女蜕变成叱咤风云的女王,励精图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钱文忠娓娓道来,在一个个小故事中,《三字经》、《弟子规》也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揭示了许多历史真相——刘备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鞭打督邮居然是出自于刘备之手,周瑜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反而是一个豁达、心胸宽广的人,也没有总在诸葛亮之下。相反,诸葛亮在历史上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他几乎成为《三国演义》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让我在娱乐中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

…… …… 余下全文

篇四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前几天,我看了一期百家讲坛。讲的是画家徐悲鸿与蒋兆和,系列节目《写实徐悲鸿》第四集《画坛伯乐》。蒋兆和是一位画家,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1904年生,自幼家贫。通过努力后成为现代人物画大师。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添加了西洋画的手法使画出来的画栩栩如生,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19xx年,蒋兆和来到上海,他为一家公司画广告。后来他认识大画家徐悲鸿。蒋兆和像徐悲鸿学画画。通过徐悲鸿的教导,蒋兆和渐渐地离去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把西画与中国画融合起来。蒋兆和与徐悲鸿创建了“徐蒋体系”,成为一代大师。

百家讲坛中谈到他画画的画经常是用人模,也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做出动作,画家去画。这样的画虽然十分好看,但是看这种画看多了会觉得比较呆板,没有创新。徐悲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了后面的“三荐黄胄”。

看了这期百家讲坛我学到了许多:做事要有上进心,要向别人学习,要不耻下问等等。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创新,不要循规蹈矩,总走一条路。

陈逸凡

…… …… 余下全文

篇五 :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观后感

百家讲坛

易中天品三国赏析

1209064345

王耀伟

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赏析 怀着对三国的向往之情,为重温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感受大人物的胸襟与智慧,我观看了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主讲的《易中天品三国》栏目。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那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小说演义,戏剧编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重生,易中天教授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画龙点睛品三国,继往开来说三分。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更显真实,《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神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易中天教授的讲解非常幽默,对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对每个历

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实。读完易老师的书后给我很大启发,而我们应该从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中反思我们教学的态度:怎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抓好常规教学,创新教法,突出重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进步。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各项能力的直接动力!我们应当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学会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 …… 余下全文

篇六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亮剑》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去年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首轮播出的时候,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0.3%,排在了20xx年电视剧收视率的榜首。后来,又很快进行重播,仍然很受欢迎。李云龙这个形象就是《亮剑》的主人公,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富有魅力的英雄。同时,由于这部电视剧的热播,也带动了小说原著的畅销。不少报刊也对同名小说《亮剑》,纷纷进行连载。一时之间,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亮剑》现象。

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好评如潮呢?李云龙这样有些另类的军人形象,为什么会得到老百姓喜欢呢?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地品位,好好地来品评。那么我们来考虑一下,李云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呢?

李云龙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先来看看在他的上级眼里,在他的友军眼里,在他的敌人眼里,李云龙是个什么样的人?先看在上级眼里。在李云龙的长官那里,比如八路军的总部,李云龙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承认这小子是块打仗的料,使起来也很顺手。”

;

可是,李云龙也很难驾驭的,是一匹烈马,一不留神就会给人闹出乱子来,所以领导对他的评价,是既喜欢又头疼。陈庚旅长就说过:趁早毙了他,也好给我省省心。当然这是气话,不能当真的,但也反映了李云龙是这样一个很别致的人物。那么在友军眼里,怎么样呢?这里所说的友军,是指的阎锡山的部队晋绥军,和李云龙打交道的有一个358团团长叫楚云飞,他比较典型地代表了国军方面军人的形象。在楚云飞眼里李云龙怎么样呢?说他是:有勇有谋,不循常规,是胆大包天的骁勇战将,他是土包子出身的作战天才。没有经过军校,他也是有英雄气概的,值得交往的一个血性汉子,是个硬汉子。当然,在楚云飞眼里,李云龙也有很不好的一面,就是这个人是个只能占偏宜,不能吃亏的主。在有些时候有些无赖,有些难缠。他的政委就曾经开玩笑说,楚云飞和李云龙打交道,叫做君子碰上了小人了,你君子就占不着便宜,这是在友军眼里李云龙是这样的形象。

…… …… 余下全文

篇七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现给世人的是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与风格恫异的宗教信仰不断碰撞、交融、演变后的一部历史巨卷,中国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积后,迸溢出缕缕幽香,味淡而绵长,清洌却醉人。

的确,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值得我们骄傲和引以自豪的,然而我们一谈到五千年华夏文明时,往往是“勤劳”、“勇敢”一类的词藻,一说到中国文化时,无不产生“博大精深”的敬仰,其实这种枝离破碎的民族美德抑或是民族传统显然不能与中国文化划上等号。

不可否认,中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每一代人。它所倡导的“仁”、“礼”正固然有它的独到之处与先进一面。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儒家思想至始至终都未能成为中国历代帝王所采用的“官方政策”。 为什么中国老百姓所信奉的儒家思想并未真正的被统治阶级认可过。究其原因也许就在于儒家思想并不能平衡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吧!

然而正是如此的一种一边是老百姓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而另一边是统治阶级拼命叫嚣为“另类思想”并加以控制抵毁的对立状态一直经历了几个世纪后,使儒家思想在很

大程度上已远远偏离它所倡导的主旨。也正是由于这种在意识形态上不能统一的“历史惯性”,注定了中国文化“左右不定”、“模糊不清”的艰难发展历程。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一直在这样一种畸形模式下生长、发育……这种根深蒂固的“畸形”形态逐渐变异成“内敛”文化。

举一个简单例子:我们看到奥运领奖台上国外运动员的喜形于色的兴奋之情:获奖的兴奋、大叫、手舞足蹈,和着国歌而歌唱……而中国运动员却显得较为“含蓄”,给人感觉似乎十分“镇定”,相信大家对此深有同感。难怪有人这样形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一个夫妻团聚的场景,丈夫在机场迎接回国的妻子,西方人可能会紧紧拥抱,会把自己的情感现场就渲泄出来。而换成中国人,可能就只是丈夫走上前去,帮着拿行李,握住妻子的手,问候一声“还好吧”?虽然这种说法言词较为绝对,但我们仍可从中藐出端倪,那就是中国人不善于、不敢于“秀”出自己。这也难怪,每当我们一谈到中国文化时,不是进行较为尖刻的抨击;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 …… 余下全文

篇八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前几天看了百家讲坛关于中国汉字的部分,回去后又上网搜了赵世明老师的探索中国汉字的文字稿。不得不说,我也被中国汉字中深刻的寓意给震撼了。

首先,赵世明老师说中国汉字现在有90%以上的都不属于象形字,但这些字又都是以那不到10%的象形字为基础的。由此可见,象形字在汉字中是尤为重要的。其实,由我一个从小开始学习语文的普通中国学生的语文学习感受来说,学习汉字时,我也总是喜欢把

字拆开来看,虽然老师教学过程中告诉我们,汉字分为几类字,有神魔神,但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象形字。相信很多的同学都会和我有一样的经历。在碰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会把字形拆开成几个部分,再由这几个不同部分的意思组合起来来猜测这个字的意思。我想这就是汉字的神奇之处。

有些汉字的语意之多的确很难让人分清,尤其是一些汉语初学者,对此是尤为的头疼。赵世明老师在探索汉字的奥秘中举了一例‘’打‘’,这确实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字,‘’打‘’这个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是非常常用的一个字,很多方面都可以用到它。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