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书笔记

读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笔记

马克思全名:卡尔·亨利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是德国政治哲学家及社会理论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人。马克思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资本论》,《共 产 党宣言》等。 他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带头人。

这篇《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1851年12月至1852年3月撰写的一篇关于路易·波拿巴政变的论文,载于1852年在纽约出版的《革命》杂志第1期,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 -据百度百科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法国大革命后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一世发动政变,改行帝制,实行军事独裁。1851年12月2日,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废除共和,复辟帝制,号称拿破仑三世。马克思给自己这部著作冠以《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一标题,含有极强的讽刺意味。马克思在后期为了向人们解释这场政变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惊醒人们防止走上相同的道路,他发表了这篇文章,共分7部分。文章高度评价了法国二月革命的意义,表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法国革命将揭开新的篇章;文章揭示了路易·波拿巴政变成功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阐述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及评价历史人物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出每个社会按自己的时代要求创造出伟人来;分析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指出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社会生存条件将产生不同的社会意识;探讨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阐明经济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经济对政治有决定性影响的唯物主义观点;总结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并着重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这篇文章通过对法国二月革命到路易·波拿巴政变的科学分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极为重要的原理,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科学论断,文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国家学说的理论及工农联盟的思想为无产

…… …… 余下全文

篇二 :阅读《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之所思

阅读《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之所思

11021023 刘寒颖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在马原老师的强烈推荐下,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被奉为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虽然文字艰涩难懂,有涉及到相当多法国当时的历史背景,阅读颇有难度,但终于,我还是耐心地看完了整部著作。总的来说,我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天才著作。

著作以时间顺序详细讲述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历史演变,其中不乏不少细节,例如人物与人物,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波拿巴的人物性格等等。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二月革命时期,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起临时政府;第二个时期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奠定的时期,无产阶级试图通过起义夺回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然而在大规模流血事件发生后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三个时期是立宪共和国时期,各阶级党派同波拿巴斗争,最终波拿巴取得胜利,帝制复辟。马克思以此为素材,表达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似乎他笔下的历史都在说明,历史是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等观点。 说实话,我读这部著作不求自己的理论知识能提升到多高的层次,不求向别人吹嘘我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只求一种阅读体验,借此了解一些历史以及站在作者的角度做少许的思考。我特意地在阅读的过程中记下几个我比较有感觉的句子来分析,看看当时马克思是怎么思考的。

为了让读者能够跟上思路,马克思用了很多比喻以便让他的文字变得浅显易懂。例如,“波拿巴需要这个内阁,是为了要解散共和派制宪议会,实现对罗马的征讨,并摧毁民主派力量。那时他好像躲在这个内阁背后,把政府权力让给了秩序党,戴上了路易-菲利普时期报刊的责任发行人戴的谦虚的面具,即代理人戴的面具。现在他把面具丢掉了,因为这个面具已不是一块使它能够隐藏自己的面容的面纱,而是已变成一个妨碍他显示出自己的本来面目的铁质面具了。”的确,我觉得波拿巴的所作所为用一个“面具”来比喻最适合不过了。他把权利让给了秩序党,让秩序党实行议会专政,废除了内阁和普选权。到最后,我们知道秩序党瓦解,波拿巴修改宪法,意会制度覆灭,波拿巴复辟。这一切都表明了波拿巴的别有用心和虚伪。但就是这么明显的“面具”却似乎久久未被识破,可见复辟之可笑和讽刺。 马克思不只是随口一说,还找来了证据——咨文来表现波拿巴之虚伪。波拿巴曾向国民议会发一篇冗长咨文,“法国要求的首先是安宁??”、“我是人民选出的,我的权力完全是人民赋予的,我将永远服从人民的合法表示的意志”、“我首先注意的问题不是弄清楚谁将在1852年治理国家,而是要运用我所能支配的时间使这个过渡时期不发生乱子和风波。”这足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节选)有感

龙源期刊网 .cn

读《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节选)有感

作者:杨培 李筱鹃伶

来源:《文化研究》20xx年第06期

摘要: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运用自己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对1848年革命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证明了“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局势和条件,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解释了1848年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和科学评价了波拿巴这个历史人物。

关键词:阶级斗争;局势;条件;政变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后,即以此为指导,重新对社会历史问题进行研究。恩格斯曾经指出过,《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部著作是运用唯物史观解释重大历史事件的一个十分出色的例子。通过阅读文章,试图理解“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局势和条件,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

一、基于经济利益的阶级斗争

法国是一个阶级斗争比较典型的国家,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专注于研究法国历史,考察法国各个历史事件的一切细节,尽可能地全面搜集材料,有备无患,以便将来使用,对于各个历史事件,马克思并不觉得意外。马克斯曾指出过:“法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在那里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比起其他各国来每一次都达到更加彻底的结局;因而阶级斗争借以进行、阶级斗争的结果借以表现出来的变换不已的统治形式,在那里也表现得最为鲜明”。

马克思是最先发现的重大历史运动规律的人,运用这一规律,即“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或多或少明显地表现了各社会阶级的斗争,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它们的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这个规律对于历史,同能量转化定律对于自然科学具有同样的意义”。在这里,马克思用以解释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历史。

…… …… 余下全文

篇四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书评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书评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于1851年12月—1852年3月写作完成的,是马克思针对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的政变尔撰写的一部评述法国政局的著作。

法国大革命后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一世发动政变,改行帝制,实行军事独裁。1851年12月2日,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废除共和,复辟帝制,号称拿破仑三世。马克思此篇著作即借用了“雾月十八日”这个日子,表达了对在历史条件阴差阳错的驱使下称帝的路易·波拿巴的强烈的讽刺。

本书按大块分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总述的叙,第二部分对具体历史的详细论述,以及第三部分马克思对此历史事件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结合当时法国的经济社会环境与历史因素,进行的独到的分析,尖锐深刻。

在书中,马克思灵活运用了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将当时错综复杂的事件一一剖析、理清,解释了这些看似离奇、不可思议的、毫无头绪的历史事件中的必然性与互相的联系。

整本书叙述的历史事件可简单概括如下。

1848年2月,法国巴黎人命武装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的统治,挫败了资产阶级企图保留君主制的阴谋,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窃夺了革命果实。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但是暗中调集反动力量,实施敌视无产阶级的政策,迫使巴黎无产阶级发动了六月起义,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起义被镇压下去。资产阶级共和派在打击无产阶级的同时,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在1848年12月选举中败北,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总统,他联合大资产阶级的“秩序党”打击资产阶级共和派,成立“秩序党”内阁。“秩序党”控制的“立法会议”代替了共和派的制宪会议。“秩序党”执政以后,内部各派争权夺利,自身力量遭到削弱,路易·波拿巴靠着自己的“十二月十日会”,用各种手段同“秩序党”斗争,最后把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里,于1851年12月发动政变,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 …… 余下全文

篇五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书笔记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读书笔记

通过结合历史书籍了解到,《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于1851年12月—1852年3月写作完成的,是马克思针对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的政变尔撰写的一部评述法国政局的著作。文章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阐明了波拿巴政变的真正原因,认为政变的发生与成功不是偶然的,不应将之简单的归因于波拿巴的人格和野心,而是应该从当时客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中去寻找。

写作背景:法国大革命后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一世发动政变,改行帝制,实行军事独裁。1851年12月2日,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废除共和,复辟帝制,号称拿破仑三世。马克思给自己这部著作冠以《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一标题,含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在1848年至1851年这一时期里,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共和党人,保皇党人,流氓无产阶级以及小农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而又落下尘埃。文章以令人信服的逻辑与事实,“阐述了二月事变以来法国历史的全部进程的内在联系,揭示了12月2日奇迹就是这种联系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因此,纵观全书,马克思要追问和证明的问题是“法国阶级斗争怎么造成了一种局势和条件,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看英雄的角色。”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共分七个部分,由三个意义群组成:该文的第一部分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序言;中间的五个部分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政治历史全景画面,详细叙述和分析了事件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第七部分作为一个结论则是对波拿巴政变成功原因及其社会后果的理论反思和总结。

1848年2月,法国爆发的“二月事变”推翻了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积极地参与了这次革命。而“所有一切准备了或决定了革命的分子——王朝反对派、共和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派小资产阶级和社会民主派工人,都在二月政府中临时取得了位置。”手持武器多的了共和国的无产阶级把法国宣布为“社会共和国”。但“当巴黎无产阶级还陶醉于为它开辟的伟大前途并且认真地埋头讨论各种社会问题时,旧的社会力量却在集结,联合,醒悟,并获得了国内群众的意外支持,即获得了那些在七月王朝这个障碍物被推翻后立刻跃上政治舞台的农民和小资产者的意外支持。”革命被降低到资产阶级水平,制宪国民议会的成立意味着今后将由全体资产阶级借用人民的名义进行统治。作为回应,无产阶级发动了六月起义。这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展开的第一次阶级大搏斗,同时也是无产阶级对一切阶级的战斗——一切阶级和党派都团结成一个“维护秩序”的党来反对无产阶级。最终胜利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 …… 余下全文

篇六 :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天读后感

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天读后感 选择理由:阅读马克思的这本《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天》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轻松的过程,我一直觉得德国人的文章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哲理和逻辑,这本身就给我阅读这本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再者我对马克思的心理总是敬畏之心大于阅读的兴趣,他似乎就是一个只出现在马原课和高中政治课上的人物。似乎是一个思想高深一直正确的大胡子犹太人的形象,除了偏见一无所知。对于这本书的阅读,第二个问题就是种种党派和人物的名称充满了每一页泛黄的纸张,天生没有记名字天赋的我在阅读时似乎又回到了看《希罗多德历史》那本书时候的痛苦状态,困于人名和政党中无法自拔,艰难的从中梳理出一条线索。

读后感:开篇,马克思的一段话就吸引了我——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的确是由人创造的,但是我们总是觉得今天有过去的影子,有的人说文艺复兴是一种复古,复兴希腊的文化,事实上,真正发生的并不是欧洲的人们回到了爱琴海的时代,而是在希腊的基础上,欧洲找到了演出新剧本的方式,找到了变化的方式。我们的每一件改变都与传统和历史有关,我们必须有迹可循才能不走弯路,然而在循着承继下来的历史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找的合适的方向来使之进一步的发展。这才是走在历史道路上应该注意的,理性的看待复古的思想和文化,因为那已经不仅仅是文化,而是成为了一种神话,她任人打扮,变成现在的人们需要她表现的特点和样子。

议会内部的矛盾激化了,有关究竟如何修改宪法、要不要修改、修改后宪法该为谁服务这些问题,三个党派争论不休。波拿巴派认为应该修改,共和派则坚定的维护宪法,这两者是明显确定的,而秩序党则是完全混乱和矛盾的,他自己的利益与他想让法国变成的样子最终把它陷入了一个矛盾之中且越来越混乱。这一混乱导致的结果是原本秩序党的支持者开始改变阵营,秩序党的地位进一步下降。而与此同时的恐怖的经济危机,使得人们特别是曾经秩序党的支持者彻底厌倦了混乱,他们希望终结这个混乱的过程了。于是他们就这样欢迎了波拿巴的政变和他的绝对权力,就像资产阶级当时放弃自己的军队一样放弃了自己的政党。其实随着一次一次的驱赶,那也早已不是多少资产阶级的政党了。帝制就那么复辟了。 最后一章,马克思终于开始介绍他对这件复辟的闹剧的看法了,他首先对最早离开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进行了评论,事实上,他认为所有的阶级最终都倒下了,反而是帝制复辟了,路易波拿巴也走上了王位,像他的叔叔一样,发动政变有了他自己的“雾月十八天”,然而他还更胜过他的叔叔,他所控制的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国家机器使得他越来越远离各个阶级了。之后马克思解决了我们的一个问题——通篇,波拿巴不断的有新的敌人,他又是怎样最后战胜所有人而胜利的呢?其实他是代表一些人的,不是支持奥尔良王室的保皇党,而是被我们忽视的农民,并不是他有什么吸引了农民,而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资产阶级,因为他驱散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因此农民支持他。农民自给自足,农民的生活方式类似且他们相对独立。他们利益的同一性使得他们没有成为一个阶级,亦没有成为一个政党,他们数千年的生活使得他们已经习惯于有一个高高在上的领袖和权威,那个人也许是领主,也许就是国王。这进一步的揭示了马克思为什么说波拿巴登上王位是一种下降,是因为他重新回到了原点,开始代表最传统代表最落后生产力的不革命的安分的农民,哪怕拿破仑都在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之下重视资产阶级,经历了一个如此混乱而又漫长的时代之后,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历史的幽灵再次游荡在法兰西的土地上。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关于《国家与革命》、《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帝国主义论》的感想

读关于《国家与革命》、《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帝国主义论》的感想

occidental

这个学期要求阅读的三本著作《国家与革命》、《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以及《帝国主义论》都是介绍资本主义内部的一些变化发展和有关于无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马格斯、列宁等人对无产阶级、国家、变革的思考的著作,这三本书里有许多核心的观点,我将其总结起来,归为下面几条。

一.《国家与革命》

1.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用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阶级社会与国家机器这两者是紧密连接的。

2.国家的职能作用很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时发挥着重要的职能的,如:调节国家内部的矛盾、调节国际间冲突、解决民族矛盾、提供公共服务如军队、教育、医疗等。所以无政府主义实际上是不可取的,局限性太多。

3.国家产生于源于不同阶级的诞生、分化,而国家也会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时候最终消亡,而消亡的方式便是暴力的革命。

4.国家机器最终会被其他东西来替代,而这个东西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5.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是一致的。

二、《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

1.法国二月革命以来法国历史进程的全部联系

2.阐述路易波拿巴作为个人英雄的登台,以及以后的一切法国历史,实际上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造成的,而并非某个或者少数的人所引导的。

3.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路易波拿巴的行为妄图调和所有阶级,照顾每个阶级的利益是不可能的,所以路易波拿巴的行为改革更多的只是一场闹剧。

4.不理解国家机器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话,任何意义上的建立在当时基础上的改革都是没有作用的。

5.对小农阶级心存幻想是路易波拿巴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个松散的阶级在资产阶级统治下基础下,是没有可能作为国家代表阶级的可能的,小农阶级更多的需要的是行政化的管理,使其作为一股力量引导革命,而建立工农联盟,用工人阶级的力量使其整合。

…… …… 余下全文

篇八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800字5篇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800字5篇

篇一:巴黎圣母院>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