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

读了余秋雨这本书,心中对作者的写作功底甚为敬服,笔触所到,思随文至,传统经典信手拈来;层次、段落,似无刻意打造,却自成体系,这或许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余先生从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九个方面对君子之道的轮廓进行描述,又从君子之交、君子之名、君子之伪、君子之狱等方面对君子的言行做了具体的阐释,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君子之交。人之为人,没有友谊是不可想象的。数千年来,人们因友谊而快乐,因友谊而安适,又因友谊而痛苦,因友谊而悔恨。作者根据友谊的等级,将友谊分为至谊、常谊、甘谊。作者表示至谊如高山流水,然而这种太高、太大的友谊企盼,必然会带来太高、太大的生存风险。对于这千古至谊,我们不抱奢望,却总在寻找。千古至谊虽不可得,我们却不缺少友谊,这就是常谊。常谊的好处就是“实用”。随叫随到,随取随放;不必恭请,不必重谢;大事小事,都在身旁。它熟悉、亲切,轻松,因此起点都不深刻,多是一些日常小事。往往是,不经意的帮助了他人,或被他人帮助。无论是“至谊”还是“常谊”,都让人感到温暖,但正如作者所说,友谊之道,充满了沼泽和陷阱。甚至可以说,人一生中最郁闷、最伤心的经历,至少有一大半,与友谊有关。被认为“安全地带”的友谊,其实也是危险地带。因为这世间除了高雅的至谊、广阔的常谊之外,还有一种称为“至谊”。至谊,既不高,也不广,却有点甜,有点黏,有点稠。这种朋友,范

围不大,交往很多,并不在大庭广众中搂肩拍背,而是带有一点心照不宣、微微一笑的“隐享满足”。他们彼此信任、遇事相商、无事聊天,经常愿意愉快合作。然而这种朋友,常常遇到三个陷阱:体己的陷阱、功用的陷阱、暗箱的陷阱。谈完友谊的三等级,作者总结交友莫过于庄子所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之名。在很多君子心中,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甚至,是第一生命。看成是第二生命的,因馋而怒,拔剑而起;看成是第一生命的,因馋而死,拔剑自刎。它使生命高大,又使生命脆弱;使生命不朽,又使生命速逝。于是,作者就君子之名做了如下结论。正在苦恼的名誉,大多无足轻重。真正重大的名誉,自己无能为力。一旦名誉受污,基本不要在意。更高一层的修炼,排除“名执”、“我执”。面对他人之污,应该仗义执言。

…… …… 余下全文

篇二 :《君子之道》读书感悟

《君子之道》读书感悟

——黄宗奎2045.4.6

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于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文化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终极目标:君子。在我的理解里君子是孔子、孟子、墨子、柳下惠、晏子、颜渊,是岳飞、范仲淹、文天祥、左宗棠??最近有幸又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对君子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君子的难能可贵有了更上一层的敬意。

说到君子就不能不提他的对立面——小人。只有小人的大量存在才会凸显君子的难能可贵。“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贞观政要》中一句话将君子与小人分开,或许这也是最简单的分别方法。这句话类似于“能救人坑坎中即为活菩萨”。如果只是按照这个标准,那么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做过或多或少的善事,那是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君子呢?我们对于善的要求总是过于苛刻。正如《增广贤文》所说“声妓晚景从良,半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一生之清苦俱非。”做善事不难,难在坚持始终只做善事。而只有始终如一地做善事,才能被称作君子。这样的要求使得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凤毛麟角,当然,也正因为君子凤毛麟角更显得君子的难能可贵。

君子是我们每一个致力于从事人的事业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想培养什么人,首先你应该成为什么人”我们要想让培养的孩子成为君子,那首先我们自己应该向君子的伟大人性靠拢。“取法乎上,得之于中;取法乎中,得之于下”我们也许不能每一个人都成为世人眼中的君子,但,我们至少应该以君子为我们终生努力的目标。并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引领我们的孩子一共前进。“教育就是一群不完美的人领着另外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我愿意做那个不完美的领路人。

工作中如何效仿君子呢?读过这本书后,我总结出四个字:不争、不让。

不争,不争名、不争利。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如果一个人太过于注重外在的名声,难么,他的内在一定跟不上自己的表面。当一个人被自己或者世人塑造成一个榜样之后,他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人,他的行为也失去了原本的真诚,渐渐失去自己。因为,他的一切行为都已经成了别人效法的对象,他不能错,他已被世人定义为一个模板,按照世人的定义生活、做事、做人。原本,他并未具备的品质,也不得不假装表现出来。一个朋友给我留言“社交之所以累,就在于人们总想表现出自己并不具备的品质”这些品质,或许正是世人对君子的要求。我们可以这样要求自己,但是,请不要盲目给自己贴上标签,直到有一天那些品质已经被我们内化到生命里它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那时,就是名副其实的君子了。“行为世范,言为士则”。

…… …… 余下全文

篇三 :君子之道读后感

天下一切的道义最终的本质,是普及善良,克己利人,减少伤害。除此之外,作者还表明,在研究中发现,各种“伪君子”中,还有一种类型,名声很臭,后果很坏,但究其实,个人动机并非巨恶。这并非要为他们开脱,而是借此提醒君子,一个原先不坏的人,容易在何处涉伪。一个人很可能从一个心理缺口出发,步步走向虚假,难于后退;也可能从一个精神弱点开始,渐渐带上“伪”帽,不得解脱。所以,千万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肯定,大愚若智,大智若愚。人生不易又至易,只要洗涤诈念,鄙弃谋数,填平阴沟,拆去暗道,明亮苍穹下的诚实岁月,才是一种无邪的享受。

君子之狱。君子之狱的淬炼成果,可以在离开监狱时充分体现。有的人萎靡不振,几十年来总是在申诉,总是在检讨,总是在生气,在自怨自艾;而另一些人则深知申诉和检讨没用,何不绕开那个恼人的原点,把身心放到别处,放到 了“大处”,反而获得了安顿。安顿的人生,绝不萎靡。其实,只要换一个方位观察就能发现,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无情的“高墙”和“铁窗”,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另类监狱”。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整天为小小的名利折腾的筋疲力尽,让名利成为捆押自己的缰绳和锁链,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即所谓的狱外之狱。现实生活中,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百无聊赖、对身边人的嫉恨,都是为自己设置的牢狱,而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同样,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每人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阅读至此,我不得不想,何为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到底应该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呢?联系到以往社会历史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总是会想它们到底会将中国引向何处。书中,作者在阐述君子时,屡屡提到小人,并表示小人的出现,只是为了体现对君子的肯定。那么,君子与小人之辩,我们又如何来看待?关于这个问题,马一浮先生曾经说过:“君子与小人之辨,即是义与利之辨,亦即是仁与不仁之辨”、“君子小人之分途,其根本在心术隐微之地,只是仁与不仁而已矣。必己私已尽,浑然天理,然后可以为仁,但有一毫有我之私,便是不仁,便不免为小人。”这些话指出了君子与小人之辨的实质所在,也指出了在哪里分辨。但是,问题也出来了。既然仁与不仁的分途在心术隐微之地,那么,谁又能够进入、透视、评判呢?是他人还是自我?如果说是他人,这可能吗?他人也许能够知道我外在的行为是仁还是不仁,可我的内心是仁还是不仁,他怎么能够知道呢?那么,自己又真的能够完全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评判自己吗?自己就不会欺骗自己吗?自己就是一成不变的吗?非也!我们常常不敢面对和承认心底最真实的动机,当然,我们也可能真的对它没有认识。我们常常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到后来又以明天之我推翻今日之我。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的判断常常是从自己出发的,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而人又往往喜欢肯定自己而否定别人。就君子与小人之辨而言,人往往认为自己是君子,而别人是小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一句俗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像很少见到某人甘心承认自己是小人而别人是君子一样。每个人都自认为是君子,但实际情形却恰恰相反——满世界都是小人。正如书中所提,作者对中西文化的总体属性有一个简赅的概括,即西方是霸道文化,中国是王道文化。霸道文化者,可能着意于其侵略性破坏性,王道文化者则是强调其自修德行圆满。但是,若回到以往中西无穷的历史中去想,霸道文化建基于平等意识,王道文化建基于等级意识,何谈后者之优?当然,作者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实质上就是儒家的修齐之道。人们通过各自的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很有必要。但这种修养却未必仅只中国人独有。 自古至今,歌颂君子寻找君子实践君子,已经是中华文人几千年乐此不疲的热闹话题,但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若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谁又能有资格为其做好决断。余先生也说,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既然是预示,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得时如水”的是君子,有“浩然之气”的是君子,“周而不比”的是君子,能

…… …… 余下全文

篇四 :《君子之道》读后感

读余秋雨《君子之道》后感

“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颂君子,褒奖传统,拜服经典吧。然则,君子、传统、经典就真的这么重要么?读了余秋雨的《君子之道》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阐述了何为中国人人格理想。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体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 。除了国外的绅士、骑士、浪人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是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各有自己的“故乡”。

“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早已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即可称之为“君子之道”。甚至,中国文化的精髓也在何为君子之道。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预示一切。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

君子之道在外在形态上,是君子坦荡荡,为国家为他人;而小人常戚戚,整天捉摸人,总以为危险潜伏在四周,小人一生都会非常苦恼的;二是君子有礼,一个单位、一个人都要建立简单易行的礼节,比如孝道是每个人必须做到的礼仪,又是从小的文明训练,懂得敬让,从家庭放大到社会,就成为合格的公民。余秋雨谈到,君子之道的阀门是有耻,要做到知耻和不耻,不耻比知耻更进一层,有羞耻之感就成君子之道了。作者认为对伪君子,要识破道义之伪、风度之伪,人人做一个真君子。 “君子”精神是传统儒学的理想人格。它有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部分,但是,也有若干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遍价值。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曾经幻想过“人人君子”的理想境界。政治家谦恭和蔼,平易近人。老百姓民风淳厚,相让不争,宁可损己,不能损人。假如人人成为“君子”,国家都成为“君子国”。君子是一个理想境界,但是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来说,人人可以参与,人人可以去努力。

…… …… 余下全文

篇五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

高一语文 范芳婷

读了余秋雨的新书《君子之道》,感悟颇多。

君子之说,广见于先秦典籍,词义广泛,偏向于政治地位的标榜,后来被孔子引用并加以注释,成为儒家及至后来成为整个中华文化中最顶级的人格目标。关于君子,孔子提出许多向往: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为了更清楚表达君子的意义和形象,他又常常把君子与小人做对比: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利为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孔子用喋喋不休的教义给我们制定了一个共同的人格最高目标:君子。

君子之意广泛,可以用许多词来表达,比如高洁,比如风雅,比如才能超群,等等等等。而我认为,最能表达君子之核心的,应该是“风度”二字。风度,外见于言谈举止,内见于思维理想。君子的言谈举止不仅是个人语言文明、行为有礼,更是能使人感受到春风拂面般舒畅的——恰到好处的礼貌,温和亲切的对待,使周围的人都能尊敬而亲近。俗话说相由心生,外在的表现来自内心的控制。“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自我克制守礼,来使内心平静。大千世界,五彩斑斓,能真正守住内心,除了良好的修养,还需要丰富的学识。一个未开蒙的浑人,凭着本性也许能做到质朴近乎善良,却很难做到均衡持久。没有丰富的学识,难以养成清明的理智,对事情没有准确、正确的判断,连善与恶也很难分开,如何行善?清明的君子,要以德养学,以学富德。

这就很容易联想到教育。君子的内修外养,德行学识,都要通过教育来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尤其要引起重视。“教学生三年,要想学生三十年。”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教他知识,更是引导他走上一条宽阔的人生之路,能更大程度上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六 :君子之道读后感

读《君子之道》有感

《君子之道》全书,旨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有君子之道长存,中国文化就会生生不息,代代相承。全书引经据典,深入

浅出,俯拾今昔,辨析真伪,让“君子”清晰的轮廓跃然纸上。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君子,是中国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君子之道》明确揭示,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

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读这本书使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触即醉,却令人回味无穷!

…… …… 余下全文

篇七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页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

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 …… 余下全文

篇八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

旅游与酒店管理系 宋平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所理解的'君子'一词是指: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为国家服务的形象。但从读了《君子之道》后,我所理解的君子只不过是正真意义上君子的一小部分。

君子不是杜甫那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形象;不是李白那种'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自信的形象;也不是陶渊明那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寄情山水的形象。

正真意义上的君子包含:进取、育人、为政、交往、礼仁、为人、修养、孝悌八方面。一个人做到其中一样,并达到完善为世人所称道已实属不易,何况八种呢?所以说他是有轻重的讲头的。

古代的一种选官方式叫做'举孝廉',当地父母官会选取孝顺父母的人去担任这个职位。这从一定方面了一反映出,古人对于孝悌的重视。李密的《陈情表》深刻的的表达了孝悌这种君子内涵。

在我看来,现代人最重视的是'做人',也就是君子之中所讲的为人。从初中至今,老师苦口婆心常常讲到的不是学习,而是为人。我认知的为人是:'行之端,做之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就好,没有深入思考自己应该做个怎样的人。写到这里,让我情不自禁想到一个人——周恩来总理。我相信他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信仰,他的一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成为无数青少年为之学习的动力。周总理是一个胸怀远大抱负、极富使命感的人,是一个对工作极负责的人,一个极富人情味的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一个连他敌人都尊重的人。周总理的为人是我们榜样,他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呕心沥血,他的逝世,对中华民族来说无疑是沉重的。

一个'礼'字,贯穿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大邦。礼不仅表现在政治属吏关系上,更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鼎数量、饮食、礼乐规制)现代韩国、日本很多礼仪文化都是源于我们古老的中国,说起礼,我想到了一个成语—先礼后兵。对待他人时要以礼对待,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邓小平与撒切尔尔夫人谈判关于香港回归的问题是,曾说过一句话'中国穷,所以不怕打仗'.令撒切尔夫人回想许久。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