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组歌读后感

组歌读后感

篇一:组歌>读后感

长征组歌是几个歌曲组合在一起的。虽然作为温室里的我还不能理解歌曲中那种大无谓的精神。但是那磅礴的气势。与一往无前的信仰让我深深感触。

红军的长征精神告诉我们:只有为了革命理想而活着,才能让人生更精彩、更有意义;只有真正的革命理想主义者,才能超越平庸、追求卓越、创造出辉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70 年前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牺牲在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长征路上,用他们的鲜血浇灌出革命理想的花朵。今天我们要想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建树,就要像他们那样,满腔热情为理想而奋斗,英勇无畏为理想而献身,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更加理想的生活。

这组个主要就是叙述红军长征的精神。红军精神永远是我们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指路明灯,长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但愿红军的长征精神能世代相传!

篇二:组歌读后感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十周年的纪念日子。尽管多年以来,我在历史书中学过长征,在>故事会中听过长征,在文艺作品中看过长征,但真正了解长征,却是从五十年前的《长征组歌》开始的。

19xx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上将作词,全军着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 、遇秋作曲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之际,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隆重献演。伟大的长征精神以优美的旋律,磅薄的气势和撼人的神韵,把我带进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深深地为之陶醉被其吸引。

《长征组歌》太棒了!首先是它的词作,全面、凝炼、朴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无力的说教,没有“伟大”的空话,然而你可以从中读到送别的沉重和突破封锁线的悲壮;你可以同享遵义会议的欢乐和对四渡赤水的赞颂;你可以为铁索桥上的勇士和雪山草地间的铁骨铮铮而长久的激动;你可以听到吴起镇的欢庆锣鼓和直罗满山祝捷的凯歌;你更可以看到甘孜城头迎风招展的红旗和大会师中的三支劲旅。我们应当感谢肖华同志,是他把伟大的长征写进了《长征组歌》。

…… …… 余下全文

篇二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太短促了,也正是因为他的短促方才显得他弥足珍贵。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的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气盛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向往。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值得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去讴歌,而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

好的歌。最近,我看了一本流动着青春热血的好书——《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记。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心由之路。

杨沫在《青春之歌》中用洋洋洒洒的文字,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了大量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灵动的文学形象。有在斗争中茁壮成长的女主人公林道静;爽朗热情、坚贞不屈的卢嘉川;稳健沉着、机智勇敢的江华;关怀战友、视死如归的林红;积极向上的徐辉、罗大方、许宁;庸俗自私的余永泽;贪图富贵享乐而沦为娼妓的白莉苹??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但是小说中塑造的这些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典型的还是女主人公林道静的形象。作家在小说中刻意安排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来衬托林道静这一人物形象的成长和蜕变,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庞杂,但却安排得非常得当,把要表现和突出的都做得很到位。没有给读者眼花缭乱,杂乱无章的感觉,反而让读者觉得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必不可少。

它塑造了林道静這么一位由知识分子锻造成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杨沫以其女性的

视角,敏感、细腻地描写了小资产阶级林道静成长为革命者的全过程,对于五十年代的年轻人具有人生启示性和方向性作用。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林形象塑造规则化、样板化、格式化的弊病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作品的艺术性,使小说更趋向于主流意识针对知识分子的一个思想教育读本。

…… …… 余下全文

篇三 :青春之歌读后感

世界改变了我,我也改变了世界

------《青春之歌》读后感

到底是我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

如果之前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肯定,或许根本就无法给出一个答案,那么现在,我能够非常肯定的说:“毫无疑问,你被世界改变,但同时,成功的人往往决定再去改变世界,平庸的人则往往甘于现状。”这就是我给出的答案。这也正是我从杨沫《青春之歌》一书中得到的最为深刻的体会。

《青春之歌》作为一部20世纪50、60年代红色经典文学的代表作,充满了当时文学的红色色彩,而杨沫女士作为抗战解放洪流中奋斗在中国共 产 党斗争一线大军中的一员,将自己的经历跃然纸上,刻画出的主人公林道静十分生动形象。

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林道静历经坎坷来到北京,被卢嘉川领导的学生进步运动吸引,同时也发现国民党政府的腐朽和自己爱人余永泽的消极,毫无进步心理。于是林道静开始在其他共 产 党员的帮助下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在参加一次学生运动后,更加坚定了自己追寻中国共 产 党的决心。虽然积极但没有太多斗争经验的她被捕,在监狱的时间里她与一位共 产 党员建立了深厚的联系,酷刑没有让她失去斗志,她严守秘密,出狱后成为了光荣的共 产 党员继续斗争下去的故事。故事以林道静的母亲悲惨的嫁入富家经历起笔,为林道静的悲惨身世奠定了基调。最终以宏伟的“一二一六”学生联合游行的高潮收尾,让读者意犹未尽,但所有读者此时都已经相信,林道静将坚决的投入到与国民党的斗争之中去。

林道静的母亲从小山村被迫嫁到富人家庭,生下林道静后又被无情抛弃,而林道静长大后被后母强迫要求嫁给国民党官员,但道静毅然决然的反对并且与家庭决裂,与她的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沫女士也是一样因为无法忍受包办婚姻而与家庭决裂。随后道静认识了余永泽,两人相爱并来到北京结婚,随后在一次进步学生一起过年的聚会上,林道静真正认识了余永泽,并开始与余永泽决裂,道静随后开始阅读各种各样的书,走上了斗争之路。看完这里,我真的不得不承认世界改变了她,如果道静是林家正妻之女,那她的今后一定是荣华富贵,但她不是;如果国民党政府没有那么腐朽,或者没有那些进步青年,道静就不会走上斗争之路······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说是由一个社会大背景下的巧合与巧合叠加所产生的结果,在某种层面上也是必然发生的结果。世界正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她,而通过余永泽看到林道静参加革命前后的反应也能够看出来她的改变到底有多么的大。而最终让她历经磨难,成为真正的共 产 党员,是她被捕后面对种种酷刑没有低头,仍然在狱中绝食抗争,受到狱友林红教育的洗礼,她真正的改变了,此时,我相信她已经准备好去改变这个世界。

…… …… 余下全文

篇四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每一个做教师的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个现如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 …… 余下全文

篇五 :青春之歌 读后感

让青春与时代并进

青春就是一首动人心弦的交响曲。高低起伏的优美旋侓,永不放弃,敢于奋斗就是这首曲子的节拍!“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或许都太短促了,也正是因为他的短促方才显得他弥足珍贵,正因为他的短促方才要我们珍惜,释放出我们青春原有的价值、内在的魅力。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气盛的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憧憬和向往。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当美好的青春置于黑暗阴沉的背景下时,年轻的声音唱响的是一曲铿锵嘹亮的青春之歌,冲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怀着坚强不屈的灵魂迎接初升的太阳。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与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不可动摇, 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那么的令人震撼。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差不多的年纪,可他们却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大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勇于同命运作抗争,争取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真是一笔无价的财宝了。

…… …… 余下全文

篇六 :青春之歌读后感

唱响《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记得第一次知道这本书还是在初中的时候,后来进入高中,在无止境的功课压力下,渐渐的将小说塞到了角落,直至忘却。直到现在班级组织看爱国主义书籍,我才想起了新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句行话叫:“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于是我选择了《青春之歌》这本书。

《青春之歌》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小说主人公林道静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体现了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段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条艰苦的磨练和改造过程。 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是这部作品会像是将我带到了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催着你前进,不让你停下来,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使你燃烧。然而想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遗忘在了那个角落?现如今,有那么多洋溢着“青春”的少年,是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放弃,更有甚者选择死亡,可是,这样就可以了吗?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

泛起的人回过头来,却发现青春不在,那些轻生者,或许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是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树的方向由风决定,而人生的方向由自己决定。”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是我们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跌倒了爬起来,就算是哭,也要站着哭。

《青春之歌》唱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声,也鼓励着我们奋发图强。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更加应该像文中的林道静那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坚守自己心中的理念,意气风发的走向未来。

…… …… 余下全文

篇七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每一个做教师的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

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个现如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 …… 余下全文

篇八 :阅读《红色经典》——《青春之歌》读后感

阅读红色经典——《青春之歌》读后感

——阆中市玉台中心校 蒲世源

20xx年暑假,我阅读了著名的红色经典读物——《青春之歌》,它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它感染、激励、熏陶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青春之歌》的故事,弘扬了革命先烈们的爱国热情,更让我们懂得了今天优越生活的来之不易。 故事的主角林道静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她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一个人把林道静辛辛苦苦拉扯大,可是她父亲却执意要她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林道静不愿意嫁给国民党军人,就趁着父亲不注意,逃了出来,在一个乡村当上了小学教师。后来村里来了一群参加革命的热血青年,他们和林道静十分谈得来,渐渐地把林道静领上了革命的道路,林道静感到革命的力量像把她心中的火点燃了一样,内心十分激动。不幸的是,一天晚上林道静在发革命传单时,被敌人抓住关进了监狱。在狱中,林道静认识了革命党员林红和小红,虽然林红大姐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但是她仍然坚强不屈,没有向敌人透露一丁点儿情报。林红大姐姐在狱中跟林道静讲了许许多多革命道理,让林道静和小红懂得了很多。一天,林红又要被敌人抓去,这一次可能是最后一次的斗争了。林红大姐在走之前,把梳子和毛衣留给了小红和林道静,嘱咐她们:“将革命进行到底!”然后英勇就义了。林红大姐的牺牲让林道静十分伤心、痛苦,并决心要投身革命。当她被放出来之后,认识了一名叫江华的革命领导人,从此加入了革命组织,并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了革命事业。她心里坚信着这一句话“将革命进行到底!”,这句话一直鼓舞着她与敌

人顽强斗争。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感慨万分。让我深深懂得了要不是这些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弘扬这种爱国精神,让学生了解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更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要学好知识,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