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略感沈从文《丈夫》

人性的炙烤和坍坯

——略感沈从文《丈夫》

开始不知是谁,说起沈从文的《边城》很好,于是就去读了一读。感觉很好也很纯,为湘西农村的人性美所折服。这里面从主角到一般角色都是善良纯朴的,虽然有几个“异样”的坏人,然而不能掩盖主体上的美。而且文中所描写的爱情也是乡土气息的,这种伤感和失落是让人牵萦的,一想起来就有一种淡淡的伤痛,让人叹息。于是拜服沈从文,就去读他的作品。

第一次读《丈夫》时,最初的感觉就是恨、怒、同情。恼恨那个时代,那个让人、让普通百姓破产、衣食无着的时代;怒那里的人如此逆来顺受,为什么没有想到反抗呢?同情他们也是时代的受害者,那些人也是迫不得已的,为了生存,人性屈服于丑恶,是无奈的,是令人悲痛的。这都是很概括、很笼统的大致的印象。后来慢慢地理解深了,现在又拿来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好像一堵墙、一堵孤零零的墙,筑立在苍凉的大地上,在你眺望它的那一刻,这堵墙轰然倒塌,烟尘弥漫了你的眼睛,你难受,你会哭,是为这坍塌的墙吗?不,是为这坍坯的墙下露出的累累白骨呀。

《丈夫》这部小说仍旧取材于湘西农村。写的是当时湘西农村的人由于生活所迫,便把妻子送到城里的船上做“生意”。这种“生意”,并不是像当时湘西农村的那种“典妻”,又不同于一般的卖淫,应是介于“典妻”和卖淫之间的一种腐朽社会现象,真是不得不佩服那时人们的“智慧”,竟会想到这种赚钱的法门,但是你却不得不对他们表示深深的同情。 这部小说,处处表现了丈夫那种纯朴得近乎怯懦的样子,他是那么卑微与孱弱,仿佛近晌午的快干涸的一滴露水,再经过稍许太阳的照射便会蒸发一般,又像是快枯掉的花瓣残留在枝头,哪怕微风吹过也可以把他从枝头抖落。而与之相对的,则是那些飞扬跋扈、横行霸道的兵士、巡官等,明目张胆地欺压、压榨下层穷苦人,只是那被压迫的人太软弱,被伤害后也只好在黑暗角落里舔疗自己的伤口。

如果是《边城》写的是湘西原始生命的“神性”,那《丈夫》则是写这一“神性”在从农村到城市这种现代“文明”社会演进中的炙烤和扭曲。这篇小说从湘西社会一组卑贱人物的生存挣扎中,再次展示了在社会险风恶浪中人性被放逐的悲凉图景。它就是借当时湘西农村流行的介于“典妻”和卖淫之间的腐朽社会现象,揭露了在经济破产情景下广大农民身受经济压迫和精神欺榨以及人性被践踏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在这双重欺榨下湘西农村社会出现的人性腐蚀和变异。

…… …… 余下全文

篇二 :沈从文小说集读后感

《沈从文小说选集》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xx年12月28日-19xx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xx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xx年—19xx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xx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xx年病逝于北京。

【精彩片段】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边城》

唢呐后面一顶花轿,两个伕子平平稳稳的抬着,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虽穿了平时不上过身的体面红绿衣裳,也仍然得荷荷大哭。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母亲身边离开,且准备作他人的母亲,从此必然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像做梦一样,将同一个陌生男子汉在一个床上睡觉,做着承宗接祖的事情。这些事想起来,当然有些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哭,就哭了。------《萧萧》

【读后感】

暑假我偶然从同学那里得到一本《沈从文小说选集》,从而有幸拜读了沈老的作品,实在是受益匪浅。

《沈从文小说选集》收录了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沈从文创作中的短篇小说46篇,中篇小说3部,长篇小说1部,这些作品显示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面貌和成就。在这部小说集中占比重最大的是表现湘西下层人民平凡人生的作品,比如《边城》、《长河》、《萧萧》等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和善良淳朴的心灵,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色彩,这些作品里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朴素的文字叙述浸透乡土小说抒情诗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牧歌意境。

…… …… 余下全文

篇三 :沈从文《丈夫》读后感

小说《丈夫》是写湘西某地花船上的妓女生活故事。来自于穷乡僻壤的年轻女子“老七”,由 于维持生计,不得不上城里来卖身。为了铺排故事的矛盾冲突,作者特意选择了丈夫前来探 望妻子几个场景, 作了绘声绘色而又淋漓尽致的描述。 其间还穿插介绍了与之相关的乡风民 俗和社会背景, 穿插刻划了几位主要人物性格以及他们相互间的微妙关系, 读来别有风致而 又耐人寻味。 生活艰难,乡村的农民尽管日日土里刨食,却依然衣食难保,倒是将妻子送到城里的花船上 卖身可以轻松地改变家里的窘境。这已经是一种正当的谋生手段了,“在名分上,那名称与 别的工作同样,既不和道德相冲突,也并不违反健康” 。以致于诚实耐劳、种田为生的丈夫 大都“在娶媳妇以后,把她送出来(到花船为妓),自己留在家中耕田种地,安分过日子”。这 种在现代人看来极为不可理解的事情在当时众人看来却是“极其平常的事情”。 这篇小说的男主人公是“男子”,作品中并没有赋予明确的名字。然而这并不重要,“男子” 一词在文中可以有两个含义。 一个是指女主人公老七的丈夫, 一个则可以认为是所有在花船 上卖身女子的丈夫的总称。同文章的标题一样,小说正是围绕着丈夫这个中心展开的,当中 就极费笔墨地描绘了丈夫的数次心理变化。 作品中女主角老七的丈夫进城后, 本没有把妻子领回去的意思, 而只是“象访远亲一样”, “背 了整箩整篓的红薯,糍粑之类”去看看妻子而已。对于妻子的变化,这乡下来的丈夫感到极 大惊讶,只有在妻子问起家乡养的猪,交的田租时,才能胆子大一点儿。而当其烟管被女人 夺去,塞给他一支“哈德门”香烟时,他更吃惊了。更为甚者,当看到那“一上船就大专的嚷 要亲嘴要睡觉的客人时,这位丈夫不必指点,也就知知往后舱钻去”。“钻”字一出,多少辛 酸尽出。做为丈夫,本应堂堂正正地做人,为家庭撑起一片祥和的天空,而现在却仿佛是自 身难保, 被前来玩弄妻子的客人吓得“钻”进后舱。 血性男儿, 七尺硬汉, 面子何在?读到此, 我们真为丈夫的愚昧和麻木感到痛心。所幸的是丈夫已有了一丁点儿朦胧意识,“如今和妻 接近,与家庭却离得很远,淡淡的寂寞袭上了身,他愿意转去了。”面对受震惊城市生活影 响而变得大方的妻子, 在乡下的丈夫看来, 与家庭倒生疏了。 勾起丈夫心灵的荡漪即在于此。 然而妻子并没有完全忘记丈夫,仍然抽空爬起身来,到后舱给丈夫塞一小片糖。于是“正象 仅仅为了这一点理由, 就得原谅媳妇的行为”。丈夫的这一次心灵波折是在一瞬间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后感人物沈从文

读 后 感

------读《沈从文传》有感 读完了《沈从文传》之后,我心中再也无法平静,沈从文用自己的人格给了后人指引;给了后人震撼;给了后人感动。洗涤了后人的心灵。让我从内心感到中华儿女的优秀。

若不是老师推荐,我对沈从文的了解是少的可怜,读完了这本书后,自己心中是一阵的敬佩。

书中有很多写他有困难的时候,他都可以以惊人的毅力忍受。他从未对生活有过怨言,他通过自己的信念,内心的力量写出动人的文章。

他一生都在写作,宁肯自己苦一些,也要让后人方便一些。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沈从文有了越来越强烈的紧迫感。自己已是73岁的高龄了,揽镜自照,已是满头白发,精力已大不如前。身体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故障,报废只是早晚间的事儿。工作条件再差,只要头脑还能用,得抢时间把近20年所学种种分门别类整理出一个头绪,哪怕所走还只是第一步,至少可以给后来者一点方便。”这段话看出沈从文老年时期把自己一生的心血,精力都用来思考与行动。思考如何才能留给后人更多的东西,一旦想出马上行动,即使再累他也会咬牙挺住。

他的一生是坎坷的,更是伟大的。他牺牲了自己的小家,却换来了后人的方便。他用一生做成了一个阶梯让后人登上了新的高峰。

读 后 感

-

-----读《沈从文传》有感

太 原 市 师 院 附 中 C1213 2013 02

…… …… 余下全文

篇五 :沈从文小说读后感

沈从文小说读后感

边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

《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

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二、风情美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 …… 余下全文

篇六 :《沈从文小说选》读后感

我曾经有幸拜读了沈老的作品,实在是受益匪浅。在这部小说集中表现湘西人民平凡人生的作品居多,比如《边城》《长河》《萧萧》等等,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和善良淳朴的心灵。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色彩,用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朴素的文字叙述浸透乡土小说抒情诗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牧歌意境。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边城】了。读完《边城》,不禁赞叹茶峒淳朴的民风,那里依山傍水。老船夫、翠翠和黄狗,人物过着平淡快乐的生活。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缘故吧,老船夫坚持摆渡不要客人的钱,而客人坚持要给,于是老船夫便去城里买上茶叶、烟送给那些过客。翠翠天真烂漫,帮爷爷摆渡。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傩送抓鸭子,种种的描写,都看出茶峒这里质朴的民风。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边城。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

《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 …… 余下全文

篇七 :沈从文读后感

沈从文读后感

因着“爱”与“美”的特质,我被沈从文身上那股独特的气质所吸引,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忧。他是个很喜欢强调自己农村背景的作者,在《习题》里他这样写道:“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读完《边城》,我才似乎向他迈进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爱”,领悟了他笔下的《美》。小说中湘西秀丽的风景画和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善良而清纯。他们依着绿水,伴着黄狗,守着渡船,向来往船客展示着边城乡民的古道热肠。谁又能想到,在这古朴而绚丽的湘西画卷中,铺衍的竟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爱情故事。翠翠与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傩送相助,从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无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而愿“两心永相依”的美好爱情的萌芽,谁知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为了成全傩送与翠翠,天保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傩送也因此离开翠翠驾舟出走。疼爱着翠翠并为她的未来担忧的外公终于经不住如此打击,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翠翠也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她也希冀,“也许明天回来!”,令人无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那白塔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娇艳灿烂!我虽理解傩送的出走,却也不能释怀他的出走,因着他的决定最后让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三个人的悲剧!这不禁令我想起韦庄的那首《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爱情不若词中女子那般冲动炽烈,却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夺。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脉脉的温情守候一段飘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段爱情,是如此可悲、可叹、可敬!

…… …… 余下全文

篇八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

《沈从文散文集》读后感

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了古镇的文化底蕴。古老土家族习俗还有所遗留。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在这里你还能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在这里你还能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在这里你还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在这里有纯净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这里有清新的晨雾和晶莹的露珠;在这里有热情的乡里人家有活泼精灵的孩子比齐陶渊明的虚拟的世外桃源,多了几分开放,几分真实,他们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们纯朴真诚热情,景物灵动俊秀轻灵,宛若走入画中,但又是那么真实。

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一串又长又陡的青石板石梯一直从山脚窜到山顶,淹没到密密麻麻的树丛中。石梯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庭院,现在还有一些木石结构的吊脚楼依稀可见。

站在高处看山脚,又是另外一番景致。因为是深秋,河水很细,从高处看更像是青悠悠的玉带了,玉带乖巧地从一座木桥下穿过,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清一色的黑瓦,同一色的原木色房板。河床边树木丛生,虽然掉了叶子,可是枝条依旧风姿绰越。不难让人想到春天,碧绿的枝条抚着柔波荡漾的河水的样子。

到黄昏时分,各家各户的瓦檐上开始升腾起淡淡的轻烟。这是山里人用拾来的柴火开始做晚饭了。枞树枝的香气和着米饭的香味慢慢在山坡上散开来,在河边玩耍的小孩不用大人吆喝,闻到香味就纷纷蹦上石梯跑回各自家门。 被现代文明化了的小镇人家传出了流行的旋律,给小镇的夜晚增添了新鲜与活力。

《湘行散记》中的人物、景观、生活无一例外的展现出现代小镇的风采,自然朴素的的生活方式,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闲适清幽的生活环境,就是一

幅田园画的真实版,也就是沈从文笔下的现代版《桃花源记》。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