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现代制度经济学读后感

读《现代制度经济学(上)》

10110010012 刘巍

简介:本书作者盛洪,19xx年12月生于北京,19xx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xx年和19xx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相继获得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他在书中主要精选了科斯、诺思、布坎南、奥尔森、阿尔奇安、德姆塞兹、威廉姆森、张五常等新制度经济学大家的开创性原典,涉及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宪法经济学和法与经济学等诸多领域。正如其它经济学理论一样,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也是由一系列经典论文建造和构成的,因而,要想从源头上了解和学习制度经济学,阅读这本书是十分必要的。

读后感: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西方经济学的了解并不多,只是记得在读本科的时候选修了一门西方宏观经济学,因为是针对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所以老师教授的内容都是框架性的,不多且简单,后来唯一记得的几个新奇概念就是“边际”、“机会成本”、“完全市场”。之后硕士阶段的学习我去旁听过两次经济学方面的课,已经没有印象了,但读了这本书后竟然回忆起来,当时听的那两次课讲的就是“社会成本”方面的知识,没成想在这里形成了时空互联。所以,格外地对这本书有了好感,读来仿佛也没有那么艰难。当然,有些技术性强的部分对我来说还是并不容易掌握,但对其整体思想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下面就简单谈谈我的读后感受:

1

第一, 惊诧于这些经济学家的天才。由天才的科斯教授的“社会成本”

理论开启的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思维,以及在此之上建立的全新的概念范畴体系,向世人打开了一扇别样的经济科学之门。其后的一些著名学者,如诺思、布坎南、阿尔奇安、德姆塞兹、张五常等,就沿着这一思路在制度经济学领域进行了相应的拓宽和深入。初读这些原文的人,当然包括我在内,我想,一定都被这些学者的天才洞察力和表达能力所折服,同样生活在人类的这一时代,他们是如何发现生活中的这些隐于现象背后的真理的呢?他们又是如何从人们的日常行为中抽象出了深奥却不难理解的概念和范畴的呢?又如何做到这般准确而清晰的表达的呢?就比如“社会成本”和“交易费用”这两个概念及相关理论,真的称得上是天才的发现。它能那么细腻而准确地演绎并说明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许多行为,不单单是在经济方面的行为。当你领会它了以后,你唯有赞叹,这种发现和归纳也只有用诺贝尔奖才能定位。

…… …… 余下全文

篇二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康芒斯的交易观)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康芒斯的交易观及其评价

美国著名经济思想史学家亨利·威廉·斯皮格尔认为,“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被认为是法律、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广泛综合。”作为现代法经济学伟大先驱,康芒斯把法律制度融合到经济学中,将经济与法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而使法律、经济学、伦理学发生相互关联,使之可以进行广泛综合的基本单位就是“交易”。

在《制度经济学》一书中,康芒斯首先对当时的正统派经济学家的思想进行了回顾,发现他们主张的“财富”概念具有两重矛盾的意义,即“既说财富是一种物质的东西,又说它是那种东西的所有权。可是,所有权,至少就无形财产的现代意义来说,意味着限制数量以便维持价格的权力;另一方面,物质的东西却产生于利用生产甚至生产过剩的效率来增加东西的数量。”然后,康芒斯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传统经济学一直以商品为基本的经济范畴,这是一种物资经济学。传统经济学中的“交易”指的是简单的物品或劳务的双边转移;而在康芒斯看来,“交易”涵盖的范围远不仅仅局限于此。

康芒斯将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界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活动,即生产活动;另一类是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定义为交易活动,通常说的“交易”。“交易”作为康芒斯首先提出的一个独特的概念,在《制度经济学》书中,他这样解释:“我一直在设法解决可能用什么作为研究的单位,这种单位要包括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经过许多年,我得到结论,认为它们只有在一种‘交易’的公式里结合在一起,与商品、劳动、欲望、个人和交换那些旧的概念不同。所以,我用‘交易’作为经济研究的基本单位。”事实上,康芒斯提出,“交易”就是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形态。

显然,康芒斯把“交易”概念一般化了,它是一种广义上的“交易”,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关系都可以在这个一般化了的概念下进行讨论。过去人们所认为的性质十分不同的经济活动如买卖活动、经理对工人的管理以及国家对个人的征税等等,都可以通过“交易”联系和归纳在一起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比较,这就“为日后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和交易费用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广阔的潜在空间。”康芒斯把“交易”划分为三种类型:买卖的交易、管理的交易和限额的交易。他认为,这三种活动单位包罗了经济学里的一切活动。而且,由于这些交易是地位平等的人们之间或者上级和下级之间的社会活动的单位,那么,“它们的性质是伦理的,也是法律的和经济的。”事实上,正是这些交易活动,把法律、经济学和伦理学联结在了一起。

…… …… 余下全文

篇三 :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读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对交易、交易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交易中有关经济权利和义务的界定,以及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交易组织的规模变动和边界确定,交易制度和结构的最优选择等(Coase,1937, 1969williamson,1975;North,1990)。从而围绕其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构建起整个理论体系。对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交易、交易组织和制度的研究综述主要是在这三个方面展开。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科斯看来,“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他强调经济学研究必须指向现实世界。诺思将新制度经济学界定为“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做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诺思认为需要在制度变迁中对现实世界进行理解和研究。柯武刚和史漫飞则具体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关心的是分析各种具有协调功能的规则和规则集,以及这些规则和规则集的实施对经济后果的影响。制度经济学还与制度如何在经济环境的变迁中演化有关。简而言之,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生活与制度之间的双向关系。”’这些论述都是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包括个体的经济活动和制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科斯所说,与新古典经济学脱离现实世界的、高度抽象的理论研究不同,新制度经济学的鲜明特征应该体现在,它研究来自于现实世界的问题。新制度经济学强调运用主流经济学方法去分析制度的产生和变动,从而揭示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分析,科斯(Coas。,1960)在《社会成本问题》中阐述了对财产权利进行界定的经济意义,从而说明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德姆塞茨、斯蒂格勒和波斯纳等人(nemsetz,1965;stigler,1965;Posner,一972)对自然垄断问题进行了产权分析,认为进行竞争性投标,可以将对市场提供服务的权利赋予最高出价者,疏解自然垄断带来社会福利损失的问题。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 (GrossmanandHart, 1986;HartandMoore,1990;Hart,1995)在对不完全契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的产权理论GHM分析方法。他们在对所有权和控制权关系的研究中,分析了控制权的不同配置对信息分布和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进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他们的不完全契约理论说明了即使在完全理性的情况下,只要交易契约中的某些内容不能被第三方所验证,那么契约仍然是不完全的。在GHM模型中,契约的第三方不可验证性、交易成本以及事前权利配置之间的关系是核心问题。而 LaPorte,Lopez一de一Silanes,Shleifer和vishny(1997;1998;2000)的一系列关于法律、产权界定、投资者保护、公司治理和金融发展关系的国别研究是产权理论的重要经验研究应用。

…… …… 余下全文

篇四 :新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浅析科斯《社会成本问题》

科斯在19xx年发表的一篇名为《社会成本问题》的文章,从此开辟了从社会成本的角度探讨企业的外部性问题。文章首先批判了庇古在《福利经济学》的某些观点,他认为单纯的惩罚并不能解决好问题,科斯批判的武器就是产权理论。

(一)交易成本的存在

科斯认为经济问题都具备交互性,工厂造成了对居民区的污染,但单方面让工厂迁址或者让居民继续忍受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必须跳出单方面的局限,从整体来看待究竟是对工厂损失大还是对居民损害多。科斯又讲了一个案例,假如农夫与养牛者在相邻的土地上经营,牛多了会践踏农夫种的谷物。在不考虑交易成本时,如果养牛者赔偿农夫损失,他就会减少牛群规模或者把地用栅栏圈起来,再或者雇佣牧人看住牛群,他必须考虑哪种方式最经济。由于交易成本为零,因此他会不断地进行选择和调整,直到实现他的产值最大化。但是考虑到交易成本的存在,很多假设必须重新考量,因为此时双方的总成本或者总收益就发生了变化。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免责的一方不会有任何动作,而要负责赔偿的一方只能改变经营方式减小成本,双方的总成本就发生了变化,由此可知交易成本的重要性。

(二)产权与产值

前面已经部分涉及到产值的问题。科斯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最理想的状态是总产值的最大化和资源的最优配置。当交易成本为

正时情况就不同了,科斯在文章中假设养牛者完全消除损失的成本为80 美元,农夫完全消除损失的成本为50 美元。当养牛者不负赔偿责任时,农夫则需要设法消除损失,此时成本为50 美元。而当养牛者负赔偿责任时,其需要花费80 美元成本。很明显,若养牛者不负责任,将增加30 美元的产值,反之则将减少30 美元的产值。我们可以看出产权的界定与法律息息相关,产权的界定不同,产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化。科斯在后面的内容中通过对法院审理外部侵害案件情况的介绍和分析, 说明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条件下, 法律体系可以影响经济体系运转的方式, 因而法律在决定资源如何使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五 :身边的经济学读后感

《身边的经济学》读后感

会计四班 周云逸

为了加深对经济学的了解、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以及初步掌握将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的能力。我选择这本最为贴近我们生活环境的《身边的经济学》来读。

这本书是分块讲述的,每一块的内容都针对了不同的经济现象。但其内容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国家的收入与支出以及是国家富裕的根本在哪;储蓄率、汇率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及他们的变化反映的问题;中国突出的经济问题;我们身边的一些经济学个例等

首先是有关于国家如何富裕起来的讨论。作者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是分工与专业化,第二方面是向学习型国家发展。

分工与专业化是与人类经济史一样古老的话题,而对分工和专业化的理论探讨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提出两个基本命题:1.、分工和专业化是产品单位成本大幅下降,从而国民财富增长;2、市场规模限制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在现代社会,分工已不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是一种追求,一种必须做出的选择。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分工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积累专业知识,知识再物化为“资本”形态进入生产过程,从而使成本迅速下降;成本下降通过竞争机制表现为价格下降,而下降的价格提高了单位劳动收入的购买力;购买的增长近一步带来了市场规模的扩张市场扩张又导致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这个动态的过程就是经济发展与国民财富增长的过程。典型的例子有瑞士的钟表、法国的时装、德国的汽车制造等。

19xx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贝克尔指出:爱学习的国家进步快。因为在现代经济中,技术和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人力资本”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就显得尤其突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也是知名品牌诺基亚的故乡——芬兰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而芬兰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主要得益于其对国民教育和科技投入的重视以及其充满活力的私营经济。

…… …… 余下全文

篇六 :新制度经济学优秀读书笔记选登2

新制度经济学读书报告(一): 00125097 (姓名略去)

自发经济秩序,局部知识的产生原因与私有产权的可能联系 10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的读书笔记

一,文章概述

哈耶克在这篇关于论述“知识”(不妨称之为经济知识)的论文,是哈耶克在40年代形成的对于社会主义计划思想的批判,以及形成日后的自发秩序思想的重要文章。正如哈耶克所说的,该文是要对一种源自于在几个世纪来的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中所形成的,并且已经用于社会研究领域的一种思维态度进行批判。

文章首先提出了一种不同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基于特定环境的个人拥有的(经济)知识”的概念。这种知识是散布于个人的,且特定个人对于这种自我的知识的把握都优于其他人。哈耶克迅速提出,这种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经济系统的本质。

哈耶克进而说明,经济系统的日常问题,是来自于微观体系下的各种每天都在发生的日常的“小的”波动(change),而个人所拥有的“基于特定的环境的知识”,就是产生于个人每日时刻要面对的(经济)环境的“小”变化。而当时(3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所试图做的宏观加总统计分析,无疑是忽略了这个经济系统的最本质特征,哈耶克称“这种结构不是可以用大数定律或者随机波动的互相抵消而可以忽略的”(借用个说法叫拓扑结构不同)。因而,中央计划局——其作出的命令必然是通过宏观加总指标来进行的——必然不能够把握这种知识从而复制(现有的)这种经济运营结构。

那么,在这种知识分散于个人的情况下,这个社会是如何运做,通过什么运做良好而来处理日常无处不在的“波动”的呢?哈耶克强调,在这种社会中,每个人只需要得到(关于与自我有关的“波动”的)局部知识,而不需要拥有关于对社会所有波动的知识。关键在于个人之间的局部知识——称之为“个人的视野”是互相重叠的(比如由于供需关系而重叠,因为从事的行业的互补性而重叠,等等),既然有重叠的领域,则通过价格体系这个起到信号传递作用的机制,便可以使发生在社会任何一个角落的波动,通过价格体系的连锁波动效应而传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人们在价格的指引下(这也就是人们的特定环境下的(经济)知识),自发的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社会对某个冲击的反应调整自发完成。哈耶克称这个系统为一种“奇迹(marvel)”。这种奇迹其实不止于经济领域,整个人类文明就是建立在这种同样的系统上的:这个系统是自发形成的,非人为设计的,而且人们并不知道它的具体整体运做,然而却运行的很好!而这种观点,正是哈耶克所说的,他和其他同时代的大部分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大部分经济学者的根本方法论差别。

…… …… 余下全文

篇七 :《大家的经济学》读后感

我眼中的经济学

学习经济学的目的:

要明确学习经济学的原因首先要弄清经济学的概念及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教你如何科学合理地支配钱,也就是多多少少要和钱打交道。更为重要的是积累难得的人生经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享受和分享人生。那么,在这里,读完《大家的经济学》呢,我有一点自己的小小看法想一吐为快。

1、 人性根源

谈到“自私”,可以说是一个敏感词。尤其在物欲横流的尤为凸显。追溯人类起源到进化论的提出,逐步验证“趋利避害”是万物生存之前提,极为书中所说“自利是一切生物的特征”这一结论,谓之曰“本能”。通常意义上将自私作为贬义词,但事实上它与自利一样归为中性概念。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盲目评判诸如自私或自利这类似想法和行为的对错。此外,书中所谈及的“利他主义”和“无私社会呢”,首先需要相应的鼓励和补偿机制(包括有形的于无形的)才能得以延续,说明什么呢?不存在纯粹的无私。答案是肯定的。那样的社会仅仅是一种假设和暂定,不符合人性的基本发展规律。这让我想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与统一,归结为:奉献多与索取,行动先于言行!

2、 社会秩序发展

经济永远围绕“利益”这一话题展开。哪怕是所谓的道德和法律究其本质也是为利益服务的。作为社会秩序的两大支柱,引发“人治”与“法治”孰优孰劣的口舌激战实在值得玩味。作为一个正常社会,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当然,关于“无政府状态”以及“无为而治”就另当别论了。既然社会业已形成,那么相应的统治机构和管理机制自然应运而生。又不得不谈及阶级性,作为国家和法律的基本特点,是世间没有绝对平等的根源,但又无法抹杀其推动整个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事实。所以关于道德和法律我们要站在社会的立场,以哲学的眼光去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3、 市场经济

不得不再度褒扬市场经济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惊喜。实现利益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财富掠夺升华为财富创造,这是经过十分漫长的量的积累才得到的质的飞跃。实践证明,这是人类历史一个辉煌的转折点,它将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那么回过头来讲,市场经济有它广袤的发展空间,但并不是绝对自由的,也要受到规则和制度的约束,道德和法律在这里同样适用。纵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创造不计其数财富奇迹的同时,也不断发生让人绞尽脑汁的难题:谈及中国根深蒂固的不平等思想,我不知怎的就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话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利益的高度敏感,对人格的轻视漠然,这不得不说的确是大多数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劣根性。这恐怕和中国长期的封建时所衍生出的由奴役感和压迫感而致的麻木关联莫大吧!

…… …… 余下全文

篇八 :经济学思维方式读后感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

自去年11月收到书至今已有3个多月,其间我断断续续地阅读了美国保罗〃海恩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利用寒假终于在开学前读完。这本书总体而言,深入浅出,回避了高深的数学模型,从身边简单的事例出发,语言浅显易懂,深刻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框架。虽然以前读大学时,我也读过一些经济学书籍,比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于前述经济学著作,它探究的应该不仅仅是经济学,更主要的应该是经济学背后的思维方式。我理解,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核心就是研究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即权衡预期的额外成本和预期的额外收益之后进行理性选择与决策,经济学称之为节约,即有经济效率。经济分析的本质就是边际分析。经济学思维方式无处不在,学习和运用好经济学思维方式,能够促进人们更有效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提高理性决策的水平。

一、机会成本不容忽视 该书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成本相关概念的理解。关于成本概念,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成本与标准委员会是这样定义的: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与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可见,成本不仅是指耗费已经发生的实际成本,而且还包括可能发生的预计成本,以及进行预测决策所需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等。成本与我们的行为选择相关,不同的行为选 1

择就会有不同的成本,成本天然地与某个个体的选择和决策相关,这就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的现实。比如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乘坐飞机需要2小时,乘坐火车需要18小时,我们发现一个律师会选择乘坐飞机,而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则选择乘坐火车,乘坐火车的成本对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对于农民工可能只是火车的票价,对于律师则要加上坐火车多花费的16小时他可能取得的收益,假设一个律师一小时收费可达200元,坐火车对律师而言将是成本极高的行为。可见同一行为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本,成本是对某个具体主体而言的成本,对于律师他需要对因坐火车多花的16小时赋予的价值3200元计入乘坐火车的成本,所以他理性性选择了乘坐飞机。又如,飞机取代了马车,不是因为飞机的“技术”比马车更先进,而是因为在长距离运输方面,飞机的“机会成本”比马车更便宜。至于短距离的交通,比如到邻街买一瓶酱油,马车就显然比飞机合算。同样,航天飞机的技术虽然比飞机更先进,但由于它的成本太高,所以人们不会坐航天飞机越洋。不管怎么选择,都只是取决于成本,而不是技术。这就是机会成本的力量。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