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读后感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或许晏几道在作这首《鹧鸪天》的时候也未曾想到六百多年后会有一部因此词命名的《桃花扇》传奇问世并名声大噪。读《桃花扇》我读出了爱恨别离,读出了家破人亡,读出了历史的悲剧,更读出了作者的悲痛之情。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但更是悲壮的历史,《桃花扇》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历史的写照,正如孔尚任所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作者生于1648年,刚刚经历明亡清兴的过程,桃花扇底写南明,作者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恨别离贯穿于短暂的南明朝的建立与灭亡之间,以二人的爱情做线索,实写南明历史。

作者身处清朝却书写了南明灭亡的往事,往事历历在目,处于满清的高压政治的统治下的汉人们看了有如何不伤心,感叹南明的灭亡,作者的历史观很明确,桃花扇一剧形象的刻画出南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中国各代王朝的灭亡实际和明代是如出一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康熙皇帝还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当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时,常皱眉顿足说:“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康熙皇帝从中看到了昏君佞臣亡国的历史教训。将这部戏曲作为一本统治者的重要的历史教科书加以推崇。

我同意作者的历史观,哪怕是放眼21世纪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借儿女之

情抒兴亡之感,故要总结的是亡国的历史教训,这意味着经过改朝换代的动乱与变革之后,作者想借男女爱情故事来阐述其从对历史的反思中获得的教训和感慨。就教训而言他力图给清朝统治者提供政治之道。这一点,孔尚任多次强调说明他经世致用的抱负。

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历史观时,虽然说作者尊重历史,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但作者为了戏剧性更改了部分历史,在这个方面作者有一定的盲区。

在戏曲中的《沉江》部分是一个十分动人之处,《沉江》主要写的是史可法,一心爱国的史可法因被马士英等人排挤,失势之後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务机宜。然而,四镇因定策之功而飞扬跋扈,各据地自雄,史可法与朝廷皆无力管束。四镇尾大不掉、各自为政,致使明军非但无力进取,连抵抗满洲建虏南下皆不得要领。崇祯皇帝煤山自杀后,在立谁为新君的问题上,史可法强烈反对拥立福王,无可奈何势单力薄,统领四镇有名无实,最后福王的登基宣告其命运悲剧的开始。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桃花扇》有感

读《桃花扇》有感

读《桃花扇》,可以说是奔着作者孔尚任去的。孔尚任,山东曲阜人,作为一名曲师大的学生,却对他毫不了解,不免有些惭愧。《桃花扇》此题不曾听过,却总觉似曾相识,细想原是石门山设景,当时只觉好看还拍照留念,未念及其中缘由,现在看来,其中颇有玄机,就带着这样的心情我走进了孔尚任《桃花扇》的世界。

初读《桃花扇》,脑海中就浮现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岁月里,秦淮河两岸依旧是歌舞升平,莺歌燕舞。我本以为香君和那些“商女”是一样的,所以从内心里还是有点鄙夷她的。可是细读下来,我发现我错了。一个娇小柔弱的女子,一个笙箫烟花中的女子,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女子,怎能让自己的高洁刀枪不入,怎能使自己的爱情固若金汤?仿佛恒久亘远的谶语,无人能解答。但是,她却做到了。香君是喜欢凤冠霞帔的,可当得知是阮大铖所赠时,决然脱去;香君也是可以选择重新被梳栊的,凭她的才华品貌不怕再找不到一个如意郎君,可她没有,依然坚守那份深情,那份心底的牵挂,痴痴地等待,望穿秋水。我质疑:为了一个徒有才名的侯方域,值得吗?香君决绝的回答我:值得。从她掩盖起离别柔肠赶走侯方域的那一刻起,从她不畏权势以瘦小的身躯倾泻出愤恨的海啸的那一刻起,从她拒媚溅血桃花扇的那一刻起,从她漂泊无依自身难保仍坚定地说出“抓住情根不放松”的那一刻起。侯方域也给出答案:她是值得的。是香君风华绝代的容颜,还是清丽婉转的歌喉,还是对寒风雪海冰山的苦陪觞咏,给了侯方域一个

不离不弃的理由?

书生意气的侯方域无疑是懦弱的――既没有史可法纵横沙场的霸气,也没有柳敬亭单刀会左良玉的胆识,更没有张薇万事皆可抛的洒脱,甚至没有马士英阮大铖的权谋。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却被一条红线勾连,雨打风吹,依旧剪不断理还乱。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这是无期的折磨,更是海誓山盟的考验。

我一直都不敢设想,如果自己处在那个时代,该何去何从?是坚守旧朝像一叶浮萍随之寂灭,沉入历史的泥土,还是在新朝里静水流深,有一片自己的土地和一个新的家?在情感上和人格上我选择前者,可在理智上我希望自己倾向后者,人总是多么大的断裂啊! 国已破,家已亡,活着的人留下的是幸运和煎熬,香君和所爱之人走进道观,这是他们的选择。“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这是他们入道的最具力量的扣问。

…… …… 余下全文

篇三 :张远来——桃花扇读后感 -

四大名剧之《桃花扇》

——读《桃花扇》有感

《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汉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全剧最引人之处当数《沉江》和最后《入道》两出了,分别是国家的幻灭和爱情的幻灭。

《沉江》标志着腐朽的南明小朝廷最后的覆灭结局,也写尽了忠臣义士的悲壮。史可法本是在南京陷落前死守扬州,城破后被多铎所杀,但是孔尚任改成是在听闻福王等已经弃城逃亡,正是“气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于是投江而死。虽然没有史实所述那样慷慨激昂,但是观从联系到剧中多多处所表现的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佞,只会油然在国破家亡的沉痛中兴起幻灭之感,皆因作都透过舞台上的一幕幕早已传达出南明王朝是不得不亡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总结。“国在哪里?君在哪里?”当知识分子和民族义士的生存支柱倒塌倾颓后,所有人都在哀唱:“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

…… …… 余下全文

篇四 :《桃花扇》读后感

浅析《桃花扇》的结局

词曰:

公子秣陵侨寓,恰遇南国佳人。奸贼挟仇馋言进,打散鸳鸯情阵。

天翻地覆世界,又值无道昏君。烈女溅血扇面存,栖真观内随心。

——《西江月》

《桃花扇》是以侯朝宗和李香君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并把他们爱情

生活上的波折与国家兴亡的命运结合起来,实际上是以生花之妙笔,写亡国之痛

剧,抒发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

有据。”

有人认为《桃花扇》虽是一部杰出的戏剧作品,不过由于它最后的结局,而

使主题落入俗套。李香君和侯方域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夫妻重聚,本该是

一个很美满的故事结局,可是作者偏偏要让张瑶星出现,从国家民族考虑来放弃

这段来之不易的姻缘。所以就觉得为什么一定要让国家存亡凌驾于个人情感之上

呢?这种高调又空洞的民族情感其实很难真正存在的,李香君和侯方域彼此深深

地爱着彼此,在沧桑巨变后得以相聚,按常理说是要至此永不分离的,哪会被人

几句话就轻易分开的。再说了,这家国存亡跟个人情爱应该是不冲突的,为什么

国家没了有情人就不能在一起?

尽管候生和香君一个是翩翩公子,一个是绝代佳人,但他们的爱情,在明清

改朝换代这样的天翻地覆之下,已经是苍白而脆弱的了。孔尚任的关注点也不在

这里,他不是汤显祖,让杜丽娘“咬定情根不放松”,生生死死,不肯放过,最

后终得圆满。他对香君可够残忍,那柄象征爱情坚贞的桃花扇,竟让他在最后撕

得粉碎,还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偏这点花月情根,放它不

过么”,于是候李二人当下大悟,毅然决然的各自入道。

《桃花扇》的结局,不是以爱情来为民族殉葬,而是一种对人生和事业葬送

之后,深深的凄凉,是一种国破家亡之痛,类似于《红楼梦》的结局。《红楼梦》

的结局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桃花扇》的结局是“回头皆幻景,对

面是何人”。两者皆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两书作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书笔记之桃花扇

读书笔记之桃花扇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湖。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桃花扇》一书是以李香君和候朝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从他们相遇相识,到因战乱和奸臣陷害侯朝宗而导致的分散,再到最后改朝换代后的相逢,他们所遇到的磨难。全书主要体现出明末宦官当道,奸臣主权的黑暗社会。即便国破山亡,还是“隔江犹唱后庭花”。即便是一些谦谦君子,到最后也对自己的国家失望,转而投向能展示他们理想抱负的新时代。只是苦了李香君这样的贞烈女子罢。

在明末这个时候,尽管涌出来一些东林党派人为社会伸张正义,但是也难以扭转明被灭亡的命运。一开始便是因为魏阉党而使得朝政积贫积弱,到后来虽然把魏阉党推下台了,可是他的“儿子”“孙子”还在。再加上,在如此动乱时期,江南一带还是夜夜欢歌。有钱的商家一点也不把战乱放于心上,只管自己吃喝玩乐。而侯朝宗作为东林党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对这样的社会背景感到甚是痛心。他认为身为明朝人,应该要为社会做出点什么。于是,他就带领东林党派的人写下《留都防乱揭帖》来弹劾魏阉党的余党。但同时,这也为他将来的遭遇埋下了祸害。

李香君,秦淮一带的歌姬。她虽身在酒肉世界,却心系天下。她认为世界自有正道。她爱侯朝宗,是因为他并不嫌弃她的出身,摒弃世人眼光。她敬侯朝宗,是因为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然而,她却忽略了一点。那是文人的抱负,伯乐的器重。

没错,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文人雅士的侯朝宗除了被打击就是被压迫。一开始上书侯朝宗弹劾魏阉党是因为年轻气盛,毫不畏惧。而之后的他虽然还是忧国忧民,但是心志已经被现实渐渐磨平了。在被阮大铖陷害,阮称侯朝宗怂恿左良玉南移,使得侯朝宗被迫连夜逃离南京。而这次逃离正是让侯朝宗对明朝真正的失望。投奔史公时看到高杰与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三人竟因自己个人过节而不顾大局在军营里大动干戈,因史公的嘱托而作为高杰的监军但因高杰的刚愎自用而无施展之处,侯朝宗对明朝的军兵们失去了信心,觉得国难之日很快就降临。他已经不再是当初上书的那个侯朝宗,他只想找到“夜夜盼君来”的李香君,与她一同回到故乡,好好过日子。

…… …… 余下全文

篇六 :《桃花扇》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桃花扇》是伤痕文学代表作

《 光明日报 》( 20##年04月29日 05 版)

演讲人:薛若琳 时间:20##年8月6日 地点:吉林·抚松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生于清顺治五年(1648),是孔子的后裔。此时清廷大规模的镇压汉族人民反抗的局势虽有所缓和,但民族对立和民族仇恨仍很严重,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他们对明清易代的“舆图换稿”所带来的痛苦和悲伤,很难在短期内从心灵深处抹去,“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孔尚任虽是地道的清朝人,但深受明遗民的思想影响,他于清康熙三十八年(时年五十二岁)撰写的《桃花扇》,通过对舆图换稿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恋故事,反映了南明一代兴亡的沉痛历史和那个时代文士们与风尘女子的悲惨命运。

侯方域和李香君既是《桃花扇》中的戏剧人物,也是历史人物。历史上的侯方域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但有杀人嫌疑。李香君聪慧靓丽,才艺超群且识见高远。孔尚任在剧中基本上沿着史实来描写他们坎坷悲苦的一生,从中可见这部传奇的“伤痕”内涵

侯方域(1618—1655年),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主要著作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等。明末,朝宗赴南京参加乡试,结识了极具才华又雄豪不羁的江南文士方以智、陈贞慧和冒襄,时人称之为“四公子”。朝宗到了南京,很快就卷入了政治风云,原来阉党头子魏忠贤的党羽阮大铖早被定为“逆案”,避居南京,他妄图翻案,却为清议所不容。由复社中坚吴应箕(字次尾)等发起的《留都防乱公揭》,将矛头直指阮大铖,南京的文士二百多人签名。阮大铖企图通过“年侄”朝宗与吴应箕、陈贞慧等说项,图谋东山再起。朝宗此时在南京置身灯红酒绿之中,“每食必以妓侑”,“朝宗素性不耐寂寞”。

经人介绍,他结识了十六岁的李香,人称香君,居所称媚香楼。香君第一次接客谓之“梳栊”,与朝宗扮成夫妻模样,时下风气讲究排场。这时,有个王将军愿出经费资助,朝宗自然感谢,但引起了香君的怀疑,经香君再三追问,王将军才道出是阮大铖的资金,香君正色对朝宗道:“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即陈贞慧),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即吴应箕)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于是“侯生大呼称善”。

…… …… 余下全文

篇七 :桃花扇1

桃花扇结局探究

【内容摘要】 “桃花扇递送南朝”。一部传奇本《桃花扇》,既写了南明的灭亡,又对清朝统治者有所启示。传奇本《桃花扇》是部启示录的作品。作者孔尚任借助高超的戏剧结构和别致的创作手法以侯方域、李香君“双双入道”作为结局, 在戏剧史上有突破“大团圆”结局俗套的功绩。文章重在探究其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及其结局的高明之处。《桃花扇》也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把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二人离合悲欢的爱情故事与南明王朝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以侯、李秦淮旧院相识起,以国破家亡二人重逢栖霞山双双“入道”结,展示了南明王朝兴衰灭亡的广阔社会画卷。而这种结局正好反映着孔尚任晚年的人生归宿由儒向道的思想转化。

"Peach blossom fan delivery Southern dynasties". An account of the legend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 as well as the southern Ming dynasty's destruction, and inspiration to 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Legend of the peach blossom fan is the revelations of the Ministry of works. Author of Kong shangren with superb dramatic structure and fancy writing techniques to Hou fangyu, Li Xiangjun "both to become a monk" as an outcome, a breakthrough in the history of drama "happy" outcome of conventional feat. Article focuses on exploring its writing and the writing genius of intent and outcome. Peach fan under is in China classical opera in the one outstanding of realism works, it to Ming late complex social scholar Hou fangyu and qinhuai name prostitutes Li Xiangjun second people lihebeihuan of love story and nanming dynasty gang Warz of political struggle combination up, to Hou, and Li Qinhuai old homes met up, to guopojiawang second people reunion qixiashan both "to become a monk" knot, show has nanming dynasty rise and fall perish of broad social picture "1". This outcome reflects the life goal of Kong Shang-ren's later years by the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ism to Taoism.

…… …… 余下全文

篇八 :桃花薄命

桃花薄命,扇底飘零

——读《桃花扇》有感

前段时间抽空阅读了早闻其名却一直未得一览的《桃花扇》,放下书的一瞬间只觉感慨万千,太长时间沉溺于虚幻网络以致早已麻木的心竟在这一刻泛起了波澜。休憩已久的大脑终又开始运转,思考这故事诉说了怎样的爱恨离别怎样的家破人亡历史悲剧,灌注了怎样的无奈怎样的情感,作者的悲痛我竟在这一刻感同身受。

故事结尾,李香君出家避世悲然退场,真是“自古红颜多薄命,玉碎瓦全登西楼”。女子冲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去,可惜碎了玉瓦却全着。于是,一个日落黄昏里她独登西楼,回首尘世纷扰,终无力再搏。萧然而去,埋身乱山深处,莫问红尘……秦淮诸艳,柳如因才情而胜出,陈圆圆因美貌被戏说几世,董小宛最为温柔翘楚……李香君则因了品格的高洁,因了一种气节而让世人感叹不已。

清军挥兵南下,其气势是何等雄壮;大明半壁江山风雨飘摇,苟延残喘,灭了本是大势所趋。但李香君众姐妹不管这些,因为她们还有着民族气节,不甘心就这么让清朝满人来纵横江山,便要拼死来搏一搏。但她的这种气节又有什么用呢?命运给她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她所效忠的南明弘光政权根本不要她的忠君报国,一颗纯洁而高贵的女儿心被糟践一番,最后被逼得血溅纸扇,点成桃花。李香君心中的朝廷只是叫她心酸一场,无论她怎么奔走,无论忠臣名士怎么“捐躯赴国难”,它也只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李香君在“桃花扇底送南朝”之后,只有放弃,只有远离这个恼人的尘世。好一个“心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女子啊,只是在那个男权社会里没有她的容身之所。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在作这首《鹧鸪天》的时候或也未曾想到六百多年后会有一部因此词命名的《桃花扇》传奇问世并名声大噪。“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但更是悲壮的历史。《桃花扇》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历史的写照。正如孔尚任所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作者身处清朝却写了南明灭亡的往事,往事历历在目,于满清高压政治统治下的汉人们看了如何不伤心,如何不感叹。南明朝的灭亡,是因了那统治阶层的腐化堕落。这《桃花扇》却是当真给了后人以警醒。 “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业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