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幻灭》读后感

《幻灭》是茅盾《蚀》三部曲之一,也是他的第一篇小说,可以说整个《幻灭》都是在用一种极其平淡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关于幻灭的低沉图画。而在这场幻灭中又不时地涌现出刹那的希望与光明,然而终抵不过其注定的悲剧命运,当幻灭再次来临时,心也走向死寂,是不是还能泛起涟漪,恐怕谁也无法解答。

《幻灭》主要揭示了19xx年夏秋之交,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那一时期一般人心中对于革命真实存在的幻灭。作品主人公章静作为一个典型,作者通过她的幻灭经历,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心理特点和命运,同时反映了在新的、值得人们相信的革命与希望到来之前,人们心中对当前革命和社会状况的一种希望后的失望乃至幻灭。

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章静情感脆弱而富于幻想,自小无父却备受母亲的呵护和娇养,由此形成其软弱而无主见,有些清高又不谙世事,易燃起希望也易感到失望,同时怀抱着利他主义怜悯的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性格。作品一开始就写到静女士讨厌上海及上海人的浮躁与拜金,然而她也厌倦乡下的孤陋与呆笨,在之前女校风潮的幻想破灭之后,她对所有事都感到失望,只想静静地读一些书,然而仅这一点希望最终也未能实现。

她在爱情上也遭受到了幻灭的打击,起初对抱素的冷淡,到慧女士出现后的烦闷,再到后来“失掉了处女的清白”,前一夜她还沉浸在甜蜜的幻想中,而下一个黎明这份希望也如“镜中花”、“水中月”一般虚浮幻灭了,她憎恨那个恶魔一般的人,对自己的轻信感到羞耻

与悔恨。然而她终究没能像慧女士那样决绝而有勇气,她的失望与灰心只是暂时的,之后又寂寞得奈不住想追求光明,于是她在周围人的鼓动下投身于革命,却又在不满同事的作为中幻灭。直至后来又与强猛相恋,在庐山的山水间她坚信自己找寻到她这一生最快活的时光,她对未来又重新燃起了无限的希望与渴求,但随着强猛再次奔赴战场一切终又陷入幻想的破灭中,正如她最后所言:“简直像做了一场大梦!一场太快乐的梦!现在梦醒······”

…… …… 余下全文

篇二 :缥缈的梦,幻灭的人生——《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缥缈的梦,幻灭的人生

----《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小说的背景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他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对河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黛西。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到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自私而残忍的黛西的牺牲品,他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墨色浓重的印痕。

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完全是处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原想趁闲暇之余读读打发时间,然而开头那句父亲的忠告却让我有了莫大的兴趣:你在评论他人的时候,要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这样优越的条件。喜欢看着盖茨比站在海边遥望黛西家码头上的绿灯,喜欢看着他“以奇怪的方式伸出手臂”,喜欢那种惊奇和热切;喜欢盖茨比豪宅上彻夜不明的灯光,和从花园里随风飘至的音乐和笑声,那样声色犬马,醉生梦死。以及盖茨比躲在这一切繁华背后的孤独和被压抑的欲望。喜欢死后的那段人情冷暖,喜欢看着那辆来自另一个世界尽头的汽车来到豪宅门口,却没有发现美好的宴会早已散场。也喜欢书中的语言、隐喻、讲故事的方式,和精致却缜密的结构。只有在反复阅读之后,你才会发现原来书中的每个人不仅丰满、独立,而且在无形之中又被归拢在情节的网罗里,成为情节的一部分。

在爱情面前,盖茨比永远是在等待,从他发现在码头尽头黛茜的倩影还有她身后的那盏绿色的灯开始,他就陷入了坚毅但痛苦的守望,虽然这种守望在许多时候对于看似很聪明的人来说,简直是愚不可及。当我们面对一个满眼只有金钱但却当着你的面柔情的说爱你的女孩该如何应对呢?更恐怖是,她并没有逢场作戏,她真诚的眼神让你无法回避你那什么也没有的钱包时候,也许我们抱以回应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一竿冷读后感

一竿冷读后感

全文以山的坚强和水的灵动的对比向人们展示出两种不同的处世风格和态度,褓抱与幻灭,安宁与动荡,避世与出世。这种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却是人世间不可避免的。山和水,理想和幻灭,这个千年的话题,在作者的笔下又有了新的诠释。

山是不屈的。他包容万物,给迷路和流浪的人以安定的住所;他沉默,在突如其来的山火中忍耐,只以将来的蓊郁森林作为应答。一种仁慈与低调,一种包容与矜默。生存还是毁灭,这不应是个问题。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蝼蚁尚且偷生”,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无论山火是否毁灭整座山林,只要还有一粒种,就能重造往日的蓊郁,重给万物以包容。去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毁灭了一切,亲人、珍爱、财富。但不屈的中国人还是站起来了。伤痛已化作泪水掩埋在曾经的废墟之中,骄傲的脸庞在每个人的笑容清晰可见。希望与幻灭,褓抱与矜默,只在一念之间。

而水是理智的。“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背井离乡,一往无前。风景的沉溺只会消磨他的能量和斗志,过去的沉湎只会平添愁绪的苦恼和烦闷,只有一往无前乘风破浪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背井离乡的付出倾注了理想的抱负,孤独的追寻是为了完成抱负的使命。

山和水,理想与幻灭,“一动一静,一实一虚”。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以理想为翼,在幻灭中飞翔。

第一次看到哲理性散文可以写得如此随性如此诗意。一气呵成,飘逸自然。所用喻体直接明了又富有诗意与哲理。而所谓的典故也并非照搬于文,略加展现的意境便已转变成自己的文字。“两岸桃李,是挥泪的宫女”,“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而全文的“山”“水”看似截然相反的两面,作者也完全能将其统一于身处人世追寻与无奈之中。

全文以《江雪》开篇,又以其意境结尾,更妙的是蓑笠翁“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朝无垠的江面面,抛出不丝之竿”独钓寒江又回应了山与水的对话,“用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将矛盾统一起来。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一竿冷》读后感

《一竿冷》读后感

全文以山的坚强和水的灵动的对比向人们展示出两种不同的处世风格和态度,褓抱与幻灭,安宁与动荡,避世与出世。这种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却是人世间不可避免的。山和水,理想和幻灭,这个千年的话题,在作者的笔下又有了新的诠释。

山是不屈的。他包容万物,给迷路和流浪的人以安定的住所;他沉默,在突如其来的山火中忍耐,只以将来的蓊郁森林作为应答。一种仁慈与低调,一种包容与矜默。生存还是毁灭,这不应是个问题。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蝼蚁尚且偷生”,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无论山火是否毁灭整座山林,只要还有一粒种,就能重造往日的蓊郁,重给万物以包容。去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毁灭了一切,亲人、珍爱、财富。但不屈的中国人还是站起来了。伤痛已化作泪水掩埋在曾经的废墟之中,骄傲的脸庞在每个人的笑容清晰可见。希望与幻灭,褓抱与矜默,只在一念之间。

而水是理智的。“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背井离乡,一往无前。风景的沉溺只会消磨他的能量和斗志,过去的沉湎只会平添愁绪的苦恼和烦闷,只有一往无前乘风破浪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背井离乡的付出倾注了理想的抱负,孤独的追寻是为了完成抱负的使命。

山和水,理想与幻灭,“一动一静,一实一虚”。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以理想为翼,在幻灭中飞翔。 第一次看到哲理性散文可以写得如此随性如此诗意。一气呵成,飘逸自然。所用喻体直接明了又富有诗意与哲理。而所谓的典故也并非照搬于文,略加展现的意境便已转变成自己的文字。“两岸桃李,是挥泪的宫女”,“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而全文的“山”“水”看似截然相反的两面,作者也完全能将其统一于身处人世追寻与无奈之中。

全文以《江雪》开篇,又以其意境结尾,更妙的是蓑笠翁“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朝无垠的江面面,抛出不丝之竿”独钓寒江又回应了山与水的对话,“用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将矛盾统一起来。

…… …… 余下全文

篇五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

——余漫君

《伤逝》是涓生的手记,是涓生在子君死后深深的忏悔,涓生说道:“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然而在我看来,涓生也仅仅是因着子君的死而忏悔,而悲伤,许下这般誓言;因着子君的死发现自己是自私的,因为自己的自私抛弃了子君,间接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若能重来一次,涓生许不会抛弃子君,但我坚信他们的故事依然会以悲剧结尾。因为时代的局限,封建的枷锁仍然存在,依然有一群“坚贞”的“卫道士”反对他们的结合;两个人的性格弱点仍然存在,必不会一朝一夕改变,依然无法契合,依然会滋生隔阂与不快;而他们的爱情依然需要面包作为基石,没有面包的爱情依旧是重重危机。

封建礼教仍然是那个时代最坚固最高耸难以逾越的墙,纵使主人公自己是“叛逆”的,追求自由的,不在乎封建礼教、纲常伦理,可是当身边大多数人都信奉纲常、崇拜礼教时,自己的心意还是那么坚定吗?众人皆道山中有老虎,而自己明知山中无虎也难免生出有虎的怀疑与忌惮,自己终究不会走上进山的路,就算不用为了生计而惆怅挣扎,爱情永远不能跳出那个时代的局限。《金粉世家》中内阁总理之子金燕西爱上清贫女子冷清秋,为了追求她买下她隔壁的房子,带她游山玩水,极尽浪漫。二人突破重重阻碍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也逃不开悲剧的结局,再浪漫的罗曼史最后也不过冷清秋轻声一叹“齐大非偶”,金冷二人的爱情一如子君与涓生,终究囚在了时代的牢笼里,门第之言,伦理之言,当身边的人以封建古板的教条为信仰时,涓生与子君终究无法不在乎,无法一味地坚持自我。

而性格的原因就算在自由平等的今天也是婚姻中很重要的因素,结婚寻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伴侣,更应该是一个灵魂的伴侣,性格不合拍必定会有摩擦,小摩擦会堆积成大矛盾,最终成为婚姻中无法修补的裂痕。涓生懦弱而自私、目光短浅,子君甘于平庸、软弱妥协。涓生爱子君的勇敢、新潮、独立,而子君的性格使她甘于平庸,褪去了勇敢独立,那么晚涓生的爱便无所依托了,而对于涓生而言,婚姻是两个人的经营,他的自私使这段婚姻必定不能长久。

…… …… 余下全文

篇六 :《飘》读后感

《飘》读后感

我之所以会读《飘》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看过由它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由此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虽然《乱世佳人》我只完整的看过一遍,但费雯丽演绎的猫一样的思嘉、克拉克·盖博表现出的瑞德船长的复杂精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忍不住想从原著中进一步探求他们的真容。

《飘》的故事情节比较复杂,时间跨度也很大,通过对斯嘉丽、白瑞德、媚兰、艾希礼为主展开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刻画,生动完整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横跨南北战争的历史画卷。其中既包括开战之前南方庄园悠然自得的生活,如烤肉宴、舞会等等;也包含了战争中伤员缺医少药、肢体残缺,亚特兰大居民丧失亲友的悲惨;甚至对于战争结束后南方重建的艰难,也通过斯嘉丽本人的奋斗展现了出来。由于作者是以周围的人物及事件作为原型进行描写的,具有很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斯嘉丽在逃离亚特兰大、回到塔拉庄园,面对着被洗劫一空的庄园和支离破碎的家庭,倔强勇敢的挑起了重建的责任,站在红土地上宣告:“凭上帝见证,我以后绝不会挨饿,绝不!”每次读到,都会被人物身上爆发出来的精神深深感染。 《飘》的故事情节大多为人们所熟知。女主人公斯嘉丽,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庄园主的女儿,斯嘉丽漂亮而富有个性,赢得了当地许多青年的爱慕。但她却盲目的爱慕着艾希礼,一个长相英俊,性格却很懦弱的南方世家子弟。1861年的4月,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在佐治亚州上空,然而16岁的斯嘉丽心思全部在艾希礼身上,艾希礼优雅的绅士风度使她芳心暗许,然而她却在烤肉宴的前一天得知了一个使她心碎的消息:艾希礼即将娶他的表妹媚兰!第二天的烤肉野宴,斯嘉丽试图说服艾希礼和她一起私奔,但没有成功,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斯嘉丽扇了艾希礼一个耳光,还砸碎了一个花瓶。但出

乎意料的是,这一切都被一个叫白瑞德的船长看在眼里,白瑞德船长的名声很坏,而且他似乎并不认为南方能够在这场战争中轻易获胜。为了赌气和报复,斯嘉丽嫁给了媚兰的哥哥查尔斯,然而她很快就后悔了。由于战争,查尔斯和艾希礼等没过多久就离开了家乡。

…… …… 余下全文

篇七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在这本书中,柴静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不想把历史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她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是尊重事实、展现真实生活的体现,也正是“看见”。这些人是流淌的,从她脑海中不断地涌现出来。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过程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正如一个人进入另一个人心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可怕的,可怕在哪?可怕就在于思想本身,思想本身的危险就在于思想本身是不安的。它拒绝接受已经形成的观点,他需要从自己的角度和感受出发去认识人,这本身就意味着动荡、不安、危险,但是却伴随着进步。一种思想试图征服另一种思想,这两种思想不断地碰撞、交叉,直至改变他人的思想,可是由这种改变带来的代价是怎样很难估计。但历史的发展就是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过程,这期间是痛苦但快乐着的,只有改变才可能使社会进步。

要想正在地“看见”,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不假思索地从蒙昧里挣脱出来,这才是活着。这也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自身处于一种“迷”的状态,摆脱蒙昧就需要自我否定、自我批判。随声附和是盲从;半信半疑是盲信;感情冲动,不拘小节,是盲动。要想挣脱蒙昧,就要锲而不舍地寻求真理,独立思考,记录真实。这个过程是探寻的过程,是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的艰苦但有趣味的过程。我们对一件事情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独立思考、找寻真相就避免了成为偏见的附庸。就像很多的电视节目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一个是坏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人们都处在黑与白之间的过渡地带,我们所说的好人与坏人只是相对的。还有一些笑容并不代表生活是幸福,它的背后可能是紧咬着牙根的灵魂,是一个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灵魂。我们可能比较信奉“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但它是不正确的,或者说它是不准确的,对失败的反思才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

…… …… 余下全文

篇八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由于时间的关系,本书看得断断续续,好在这本书是由许多个不同的采访故事构成,每个独立的采访便是个故事,便是一次沉思,便是一个新的“看见”的过程,而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柴静用她自己独有的角度引领着我也来不停的思考着每个事件背后隐藏的意义。而不再只是以一个简单的新闻观众来看而已,更多的是看见每件事最里面的东西。

整本书不仅描写的是柴静在工作中的成长,更多的是柴静心灵上的成长。在书中通过描述其采访手法的不断修正,也是柴静看待事件与人物态度的不断修正与改变。从最初采访中的咄咄逼人,学会站在客观的角度,只做作为新闻记者该做的事情,揭露展示事实的真相,而不带自己的主观意见,不带着一般大众所拥有的对某件事的一个“态度”,关注新闻的核心,采访只是为了新闻本质,在采访过程中不带个人过多情感与意见。

书中提到界定“观察”的实质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新闻需要的便是这种只在“观察”的态度,记者做新闻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只作为展示事件的一个方。那我们作为观众在看新闻时,亦然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主观性,而不是被他人,被各种评论给淹没,这也是在我们的生命中不管看待何种问题都应有的态度,不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不人云亦云,保持自己独立的

思维,辩证的看待问题,这样我们才能看见事物的本质,看见那些隐藏的,看见那些触动我们心灵的。

柴静说她所理解的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我也愿自己的生活中时刻持有对各种论述、各种言论的警惕,保持自己思想以及思考方式的独立性,使自己的生命在不断的探寻中得到更多的成长与进步。

书中还写“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那个踩猫的女人,那些实施家暴的男人,那些为了反抗暴力杀死自己丈夫的女人,那个名叫药家鑫的人??,正因为他们的灵魂“疾病”缠绕所以才会做出在“正常人”看来不可理解,也不可原谅的行为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