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 原著选读”阅读笔记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影视冲浪”观后感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 …… 余下全文

篇二 :《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按照导师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进行选读,由于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的,所以跟自己专业结合从读《毛泽东选集》开始。最近读到了毛选第二卷,属于毛泽东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写于19xx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xx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别进行了解答和详细分析,这里我把内容大致梳理一下,以方便对这个篇文章有更好的把握。这篇文章从小标题上讲共分为二十二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讲述一方面内容,极具针对性。通篇又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毛泽东讲的就是:以上说的,都是说明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大体上说的“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以下,将转到研究“怎样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上。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第一块讲的是问题的提出,即抗日战争打了一年,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这是很多人存在的问题。如此问题就出来了,有些亡国论者跑出来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有些性急的人也会跑出来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须乎费大力气。毛泽东指出这些观点对不对呢?是不对的。那么是什么呢?是持久战!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文章第二块讲的便是为什么是持久战,即“问题的提出”。毛泽东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了其依据。从日本方面来说,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对日本也不利。从中国方面说,中国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的弱,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第三块是通过具体举例和论证驳斥了“亡国论”的观点。既然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但是还有许多人他们是爱国志士,却对时局怀抱甚深的忧虑。他们有两个问题,一是惧怕对日妥协,再一是怀疑政治不能进步。文章的第四部分就是针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的。第五块内容明确指出了“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那么什么是对的呢?毛泽东指出了是持久战,文章的第六块就重点解释了什么是持久战,紧接着第七块对持久战作了详细的说明,持久战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二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三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文章的第八部分讲的是犬牙交错的战争,分为抗日的内线和外线、有后方和无后方、包围和反包围以及大块和小块四部分。第九部分毛泽东揭示了目前战争的特点是无间断和接近永久和平的性质,同时也把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号召我们为永久和平而战。

…… …… 余下全文

篇三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读《论持久战》心得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彼时日本侵略者已经占领东北三省,经卢沟桥事变南下占领南京、徐州,由国民党著名将领李宗仁所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第五战区广大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次战役,共歼灭日军精锐部队二万余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论,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 全文主要有两个方面,按照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叙述历史背景和当前形势,接着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得到问题的根据,也就是论据,最后得出观点。第一方面主要通过当前形势的分析,否定了当时国人的两种观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毛泽东指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第二个方面中国的抗日战争必定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胜利。“卢沟桥事变⑴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样一种公式,在广大的人们中流行着。这个公式是对的,但有加以充实的必要。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

党派,从共 产 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帝国侵占阿比西尼亚。彼时国内持亡国论的人士声称“中国如果抗战,必会作阿比西尼亚”,意大利和日本同是世界上的强大帝国,武器装备远胜阿比西尼亚、中国,但是中国不同于阿比西尼亚,同样是弱国,中国确实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彼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均匀,日本仅占领上海等海岸大城市是控制不了中国的。中国人口四万万,兵多地多,日本兵少但武器先进、士兵训练有素,但它要灭亡中国必须要占领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这正是抗日战胜胜利的必然性之一。 但中国不会速胜,首先,中国要战胜日本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因此,我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持久战读书心得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 产 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全文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第一部分的开始就提出了几个问题,这也正是抗战一年后,中国人都在思考这些问题: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怎样争取最后胜利?”并否定两种错误的观点:“失败主义的亡国论”,“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然后根据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战争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的。

作为问题的根据,作者接下来详细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然后分别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又进一步讨论了“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首先分析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然后分析了战争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 内线和外线; 有后方和无后方; 包围和反包围;大块和小块;

接下来又分析了“为永久和平而战”和“能动性在战争中”。分析了战争和政治的关系,"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在“战争的目的”中作者指出"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然后又分析了“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治安1004 董标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 产 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xx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 产 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 …… 余下全文

篇六 :《论持久战》读后感

《论持久战》读后感

我在这段时间看了毛泽东在19xx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论持久战》,看了一些毛泽东主席的真知灼见。

《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文中明确指出“亡国论”、“速胜论”这些思想的错误性。毛泽东同志是站在一个超越了军事的角度来对军事行动进行表述。他的思想方向实现从政治层面着眼,再结合其特点运用哲学思想理论来进行认识,使我们能看得更加深远更加深刻。以下就知我对其中的一些片段的认知和理解。此外,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对于战争的趋势,科学预言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论持久战》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

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个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 产 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此外,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论持久战》读后感

所读书目: 《论持久战》节选

《论持久战》读后感

一九三八年,面对严峻的抗日形势,毛泽东通过分析当时的国情,无数次理论与实践结合,多次实地的实践提出了持久战,驳斥了不切实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表明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点明了抗日的正确方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鼓舞了人们的抗日信心与决心。

在分析抗日要通过持久作战方略问题根据部分,毛泽东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然后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 产 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

正确道路,得出了非常精辟的结论:打持久战.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 …… 余下全文

篇八 :论持久战读后感

《论持久战》读后感

演讲者:刘鹏

小组成员:刘鹏、唐九洲、姚志良、范弘仁、马兆涛、李相东

最近我拜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感触颇多,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日本皇军之间在武器装备上有很大差距,这就注定了抗日战争必须打持久战,但如何打持久战,怎样打持久战, “持久”到何年何月,这又是一个令人费解党的问题。当时的抗战形势充满了未知的迷雾,面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命运,天下熙熙,谁又能做出正确而科学的分析判断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我们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

徐州会战结束之际,毛泽东开始撰写酝酿已久,建立在科学判断和分析之上的时政论文——《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日本必亡,最后胜利的是中国”。他鲜明地批评了“亡国论”和“速战轮”。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 产 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方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方强于我方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是: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3.阐明的抗日战争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特别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这不仅体现出了毛泽东非凡的军事才能,更体现出了毛泽东能从事物发展的长远角度去看待问题。日本在工业上和军事实力上是大大超过中国的,但由于日本是小国,财力、军力、人力和物力资源有限,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而我们具备论文主场优势,拥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基础作后盾,所以打持久战最后胜利的一定是我们中国。这就是毛泽东所强调的“兵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