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后感-林徽因传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正如作者所说,不知道是谁说的这句话,也不用管是谁说的。多么希望这真的能成为对我们所爱的人的一种祝福。

众观林徽因的一生,才会发现她对人生的理解不仅是充满诗意,还有不可忽视的理性。出生在一个父亲是学者,母亲是大家闺秀的家庭,受其父较为自由的思想的影响,在知识上从来不会输给任何人,同时又追求自己的思想的开放,不拘于形式。也许只是了解在她与徐志摩破碎之前的状态来看,她确实是以骨子里充满了诗意的女人,但或许也是因为这一份诗意,也才让人感觉她是如此的浪漫,真的就像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般充满了想象,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稚嫩。

她与徐志摩在古色古香的北京相遇,后又在自由奔放,用志摩的话说康河是不属于谁的,只属于他自己的这样的剑桥再度相遇,并能互相欣赏自己的诗情,令人尤为印象深刻的是二人在康河的小船对诗的情景。那一晚,他掉进去了;那一夜,她也沉下去了,但是她却归回到了现实。虽然产生了伴随他们一生的爱情,但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康河。林徽因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徐志摩,决定寻找属于自己的世俗。她想要的是现实的安稳,而不止是灵魂上的契合与交融,她要的是生活。但那时的徐志摩却是个有妇之夫,这对于想要追求世俗的完美的林徽因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最后她选择了与梁思成朴实的生活爱情,而不是其梦想的思想灵魂的爱情。有人说她放弃了最好、最美的感情,就算徐志摩为她选择抛弃原来的妻子张幼仪,还是没能赢得林徽因的回转;有人说是她令志摩沉浸于康河不得出来,是她的骄傲把志摩伤得如此深,不惜抛弃妻子,最后只能把对她的感情寄托在另一个人陆小曼的身上;有人说志摩才是那个临于世俗之上的纯净之子,所以终身都成为了她的仰望。

还有一个默默为她守了一辈子的人------金岳霖。又是一个学者,又是一个走进梦中不想出来还为这份纯洁的爱情终身不娶,时时守候,只从远处观望,还可以接近,但是却永远没有热烈的表现。而她也就这样靠着他成为她的守护,成为她的另一倚靠,没有跨过知己的界线,是两个独自遥望的灵魂,一个人的相思。

…… …… 余下全文

篇二 :林徽因读后感

离开

——读《林徽因经典作品选——悼志摩》 当乌云离开了海边,当叶子离开了秋天,当所有的纪念也离开,以为存在的永远。当雨滴离开了蓝天,当飞机离开了地面,而美好还继续在那个瞬间。

——郭静《离开》 音响里放着《离开》,郭静清纯干净的声音回荡在我身边。在《离开》有些淡淡忧伤的旋律中,我读着林徽因深沉悲痛的《悼志摩》。这一刻,我突然觉得,用郭静这首刚发行的新歌来诠释上世纪20年代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是如此的恰到好处。 徐志摩离开了。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他搭乘的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坠毁,机上无一人生还。他就这样,没有理由,没有征兆的离开了。而他搭乘这架飞机,正是为了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

“十一月十九日我们的好朋友,许多人都爱戴的新诗人,徐志摩突兀的,不可信的,惨酷的,在飞机上遇险而死去。这消息在二十日的早上像一根针刺猛触到许多朋友的心上,顿时那一早的天墨一般的昏黑,哀怮的咽哽锁住每一个人的嗓子。”在闻知这个沉痛的消息后,林徽因写下了《悼志摩》。我的手指划过一行行文字,仿佛之中,我好像听到了林徽因浅浅的哽咽,好像看到了她强忍着悲痛写下这些文字的样子。她写着朋友们哀痛的样子,

她写着她初次遇见他的情景,她写着他曾经孩子气的性格,她写着他的爱好,她写着他的故事??这个中国一代才女,用手中的笔,用自己的方式,悼念着这个她曾经深爱的男人,徐志摩。

因为相爱所以离开。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相识,还是在一九二零年。当时的林徽因刚十六岁,她在英伦期间,结识了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为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倾倒。而这时,徐志摩已有家室。他不惜与发妻离婚,苦苦追求林徽因。林徽因深爱着他,但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离开,与徐志摩不辞而别。这段感情就这样陨灭了。

他们互相深爱,而最终选择离开。而后,他们各自拥有了下一个爱人。有人评论林徽因说:“这样的一个女子,一开始就标明心意,不做别人眼里的传奇,要踏踏实实的过一生。”而我却觉得,面对如此炽热的感情之火,能够做到控制自如,能够理智的选择离开,又何尝不是传奇呢?

…… …… 余下全文

篇三 :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林徽因诗词,意境异常优美。喜欢她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喜欢她的“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喜欢她的“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读《林徽因传》的初衷并不是很明确,只是想打发一下闲时而已,没想到这一读,便迷上了这个30年代的大才女。她的感情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她的诚恳,真实,率性,让这个女子变得那么的刚烈又温情。

这本书我读了一个多星期。也许时间长些,但是阅读的过程却使我无比沉醉其中。人物临摹似的描写,景物身临其境般的描述,充满作者灵犀、生动的叙述独白,字里行间时而浪漫,时而悲感,时而激愤,时而灵动,还有充满学术性的记载和专业知识性的词汇,更多的是对林徽因这样一个让人千古留恋的一代才女,伟大的母亲的一种怜惜,让人为她对艺术,对文学,对建筑学的奉献精神和那种痴狂而敬重。虽然这两个星期每天只读很短的一段,但是这个过程仿佛让我身临其中,体会并感受着他们感受的一点一寸??

林徽因,白莲一样的女子,纯净而美好。不仅在诗词文学上大显身手,更在建筑学领域舞弄风骚,卓有成就。而正是这个浑身充满诗意与才气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她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她是苍穹中一颗低调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只看林徽因的诗,我们知道她是温柔的,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她

应该是身居豪宅,不问世事的大家闺秀,然而进一步了解她之后,我们会发现,她虽然有着诗意的人生,她却不喜欢一个人的独处,煮一壶香茗,约3、5个好友,一起夜下话谈,谈人生谈理想谈事业谈诗词歌赋或许才投她意,但是对事业极度热忱的她却很少有这样的时间,只有在香山养病的那4年,才可以这么惬意的生活,但是病情稍微有些好转,她就立即投入到自己喜爱的建筑事业中去,喜欢一个人,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喜欢,就像她喜欢古建筑一样,没有其他的原因,无关风月,只是喜欢,故以她的才华,完全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一番作为,创造一番辉煌!

…… …… 余下全文

篇四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读后感

你是人间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聘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圆月??”

这是一首多美的诗,我思。又有哪个如此伟大的人儿写下,字里行间含情脉脉的诗句,我为之臣服。细雨点洒在花前,你形象描在心间。

这是一个委婉柔情的江南城市,烟雨蒙蒙,湖水荡漾,岸边垂柳愈发亮绿,在风情万种的城市里淡淡梳妆。在一百多年前的这里,曾诞下一个娇小的女婴,她继承了杭州城的清新朴素,柔美大方,她的名字也是这么美——林徽因。

之前阅书太少,从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女子。只在一次偶然,读完了她的一生。放下书后,我陷入无限长的思量,感触万千,虽没见过她的模样,但一个端庄贤淑的形象跃然心上。这究竟是一个怎样奇特又富有魅力的女子啊!

林徽因美丽、柔情,才让许多人一见倾心。她被徐志摩怀想了一生;她被梁思成宠爱了一生;她被学界泰斗金岳霖守护了一生,甘愿为她,终生不娶;她更是被世间爱慕了一生。林徽因似一朵白色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轻轻摇曳在花池中央。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她所作,令人羡慕又不禁叹服!林徽因是个理性的人,她不会被感性冲昏了大脑。她知道,玫瑰和面包,她应选后者。玫瑰虽然浪漫,却也只是风花雪月,而只有面包才可以一直长久。林徽因毅然与徐志摩结束,去寻找她的“面包”。林徽因的果断、理智何尝不让我叹服! 林徽因在建筑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可磨灭的。由于受伦敦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她学业归来,与梁思成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在林徽因的建筑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祖国古建筑的精湛、辉煌。林徽因为建筑做出的贡献受到了人们的肯定。有时,为了搜集资料,常常工作到深夜。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林徽因参与过国徽设计,改造过传统景泰蓝,参加过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林徽因的无私奉献、敬业何尝不让我叹服!

…… …… 余下全文

篇五 :《林徽因传》读后感

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 花了两天的时间将《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通读了一遍。我一直觉得这是本极好的书。于我而言这本传记是一本绝美的哲理性散文。文笔如此美妙只是一直不解喜欢读诗书的女子为什么总是多愁善感呢。一直想将许多美文背诵下来,只可惜自己十分忙碌,没有那个时间。而现在我又遇到一本自己甚是喜爱的书,再也不敢奢望将其背诵下来,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诵读。

其实林徽因也仅仅是一个平凡的女子而已。只是,时势造英雄,恰恰在那样一个年代,她恰恰有着那样的背景与对诗文的喜爱。哪个男儿不喜欢才女,更何况是像林徽因这样的才女。。许多人也想做像林徽因那样的女子,袭一身素装,青梅煮茗,读一本小书,看庭前花开花落。恐怕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些都只能是一种奢求吧,内心的安静无关乎身处的环境无关乎周围的一切。许多人在潜移默化的时光里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

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我一直觉得身体只是个装饰,灵魂才是自己的,死后也不必受别人安排。”落入红尘的饮食男女

终究是逃脱不了为这副躯壳奔走的宿命。现在突然很能理解林黛玉,她深爱着贾宝玉,无关乎名利,无关乎财富,只为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为的是自己的心,因此,她从来不会逼迫宝玉为仕途而奔波。想想,在如今,这样的女子又能有几个呢。

这个世间有太多的变数,有谁还能记得自己的初衷呢。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生活的轨迹与既定的方向有太大的出入已实属不易了。

仔细回想,人生真的奇妙,好像一切未知,又似乎冥冥之中在我们诞生之前就有了既定的轨迹。我们来到世间,只是将那些已被安排好的故事一一演绎一番,完成使命而已。若是这样,紧走慢走,前程只有许多路,我们又何必如此辛苦自己呢。只是回忆过去的往事又如梦一般。现在却又恍如隔世,而这一路走来,冷暖自知。我是如此喜欢古典文化,多么希望他能发扬光大。可是作为一名医学院的理科生,只能苦笑,恐怕我写下的这些文字都词不达意,贻笑大方了,更别说自己小小的愿望了。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林徽因文集有感

——读林徽因文集有感

喜欢林徽因的作品,更多的是因为喜欢林徽因其人,带着欣赏一代才女的情怀来欣赏她的作品,品味的不仅是人间四月天的清新婉丽,更有那一树一树花开的诗意人生。

读林徽因的诗,感觉到的是轻盈、空灵、智慧、优雅,诗人眼见的景、身经的情全部转化成思想的跳动,如行云流水、风清月白;有人说林徽因是天上飘动的一朵白云,飘动着、俯视着大地及大地上的风景和人情。

读她的诗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就是一朵云,一朵纯洁无暇、变幻不息的白云;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她写到“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里早天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撒在花前……”在《灵感》中她写到“此刻像风在摇动着我/告诉日子重叠盘盘的山窝/清泉潺潺流动转狂放的河/孤僻林里闲开着鲜妍花/细香常伴着圆月静天里挂…直到灵魂舒展成条银河,长长流在天上一千首歌…”如果不是天上的云,怎能把天上的景、人间的情描述的如此轻盈漫动! 其实我更喜欢的是林徽因的散文,她的每一个句子都透彻着美,即便是描写最平凡不过甚至于我们看起来丑陋粗鄙的东西。如《蛛丝和梅花》中,她描写的蛛丝“真真地就是那么两根蛛丝,由门框边轻轻地牵到一支梅花上。就是那么两根细丝,迎着太阳光发亮…再多了,那还像样么”她写梅花:“拿梅花来说吧,一串串丹红的结蕊缀在秀劲的傲骨上,最可爱,最可赏,等半绽将开地错落在老枝上,你便会心跳!梅花最怕开;开了便没话说。索性残了,沁香拂散同夜里炉火都能成了一种温存的凄清。”这哪是散文,这分明就是诗。

她的散文又通透着艺术性、思想性,将人生的大美、大爱、大智慧都融入了她的文章中,如《一片阳光》中写道:“所谓人类文化?这人类文化到底又靠些什么?我们怀疑或许就是人身上那一撮精神同机体的感觉,生理心理所共起的情感,所激发出的一串行为,所聚敛的一点智慧—那么一点点人之所以为人的表现”

…… …… 余下全文

篇七 :林徽因传读后感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林徽因,她是诗人、建筑学家、三位才子的恋人、纯洁冷静又不失姿色的人。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白落梅的笔下渐渐向我们展示……

林徽因,19xx年出生在杭州,他的父亲林长民是一位爱国学者。她在八岁的时候,全家由杭州移居上海;在十岁的时候又移居北京。19xx年春天,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赴英国讲学,而十六岁的林徽因随其父去伦敦读书。也正是这一次远行让林徽因从此走上了新的人生历程,也意味着她行将彻底地告别青涩的少女时代。同年九月,年轻才子徐志摩从美国到英国,他为了认识狄更生先生所以拜访了林长民,不久便和林长民成为挚友,更结识了让徐志摩爱慕一生的林徽因。 缘分真的好奇妙,并非是中了缘分这两个字的蛊,所以才这样不厌其烦地谈论与诉说。只是每当提及感情,总是会与缘分纠缠不清。

有缘千里来相会,携手红尘;无缘对面手难牵,咫尺陌路。林徽因与徐志摩既是有缘又是无缘。林徽因与徐志摩相恋但因为林徽因的极度冷静让他们无法共渡红尘。因为徐志摩已经是已婚之人了。

当他们在热恋时,林徽因突然选择转身离去,虽泪流满面却不愿继续。后来,林徽因与梁启超之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共渡红尘。如果说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情似一把火,那么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恋却好似微风拂面,清冷的湖水,虽不轰轰烈烈却最终厮守一生。而她与徐志摩成为了至交好友,徐志摩却在一次奔赴林徽因讲座途中坠机身亡。林徽因这时才发现徐志摩成为了她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最后的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走南访北,探索各地的古建筑,并收录成册,两人都成为了著名的建筑学家。19xx年,林徽因平静的走完了这不平静的一生,享年51岁。

书中,林徽因的极度冷静令我印象深刻。她能认识到自己与徐志摩之间的种种不合,并懂得放弃。她更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人,随会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她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和梁思成一起研究建筑结构,并编撰着建筑书籍。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能够好好工作也是十分不易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

小教2班 马梦颖 03110221

林徽因,一个旷世美丽的女子,一个才华绝代的女子,一个创造了沙龙又走出沙龙的女子,最初,是带着对这一代奇女子的好奇去看的,想感受他与梁思成的爱情,但是越到后来,其实是被林徽因的个人魅力所吸引,那自由的思想,那单纯的心灵,那活泼的性格,那细心呵护家庭同时又不忘对工作的极度负责??

林徽因出生在一个官员家庭,其父林长民在政治中也算个风云人物,但是在家,徽因的父亲对徽因的母亲却是极其冷漠,还没怎么懂事的小徽因,这些都看在眼里,所以,一直到大,她都认为,没有感情的婚姻对双方都是极大的伤害,这一直都影响着她的价值观,特别是后来徐志摩因追求她而抛弃原有的家庭,而她与任公的儿子梁思成结婚后,也精心呵护着家庭,因为她懂得,她体会过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而在徽因人生的一重大转折在父亲带她出国,去了英国,她在哪里看到了不同于中国的许多建筑,接触到了外面的自由民主气息,她同时被外国的文化所深深吸引,也因为这些,徽因确定了以后人生的方向——学习建筑,而也在这个时候,她遇见了徐志摩,徐志摩在英国这段期间深深爱上了林徽因,并展开大胆的追求,同时还不顾周围人给予的压力,抛弃了自己原有的家庭,而这段历史也被徐志摩写进了志摩日记当中,而这本日记现已找不到,这段徐志摩内心的独白我们无从得知了,我们知道,徐志摩一生其实都爱着林徽因,虽然后来他还娶了陆小曼为妻,而其实徽因对徐志摩也不是没有感情的,只是不同于徐志摩而已。

说到林徽因,我们都会把她与许多人困在一起讲,如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而最多的也许就是林徽因与梁思成了,在我个人看来,她俩不仅仅是夫妻,更是工作学习伙伴。她们俩曾一起去外国留学四年,而在这四年当中,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建筑学方面的知识,想将建筑学带到中国,让更多的人认识学习它。回国后,因为建筑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根本没有合适的教材,而他们又不愿照搬欧美的教科书,所以初为人师的他们工作的十分辛苦因为徽因是南方人,所以他们经常要在中的南北之间来回奔波。在一起留学的时候,是他们俩相互陪伴,互相激励着对方,从而俩人都已高分获得学位,现在在一起工作,他们经常奔波熬夜,对学生极度的负责,对在中国才兴起的在建筑学也是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