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革命故事读后感

让我感动的革命故事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国之所以越来越强大,是因为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西打到东,从南打到北,打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的碉堡;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坚守的城池;解放了一个又一个人民的土地??从这看来,毛主席和共 产 党对我们的恩情永远不能忘。

做任何一件事都有故事,更何况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这件事做了28年!这件事是——解放全中国!在这28年内,发生了许多感人的革命小故事。

从小我就爱听爷爷讲革命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最让我感动的是抗日小英雄海娃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

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最终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子弹打中多疼啊!而海娃强忍着疼痛,硬是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由的敬佩起海娃来。我今年也刚好12岁,与海娃比起来,我是多么幸福呀!好吃的都吃腻了,好穿的都不知道穿啥了,好玩的游戏多的数不清??,可是我却没有他热爱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没有他机智勇敢、不畏顽敌的勇气,没有他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坚定信念??

…… …… 余下全文

篇二 :《革命书籍读后感》

不灭的精神,不败的灵魂,不朽的篇章

血色染红了天际的一角,那些曾经的故事筑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屹立在中华大地——是谁在夜幕中探索前进;是谁吹响了胜利的号角;是谁掀开了第二日的黎明;是谁将荆棘小路拓成了幸福大道——我站在幸福的拐角,聆听岁月碾过的历史声响。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多少扣人心弦的 场景,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

我动容了——“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在这一声威严沉重的宣誓下,浩瀚的宇宙也变得渺小。许云峰拖着锈蚀的铁镣,蹒跚地移动着脚步,径直走向石阶。在一步步地逼近死亡时,他仍旧神态自若。面对鬼门关,一点都不畏惧。谁说生命才是生存的意义,谁说生命是至高不可亵渎的神物,谁说生命可以凌驾于任何利益之上——在革命的信念前,它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在人民利益前,它却是那么的不足挂齿。刀枪永远动摇不了革命的信念,反而更坚定革命的步伐。

我钦服了——“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是竹的,共 产 党的意志是钢铁”——江姐面对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锥心的逼供,仍保持凛然的神情。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 产 党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但一切都是徒然的——直到枪弹穿透她心房的那一刻,她仍保持沉默,未透出半点风声——敌人尽管可以进行残酷的肉体摧残,但在革命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筑成的钢铁面前,却变得一筹莫展。 我悍然——时钟顽强地控制着神经末梢,他抗拒着不肯先入下世。成岗和不断从他控制下滑走的知觉斗争着——纵使吗啡或古柯碱等药物能够充分地折磨几乎足以摧毁任何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他却是凭借着超

乎常人的意志力,清醒了过来,并未落入敌人所设的圈套,使美蒋特务的鬼

计最终落破。

许云峰的英勇斗敌,从忠不二;江姐的坚贞不屈;成岗的沉着勇猛,临危不惧,无不牵动着我的心。面对众共 产 党的豪言壮举,看着成群英雄人物为新一代的生活而浴血奋斗,感受着他们那顽强精神和不屈的气节,我深深地折服了——是什么鼓励着他们面对着凶残的敌人仍保持着一副泰然勇敢的神情;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忍受着遍体鳞伤,挺过了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是什么教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作为革命的资本,用自己的鲜血作为通往成功的基垫。

…… …… 余下全文

篇三 :革命英雄的故事读后感

《革命英雄的故事》读后感

国庆长假到了,爱看书的我立刻去借了一本书。看了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想。你想知道我看的是什么书吗? 这本书是《革命英雄的故事》 。

这本书中,有几个最令我感动的故事。第一个就是面对敌人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刘胡兰: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二日,刘胡兰根据组织的安排,准备转移到山上,可就在这时,敌人包围了村庄,刘胡兰出不去了,她奶奶想了个办法,让刘胡兰躲到金婶家。可是还是被敌人发现了,刘胡兰被抓了。当死神向她逼近时,她没有害怕,从容不迫地向铡刀走去……刘胡兰真伟大,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年仅十五岁就壮烈牺牲,对死毫不畏惧。我们今天这美好幸福生活,多亏了像刘胡兰这样的英雄,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脯之歌。

第二个是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他小时候胆子很大,做了一个土炸弹吓地主他们。长大后,董存瑞当上了儿童团团长,让八路军多打了几次胜仗,到了能入党的年龄,便入党参加革命。有一次,董存瑞他们要烽暗堡。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去炸暗堡。到了那里,他发现没有安放炸药的地方。想了想,董存瑞手拿炸药包,自已当火药支架…….他用生命和鲜血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这些战士们为了我们的新中国解放,牺牲了生命。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对不起自已,家长,老师和那些为国捐向躯的烈士们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革命烈士读后感

读革命烈士的故事有感

含着脉脉的深情,我读完了《革命烈士的故事》这本感人肺腑的书,我闭上眼睛,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在抗日战争年代,我国不断涌现出了无数仁人志士。像“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身经百战敌胆寒”的张云逸,“劫法场抢出来的将军”刘志坚,出奇制胜的“旋风”司令韩先楚等。

他们的故事令我感动,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不惜在敌人的狱中忍受各种酷刑而严守党的机密,不惜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甚至不惜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就是用这些才换来的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他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抱着一腔热血染山河的崇高信念,以血肉之躯铸起了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

是啊,没有革命先辈同敌人不屈不挠的战斗,哪有我们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我们这一代人繁荣昌盛的生活?哪有我们这一代人的欢声笑语?但有些同学对自己的生活还是不满足,他们认为自己在家,就是王子,就是公主。

在革命烈士的心中,党的事业,革命的理想是神圣而至高无上的。他们能舍弃一切,但不能舍弃党,不能舍弃革命事业。

那些岁月尽管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这个时代依然需要这些英雄的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多读读革命烈士的故事,感受一下,当时的生活,是多么地艰苦,而解放军叔叔是多么的勇敢、坚强,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品质,还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

…… …… 余下全文

篇五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原著出版于1856年,135年后才有汉译本,作者托克维尔,其成名作是1835年问世的《论美国的民主》,次年他就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仅36岁。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作者提出的五个现象具有启发意义,值得思考。

一、革命往往是在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 托克维尔在书中说到:“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1

我们即将出台的有些管理制度就有可能遇到以上矛盾,比如供电公司领导干部职级调整,照理说,这对供电公司全体领导干部都是一项利好政策,但却激起了供电公司领导干部的普遍非议,我认为这其中存在沟通上的问题,在任何一件事情改革之前,要让被改革的人明白为什么要改革,明白改革不能一步到位,改革会让大家变得越来越好……,只有赢得了被改革的人的支持,改革的效果才会更好。

二、经济繁荣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在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托克维尔观察到: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

在革命爆发前的20年里,政府一方面积极鼓励民众发家致富,另一方面则发起各种新兴事业,成为国内市场最大的消费者,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贸易关系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结果民众收获了更大的失望,因为政府残留了太多专制时代的毛病,民众“用自己的资本去买政府的公债,他们绝不能指望在固定时期获得利息多”;民众“为政府建造军舰,维修道路,为政府的士兵提供衣物,他们垫出的钱没有偿还的担保,也没有偿还期限,他们不得不算计与大臣签订的合同运气如何,就像搞冒险贷款一样”;……

…… …… 余下全文

篇六 :静悄悄地革命读后感

在静悄悄的阅读中成长

——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起初拿起《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一看作者是日本人,心里有些抵触,认为不同的国家,教育体制不同,出现的教育问题怎么可能是相同的呢。但是当静下心来读这本书的时候,虽然有些词有些晦涩难懂,但是总有一些内容不时地触动我的心灵,引发自己对当下教学中的问题的一些思考。

为学生的“主体性”这一问题而纠结

书中有一篇关于“主体性神话”的内容,在书中佐藤学先生是这样说的“教学是有?学生?、?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中。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以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他所说的这些现象,就是正发生在我教学中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上,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让学生来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甚至为了迎合模式教学,生硬的将学生自主活动的环节一再放大。“学习只有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

由此我开始纠结,那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后来转念一想,我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该如何正确的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接下来的读书中,我慢慢的搜索着答案。

首先,自己要做一个会倾听的老师。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 ”。书中用一大段内容在讲学生的倾听。我也是曾经惧怕课上冷场,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中,学生发言积极的老师。但是读过这部分内容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难道只有发言的学生才是在认真学习的学生吗?那些默默无声的同学就没有自己的观点吗?这让我想到我们平常开教职工大会的情况,有时候台上主持人抛出一个问题,总有一些发言积极的老师来抢话筒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不发言的那些老师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吗?肯定有,甚至他们的想法比那些发言的老师更精彩,他们只是不想表达出来而已。我们的课堂中也是有这些无声的语言的,但是我们却总是关注不到。只要能够调动起大部分学生动脑思考,乐于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无声又怎样呢?所以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学生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多么重要。我们应该努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读后感

辩证角度看社会

——读《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有感

辩证角度看社会

辩证角度看社会

——读《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有感

1853年的一天,马克思同志有感于当时中国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境地,写下了这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原文从资本和要素流动的角度写下了中欧双方革命的政治和经济原因,从原因和过程来看,马克思同志确实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 “中国在一八四〇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以及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又加上了新税捐。”《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是英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无耻勒索。身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迫的中国人民举起义旗进行了猛烈的反抗斗争。这些事例的列举是对中国战争的原因的理解,当然,作为略知中国历史的我也认为这是一段极为屈辱的历史。

而从欧洲的角度,“茶叶这样一种必需品涨价和中国这样一个重要市场缩小的时候,将正好是西欧发生歉收因而肉类、谷物及其它一切农产品涨价的时候。这样,工厂主们的市场就要缩小,因为生活必需品每涨一次价,国内和国外对工业品的需求量都要相应地减少。”这些都影响到欧洲社会,“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

辩证角度看社会

危机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即这次农民革命沉重的打击了西方列强,加深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了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革命。这是马克思对欧洲革命的理解,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革命的深层次原因无外乎都是资本。

反观本文中对欧洲革命的预言,“英国工厂空前扩充,而官方政党都已完全衰朽瓦解;法国的全部国家机器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从事诈骗活动和证券交易的商行;奥地利则处于破产前夕;到处都积怨累累,行将引起人民的报复;反动的列强本身利益互相冲突;俄国再一次向全世界显示出它的侵略野心——在这样的时候,上述危机所必将造成的政治后果是无庸赘述的”。当时的人们可能难以理解为何马克思同志会做出这样的理解,可如今再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英国、俄罗斯都已经如马克思同志所说,走到了变革的那一步。1848年的革命,在一段短暂的成功之后,最终走向失败。俄国十月革命,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印证了马克思同志对现实的辩证思考和深入理解。

…… …… 余下全文

篇八 :《红色革命书》读后感

红色革命书——《红岩》读后感

07城市规划(1)班 周建威

小说《红岩》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一块壮丽的瑰宝,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恶魔般的国民党军统,就在革命胜利前夕,残酷地杀害了饱受酷刑的革命志士。它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 产 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 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乞求“自由”;严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 产 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这首出自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中的《我的“自白书”》一诗,是年轻的共 产 党员、革命烈士陈然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在狱中留下的著名诗篇。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