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美国房东读后感

《美国房东》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美国房东》,令我感慨万分。文中讲的是一位青年在美国读书,他住在一位很有钱的人家,按理说,这个房东肯定会过着富裕、奢华无度的生活。然而美国房东过的却很俭朴,有一次房东的儿子吃面条时只剩下几根面,按理说房东会把它倒掉,可房东却把剩下的面条吃得一干二净,连汤汁也没留下。作者十分不解,当问起原因时,房东严肃地回答:“在美国,每个人包括百万富翁都会这么做,浪费是没文化的人才会做的事,世界上还有多少人过着饥饿痛苦的生活。”

身为第一强国的美国都这么节约粮食,那并不富裕的中国为什么不节约粮食呢?中国古代节约粮食的名言数不胜数,但现在的人记得么?随着时间的消逝,过着富裕的生活,节约在中国成了奢望,各种快餐店、饭店、肯德基等成了人们吃饭的场所,还没吃完的食物被人像废品一样丢掉。可他们殊不知在中国的另一方,山区的人,贫苦的人正在忍受饥饿的痛苦,人们吃饭的场所对他们那么陌生,甚至不知道,和美国比起来中国还是并不富裕。

说中国永远比不上美国,并不是嘲笑,更不是打击,而是事实,中国如果在这样奢侈、浪费地过上几百年,到时候,中国资源耗尽了,可美国一定依然强大,因为我们没有美国节约,,到时候中国人对美好的生活只能告别。

中国人,你还敢浪费吗?

…… …… 余下全文

篇二 :勤俭,富裕的源泉-《美国房东》读后感

勤俭,富裕的源泉

——读《美国房东》有感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看了《美国房东》,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故事讲述了作者那时到美国的一所高中就读,并在一犹太人家住。这家的男女主人收入都很高,可过起日子来却很俭朴。让作者出乎意料的事就是男主人把儿子吃剩的几根面条和两片生菜叶吃了,最后竟然还用面包把剩的汤一点一点蘸着吃完。

像美国这样富裕的国家,这位房东居然还这么勤俭,是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流浪街头忍受饥饿的痛苦,是因为浪费在美国人眼里是没文化的标志。勤,男主人能做的事情从不雇人。和男主人对比,我很惭愧,只有一个字能形容我——懒,我每天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随手关灯,我不关;随手冲马桶,我不冲;随手关窗,我不关······这些力所能及的事,却都要爸爸妈妈代劳。俭,男主人十分节俭,就连儿子吃剩的几根面条也要替他吃完。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吃饭的时候,有时嫌饭菜不够可口,没吃上几口,就不吃了,浪费了很多饭菜。说到这里,我不禁羞愧万分,脸不由自主地红了起来。 美国房东这种勤俭节约的品质,让我颇受启发。勤俭,会让人变得更富有;勤俭,会让国家变得更富强!

瓦市小学六(5)班

刘昊名

…… …… 余下全文

篇三 :美国中国读后感

了解让我们更好的相处

——读《美国与中国》有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

该书作者费正清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曾在中国的燕京大学任过教,做过美国驻中国的外交官,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和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教授致力于中国问题的研究长达50年,他的著作大多数是论述中国问题的,而《美国与中国》则是其中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本书不同于其他史学专著的严肃风格,,作者用清新、生动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中美关系的过去和现状,让我从中也学习、了解到了许多。

正如心理学上所说“不了解就会产生偏见与歧视“。那么彼此之间更多的了解才会让彼此更好的相处。近年来,中美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外交上较为关心的话题,中美之间有着合作,也有着分歧与冲突,但我们明白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彼此之间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互利共赢才能维护世界局势稳定,为各国人民提供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一、更好了解中国历史,全面看待中国发展

在本书中,作者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全面的为我们讲述了中国的历史及其发展情况。

我们对于中国历史了解大多仅来自于中学及现在大学里一些相关课程与书本上来的。关于中国与外国的了解本身也是片面的。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不得不说就算在思想自由的今天,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 产 党或多或少对于当年的历史还是会有所隐藏的。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本身也会对自己祖先的过往,对本民族的历史有着美化的倾向。

而本书中,费正清教授则以一位美国人,一位较为客观的身份来为我们讲述他眼中的中国历史及中国发展是怎样的。

该书一开始就从中国的景观入手,分析中国这样的地形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思想产生的影响。作者把中国南北对比描述得一清二楚,更是把中国的农业

与美国相比较,阐明了中国南北方分别克服盐碱与缺肥养活了如此庞大的一群人民的不易。中国自然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精耕细作,而它对人的意义可以从依赖水稻的经济生活和思想方面看得最为明显。美国某经济学家曾认为,水稻田的插秧是世界上体力的最大花费,强劲的体力多于良田。中国农民他们缺少土地和资本去进行机械化的或者大规模方式的耕作,这就直接性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脆弱性。在思想方面,自然经济的自然惯性使得人们树立起自身关于人的价值的标准。中国人注重劳动,劳动光荣是中国人几千年坚定的价值取向。

…… …… 余下全文

篇四 :《美国人心目中的好老师》读后感

在羡慕中找到学习和向上的动力

——《美国人心中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程涛

翻完《美国人心中最好的老师》一书,颇有些感触。

首先,有感于中美教师之间的差异。美国对教师的要求不仅包括师德和教学成绩,还包括对学生、同事、学校、社区、社团的服务。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教师除了要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还要成为公民的模范——通过对学生、同事、学校、社区、社团的服务,引领学生成为为他人和整个社会服务的良好公民。因此,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成为备受美国人尊敬的三大职业之一。可见在美国做一个优秀教师并不容易。、

再则,这些最好老师的事迹中,反复提及“创新”的这一优秀品质。在许多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中,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实则,创造性是“创”与“造”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特性或能力。因此,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所以有位美国教授总是爱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三则,书中的“优秀教师之所以伟大,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使学生的考试分数令人瞩目——尽管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而是因为他们用火热的心温暖了每一个孩子的心,尤其是那些处于学业不利状况和受到家庭问题困扰的孩子,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老师是一视同仁的。”他们在教学上,创造的奇迹都源于对学生的“爱”。

有爱才有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一件最需要认真和执著的工作,是一项极需要耐心和韧性的事业。有爱才有智慧:教师要善于在智慧的教育天地里,用自己满腔的师爱推动孩子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有爱才有恒心:“教育需要恒心”。日常教育工作中的恒心,常常驱使着我们不计报酬地做、不计时间地做、不计得失地做,利用一切的空闲时间去设计和研究班里的教育活动,抓住一切机会去了解学生、激励学生。有爱才有宽容:心中有爱,就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会从平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就会宽容学生身上的小错误,就会特别关注那些学困生,就会放慢脚步、耐下性子等待那些慢的学生。有爱才能坚守:有爱才有信心??

…… …… 余下全文

篇五 :美国人的历史的读后感

底层的力量

——读《美国人的历史》有感

“政府当局‘每每看来它似乎已经取得成功,它认为人民已经被诱惑或被征服之时,民众却每每又骚动起来反抗了。’” 这是写在《美国人的历史》一书封底的一句话,说出这句话的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霍华德·津恩(Howard Zinn)。同时,在封底,译者认为“津恩先生这部历史著作,一改传统的历史著作,向我们描述了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反抗史。”

《美国人民的历史》是一部反主流的美国史著作。作者霍华德·津恩是波士顿大学资深教授,他一改传统的历史记述,充满敬意地向我们描述了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反抗史。《美国人民的历史》运用大量的、触目惊心的、鲜为人知的史料,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历史的另一面,从而帮助我们全面地看待历史,看待现实。霍华德·津恩是美国左翼历史学家,政治学者,社会评论家,剧作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美国民权、反战活动中相当活跃他的著作颇丰。代表作为《美国人民的历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试图从美国下层人民、弱势群体的视角和社会活动挖掘“另类”史料,考察美国的历史和传统。这本书一改从前我们所接触的那些关于美国历史的著作,它从普通人而非政治和经济精英的视角来讲述历史,其主角不是征服者、统治者、政客和资本家,而是印第安人、黑奴、劳工、妇女以及逃犯、示威者、骚乱者、拒服兵役者,讲述的是那些反对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的勇士的历史,是那些为争取劳工权利而领导罢工斗争的工人领袖的历史,是那些反对战争和军国主义的社会主义者及其他人士的历史。虽然书中的某些观点会显得过于偏激,如津恩先生在书中说:“所谓‘美利坚合众国’,从来就不是一个代表着全体人民一致利益的共同体,而是统治阶级掌握的政府通过政治、文化手段,把人民笼络起来的一张大网。”??等等的观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从一个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角度重新塑造了美国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让我知道那个叫美利坚合众国的陌生又神秘的国度一路走来,并不是我从前认为的那么的正义,在那个地方同样存在着压迫,抗争,痛苦,血与泪。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对“美国”这个地方有了更多的认识,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的具体鲜明,更加的有血有肉。

…… …… 余下全文

篇六 :《美国与中国》读后感

《美国与中国》读后感 费正清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美官,后来著书立说,了美学者,曾在中研究中的燕京大学任过教,做过美驻中的外问题的泰斗。据说现在美

与中的几乎所有的研究中》,对中美两的问题的专家,都是他的学生。近拜读费教授名著《美

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为书中一些精彩的描述和论断所叹服。

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这本书,翻看几页之后,就会发现它不同于其他史学专著的严肃风格。作者用清新、生动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中美关系的过去和现状。

该书一开始就从中国的景观入手,分析中国这样的地形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思想产生的影响。作者把中国南北对比描述得一清二楚,更是把中国的农业与美国相比较,阐明了中国南北方分别克服盐碱与缺肥养活了如此庞大的一群人民的不易。并通过分析得出,中国能始终维持一个政治统一体发展到现在,是因为维系整个中国在一起的生活方式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在举例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西方人不同的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那就是中国画的注重点和西方的明显不同。中国自古强调“天人合一”,“听天由命”, 所以在中国画里多是山山水水,而人基本上是渺小的陪衬。相反在西方的画里,会重点突出人的重要性,而自然风景往往是模糊的背景。

说到中国肯定不会不提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之大。作者认为儒家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虽有很大差异,但是也有有类似之处。这主要体现在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儒家主张忍耐、和平以及妥

协的美德,主张中庸之道,主张守旧和知足,主张尊崇祖先、老人和饱学之士,主张一种温和的人本主义。中国统治阶级坚持的儒家原则就是孔孟治国之道,它们根深蒂固,直到近代才触动它的根本。 对于内战的那段历史我们的教科书并没有过多的描述,而《美国与中国》这本书却给我了很多不一样的材料和观点,大大地扩展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视野。

作者认为,19世纪和20世纪的技术进步和其他种种进步的萌芽地和发明者都在西方,西方能从自身文明内部实现现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的文化传统迥异,非借鉴外界来实现现代化不可。我觉得这有点夸大了西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作用。不过,书中处处可以见到作者做的中国与西方的比较,从一个方面来说体现了西方中心观,但也正是通过比较突出了中国的特点,并且重视了从中国内部寻找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 …… 余下全文

篇七 :美国政治基础读后感

《美国政治基础》 加里·沃塞曼

读后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尽可能清楚的讲述读《美国政治基础》后,我所感受到的东西。

(一)对政治的认识

不得不承认,开篇很吸引人。看到《美国政治基础》这个名字,觉得是磕碎牙才能啃完的硬面包,但是“第一堂政治课”却让我很吃惊,不单单是生动有趣那么简单,吃惊的是它的一种诠释方式。

老觉得政治只是一部分人热衷的事务,它从来都是与权力、统治、管理等上层建筑联系紧密,属于精英们争相角逐而人民坐观其成的范畴。“这位教师运用他的权威,说服并威胁学生让他马上离开教室”,这就是政治,人人与之有关。

与政治形影不离的是权力,即支配他人按照你的意愿去行事的能力。有命令方必然就有去执行的一方,也就是被支配、被威胁、被强迫、被改变的一方。于是,“不要被驱使”的念头督促着各界人士努力的向金字塔尖爬,你挤我、我推你,政治便愈演愈烈。

关于美国政治的自由,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言论自由。“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美国的发展历程中似乎从来没有间断。无论你是在对跟你一样的普通民这样说话,还是你是在对当权者说话,必须得有一定的权力来保障其他民众自由说话的权利,而在民主制度下,这样“每个人自由说话的权利”才能够得以保全。

再说说政治基础的约束。新闻参与、监督政治权力的产生,同时自身也受到政治权力的束缚。文中说到:“也许新闻媒介所发挥的最重要作用是安排议程:把全国性的重要事件排列好——什么事必须认真对待的,什么是可以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什么事可以根本不用管的。”大众传播学中对议程设置的比喻是“探照灯而非镜子”,正式由于这样的媒介特征,干涉新闻媒介,是媒介传达对自身有利的信息而过滤掉那些可能造成损失或伤害的信息,便成了当权者或各利益集团塑造自身完美形象与打击政治敌手的重要武器。这样的想法必然导致了钱权势力对公众议程的“横插一脚”,政治局势也在此间瞬息万变。

…… …… 余下全文

篇八 :美国式的家庭教育读后感

《美国式的家庭教育在》这本书。书中的许多观点和想法再次引起了我的共鸣。是呀,我们天天在说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呢?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没有一个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成人能获诺贝尔奖;而美国却相反,美国的中学生没有听说过获得过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美国的成年人却获得了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科学奖。

为什么中美两国的中学生和成年人之间存在如此戏剧性的巨大反差呢?

中美两国的教育的有没有差距?差距在哪里?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起跑领先,终点却落后了呢?

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书中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从作者儿子矿矿在美国学画的经历,联想自己儿子的8年学画历程,从中就可以看出两国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中国的教育是父母、老师讲得多、给得多,也就是孩子从老师-父母那里转手

来的“货”多,自己“悟”的少。而美国却相反,老师讲得很少:比如矿矿的绘画老师教孩子画画,从来不教孩子怎么拿笔,怎么走笔,怎么点墨,他的名言是“我没有教你们,是你们教会了自己”。中国的孩子学了多年的绘画,但要让他们自己独立创作却很难完成,他们只能临摹,模仿。这说明中国的孩子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我们的孩子在父母、老师长期保姆式教育的环境下,难有独立性创造性的行为。

看到作者回国后给一年级学生上的一堂课,我马上想到了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现在新课改提倡的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怕张扬个性,师生关系也转变为相互尊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但是在课堂上要真正做到这几方面很难。因为我们要考试,而考试批阅中又有标准答案或者是类似于标准答案的答案。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很难做到象作者在给小学生上课时那样:只有问题没有答案。

所以,要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真正的创造力,我们不但要改革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评价标准,改革考试制度,从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创造自己的东西,去悟到自己的东西。没有标准化的答案,有的是富有学生自己思想、个性的不同回答!作为教育者,我们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