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1000字

小编导语:郭沫若的作品《甲申三百年祭》,写于一九四四年,是为了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而写的。你还读过郭沫若的什么作品?巨人作文网为你提供更多关于郭沫若的作品及作品的读后感。

中国历代王朝更替,总是有很多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郭老19xx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回顾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的失败,也从中再次验证了“民心乃固邦之本”的历史论断。对于《甲申三百年祭》,我觉得有三个人值得祭奠。 一来祭奠崇祯皇帝。

崇祯即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崇祯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他有两件功绩值得提一下:一是铲除魏忠贤,二是收复全辽。在之争上,以勤政爱仁博得了后世的同情,但是还是未能挽救大明。从结果上看,他是个悲剧,因为大明朝的灭亡是王朝多年遗留下来的民心尽失,加上天灾人祸造成的。但从修为上说,崇祯并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比如他在任之初,国家还算比较安定,可是后来他听信谗言,重用亲信,又喜欢形式主义。民心不得,社稷就无法安定,天朝就要换主人,这是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基本原则。

二来祭奠李自成。

李自成是《甲申三百年祭》书中的主角,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大凡开国奠基者的开国之路都比较坎坷,但是他们有坚韧的毅力、非凡的能力,和自己的部下称兄道弟,用一份感情和感召力凝聚群体,最终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的秉性却几乎是一下子发生大转弯的改变:要么开始杀忠良、树威信,要么开始醉三宫,不理朝政,要么开始征收赋税供己娱乐。

毛主席说:当领导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李自成毁在了第二条上,按郭老的意见,牛金星、刘宗敏为李自成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打下江山后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吴三桂的反戈,导致了大顺朝的顷刻灭亡。那么李自成在用干部上是不是就有很大的责任呢?首先是选人用人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德才兼备,李岩、宋献策这些人不张扬,且容易克制自己,但却没有得到李自成的重用。亲小人,远贤臣,所以国家社稷就慢慢(或者快速)走向了灭亡。

…… …… 余下全文

篇二 :郭沫若诗歌_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 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郭沫若 天狗

前言

前言我认为需要处理的问题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取的是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前言第二段),那么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一般认为,现代文学,是从19xx年到19xx年产生的文学,有“三十年现代文学”的说法。 当代文学,是从19xx年至今产生的文学。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中国文学的时代划分,并不是历史领域的划分。

第一单元教学安排和设计

精读 《天狗》教案

目标重难点 :1、感受“天狗”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了解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目连”的公子。生性好佛,为人善良。十分孝顺母亲,但是,目连之母,身为娘娘,生性暴戾,为人好恶。

有一次,目连之母突然心血来潮,想出了一个恶主意:和尚念佛吃素。我要作弄他们一下,开晕吃狗肉。她吩咐做了三百六十只狗肉馒头,说是素馒头,要到寺院去施斋。目连知道了这事,劝说母亲不听,忙叫人去通知了寺院方丈。方丈就准备了三百六十只素馒头。藏在每个和尚的袈裟袖子里。目连之母来施斋,发给每个和尚一个狗肉馒头。和尚在饭前念佛时,用袖子里的素馒头将狗肉馒头调换了一下,然后吃了下去。目连之母见和尚们个个吃了她的馒头,“嘿嘿”拍手大笑说:“今日和尚开晕啦!和尚吃狗肉馒头啦!”方丈双手合十,连声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事后,将三百六十只狗肉馒头,在寺院后面用土埋了。 这事被天上玉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将目连之母打下十八层地狱,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

目连是个孝子,得知母亲打入地狱。他日夜修炼,终于成了地藏菩萨。为救母亲,他用锡杖打开地狱门。目连之母和全部恶鬼都逃出地狱,投生凡间作乱。玉帝大怒,令目连下凡投身为黄巢。后来“黄巢杀人八百万”,传说就是来收这批从地狱逃出来的恶鬼。

…… …… 余下全文

篇四 :天狗观后感

《天狗》观后感

——景倩芸

如果你已经看过《天狗》,相信你至今还不能忘怀那逼人的震撼和感动。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天狗》,那么你一定找来看看,因为,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尽管对于那些耗资千万的超级大片来说,它只不过是一部微不足道的小制作电影。

《天狗》讲述的是一个平凡护林人用生命捍卫森林的感人故事。主人公李天狗是个战斗英雄,在战场上打残了一条腿,复员后被分配到偏远的国有林场当护林人。他一贫如洗却刚正不阿,因恪尽职守、不为利益所动而被当地名声显赫的权势人物、人称“三条龙”的孔家兄弟视为眼中钉,从而遭受了被停水、停电、妻子受辱、孩子失踪等一系列的非人折磨,最后在“三条龙”蓄谋已久的械斗中被打得奄奄一息。但这一切都没有磨灭他心中坚守的责任感和淳朴的信念,为了国家不损失一棵树,他在生命垂危之时奋力举起了那枝正义的老枪!三兄弟倒下了,正义胜利了!但天狗却从此再没能站起来......

走出影院,我的脑海里还闪现着天狗的几个眼神,它们间接地展现了天狗的内心世界,富大龙的表演可谓出神入化

(一)乡亲们,我对不住你们啊!

天狗一家进村,乡亲们夹道相迎。他们唱着陕西小调,背着大包小包的礼物送往天狗的新家,粮食、棉被、家禽、还有膘肥的山羊......乡亲的心意推也推不掉,只好收下。当天,天狗巡山时发现

了山中的秘密,一片片惨遭坎伐的树墩静静地卧在雾气缭绕的山中,默默地控诉着它们的悲哀。这山里的森林是全村人的财路,那些看似心意的礼物原来是贿赂啊!第二天,天狗和媳妇把整整一车的礼物运到了村部,并在村部门口写下了给村民的信,感谢大家的诚意,并劝大家别再砍树。村民们被激怒了,他们用疑惑和仇恨的眼光看着天狗,天狗拿出香烟,殷勤地递给乡亲,但没有一个人领情,天狗恳切地挨个望着乡亲,那眼神中充满了内疚、期许、矛盾

(二)目送桃花回城

妻子桃花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女人,她虽然口里不饶人,但心里却清楚狗子的理想,并默默地给丈夫以支持。她忍受着一次又一次非人的“待遇”,以女性特有的忍耐力和自身的泼辣把困难一个个地顶了过去。被停水没水喝,她把丈夫从村里唯一的小食店里高价买来的可口可乐变着花样地整出可乐馒头、可乐稀饭......一家人艰难地下咽;带着孩子到村长家痛喝个饱,拿村长的脸盆舀村长家的水洗脸。孩子失踪险被杀害,一家三口受生命威胁,她也挺过来了。还是为了水,她相信了“三条龙”其中一龙的“好心”,在锁水井的茅房里被侮辱。这最后的防线被攻下,她一颗一直坚忍着的心终于被击垮了。她痛哭着埋怨丈夫的无能,使她们母子遭受折磨,她气急败坏地拾掇行李,拖着孩子回城。天狗默默地看着桃花收拾行李,看着她骂骂咧咧、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拖着孩子上路,他面无表情,但内心却是翻江倒海的痛!为了国家的财产,他连妻子孩子都保护不了!但,孰轻孰重?他

…… …… 余下全文

篇五 :郭沫若诗歌《天狗》进行评价

郭沫若诗歌《天狗》进行评价

在《天狗>一诗的创作中,借助于国人都极为熟悉的天狗吠目的故事,诗人不仅获得了一个可以引起众多反映的共同话题,而且也找到了一个代替整个民族发言的极好的言说方式,从而使他的诗作表现出了某种人家气度和风范。人常说,在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时代和个人,一己的郁结和民族的郁结都有着一种水乳交融般的结合,这种情状的产生,应该说是和他对于民族神话以及民间传说的成功运用密不可分的。

除此而外,由于神话和民间传说的虚拟性质,所以在对它们进行个人化的阐释之时,诗人的想象力也因此而有了一种充足的活动空间,由一己到宇宙,由身外到身内,《天狗>一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思维由此而有了一种空前的张力,显得格外的活跃和飞动。 除此而外,动词的运用也是必须特别留心的。

《天狗>一诗一共二十九句,二十九句诗除了七句是“我是??”句之外,剩下的二十二句便每句都以动词为其句子的主干。这一特征独立看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我们若是将其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对照起来看,则不能不有些惊心动魄的意味了。

这种运用首先是量上的,全诗二十九句,二十二句以动词为其句子的主干。这种高频率的动词运用,完全打破了古典诗歌所习惯的静态构句规范,在接连不断的“我怎么怎么??”的句式表达中,诗歌因此只有了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动感;其次是质上的。这首诗的动词选用以“吞”起领,以“爆”字收尾,其间串联了“飞奔”、“狂叫”、“燃烧”、“飞跑”、“剥”、“食”、“吸”、“噬”八个动词。这八个动词体现的都是一些极具强度和力度的行为动作,是标准意义上的强力动词,诗人借此所进行的情感表达因此也便富有了气势和力度,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和震慑;除此而外,动词运用上的重复特征也是需要阅读的人给其以特别关注的。短短的二十几句诗,“吞”字用了四次,“狂叫”和“燃烧”各两次,而“飞跑”一词居然用了七次!依修辞学的理论解释,重复是一种加强。本身是一种强力,且又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郭沫若在《天狗》一诗里对于力、动态的强调因此实在是不言而喻了。 《天狗》一诗因此是一首关于“我”的诗。

…… …… 余下全文

篇六 :郭沫若作品《天狗》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郭沫若作品《天狗》分析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19xx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发表新诗《女神》等,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郭沫若很早熟,七八岁就发育了,性意识过早觉醒,所以很小喜欢浪漫主义作品,养成热情、敏感、多变的心性。15岁时患中耳炎,留下耳聋的后遗症,这反而强化了其他感官功能,激发“超验”的想象力类似的例子,在中外文艺史上很多见。 郭沫若小学毕业时经历过“考榜风波”,他本来在24岁毕业考生中名列榜首,却被教师私下改定为第八。这件事使少年郭沫若第一次感受到成人世界的恶浊,促成其叛逆的、破坏性的心理倾向。家庭包办的“黑猫”婚姻更使他一度陷于心理危机,甚至想自杀,后来从歌德的诗作中汲取了力量,才振作起来,并因此而非常明确地以追求个性解放,实现自我的完满作为生活目标。郭沫若这种天才型、文艺型的心理性格跟他在少年时期的某些特殊的心理挫折有关。

下面用“三步阅读”,结合《天狗》分析一下这部作品;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吃我的心肝,

我在我的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的脊椎上飞跑,

我在我的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初读此诗,直觉感受是狂燥、焦灼,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又仿佛自身储有无穷的精力能量,一时难于找到宣泄的渠道,憋得难受,渴求自我扩张,简直要爆炸了。 第二步,即设身处地想像是在“五四”时期,刚跳出封建思想牢笼的青年,充满个性解放的理想,非常自信,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可以按照自我的意志加以改造;但同时又很迷惘,不知“改造”如何着手,一时找不到实现自我、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自以为个性解放后理所当然得到的东西,却远未能获得,因而一方面觉得“我”很伟大,威力无穷,另方面又会发现“我”无所适从,这便产生焦灼感,有一种暴躁的心态。这些只是“设想”,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五四”的历史氛围尽可能设身处地,(实际上这个阶段的心态大家都有,特别是考大学时)暂当“五四”人,这样读《天狗》,便感同身受,比较能理解诗中所抒发的那种情绪与心态。

…… …… 余下全文

篇七 :郭沫若《天狗》备课参考

郭沫若《天狗》备课参考

教学参考

0929 1854

郭沫若《天狗》备课参考

整体感知

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一形象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全诗共有四节。第一节的起句“我是一条天狗呀!”犹如横空出世,“天狗”的形象就此脱颖而出。紧接着,诗人连续用四个“吞”字,展示了“天狗”无比豪放的气概,这一节末尾的“我便是我了!”是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

为了强化“天狗”的气势,诗的第二节又连续用四个“光”和“Energy的总量”,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这一节里的“月”“日”“星球”“全宇宙”,直接承续上节而来,从范围和气势来说是逐步升级的。

第三节是全诗的核心和高潮,通过“天狗”的“动”的形态(“飞

奔”“狂叫”“燃烧”),来展现它的狂放不羁的性格。其中,“飞跑”是理解“天狗”的动感精神的关键:诗人除了连续用三个“我飞跑”外,还用了一个比喻(“电气一样”)和三个“在??上”的句式,来烘托奔跑的速度,勾勒了“天狗”一往无前的姿势。至于这一节里的“剥皮”等动作,显然将“天狗”的恣肆狂放推向了极致。由此,最后一节的两句才显得顺理成章。

总的来说,这首诗从第一节的“吞”(积蓄能量)到第二节的“放”,再到第三节的恣意“飞跑”,也就是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天狗吞日”“飞奔”的壮美图景。

这首诗,由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我”的带动而完成,整个诗篇的所有字句都听从“我”的召唤和推动,向前奔涌不止。诗句从“月”到“日”再到“一切的星球”直至“全宇宙”,都过渡得极为自然随意,几乎来不及选择和停留就被“我”裹挟而走,这股奔涌的语词之流直到“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这两句才戛然而止。全诗以“我”为开端,以“我”的爆裂而告终:“我便是我呀!”本来宣告了“我”的完成,同时预示了“我”的壮烈的毁灭,因为与之相连的是“我的我要爆了!”

…… …… 余下全文

篇八 :《天狗》赏析

《天狗》的艺术赏析 《天狗》是郭沫若《女神》中的名篇,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正体现着这首诗强悍、狂暴、紧张的风格。 传神、传声,是《天狗》的一明显特征,第一印象之下的品读,铿锵有力的字句,串成一串磅礴有力的字符直达脑门,为之震撼。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天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把自我的情感熔铸到“天狗”的形象中,直接以“天狗”自比,极写自我力量的扩自我精神的解放。每行诗均以“天狗”自比,极写自我力量的扩自我精神的解放。每行诗均以“我”为主语起笔,又多以带有肯定语气的判断词“是”强化比喻,直抒胸臆,以造成火山般喷发式的奔突,汹涌澎湃的激情。充分表现出五四时代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新生的社会精神。 《天狗》在艺术上,具有想象新奇,气势磅礴,旋律激越,声调高亢,语言峻峭等特点,这些特点又都统一在诗歌奇峭雄劲,富有力度的风格上。就诗的构思方式看,诗人借“天狗”来表现自我,以“天狗”吞食日月展开神奇的联想,通过对“天狗”的气魄和和力量的极度夸张,在象征性的诗歌意象中,塑造了一个大胆反抗,勇敢叛逆的抒情主体——“我”(即“天狗”)的形象。“我”横空出世,“我”雄居宇宙,“我”主宰一切,“我”与宇宙本体合而为一,“我”在自噬其身中获得新生。诗人紧紧抓住“我”的“动”的精神,表现出扫荡一切,摧毁一切的神奇的自我力量,唱出对具有无穷潜能的自我力量的赞歌。这种雄浑的意象,高昂的格调,奇峭的笔法,唯有在想象极度丰富的浪漫主义大师郭沫若的笔下,才显得那样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诗体形式上,全诗通体以“我”字领句,从头至尾,构成连珠式排比,层层推进,步步强化,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气势,渲染了抒情氛围。加之,诗句简短,节奏急促,韵律铿锵,诵读之时,状如狂暴的急雨,奔腾的海潮,具有一种夺人心魄的雄壮气势。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