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有感

朝着高尚道德方向前

——读《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有感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自古以来,中国都是重视礼仪道德的。人与人之间都有严格的礼教约束。其中也包含着守旧,不合理,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思想文化,但某些蕴涵中华民族灵魂的精神,原本值得一直继承下去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追逐“自由”的步伐中被遗起。人们一边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边却有意无意的做着一些不道德的事。一直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是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直到最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人们才重新认识到“道德”一词的重要性。许多学者都对“道德”一词做出了阐释,及中国人道德缺失现象做出了说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茅于轼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一章“道德的悖论”中,茅于轼通过《镜花缘》里君子国中两人因双方互相让利而很难达成协议的例子,说明了以别人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原则同样会引起争论。书中还举了一个一位学雷峰的好心人义务为附近的群众修理锅碗瓢盆的例子。雷峰精神都是我们传统中值得夸耀的东西,但经过茅于轼的深刻剖析,我们不禁也会与他一样对这一精神产生质疑。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好形象,但同时也诞生的二十多人拣便宜的人,书中详细分析出道理中的利弊关系。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去认真的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它们无不于我们信奉的道德相悖,于常理不合。所以如果不是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同步上升,那么一两个“雷峰”的出现,会滋生出更多好逸恶劳,贪图便宜的小人,他们的出现反而会带来社会的损失。

书中提到反复提到“先人后己”的原则。但我们从当今社会可以看出大多现代人都奉信“人性自私论”,甚至将礼让的精神当作笑话。我们小时候都受过长辈或学校很多道德教育,我们受过的教育让我们天真地认为道德是无处不在的。但是我们长大以后,关于道德的教育就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关于“竞争”的教育:获奖名额要靠竞争,就业岗位要靠竞争,这个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竞争压力有多大??几乎一切的“礼让”都给“竞争”所取代。生活装满了竞争,又会有谁还会坚守着“先人后己”的原则呢?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书摘: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2010-05-03 00:44:58

第一章道德的悖论

从社会整体来看,不存在“别人”与“自己”的差别。虽然对某一个具体的张三李四来说,自己就是自己,别人就是别人,二者决不会混淆。但是就整个社会来说,每个人既是他自己,又是别人眼中的别人。。当“先人后己”的原则应用于他自己时,他应该后于别人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可是当同一个原则应用于别人时,他又成了别人,他的利益又应先于别人(另一个自己)得到考虑。这样同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究竟应该先于别人还是应该后于别人,就陷入了矛盾。所以“先人后己”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类的要求包含着逻辑上的矛盾,不可能成为真正得以实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当然这决不是说,先人后己的精神不值得称赞,或者这种行为不高尚。而是说,这种原则不能成为社会成员中利益关系的普遍基础。

仇富心理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如果因为自己没有当上富人而仇富,那么对这些暂时的穷人的最佳策略是先打倒富人,等自己变成富人以后再来保护富人。这样对个别人确实是最优。但就全社会而言,因为无法协调大家致富的步伐而无法实施。如果自己准备永远当穷人,安心于受穷,也就没有必要去反对富人。无论对哪种人而言,反对富人的理由都不能自圆其说。但确保每个人创造财富的权利,劳动成果不被侵犯,财产的所有权得到保障,穷人就有机会变富,因而有越来越多的人致富,提倡致富光荣,这样的社会是可以建立的。

第二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人可能会感觉饥饿,或身上某处发痒,而集体或国家则不可能有这种感觉。至于利益,不论是个人的或集体的,最后必须像饥饿或者发痒那样,落实到个人,为个人所感觉到。换句话说,不存在不能落实为个人利益的国家利益或社会的集体利益。国家或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所不同的只是体现的渠道不同,在利益这两个字上是相同的,而且利益必须被具体的人所得到。当然,集体利益会和个人利益、特别是局部人的或短期的利益相冲突,但是它最终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读《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有感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损人不利己,可能会有人有疑问,既然都损人了,利益是既定的话,那么你肯定是收益的一方啊。其实则不然,那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但对于现在的市场经济而然,利益时相互的,双方的利益是挂钩的,就像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对方的损失也会给你的发展甚至生存带来威胁。损人不利已有很多方面,例如缺斤短两,投机倒把,贪污浪费等等,下面我想就诚信问题说一下我的看法。

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企业能够立足的重要资本。正如商品经济中物以稀为贵一样,讲诚信的企业越少,那社会对这部分企业就越信任,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有利于市场占有额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本来是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却因为信用问题使其建立起来的信誉大厦轰然倒塌,本来以为贪了便宜,降低了成本,确实损人不利已,最终高层被查,企业被光明合并的结局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只顾眼前利益却忽视长远利益。一方面,消费者通过交换获得自己应有的产品和服务,换来的确实劣质带来的对亲人的伤害甚至是失去亲人的痛苦,真的是丧失人性的做法。另外对其他乳业的发展也是不小的打击,这会使整个奶业的信誉程度下降,对奶农的道德水平也产生了质疑,对于其生存之法产生恶劣的影响,造成巨大的损失。对于公平竞争,以及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可能会

使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下降,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这是损人。

不利己又何以见得呢?三鹿事件一出,其股市立刻下降,产品下架,生产线停止,让职工失去生活来源,市场占有额降低,企业高管被拘,企业信誉扫地,这事件最终成了企业发展的绊脚石,从此一蹶不振,落得个被收购的下场。

诚信对于个人也很重要。老子说过,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我们交朋友的基本要求,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资本,也是扩大交友范围,获得幸福生活的金钥匙。你对别人诚信,别人才能真情实意的对你忠诚,放心的和你交朋友,上级才会放心把任务交给你,为你事业的发展铺陈了台阶,有利于你能力的提高,更好的发展。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书笔记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着重从两个方面讨论道德问题。第一是对道德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用大家都同意的简单逻辑来分析各种道德主张的矛盾性和一致性,指出每种主张隐含的出发点是什么,它可以推广到何种程度,其界限何在。道德说教之所以苍白无力就在于缺少理性分析。说教者板着面孔,说出一堆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的主张。叫人觉得滑稽可笑。其实。道德问题中充满着引人入胜的矛盾论证,它常引起喜欢思考的人的兴趣。第二是大量结合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来展开理性分析,而不是在纯粹的形式逻辑里兜圈子。不仅报刊上有趣的新闻报道可以用作我们的素材,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越是我们熟视无睹的事,越能体现大家共同认可的规则。对这类现象作深层次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了解自己、反省自己,并看出我们应朝什么方向来修正自己的道德观念。

茅于轼先生在19xx年著成并出版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至今经过多次改版,初版时正值改革开放之际,如书中所言“在这个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的变化中,中国人的道德观也经历着重新定向的迷茫”。茅先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讨论了道德中所涉及的一些现象、观点,甚至对于一些当时仍处于主流地位的观念或者作为主流教育思想的内容进行了否定,讨论了什么是真正的道德,道德如何重建。《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没有空洞的道德说教,没有规劝的从善如流,更多体现了一个经济学家所持观点的条件假设、模型构建、结论推演,其中的很多论述对今天仍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书的开篇从《镜花缘》中的君子国开始,描述了两个主动要吃亏的却无法完成任何事项的“君子”,进而提出人人严格遵循损己利人原则的社会无法存在,以自利为目的的谈判具有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不存在能使双方都同意的均衡点。这样的论点与中国传统教育中所强调的人人无私奉献的观点有所不同,书中认为道德以及社会人的行为都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并认为只有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实现均衡,通过利己主义之间的博弈,形成市场经济,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社会的效率和公平。但利己主义中需要否定损人利己的行为,利己主义的边界就在于自己获利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利益,因此书中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慎施于人”的论点。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中国人的性格》读后感

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是怎样的?

——读《中国人的性格有感》

班级:传媒学院12级广告学专业(1)班

学号:20xx02020xx5

姓名:蒋光坤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也日益渗透在社会之中,每个人都在拼搏,都在奋斗,都在逆流而上,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的必要前提之一就是正确认识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认识自己,而后为自己量身制定日后的战略计划,以冀成功,飞天而上。

“我有什么优点?我在什么领域上先人一步,占据优势?我在何种方面有着天赋,可以取长补短,后来居上,不屈人后,可以搏上一搏?我在哪方面先天不足,不具天赋,应该尽量不与别人碰撞,以己之短攻人之长??”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如天文学上都是依靠“仙女座”星系来了解银河系全貌一样,受于自身眼光的局限,我们大多数人也无法客观而准确的了解自己,多需要借助他人眼光及言论,这样,《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便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鲁迅先生在逝世前14天还提到:“我至今还希望有人翻译出斯密斯的《支那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格》)来。”《中国人的性格》是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以在中国生活xx年的经验为基础而写成的书,以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为主,辅以量化的方法论,剖析中国人的理想性格及今昔差异,个人与社会、家族之互动关系,从儿童养育,仪式行为,价值观变迁看性格的塑造。本书能直探本心,完整生动地突显中国人的性格被公认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的著作,先后被译成法、德、日等多国文字.使史密斯在国际上得享盛名。同时,此书也是历届美国总统的必读之书。

这是一部从大局着眼的书,从总体上介绍了中国人的特征及性格,包罗万象,涉及衣食住行、交际、礼仪、生理、心里、精神信仰、生命力、社会现状、未来前景等领域,不一而足,其中有褒有贬。

用新视角看世界的感觉,世界存乎于心,存在于读者的眼中。雅瑟·亨·史密斯以外族的眼光看待我们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事物,类似的如《马可波罗游记》等等,一千个读中国的人,

…… …… 余下全文

篇六 :利益的道德(读后感)

利益的道德

初看茅于轼的《中国人的到的前景》,我觉得这是从另一个视角看道德。他论述道德问题的基本点也是从经济学出发的。从表面上看,道德似乎与利益相对立,但是道德的实行应该有利于大众。这就是道德的功利主义解释。许多观点看问题的角度和一般人不一样。尤其是

书中有这样一段:“过去宣传学雷锋的时候,电视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位学雷锋的好心人为附近群众修理锅碗瓢盆,于是在他面前排起几十人的长队??这几十个人却完全不是来学雷锋做好事的,恰恰相反,他们是来拣便宜的。”这种思维方式很独特。 我觉得在人与人不对称时做好事是必要的,表现为强者帮助弱者,富人帮助穷人。但让穷人去帮助富人就不符合道德了。从这里还能看到,道德不但讲利益,而且要讲公平。义务帮别人修东西,错就错在没有搞清人与人不对等时才发生道德问题。 另外还有书中提到“利益的均衡点”,既然我们身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交换还普遍存在,我们就不能回避“利益”。这样看来,社会矛盾就不是单单是靠提高道德水准能解决,找到一个平衡点才是根本解决之道,或许找出利益的均衡点、解决问题才是你最大的道德。想想看,马克思果然伟大,他说“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也就像书里所说,尊重每一个人利益和生存权利。

所以从茅于轼的这本书中我发现了许多特殊的观点,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很有启发。

经济102 王徐越

…… …… 余下全文

篇七 :《当中国统治世界》读后感

《当中国统治世界》读后感

《当中国统治世界》这本书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马丁?雅克在20xx年中期出版的新作,此书的副标题十分引人注目――《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因此,书一问世就激起了东西方各国贬不一强烈反响。

翻开《当中国统治世界》这部书,仅是目录就很浩大,从研究结构上看,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从该书的内容来看,数据非常详实,说理非常充分。全书分两个部分,一共10章,前四章构成第一部分:西方世界的终结。后六章构成第二部分:中国世纪的来临。马丁?雅克先生曾在日本名古屋大学汉学研究国际中心、京都立命馆大学做过客座教授,2005-20xx年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做访问学者,还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高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所有这些阅历都使得这位学者能够从欧洲、亚洲等不同的文化视角,来观察中国,并分层次来深入地诠释中国;从而也使得《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该书没有局限于经济,尤其是没有局限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分析方式,而是从人类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方面入手,这就使得今天世界上许多专家不得而知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前景,有了一个可靠的依据和展开出发地域。

在书中,作者说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已经对东亚的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多数东亚国家来说,中国是一个让他们又爱又怕的邻居。一方面,他们希望中国能够更多地进口他们的产品,同时享用来自中国的廉价消费品,另一方面,中国的强大让他们倍感压力。此

外,中国在非洲的影响也已经越来越重要。非洲向中国出口了大量资源,而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业在与日俱增。在非洲,中国的投资规模已经仅次于美国和法国,位居第三。

中国绝对不会走上西方民主化的道路,只会选择一条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崛起将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在书中作者写到,目前中国的文化内核更像古代的中国,而不是现代的欧洲或美国。中国积聚财富的速度,远胜过它吸收外国思想的速度。结果就是,中国几乎注定会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强国,而不会像华盛顿的许多决策者希望并预期的那样,成为一个接受西方准则和制度,愿意保持“现状”的大国。中国已经开创出自己的经济生产风格。如果说日本人以偏执的质量和实时存货控制著称,那么中国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已经获得了声誉。中国公司把供应商组合搭配在一起;购买、效仿或者偷窃创意;最终鼓捣出足够好、足够便宜的产品。即便在使用中国劳动力时,许多跨国公司也难以与中国公司竞争。作者说,大量海外华人对中国持久的忠诚,或者中餐在全世界的受欢迎程度,都印证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但一个国家文化的渗透性只是在部分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吸引力,它还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实力和规模。许多中国人学习英语,是为了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但作者认为,未来属于汉语。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口,占据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汉语正在取代英语,成为亚洲最受欢迎的第二语言。在互联网兴起的早期,网络空间的主要语言是英语。但中国迅猛增长的互联网使用者,

…… …… 余下全文

篇八 :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读后感

《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读后感

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虽然现在还不能算是发达,有些方面可以说还很落后,可是中国自改革开发以来,发展的脚步没有一天停止过,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令许多外国人都刮目相看。可是,一些年轻人,对中国有着一些近乎歪曲的见解,一提到自己的祖国,就以“落后,垃圾”等等来形容,蔑视自己的国家,而提到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就赞不绝口“发达,先进”。你可知在某些人眼里藐视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多大的作用,中国可以用自己的粮食养活本国13亿多,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还为许多非洲国家提供帮助。这其实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从总理的演讲中不仅能体会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与荣耀,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总理传递给我们的那种信心!我们也同样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祖国,在金融危机的严冬季节,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祖国共克时艰,因为“知识的力量,年轻人的勇气,是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整个世界的命运。”

“我深深爱着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结合古今,温总理道出了中国的现状。“我深深爱着的祖国--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温总理用胡杨的顽强生命力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又用汶川地震诉说着我们民族饱经忧患而愈益坚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温总理实事求是,坦诚地说我国的城市是现代的,农村是落后的。“我深深爱着的祖国--珍视传统而又开放兼容。”温总理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奉为最高价值的“和”引出了“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并提出中国要做

和平的大国、学习的大国,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而这一切都体现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与蓬勃发展的青春活力融汇在祖国的情怀中

20xx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英国访问期间在剑桥大学发表的演讲稿,在整个演讲过程中总理用诗一样的语言深情演讲,在向学生学者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同时,敦促大家“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 之所以那么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在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步也少不了中国,中国的成长是与世界同步的,中国许多东西,从无到有,由只靠国外进口,到自主研发生产。中国从没有一辆自己生产的汽车,到世界上第三个发射载人飞船,从一个人参加奥运会,到在自己的国家举办奥运会。中国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强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