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作者王小波在文中写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用作者的话说,这只猪有些不同。这只猪不与别的猪一样,只是交配或生崽儿,安于人给它安排的生活,这只猪充满了“个性”。

这只特别的猪并不安于它作为猪的本分,反而像猫一样到处乱逛,甚至学会了汽笛声,因此它惹来了麻烦。然而就是这次“麻烦”,我无比敬佩这只神奇的猪。它表现地很镇定,在枪火声中潇洒地跑了,不但是不听从人的安排,还是无所畏惧。

读完文章,真的不禁佩服这只猪,作为人类的我们很多时候竟比不上这只猪,这只猪并不生活于“设置”之下,潇洒地过着快活的生活。然而我们,却常常生活在别人的安排之下,束缚着自己,没有勇气挣脱种种“设置”。作者在文中说,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是的,一般的人,往往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并没有举起勇气与命运努力抗争,渐渐地禁锢在这样或那样的束缚下。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生活在很多的规则之下,或是某些人给我们的道路作了安排,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告诉人

们,要潇洒快活地生活,随心去过生活,就应要有勇气去挣脱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坚持自己的想法。墨守成规,安于被“设置”的,最终只是一群平常的猪,或交配或长肉或生崽而已,并不被人们所记住,也没有被记住的价值。

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一直是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因此它潇洒、快活,它勇敢追求,不畏他人,在危难时刻仍表现出与其他猪不同的镇定,然后机智地逃生了。同样,作为人类的我们,假如一直是生活在他人或命运的安排下,那最终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人,绝对是比不上这只惊骇世俗的猪。

王小波本人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这只猪其实是作者自己理想的化身,但为什么是只猪呢?猪的命运是被人设置好的,公猪阉掉,长肉,傻吃,闷睡,等死;母猪下仔。但是猪也会不甘心于这样的设置,所以种猪不与母猪交配,母猪会吃掉小宰。其实从这个角度说,这些猪就反映了社会中被设置好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想反抗又无力反抗,无奈下某种程度的绝望。这反映了王小波写作的态度的某一方面,即对人民大众的关怀,如果你读了他其他的杂文,会发现这种关怀 特别是在思想层面上的,他希望人们有智慧,自己思考,反对别人的设置和灌输,讨厌模式化的生活。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有一群猪被主人统一喂养、管理,在集体猪圈里定时吃、睡,又定时被送进屠宰场,生死等等一切都早已被安排好。唯有一只猪特立独行,不服从这种主宰。它冲出猪圈,爬上房顶,在人们的追赶围捕之中,又冲出重围,跑进深山,终于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野猪。 作为一个人,我很无奈的承认我羡慕这只猪,它独立意志的精神我们都很难拥有。我们生在中国生在这样的时代,固然有很多的不如意和被逼。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工作,这是几乎所有的父母为我们设计的同样的路。从稍有思想的叛逆期到慢慢成熟,我们经历着一个从反抗到接受从顽固到彻底低头的过程。这是个安宁且又暴力的过程,我们的天性思想爱好在似有似无见被一点一点扼杀,然后变成一个循规蹈矩的木偶。这种隐形暴力在这样的时代得以滋生并且茁壮的成长,而我们除了接受也许就是一笑而过。不要去嘲笑那群愚笨的听候主人安排命运的猪。其实我们不如他们,他们起码悠闲洒脱,而我们还要在不喜欢的领域互相争的头破血流。这是怎样的一种荣耀与悲哀。但是我们可以反抗吗,那我们命运何在?人们都说只有知识才是在这个社会立足的资本,但是只有思想兴趣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财富。我们从做父母的傀儡进化到社会的傀儡,经历着同样的血腥洗礼,只是到最后有的成了战利品但有的却不甘愿付出的成了必然的牺牲品。但我们最后失败的时候还要很愧疚的跟父母说我们错了,真的很可笑。不过也不是所有都是那么的悲哀,有的人在同样的路上有幸遇到了自己的所好,做了自己喜欢的事,这才是最完美的战利品,就像那只猪长出的那两颗獠牙,这是成功的标志。

我们都被设置,被社会设置,被思想设置,被别人设置,被自己设置。在这个时代中生存就的遵守时代或对或错的规矩,原因是只有这样才能生存。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11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第一次看大学语文教材,我就被这篇文章的题目所深深吸引,并且以前也听说过王小波,因此就决定好好看看这篇文章。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同于流俗,要敢于做不同于流俗,要做不守常规的“反潮流者”。我们要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要对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的选择作出深刻的思考。

猪,被人们当作愚蠢、丑陋化身的脏物,是要听从人类安排的、提供食物的机器,活着的目的无非是吃了就睡,多多长肉,那么卖相才好。 人,则被认为是自然界最高贵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法则,是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高等动物

可是有这么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惊奇了。作者通过“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等等一系列描写,充分的展示了这只猪的特立独行。它超凡脱俗、玩世不恭,从不听从于人类的设置安排——它大胆的跳出猪圈,潇洒随意的游走;它喜欢自主婚姻,于是去其他村寨寻找好看的母猪;它善于模仿,于是乐意跳上屋顶,学汽笛声叫;它不屈服于人类安排的死亡,于是倾尽智慧去勇敢的斗争。最终,它取得了胜利,回归山林。试问有多少个人见过这样的猪呢?我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猪。

通过猪与人的对比,我们不得不对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的选择作出思考。普通的猪的生活完全是由人类来安排的,叫它们配种就配种,生崽就生崽,长肉就长肉,这象征着我们普遍的生存处境。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一种力量,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处?而大多数的我们却茫茫然然的跟着走,还自以为自己走的方向是对的,实际上确是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我们总是生活在别人设置的圈子和模式中,比如有些上班一族就每天按着工作制度完成自己的工作,按时上班下班,然后回到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思考生命的惯性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认识小波,是从他的小说开始,初读杂文,却发现语言的犀利和智慧不输小说,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正由此吸引我。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或许,这正是我们人类标榜自己所谓“社会性”所在:我们有秩序,有规则,但凡是人,总要按规则来。不然,或许有人会将你否定的还不如那些遵守规则的猪。即便遵守规则的种猪已然不能从性行为中获得快感,这未免过于残忍。

所幸,并不是每头猪都如王二怀念的那头一般有着高度的自我意识,忽然想起他另一篇文章,《沉默的大多数》,或许用此形容这些猪比较合适,既然被设置,索性遵从设置,即便痛苦。人改变惯性中的命运尚是一件难事,何况一只人类掌控下的猪?这有点强猪所难。 这些也尤其显得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可贵。下属想太多,指手画脚,领导尚且会不满,更何况一只有思想的猪,它不按照人给他设定的轨道行走,难于管教,领导当然不会纵容,即使对于一只自由的猪,那设定的轨道未免太过痛苦。可领导说:它是一只猪啊。 其实说到底,绝大多数人和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猪一样,过被人设定的生活,他的生活轨道、他的目标甚至于他的理想,都只是基于一种设定,比如说古代追求金榜题名,现代追求或许多元化一些了吧,但绝大多数人求得也不过是个财字,人较猪的区别,在于思想,所以人会痛苦,会在生活中慨叹理想不再,或者发出怒吼,反抗这惯性之中的生活,所以古来有陶渊明,徐霞客,近来的怒吼者更多,他们渐渐受人喜爱,就像知青爱那特立独行的猪一样,我们在惯性之中的人喜欢他们,羡慕渴望他们的自由,我们看那些身无分文却要环球旅行的人,崇拜并且向往,我们评论,这是我们的优越感所在:我们有思想,猪圈里的其它猪是不会懂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可我们懂。不过慨叹之后呢,有几个人会不顾一切跳出这惯性,或许是回到猪圈与其他猪抢一盆猪食。

上面的羡慕者,比较另一种人,或许还算好,毕竟让人区别于猪的思想还在运转,还可以写写如我这般牢骚文章,可以对五百年前不求功名的徐霞客表示自己的崇拜,对三千年前的像斗鸡和母猪一样的斯巴达人表示同情。说起被设置,恐怕这另一种人的思想都被生活设置了,种猪还知道痛苦,死活不肯趴在母猪背上,这么说,恐怕嘲笑人家连猪都不如,我自己也不过是那群平凡的猪中羡慕特立独行的那只猪的一只,由不得我对人家指手画脚,既然免不了被设置,索性活得坦然些,也许有我不知道的简单快乐。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作者王小波在文中写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用作者的话说,这只猪有些不同。这只猪不与别的猪一样,只是交配或生崽儿,安于人给它安排的生活,这只猪充满了“个性”。 “梦具有一种荒诞的真实性,而真实具有一种真实的荒诞性。”这句名言可能恰是给予这个可笑的故事,以及可笑背后的沉思最一针见血的诠释。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从来不是这猪的非凡本事,不是这猪逃脱领导围捕的精彩桥段,而是这猪与“我”从亲密到冷淡的关系,充斥着无奈的苦楚,充斥着沉默的背叛,充斥着理想与行动的矛盾。诚然,所有知青一致喜爱这猪,因为它活得潇洒,因为它摆脱生活做的种种设置,因为它是他们自由、反抗、改变命运的寄托。不过当它遭受统治阶级迫害的时候,没有谁和它并肩战斗,即使拥有类似的强烈念头——人比猪更富有情感,情感又总是整合成敏感,整合成伦理纲常的威力体现,整合成我们身上最强大的束缚。

记得最后一段是这样的:“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这使我不禁想起一句话:“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他所置身的生活中什么事情是有意义的,因而也就不能以此去打扰别人,鱼对于终生生活在其中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

被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因为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很难因此也很少特立独行如此猪者。我们也知道很多情况下因为我们的生活被迫做了种种设置,所以我们失去了自由,选择沉默也就不足为奇了。但社会规范走向极端便导致失范,人为的设置往往造成悲剧和荒诞。返璞归真,顺其自然才是动物世界乃至人类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方面代表了“个性”和“野性”,具有一种反对规范、无视律令的意义;另一方面,这头猪的个性和野性是长着獠牙的,只有反抗的姿态,匮乏反抗的意义。虽然这样,但它始终在争取和追求它的自由,这是最值得我们赞赏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读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一只循规蹈矩的猪,一群乐安天命和接受现实的猪……它们不懂什么是挣扎,什么是反抗。每天吃了长膘,整天无所事事…… 而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它敢于反抗,敢于斗争,敢于向安之若素的设置进行摆脱,知道活着的主题。

作者结合自己经历的游离,采用独特的记叙对象,创造出了一点点美,一点点无中生有的美。

作者采用双关,暗喻的修辞手法,把猪视为当前的人:讽刺那些阿谀奉承的人,明哲保身的人,一群安于现状的人和揶揄能事之人……。 借用肉猪的惰性,突写潇洒,浪漫而又特立独行的猪!文中把人类的愚昧无知表现得淋漓尽致。

感悟猪的特立独行,使之人幡然醒悟。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可贵的猪精神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让人敬佩,无论是设计他人生活的人还是对别人的设计安之若素的人,在这只猪面前都无地自容。

这只猪无视规矩,做真实的自己。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还认识我们自己吗,还会倾听我们自己心灵深处声音吗?我们被一张张无形的网罩得身心疲惫,就像蜘蛛网上一只很小很小的飞虫,为了生,为了活,不停的在挣扎。对于这张网而言,我们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无力。挣扎显得那样的徒劳。所以我们只能接受,按照设计走完我们的人生。真羡慕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它无视人类给他设计的使命,无视同伴对他的看法。每天它跳出猪栏,到处游荡,有时还跳上房顶晒太阳,多潇洒,多个性。它活得太真实了,它知道自己做什么,想要什么。而我们顾虑太多,逐渐忘记了什么叫坚持。

这只猪勇敢无畏,做独立的自己。无论多少人想要捉住它,想要除掉它。他都无所畏惧,不做半步退让。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没有因为压力、强权而改变丝毫。我敬佩它,它能做独立的自己。而自称是猪生活的设计者、主宰者的我们在它面前是那样的愚蠢,那样的悲哀。可贵的猪精神,真是让我们汗颜。

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是爬行的,但精神是站立的。而我们是站立的,但精神是爬行的。

读 书 心 得

高一语文组:姜俊涛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沉默的大多数》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无论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还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两篇文章均可浓缩为四个字“独立、自由”。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人们常常只有一种思想、一种体制、一种文化,这样的精神禁锢无非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空间不是自由的,思想也不是自由的,人的行为活动就更不是自由的,那么对于某件事的评价或是解决某件事的方法就会无可厚非地表现出一致性,而我们也就只能听到一种声音。

王小波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当时,“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对信的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类似此话语还有“我向来不怕得罪朋友,因为既是朋友,就不怕得罪,不能得罪的就不是朋友,这是我的一贯作风。”乍一看,这两句话说得有理,其实仔细琢磨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只对信得过的人讲,这就说明说话的对象是受限制的;不怕得罪朋友及得罪的只是朋友,这又说明你的得罪对象是受限制的。而这两个“受限制”正说明了权利没权利、自由伪自由。所以在自由受很大程度上限制的年代,大多数人选择安身立命之法就是保持沉默。

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之所以缄口如瓶有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沉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自有其特殊的价值观:开口是银,沉默是金,谨言慎行。这种价值取向源于当时的“和谐”社会需要静谧需要沉默。

王小波曾经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书中他自己也有说过:家教和天性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他选择沉默是希望自己比较谦逊、比较朴实。话语有一个神圣的使命,就是想要证明说话者本身与众不同,是芸芸众生中的佼佼者。因此他不希望在人群中显贵,做那名佼佼者。同时他觉得可以在沉默中可以学到点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好的。“因为话语即权力,权力又是个好意思,所以的确有不少人挖空心思要打进话语的圈子,甚至在争夺‘语权’。我是自愿放弃的,有人会不信──好在还有不少人会相信 。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我觉得不够有意思。据我所知,那个圈子里常常犯着贫乏症 。”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沉默也还不是不可取的。在那个圈子里讲那个圈子里的话,既没了自己的思想也没了实质意义,还不如不讲。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