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常苇贤 3号

有人问,为什么有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环境中,却仍然会变坏呢?有人问,为什么家会伤人呢?对呀,为什么家会伤人呢?

知道前几天,看到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 一开始是被这书名给吸引的,后来看看介绍,真的非常想知道,到底“家为何会伤人?”到底“家如何伤人?”看了之后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 书的作者将一些复杂深懊的心理学理论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说出来, 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使我们明白形成的原因让没学心理学的人士学会如何与家人相处, 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学会如何教育孩子,不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再次重演。 让人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个参考一个指南,避免我们的家庭矛盾化解我们的家庭矛盾,用爱用温暖的心去爱孩子以及亲人,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这本书主要讲了父母把自己的压力,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这样孩子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父母而活。

从这一本书中,我也找到了困惑我多年的问题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环境中,却仍然会变坏呢?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变坏都是家长太宠他们了,当他们长大了,投入社会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不如意,而在那个时候,却没人会去像父母一样去迁就他们,更不会像父母一样去哄他们。

如书中的一个例子,有一个女孩为了观看刘德华的演唱会,把房子和家里的所有钱都花光了,最后,她的父亲几乎要去卖肾。

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它会压制而不是助长孩子的成长。可是,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制地在给予自己。 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为何家会伤人》笔记与感悟

《为何家会伤人》精华笔记

自序摘要:

父母与子女见的关系

现代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

1、真相第一。无视真相,产生疾病——根源在于“家”,父母爱的方式,让我们受伤。

2

3、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固然重要,但都不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模式——在成才之前,先要有健康的成长。“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4、心理学基本原则:6岁前形成人格基础。

5、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至关重要。6岁前的父母或主要抚养对象,被孩子内化成“内在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则会被内化为“内在的小孩”。所谓人格,就是“内在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个关系模式,将决定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和心理健康程度:因为我们会将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乃至与世界的关系上去。

6、如果父母真爱子女,就要给孩子内心种下一个良好的关系模式,让孩子的“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这个关系模式和谐而健康。最根本的实现途径是:爱与自由。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爱使关系亲近,自由使关系保持适当的距离。两者同时兼备,是一切亲密关系的真谛。”

7、压制孩子的自由,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容易犯的错误。

8

9、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具有强大的力量——是一条家族链条,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将自己拉出来。

重点章节摘要

之一:溺爱孩子的根源在于溺爱自己。

表面上看来,溺爱仿佛有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溺爱源于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成长的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的满足。

溺爱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让孩子沉溺在里面,迷失了自我,孩子会以为世界都是一帆风顺的,不需要他操心的,但是当他成长到一定的年龄,必须得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他就会发现他一直生活在温室里,父母从来没有培养他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然间,这个孩子就会觉得很崩溃,甚至不能跟父母说,因为父母对他太“好”了,他没有办法跟他们生气。如果他不能找到正确的倾诉的途径,得到帮助,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为何家会伤人》读书感悟

读《为何家会伤人》有感

寒假期间读这本书我感触良多,武志红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将其中直达心灵深处的苦痛与伤口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让人不禁沉浸在忧思中。关注孩子甚于关注配偶的家庭、以爱为名对孩子施行的压迫式教育、夹在婆媳大战中左右为难的三夹板丈夫、完成学业后仍然呆在家里啃老的半大孩子,这些无一不反映着传统思想下人们对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的无知与自以为是。

中国不少家庭都是夫妻关系淡漠,甚至争吵不断,夫妻双方将关注力投射于自己孩子身上,这就带来了很多隐患,为了弥补自身在家庭中不被重视的地位,而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救命稻草而建立的过度亲密关系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以后建立的家庭生活也是百害而无一益。而如果夫妻将对彼此的怨怼之意转嫁于孩子身上,也会在无形之间疏离父母与孩子的情况。有一种更为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夫妻一方对孩子灌输另一方的各种缺点,常常是批得一无是处,这可能是出自恶意的离间,也可能是受委屈后的一种发泄,但不管原因为何,这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无知,你指望孩子作何反应?将孩子拉入两人战争中是不成熟的表现。

对孩子的过分关注是家庭关系畸形发展的造物,武志红这个观点直击中国万千家庭的阵痛,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亲子关系若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陷入恶性循环。这种关系错位造成了两种不能分离,第一种是父母无法放开孩子,婆媳问题的核心是被忽略了的丈夫,是一位依赖儿子的母亲和不能忍受这种依赖程度的妻子的不可磨合性。另一种就是孩子主动的不愿分离,这就是时下啃老一族的写照,由于成长期父母的溺爱和一切包办的处事方法,这些年轻人安于在家继续做父母的成年宝宝,这时父母觉察出不对,想要将孩子推到社会中去,但已是收效甚微了,只能无奈地继续供养着自己的孩子。 该书自始至终都贯彻着一个核心观点: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便是他与世界的关系模式。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相反,如果“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为何家会伤人

《为何家会伤人--揭示

家庭中的心理真相》读后感

张宇

放假时学校发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为何家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真相》, 一开始是被这书名给吸引的,后来看看介绍,真的非常想知道,到底“家为何会伤人?”到底“家如何伤人?”看了之后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 书的作者将一些复杂深懊的心理学理论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说出来, 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使我们明白形成的原因让没学心理学的人士学会如何与家人相处, 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学会如何教育孩子,不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再次重演。 让人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个参考一个指南,避免我们的家庭矛盾化解我们的家庭矛盾,用爱用温暖的心去爱我们的爱人、孩子以及亲人,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十分重要,甚至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影响到终生。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小孩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学生除在校学习外,大部分时间在家里。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孩子的一举一动常常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实践证明:家庭教育较重视的学生,学习习惯明显比家庭教育不重视的学生好。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时,更需家长密切配合。如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对学生的要求,家长在家里给孩子提供指导

与帮助。结合家庭教育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的直接监护人——父母进行指导,以便家长能真正地配合学校教育。

…… …… 余下全文

篇五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一)

完美家庭是不存在的,否则托尔斯泰也不会带着一丝怨气把那句关于家庭的名言写在一个悲剧的开篇。有时候我在想,老托八十多岁的时候离家出走,是不是已经饱尝了他那贵族之家的隐形伤害?

完美之家存在的可能性太小 完美家庭是不存在的,否则托尔斯泰也不会带着一丝怨气把那句关于家庭的名言写在一个悲剧的开篇。有时候我在想,老托八十多岁的时候离家出走,是不是已经饱尝了他那贵族之家的隐形伤害? 完美之家存在的可能性太小太小,所以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受过家庭的伤害,所幸的是,大多数人都平安渡过了危险期;或者只在某个情境被唤起的时候才引爆心底的小地雷,歇斯底里一阵之后又恢复了平静;而那不幸的少数人则成了打着爱之旗帜的家的牺牲品。说起来阴风阵阵,难道不是吗?

虽然很俗气,不过仍旧要重复一下,时光无法倒流,无法抹去伤害,那么就忘记过去,试着去接受现状,也不要把伤害延续下去。太小,所以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受过家庭的伤害,所幸的是,大多数人都平安渡过了危险期;或者只在某个情境被唤起的时候才引爆心底的小地雷,歇斯底里一阵之后又恢复了平静;而那不幸的少数人则成了打着爱之旗帜的家的牺牲品。说起来阴风阵阵,难道不是吗?

虽然很俗气,不过仍旧要重复一下,时光无法倒流,无法抹去伤害,那么就忘记过去,试着去接受现状,也不要把伤害延续下去。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二)

'家,可以是温馨的避风港,也可以是折磨人的伤心处!' 约翰·布雷萧的《家庭会伤人》谈的是家庭——我们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出人意料的是,本书既不温馨也不甜美,而是充满了真实的痛楚。作者道尽了家庭带给人们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详细叙述了人格在家庭系统中扭伤的心理历程,邀请读者用真实的勇气去阅读,以便发现自己身上可能携有的伤痕和偏差的来源,从而找回健康的自我。本书让你看清整个家庭背后的来龙去脉,同时学会如何走出家庭阴影,不再自伤、伤人。

…… …… 余下全文

篇六 :海口海之南我外国语实验学校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 家,在主流的词典中,一直是温暖、爱和天堂的代名词,因为它承载了世界上两种最重要的亲密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但事实上,如果亲密关系处理不当,家从幸福天堂变成人间地狱,绝不是危言耸听。

《为何家会伤人》便从这点出发,详述了不正确的亲密关系给家庭中的灾难、成因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作者武志红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并在南方某报纸主持一个心理专栏,这本书便是专栏文章的精选。

该书自始至终都贯彻着一个核心观点: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便是他与世界的关系模式。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相反,如果“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

为了使这种不幸更加直观,作者用了心理咨询实践中的30多个具体案例,个个触目惊心却又似曾相识。

溺爱孩子的父母,爱的其实是童年那个严重缺乏爱的自己。他们把爱投射在孩子身上,以补偿自己可怜巴巴的童年。而被爱过剩的孩子,往往学不会如何付出爱,他们的孩子便重复了祖父母的命运,收获一个无爱的童年。于是溺爱和冷漠在家庭中隔代遗传。

太听话的孩子要么一生没有激情,要么终有一天要出大事——自杀或者爆发。在没有出事之前,也总是动不动出错,而且出的都是奇形怪状的错,这是他们独立的本能对父母专制的抗议。

牺牲自己、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的父母貌似可歌可泣,其实本质是自私,把自己人生的焦虑转嫁给孩子,偷懒放弃让别人替自己奋斗,还大言不惭地说这是爱。

一桩桩事例让人震撼,但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只停留在揭批,他还坚定地指出了出路,那就是爱,无条件的爱,父母给童年的孩子,成人给成年的恋人。童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让你一生健康幸福;成年后从恋人那里得到的爱,帮你彻底治疗童年的伤。

…… …… 余下全文

篇七 :(家庭会伤人)第一章读后感分享(20xx年2月22日)

《家庭会伤人》第一章读后感分享

读了讲义以后,觉得每句话都有很多感触。一时不知如何梳理自己。再通看一遍书目,心里就没那么急了。因为,以后可以慢慢消化。

我是长女,有一个比我2岁的妹妹。我23岁,母亲49岁突然心肌梗塞去世。我27岁时,又有了我父亲的第二位妻子带来的10多岁的正上初中的弟弟。现在,我们大家各自在不同城市,生活都还算可以。只感叹聚少离多!

爸爸妈妈都在工厂上班,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技术工人,每月工资80多,60多,那时算很高的了。给我的物资生活算是比较宽裕。无形中我有种优越感。

而且妈妈比较注重吃的方面。所以我从小很胖。从小是跟着父母长大的,得到很多物质方面的关爱。

我也承传了妈妈的洁癖和她快人快语,爱憎分明。

我从小很怕妈妈发脾气,爸爸是个很随和的人。有一次我看到不知为什么他们打架,还闹离婚,让我很恐惧,结果双方单位领导出面调节,才平息。当时的我感觉很无助和丢脸。也是我印象中,第一次与上天对话:“老天爷呀,他们大人为什么会这样?千万别让他们离婚,让我做什么都行。”

小时候,还总觉得父母对妹妹,过于偏爱到溺爱的程度,让我有要求平等对待的感觉。 我10岁到19岁时的日子,上班的,上学的,各忙各的,一家四口相处还算平静。 我父母经常夸奖同事的子女,如何聪明,学习成绩好,来不断要求我,让我感到很自卑和压力。

我多做家务(扫地,洗衣服等),提高学习成绩,来讨好父母及再围人的欢心和喜爱。做“假我”。

原生家庭给我的感觉,妈妈主导家庭气氛的冷暧,她工作、家庭两方面都很能干。就是没时间听我说说心里话。爸爸很热爱工作,对我们也很温暖随和,没有习惯帮妈妈做家务。所以,总体感觉他们互补型的生活了大半辈子,但缺乏精神方面的沟通。这也是我和先生,一直面对,正在解决的课题。

原生家庭給我最大的傷害是:看到父母不和时,我很自卑、难受。只要求我学习成绩,而不太关心我内心的成长。让我很无助,找不到目标和方向。惭惭迷失自己。越来越急功近利、患得患失!心量很小。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

我们身处其中的宇宙,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宇宙的不懈探索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宇宙是什么?人与宇宙有什么关系?这是人类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汲取了现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了大量科学数据、图像和实例,揭示了宇宙奥秘的真相,解答着一个个令人类曾经迷惘的问题。让我深刻领悟到了生命和人的自然本质。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操作的。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可以了解这浩然的宇宙有着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神秘色彩。以前总是很疑惑,为什么人类的产生会与马克思的唯物精神有关系,可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诞生是物质一点一滴的积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量变从而形成的质变过程,一次次的进化,都为我们展现了唯物主义中,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从没有生命到产生地球这个生命星球,再到诞生了生物,诞生了人,上百亿年的宇宙物质运动的种种细节都被前所未有地"缝合"起来,并且始终追究着人类的存在和这些物质运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头绪。我们不难发现,事物都是联系的,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个体,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点一点的量变的积累,一次一次质变的飞跃,才造就了我们人类如此辉煌的今天。

至此,我由衷的相信马克思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鉴于这些事实,我们坚信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剩下的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然而,这并不能让我产生“人类是万物之灵”这样的观点。虽然人类拥有智慧,拥有思维,但这也无法改变人类不过是庞大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这一事实。茫茫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就连地球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沙!滥用上天赋予人类的智慧去破坏生态,最终将遭到我们所在的宇宙无情的报复!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