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家长,手下留情!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一年以前,当我因女儿的逆反期教育问题请教她的幼儿园老师时,她向我推荐了李跃儿的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首先吸引我想一睹为快的是它的书名,可能对很多家长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应是类似《谁拿走了哈佛第一名》这样的书。但对读过较多教育专著的我来说,第一感觉就是这应该是一本比较优秀的有关教育孩子的专著。

看到书名,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爱他还来不及呢,谁还去拿走他的幸福呢?”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幸福吗? 先来看看本书中的几个小主人公吧!

(一)不会笑的王欢

李跃儿第一眼中的王欢是个瘦弱与敏感的孩子,闪着刺目光亮的眼睛让他看上去像一个被吓坏了的透明的小玻璃人。他的爸爸对李跃儿说他儿子不会笑。进班一个多月他竟然真的从没笑过无论问他任何话,他只会目视前方,没有反应。我们要问:小王欢幸福吗?

(二)无法上学的天才宋子然

宋子然小的时候特别优秀,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天才的资质,所以家长对其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一下给他报了4个兴趣班,每个周末大人孩子就上午这个班下午那个班,今天这个班明天那个班的满城奔波。但后来所有的班都放弃了,而且小子然竟然发展到了躺在被窝里发抖,不敢见人的程度,直至无法上学,只好呆在家里。本是天才的小子然幸福吗?

(三)7岁的富家“小偷”

这个男孩家里有百货店,生活很富足,吃穿无忧。但有一天,他妈妈发现他在偷店里的钱,于是将他打了一顿。可是,从那以后,这个孩子狂偷不止了。偷了钱干什么呢?乱花一通,见什么买什么,买来也不珍惜,扔得到处都是,要么胡乱送人,要么扔进垃圾桶。他的妈妈甚至这样要求他,说:你以后不要偷了,你要什么妈妈都给你买行不行?还是不行。家长就打,用火烧他的手,还是照偷不误。我们能说这个孩子幸福吗?

这几个小主人公的处境告诉我们:他们不幸福!另外,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孩子压力很大,越来越苦。虽然物质生活比上代人丰富,但童年并不幸福。可以说,没有人愿意拿走孩子们的幸福!然而,孩子们的幸福确实被拿走了,或者正在被拿走。那我们可能要问: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 …… 余下全文

篇二 :高秀梅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读后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感悟颇深。

李跃儿说过“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许会更好。”教育不得法,抽去孩子的自然属性,按照成人的想法去朔造,本质上就是一种严重的“毒化”,它使得孩子丧失了作为人的基础,最后只能成为“非人”。

孩子的家长,他不知道儿童的认知状况与心理特征。儿童正处于探知世界的阶段,处处与成人作对;处处执拗。为什么会这样?亚杰有个说法,就是儿童还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如时间不能倒流、空间不能重叠、因果必定关联等等,不理解就会哭闹,这是作为人必须经过的阶段。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既要理解又要有耐心,放手让孩子依自己的努力认知,“经验”到“规律是不能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如果我们用“教”的方式告诉了她,就会切断她进一步思考的可能,久而久之就会丧失思维能力;如果强行阻断,比如采用打骂的方式,不 会使孩子失去探索精神,还会造成心理问题。

李跃儿还说过“教育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教育,一种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成熟的、建设性的,不好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掠夺性的;建设性教育促进孩子成长,帮助孩子进行内在建构,掠夺性教育阻碍孩子成长,破坏孩子的内在建构。眼下许多用人单位抱怨现在的大学生大都不能用,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自然属性从小被不正确的教育破坏了。比如零到六岁,被教育学家们称之为学习的关键期。如果他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

学习这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学习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而大多数家长此时逼着孩子认字、计算,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精神的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于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尊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这是一本有关教育的书,作者李跃儿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在中央电视台《七巧板》、《心理访谈》等节目中担任嘉宾,是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论坛“华表奖”获得者及形象大使,并创办了巴学园。本书中,作者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本书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虽然现在的我还只是个学生,但是我将来会是一名教师,会成为孩子的母亲,所以,这些知识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很多时候,我们成人并不能真正正确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家长和老师之中,通常,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维,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他们认为作为父母,比孩子更有经验,更有正确思考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虽然父母都是从孩子的阶段慢慢成长起来的,却早已忘记了当时的自己是用何种眼光看待周围世界的,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会误解了孩子的本意,错误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在家教中心实习的一个月中,我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班上一位 1

小朋友画画画得很不错,颜色也涂得非常漂亮,但是每次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都会批评孩子:“哎呀,你看你这画得是什么啊?老师画的是皇冠啊,你怎么画成蝴蝶结啦?为什么不好好学啊,要跟老师画得一样啊??”第一次的时候我没怎么注意,可是多几次之后,我发现那孩子便不愿意再听妈妈说话了,每次妈妈发表意见的时候她就在一旁撅着嘴,一副快要哭出来的表情,非常委屈的样子。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告诉家长以后不要这么说她了,孩子很努力,画得也很好,本来幼儿画画就不是为了要让她画得跟老师的一样,而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能够愉快的度过这个过程。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始终注意启发孩子,让孩子能够尽情地发挥想象和创造的能力。这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些所谓的画画的基本技巧,不过是家长急于看到成效而超过了孩子本身所能负载的东西而已。

…… …… 余下全文

篇四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李跃儿这个人一开始我并不熟悉,认识她来自于她的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里面生活、真挚的言语所吸引,她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她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详尽却不繁复的讲述一个一个她所遇到、看到、听到的故事。不讲为什么,应该怎样去做。她用一条条平凡的字句,领导你不由自主得去领悟、去思考,让人欲罢不能,越读越深入,完全地沉浸其中……

在李老师的书中有对孩子至高的爱,就算一个杀人犯、恶魔,她也未置一句恶语。在她的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纯净的种子,种子如何发芽、如何成长来源于浇灌者。所以,孩子犯得一切错误都是父母无知、不重视而造成的。首先应受到教育的应该是父母,只有父母拥有了健康、科学的教育观,幼儿的教育质量才能提高。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记忆犹新:孩子是通过自己生活的经历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当他发现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爱他时,讲来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欢迎被接纳的;当他发现他的父母不爱他时,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会轻易爱他,也不会接纳他。

我很认同这段话,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咋还能的社会,我们更多关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学历、高素质,各种技能的比赛、书面的文章……而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者被评定能不能胜任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时,是不是要再次评定他是否怀有一颗有爱的心?幼儿工作之琐碎、繁复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与教育两者间,我们更趋向于保育。刚刚脱离父母的孩子有着独自面对社会的恐惧,用蹒跚的小腿走向远方,离开他们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这种环境下,我想再强大的技能知识都是无力的,如果这时的教育者没有一颗爱的心,面对孩子的哭闹,他烦了;面对孩子的调皮,他恼了;面对孩子的彷徨与无知,他厌了。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们心中都有爱,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许多幼儿园教育者虐伤孩子的事件了呢?

…… …… 余下全文

篇五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田守芳

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一本好书更是一种幸福,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象和一位知心的朋友倾情聊天,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对方的精神世界,使你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提升。

在书中,作者说到: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的相处。对方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他交往;对方是大师,我就以大师的心态与他交往;对方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他交往。老师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老师能够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被爱包裹起来。当他提着书包跟着妈妈往回走的时候,浑身都会充满着幸福??看到这段话,使我想起这样一个场景:在餐厅里,一个孩子吃完早饭,过来跟班主任老师说明他要早走去教室干值日,孩子说完刚要转身走,只见这位细心的班主任拉住了孩子的手,轻轻地给他擦掉嘴角的一粒米,整理一下衣领,那个孩子满脸幸福的干值日去了,我想这个孩子一个早上都是幸福的,因为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浓浓的爱。这样一位爱孩子的老师,孩子们怎么会不喜欢她呢?有一次,这个班的班长突然问我:“老师,我们语文老师不教我们了么?”我一愣,没听说学校要换班主任,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一打听,原来是有个别同学作业没完成,这位老师很伤心,于是在班会上跟孩子们很认真地说,要是不好好学习,就不给他们当班主任了,让更优秀的老师来管理他们。孩子们一听可不就吓坏了,嚷着他们不换老师,于是就有了班长问我的事情。等我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我告诉孩子们,只要他们好好表现,努力学习,班主任老师还会继续教他们,孩子们雀跃了。从此后这个班的纪律出奇的好,打架不写作业的现象几乎没有了,因为孩子们不想换老师,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老师也十分的爱他们,他们就是和谐幸福的一家人。

孩子幸福的源泉一方面来自老师对他们的爱,另一方面我认为学校创造的育人环境也很重要。试想如果孩子整天处于一种单调的学习—考试—学习的环境中,他们会觉得快乐么?生活本来就是五彩缤纷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某一方面,而丧失其它,孩子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我想在这一方面,我们外国语学校做的还是很好的。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创造幸福和受人尊敬的理想学校;让孩子享受成长的快乐,奠基幸福人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校把追求孩子的幸福

…… …… 余下全文

篇六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陶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合肥市琥珀山庄灵童幼儿园 陶婕

读着这本书,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李跃儿是一个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人,所以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我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汗颜了!我离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太远了。

翻阅时,我不禁萌生了丝丝酸楚和歉意,因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无助、恐惧、孤独、愤怒。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

那么,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我们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必须要清楚“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引用周弘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只有“用心赏识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给予孩子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一开始是没有棱角的,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张白纸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画上一个方框后,从此它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矩形,这时,除了在方框中发挥定格的形态外,再也没有其他发挥的余地了。这是教育的失败!只有当孩子心境未定格时,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拉成平行线,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洞悉孩子真正要什么、想什么,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获得有益的发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另外,她也告诉我们:要使孩子幸福,我们不仅要对孩子有爱心、责任感,更要使这份爱心充满智慧。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行为,学会“等待孩子”。书的作者李跃儿在发现自己的错误教育行为时,她不惜花几年时间等待孩子自然发展,还孩子童真。其实这也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欠缺的。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错误”时,我们往往会采取这几种方式:大声呵斥指责批评、立即上前加以制止、亲身上去帮助完成,我们缺少了耐心和对孩子的信心,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等待”。

…… …… 余下全文

篇七 :润心如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润心如兰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郭玲

手捧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我迫不及待地读着,书中真实而生动的案例,独特而前沿的思想教育,充满爱和智慧的教育机智,如空谷幽兰,散发着阵阵清新、淡雅的幽香,令我心旷神怡,眼前呈现出一方教育的新天地。我的心在这幽香中沉醉起来,被她那方“爱育”的天空融化着,启迪着。 为人师、为人父母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爱对于教育的意义就像光,始终教育着整个教育的过程。”“爱不是教育的一部分,而是教育的前提。”李跃儿是这样说的,更是在教育工作中这样实践的。老师与父母对于孩子要怀有一颗赤诚的爱心,并且这种爱是意识不到存在的一种自觉状态。只有爱孩子,才会真正的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做孩子的天使,而不是上帝。只有爱孩子,才会用爱和智慧来唤醒孩子,在孩子的心灵里播种下爱的种子。如果每一个教育者和为人父者都能做到这样,我想,世间就不会有因爱而产生过高的期望,从而导致孩子毁灭的悲剧,也不会有对亲人心生怨恨而杀害亲人的孩子。为人师与为人父母者还要有足够多的库存的爱,永远都取之不尽,这样,才能成为孩子的天使,帮助孩子幸福成长。

让孩子首先成为“人”。“人才是‘人’与‘才’的结合。向善、良知、关爱、宽容、同情心,这些代表人文情怀的东西都属于‘人’的部分;‘才’就是能力、聪明才智、知识技能。两者相加才是‘人才’。”这是李跃儿独特的人才观,在她看来,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人”,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人才。因为缺失了人文情怀的人是成不了人才的,甚至还会成为灾难,就像她所列举的希特勒、本拉登。由此可以看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让美好的品格融入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产生道德体验,品格心灵化,让孩子首先成为“人”,然后,再让知识化为智慧,让学生真正成为“人才”。

抓住教机,智慧施教。在李跃儿的这部著作中,她多次提到“教机”的问题,要想真正的帮助孩子成长,就像李跃儿说的“需要教师智慧的教学,智慧的教学的关键,就是寻找、制造、把握与深化教机。”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有想起前面李跃儿老师举到的给孩子们讲《天职》这个故事的情节,她寻找和制造了三次教机,前两次教机的把握与处理,让孩子很好的理解了医生的天职和海尔曼伟大的人格,而第三次教机的处理则很好的教给了孩子明辨大是大非的道理。这篇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这本书是著名画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李跃儿老师著的,这是个有着一颗真

爱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好老

师。作者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书中列举的在教育过程及生活

当中,不同的实例:生动有趣的解读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和叙述、分析、客观地

评价教育者的各种状态,深深地把我吸引进去。或许我们从来都没想过“孩子在

我们身边幸福吗?”这个问题。书中的字字句句、真真切切地拨动了我的心弦。

她认为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

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

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

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还给孩子本应有的

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我们也知道是教育的根本职责,但急功近利的教育

方式,缺乏尝试的教育方法带给我们观念与现实强烈的冲击。在教学中,我们往

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成长。片面的应试教育,使

我们不愿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啊!我们却总是在

斥责声中磨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翻阅时,我不禁萌生了丝丝酸楚和歉意,因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

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

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无助、恐惧、孤独、愤怒。这绝不

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

那么,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我们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

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必须要清楚“幸福的根源”,这

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引用周弘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只有“用心赏识孩

子,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给予孩子幸福。

我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自己已经是一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