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关于《当尼采哭泣》这本小说,从情节来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说。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开启了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在善于挑拨男性的路·莎乐美的引诱下,试图治疗根本不愿意接受帮助的哲学大师尼采的“绝望”,并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劝诱尼采接受治疗,却面临着自己的“绝望”,于是经历了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在治疗可能随时胎死腹中的情形下,经过几许峰回路转,面对高处不胜寒的疑虑,最后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人生的困境。

我在初次触碰到这本书时,就为它的名字所困惑,照理说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应该会有着坚强无比的心。他为什么会哭泣?他为谁哭泣?这都是我所想知道的。但真正体会到了以后,就觉得他的眼泪可能是慰藉的表达。他一直都处在深深的孤独之中,在那样的时代里,尼采是一个疯子,就像《查拉斯图特拉》里的先知一样,他讲诉的疯言疯语在那个年代是无法体会,甚至是无法接受的。直到他遇到了路·莎乐美,一个美丽聪明而又有着魔力的自由女人,他认为她将会成为自己孪生的心智,他的门徒,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但情欲的出现阻断了他们的关系,他像她奉献自己的时候,遭到了她的拒绝,于是他觉得自己遭到了背叛,由此他变得更加的孤独,甚至陷入绝望的深渊。

而名医布雷尔也同样的遭受着这种痛苦,他对自己的病人贝莎产生的肉欲,他在道德与情感中不断的挣扎着。虽然接受妻子的建议将她转给另一个医生,但还是每天的陷入对她的无限想念之中。他享受着贝莎将失去父亲的痛苦移情到他的身上,对他作出的种种亲密动作,并且对她恍惚状态下的“你永远是我唯一的男人”的论调感到满足。以至于他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幻想上面,弄得自己心神不宁。

这两个优秀的男人似乎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感情。也许每个人的爱情模式都不相同,但是从宏观上看,所有的爱情都是惊人的相似;尤其是那些伤感的爱情故事,当男人爱上女人的同时女人也爱上男人,这就是爱情;而如果这两者不同步,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伤感的爱情故事。这里面的两个人注定就是伤感的,爱的人都背向了他们。因此他们都很伤心、绝望、挣扎。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当孤独来袭,我们何去何从?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这本书主要的围绕着尼采和布雷尔的心理问题展开,讲述了两人相互结实,相互熟悉,相互帮助的心路历程。

读完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原来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只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程度不同而已。书中,尼采在接受“谈话治疗”之前,因为生理上患有严重的头痛加上心理上被路·莎乐美的背判而感到的心痛,曾一度的感到孤独与绝望,但他并不承认这一点,也许是他并没有意识到内心的孤独确确实实的存在,抑或是他为保护自己,所以选择逃避而不敢直视自己内心孤独的痛苦。用一些令人费解的方式,极端的将自己的痛苦化成了对生活的绝望。

作为受路·莎乐美委托的主治医师布雷尔,在帮助尼采解决这种长期压抑着的孤独感时,他利用了一种“谈话治疗”,其中就运用到了我们心理课上学到的一种与来访者的沟通技巧——自我表露。当布雷尔提出两人互换角色来相互治疗的过程中,他向尼采讲述了自己对一名曾经救治的一位名叫贝莎的病患产生了难以自拔的迷恋,但与此同时,对家庭生活中的拘束乏味而感到困惑。我觉得书中布雷尔的心路历程用一个网络流行的用语来形容,就是很“纠结”,原本想要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尼采吐露内心的悲伤,却在此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也存在着的心理问题。纵观整部小说,尼采与布雷尔为我们揭示了许多心理学上专业疗法的开端。例如尼采对布雷尔进行过梦的解析,通

过这样的方式唤起布雷尔的前意识来解决他的困惑等等。

我觉得在二人不断的会面的过程中也许并没有察觉到,自己已经潜移默化的被对方影响着,互相感化着彼此,互相救赎着彼此。两位大师的谈话富有哲理令人感到震撼。随着两人谈话次数的增多,渐渐熟悉之后,两人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书中结尾处,尼采听着布雷尔的话,流下了释怀的眼泪。下面是摘录自书中描写的当尼采哭泣时,两人的一番对话:

“给你的泪水一个声音,它们在说些什么?”

…… …… 余下全文

篇三 :观《当尼采哭泣》有感

观《当尼采哭泣》有感

在我看《莎乐美》的时候,我就对尼采和弗洛伊德生平的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希望知道尼采和弗洛伊德的一生,不希望从文字而希望以感性地方式,所以在上这门课之前我就看过电影《当尼采哭泣》。

一部人物真实,情节虚构的电影,改编自欧文·亚隆的心理推理小说。虽然我没有特别的喜欢这个电影 ,但它还是让我有一些感触。

尼采是超前的, 不能也不敢想象他那样的痛苦,可是尼采需要挽救么?他全身都是病痛,尤其是时常发作的偏头痛是他生命最大的阴影,频繁的发作,一次比一次迅猛,一年至少有200天使他陷入和病魔的斗争。他踏上了求医之路,辗转访遍了欧洲最著名的24位医师。然而,他的偏头痛不仅丝毫没有减轻,反倒变本加厉,视力日趋下降,绝大部分脏器都出现了问题。他痛苦焦虑,抑郁不堪,夜不成寐。脑海里时时徘徊着“自杀”。可是清醒时他却镇定地说:我有我自己的黑暗时期,可谁没有呢?任何痛楚被他视作创作的源泉。他遭遇接连的背叛,再也不相信任何亲近。任何示好都会被他理解为自身权力的丧失。

布雷尔医生也正处于他的黑暗时期。他45岁,功成名就,有美丽的妻子和聪明的孩子,有优秀的学生和朋友弗洛伊德相互砥砺。但首创“谈话疗法”的布雷尔却深陷于与病人“安娜”的爱情而不可自拔。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从来未经选择,他恐惧衰老和死亡,他没来由的不快乐,他开始怀疑生命本身的意义,他无法成为真实的自己。 布雷尔遭遇到了尼采的种种阻抗而无法进行治疗,心理谈话的技巧在哲学思辨的面前顿显苍白。终于,布雷尔设想了一个完美的计划——在尼采药物服用过量而发作的那次深夜,他挽救了尼采的生命。第二天,他要求尼采住进疗养院,并请求尼采帮助解决自己的绝望,以此来作为住院治疗的报酬交换。这让尼采可以从不愿受人恩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或许也可创造通向尼采心灵的唯一道路。

治疗和被治疗的角色就这样在劳森疗养院交错替换。更多的时候,布雷尔成为了那个更需要被帮助的人。尼采积极投入于对布雷尔绝望的治疗。当我们一再看到哲学家抽象的思辨于事无补的时候,反而意外地看到了尼采竟也在打磨着想象疗法、厌恶疗法的雏形。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读《尼采的哭泣》有感

我这样的男人(郑智化)

‘我的脚步想要去流浪

我的心却想靠航

我的影子想要去飞翔

我的人还在地上

我的笑容想要去伪装

我的泪却想投降

我的眼光想要去躲藏

我的嘴还在逞强

我这样的男人

没有你想像中坚强

在人世间飘荡

如果你宽容的胸膛

是我停泊的海港

让我在梦和现实之间

找到依靠的地方 布雷尔医生的咨询动机很强烈,当他拿出最后的反对理由:经济贫困的时候,布雷尔说可以免费治疗,这让尼采开始质疑布雷尔的动机,其实,整个过程中,布雷尔也从没考虑过自己的动机是什么,所以一时手足无措,冠冕堂皇的回答并没有让尼采信服,反而更坚定了尼采拒绝治疗的决心。这时布雷尔才开始反思自己的动机,正是对自己动机的反思,才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内心真正地需要,也真正找到了方法使尼采接受了治疗方案。

尼采接受了方案,开始以顾问的身份解决布雷尔的问题,而这不是布雷尔的真正想法,他是想通过自己真是的感受引发尼采表达自己的感受,全

被识破了,受到了尼采的阻抗。两人展开了一系列的辩论,布雷尔感到不能够取胜尼采,他渴望的是与尼采那个无意识的我对话,而不是那个铜墙铁壁的有意识的我对话。但因为布雷尔个人的问题,他希望能够说服尼采,从尼采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决定不能让人说服的人,因此他们经常会在不自觉中进入一种竞争的状态,这种竞争的状态是两个意识的我在竞争,这样就很难让无意识的两个我碰面,218页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布雷尔的话:“‘尼采教授,你的文字既优美又有力,但我你对我朗诵他们的时候,我不再感觉你我之间的联系,我在知性上掌握了你的意思,是的,是有痛苦的回报-成长、力量,创造力,我在这里了解了它’,布雷尔指了指他的头部(意识),‘但是,它不会进入这里’,他指了指腹部(无意识)”这段要求和无意识对话,接着尼采一段精彩的用第三人称的方法对布雷尔与贝莎关系的观察的描述,让布雷尔感到窒息,当尼采看到这种情景的时候,他的无意识希望亲近别人的那一部分出来了,他叫着“约瑟夫”,布雷尔的名字,第一次与尼采的无意识接触,意味着布雷尔的方案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接着布雷尔要求在以后的咨询中称呼对方的名字,一是巩固咨询效果,二是让尼采在实践中学习与人亲近,尼采很不情愿地这么做了。在咨询过程中,我感到布雷尔咨询师好像一个淘金者,要花费大量的力气淘大量的沙子(大量的辩论),才能淘到一丁点的金子(尼采无意识我的出现),布雷尔就抓住这一点的线索继续乘胜追击。真的是很引人入胜的咨询。

…… …… 余下全文

篇五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哭泣

一直想看尼采的书,却没找到合适的时间。没想到首次接触他,就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因为“上帝死了”,他的内心在恐惧中,对死亡,孤独的死亡的恐惧中战兢。当泪水从尼采的眼角流出,他说“这些眼泪自由了。”

尼采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是非常不可信的理论,进化论证明了上帝的多余,他的存在是由孩子似的愿望产生的。(How do we confirm a truth that has arrived through disbelief and skepticism and not through some childlike wishing something were so。)达尔文没有勇气,他不敢面对这一发现。( Darwin himself had not the courage to follow his evidence to its true conclusion. )可是尼采说自己是先知,来早了的先知,他必须要继续追问,不停思考。他的深入得到的结论是什么?是的,他的结论便是God is dead!而且All of us together have killed him.在他的理论中,God不但已经dead,而且是被人created。我佩服尼采,他的勇气。在没有上帝的绝望中依然可以继续研究自己的理论,这是一条死路,没有一点希望的死路。

这是没有思考过人生之人无法理解的绝望,也是从未想过上帝之人不能明白的绝望。可是这绝望却深深藏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无人能免。如果没有上帝,一切便没有了意义。如果上帝是人类的杰作,那么挑明这件事情无异于将全人类推上绝望的山峰。尼采深知这一点,于是他说“Choose between comfort and the truth. Are they mutually exclusive? If you want to choose the pleasure of growth, prepare yourself for some pain.”是的,他选择了他所认为的真理,也因此一生在痛苦与绝望中度过。他将自己置身于虚无,抛弃一切拥有的感情,倚赖的陪伴,恋恋不舍的荣耀,那些虚华的假象,权力的欲望、求胜的意志 。唯有血淋淋的自我剖析和揭露,才是真实——他的真实是痛苦的,任何愉悦的存在都是妄想!

…… …… 余下全文

篇六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品味一杯山中绿茶,幽香袅袅,回味无穷;徘徊于蜿蜒小径,曲曲折折,生趣盎然;回味在久远时空,虚虚实实,独乐其中。而《当尼采哭泣》正如一杯绿茶,香气不自觉已渗入骨髓,犹如那蜿蜒小径,别有韵味,更如那久远的思绪,扑朔迷离,诱人心魄。我思之,却踏不破时空的门槛;我弃之,却放不下尼采的深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可是当一个人接近真理,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接近巅峰时刻,即处于第四境界时,他会彷徨,寂寞,会痛楚,会感知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尼采是位出色的哲学家,但他的世界并不轻易为人所熟知,在大众看来,哲学家的思想是深邃的,是晦涩难懂的,是对痛苦的思索,是孤独踽踽独行的旅程;大众过多的把目光投射在娱乐上,被人包装的完美,光鲜亮丽的肤浅,虚拟的华丽,虚荣的满足,虚伪的掩饰,压力的释放……与众不同的是,《当尼采哭泣》敢于放大哲学家的痛苦,不为人理解的苦闷,以及像布雷尔一样压抑的内心世界。真实而不做作,深刻而不晦涩,正是影片给我的触动。

尼采饱受病痛折磨,尤其是偏头痛。他痛苦焦虑,抑郁不堪,夜不成寐,脑海里时时徘徊着自杀。布雷尔想要救助他,可是此时的尼采陷入对世界的不信任状态,拒绝任何无偿的帮助,于是布雷尔以互

相治疗作为交换的筹码,成功使得尼采接受他的“谈话治疗”。作为交换,布雷尔向尼采坦白了他对波尔那病人的爱情,对妻子与孩子的疏远,他陷入与波尔那病人的梦魇中,时时深夜为梦所惊扰,对生死衰老恐惧。尼采积极投入了对布雷尔绝望的治疗。我们看到哲学抽象思辨于事无补时,尼采竟意外催生了想象疗法,厌恶疗法的雏形。

…… …… 余下全文

篇七 :勇敢地面对自己--《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遭遇的时候,他们能否挽救彼此的心灵?

《当尼采哭泣》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882年。充满魅力的俄国女人莎乐美请求维也纳的著名医生布雷尔去治疗一位将“影响欧洲”的病人——尼采——的绝望。当然,前提是不能让尼采知道医生在治疗他的心灵。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1760年,麦斯麦开始用磁石按摩人体让患者昏睡并实施治疗。1843年,曼彻斯特的布雷德出版《神经病学》,从生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催眠的机理——长时间注视某物,便可使眼脸的上举肌麻痹而引起不自然的睡眠。后来,他又提出暗示为引起催眠的要素,从此,催眠的方法与事实渐为医学界与心理学界采纳。1882年之前的一段时间,电影的主角布雷尔医生,正好在催眠术和心理治疗两者的结合上取得了突破。他在治疗具有严重歇斯底里症状的女病人“安娜?欧”的过程中,通过催眠,打开她那被密封、被压抑的往事,与之对话,疏导那些积压的痛苦记忆。而这些抑而未发的冲突,就是引起歇斯底里的原因。年轻的弗洛伊德,刚成为实习医生,还没能写下他那影响世界的煌煌巨著。而心理学从哲学独立出来,大抵也激荡在那个时代。1863和1868年,冯特和费希纳分别出版了心理学划时代的重要著作——《论人类和动物的心理学讲演录》和《心理物理学纲要》。1879年,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莱比锡大学建立,这代表着现代心理学的真正诞生。

回到电影《当尼采哭泣》。

尼采需要挽救么?他全身都是病痛,尤其是时常发作的偏头痛是他生命最大的阴影,频繁的发作,一次比一次迅猛,一年至少有200天使他陷入和病魔的斗争。他踏上了求医之路,辗转访遍了欧洲最著名的24位医师。然而,他的偏头痛不仅丝毫没有减轻,反倒变本加厉,视力日趋下降,绝大部分脏器都出现了问题。他痛苦焦虑,抑郁不堪,夜不成寐。脑海里时时徘徊着“自杀”。可是清醒时他却镇定地说:我有我自己的黑暗时期,可谁没有呢?任何痛楚被他视作创作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读后感

我们身处其中的宇宙,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宇宙的不懈探索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宇宙是什么?人与宇宙有什么关系?这是人类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汲取了现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了大量科学数据、图像和实例,揭示了宇宙奥秘的真相,解答着一个个令人类曾经迷惘的问题。让我深刻领悟到了生命和人的自然本质。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操作的。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可以了解这浩然的宇宙有着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神秘色彩。以前总是很疑惑,为什么人类的产生会与马克思的唯物精神有关系,可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诞生是物质一点一滴的积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量变从而形成的质变过程,一次次的进化,都为我们展现了唯物主义中,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从没有生命到产生地球这个生命星球,再到诞生了生物,诞生了人,上百亿年的宇宙物质运动的种种细节都被前所未有地"缝合"起来,并且始终追究着人类的存在和这些物质运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头绪。我们不难发现,事物都是联系的,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个体,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点一点的量变的积累,一次一次质变的飞跃,才造就了我们人类如此辉煌的今天。

至此,我由衷的相信马克思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鉴于这些事实,我们坚信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剩下的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然而,这并不能让我产生“人类是万物之灵”这样的观点。虽然人类拥有智慧,拥有思维,但这也无法改变人类不过是庞大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这一事实。茫茫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就连地球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沙!滥用上天赋予人类的智慧去破坏生态,最终将遭到我们所在的宇宙无情的报复!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