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读红楼梦,能通过一个大观园看到人世百态,能看到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坎坷经历。而看世说新语,也有同样的感受。读完世说新语之后,脑中浮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身影,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的身影,又可以看到魏晋的社会风俗。我认为,这便是本书的最大价值。 首先迎面走来的是嵇康,旷达豪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 足以见得嵇康的豪放。但他却又是一个颇有风骨的人,宁愿在乡间打铁,却也不愿入朝为官。而在死之前,嵇康神色不变,在刑场之上弹奏一曲《广陵散》,之后慷慨赴死,这样的气度,让人敬佩。而三千太学生为之请愿,愿拜他为师也看出了嵇康在当时的影响。之后走来的人,司马昭想与其联姻,此人大醉六十日,使事情无法进行。颇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以臣是酒中仙”之势。此人便是阮籍。阮籍青白眼看人,也是其率真的体现,不与世俗礼法同流,饮酒长啸,岂不快哉。

从这些人物的风流韵事中,不难看出魏晋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朝代。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一直受封建礼法的影响甚重,学而优则仕是传统的思想,而魏晋受到当时政治斗争的影响,这种封建礼法受到冲击很大。文化名人也没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大都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所以我认为,魏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特别的朝代。

魏晋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建安风骨,魏晋思想,直接影响到了后世许许多多的诗人和词人。例如李白的诗和思想都非常接近于竹林七贤,而杜甫的诗,内容也接近于建安风骨,慷慨悲凉,关心民生疾苦。但是,我认为魏晋人士最大的贡献,是张扬的个性与对自我的一种认识,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汉末大一统政权的分崩离析,也使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受到了冲击,士人从儒家经典中抬起头来,用一种新的眼光去看世界和审视自己,加上魏晋战乱不断,政权更迭,生命短促,更促使他们在珍爱生命的基础上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个性上的解放。正如宗白华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郁热情的一个时代。”魏晋人士这种精神上的解放必然使其个性得以张扬,尽展魏晋人物风采。文学作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本身就有其真实性,我们通过文学去认识社会,感知事物的内在本质,文学具有重要的认识功能。《世说新语》正是通过记述魏晋时期历史人物的言行、容止等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下士人突破礼教的束缚,张扬个性、任情举止,率真地展示自己,令人炫目又让人向往,使我们更真实地触摸魏晋人物。 在经学极盛的时期,士人都把儒家伦理道德作为其安身立命的准则,名教礼法盛极一时,这时的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虔诚守礼、严苛律己的生活。人的个性、欲望、情感都要服从于礼法,士人真正的个性和情感都被埋藏起来。东汉后期,时局变化、政治混乱、纲纪败坏,士人曾恪守的名教礼法不能解释和应对现实状况,思想出现混乱和动摇。魏晋人事大多提倡玄学。这种思想上的动摇和改变,渐突破了名教束缚,士人思想活跃起来,直接表现就是个性不再压抑和沉闷,而是强烈地彰显自己。 抚军问殷浩:“卿定何如裴逸民?”良久答曰:“故当胜耳。”《世说新语·品藻》第三十四则 桓公少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世说新语·品藻》第三十五则 儒学礼教已经不能束缚人对自己的认同了,士人发现了自我,也肯定了自我。“故当胜而”落地有声,肯定自我价值的同时又自信满满。“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对自身的肯定,已经摆脱了外在的束缚,是追求独特自我和人格上的强烈自尊的表现。而魏晋士人对自我的强烈认同和个性上的张扬毫无疑问会融入到到文学作品中来,使魏晋士人张扬的个性清晰地呈现出来。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世说新语》则是这块瑰宝中的精品。

《世说新语》大致记述了汉末以至南朝许多历史人物的奇闻趣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尚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部对当时社会生活进行近乎全方面描写的书。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可谓是一部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和祖国一起成长,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中有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高,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如这个故事所说,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对他人做出了承诺,就一定要信守到底。如果你不履行承诺,他人可能会受到损失,自己也可能失信于人。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那么他人的损失会更大,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危害。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世说新语读后感

千年警语

——读《世说新语》与魏晋名士有感

对于《世说新语》,我的印象一直是很囫囵的。犹记初中课本曾选取两则,一是《咏雪》,这篇熟些,尚能背诵几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大抵记得提问的是位老人家,答得好一些的是位有才华的女子,然而个中人物关系是分辨不清了。另一则就更模糊些,拢共登场几个人物也记不得,只知道一个小孩有条有理,把人说的羞愧难当,方才查了,《陈太丘与友期》。

借着这两篇的浅显痕迹,于我心中,对《世说新语》的长久印象便是本记人志事的小说集子,颇有些趣味,偶尔提及定会跟上一句得了空想去看看,然而这个“得了空”究竟在何时,却又遥遥无期了。

时隔经年,而今重新翻阅这本书,除了多些魏晋南北朝、刘义庆及其门下共同编纂的基础概念外,所悟与彼时大约也有些不同,惟愿如此吧。

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曰:“其仆也,焉施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顾荣异之,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读《德行》里的这则故事,实在很有感触。彼时彼人的言行举止,搁在今天,竟毫无突兀,这确是对西晋的一份莫大的欣慰,也是对今日一份沉痛的悲哀了。为端送烤肉的侍者送去烤肉,平等态度背后折射的尊重何其宝贵。论等级,自西周行了礼制宗法的制度后,便尤为分明了。到明清时期,以至森严苛刻的地步。由此向来,这份平等便更显得宝贵些。然而细辨,“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溯其源头,貌似尊重的举止其实来自优越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顾荣从未认可侍者与自己处在平等地位,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对侍者的怜悯和同情。

这似乎是一个不足之处,然而四顾今日,成千上万的人竟连这略显浅薄的怜悯同情也做不到,毫无自知地腆着脸露出笑容,漠视端送烤肉的侍者终日不知肉味,清扫大街的工人未曾拥有过汽车。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侍者”们就理应体验“侍者”们的生活,自己就理应享受自己的待遇,有条泾渭分明的线无形横亘在他们与侍者之间,偶尔哪个心肠好的留意了,像千百年前的顾荣一般送去一盘肉,而后他们仍是他们,侍者仍是侍者。有什么改变的?不过是终于知道了肉的滋味。甚至还有谁油光满面地窃窃嗤笑,比起把同情错当尊重的“顾荣”们,这些人更可怕,然而从西晋到今日,这些人也一直都存在着。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一:世说新语>读后感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荣国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世说新语 读后感

德与行

——读《世说新语》有感

——叶了望

《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共一千二百多则,有则三言两语,有则数行。叙事简明,精炼生动,却无不使人有所收获。其意既含哲理,语亦神韵悠远,令人领略不尽。

就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让我领悟最深的便是《德行》,那一个个故事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却发人深省。就如最熟悉的例子: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金钱应该靠自身努力而获得,天上掉馅饼的事可能导致“守株待兔”的事再次发生。而于今日而言,这样的做法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物质生活虽然日益丰富,但是, 如果人们不加强自我道德的修养,被金钱等利益所诱惑,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糟糕。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管宁、华歆)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利,失去他原有的德行,也失去了一位至交,虽看似有些小题大做,却仍能有所领略。管宁如《陋室铭》中的刘禹锡一般淡泊名利,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摆脱了物欲的枷锁。相反,有些人为名为利劳碌一生,却也不见得快乐幸福。而华歆就如《学弈》中的三心二意者一样心不在焉,他们在学习之时漫不经心,结果事倍功半,相反,只有专心致志地完成某事,才能事半功倍。

“子以四教:文、信、忠、信”,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这样的施教内容。他不仅注重学生的文学水平,更为注重的则是学生的德行。中国古代一向重视德育,无论是孔子首创私学开设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来看,还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中礼教位居首位,都可以看出古人对德育的重视。虽然今日孔子的德育方案不能只限制于道德,而他的思想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强调要通过教育从而提高全名的普遍素质与道德,以维持与稳定社会秩序与发展。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这时代所缺失的:三鹿劣质奶粉,以及此前的“苏丹红”、“瘦肉精“等影响恶劣的事件,都是企业丧失基本道德后的恶果;政府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贪污腐败司空见惯,政治道德出现严重的滑坡;中国公民普遍存在脏话连篇,损人利己的情况,国民道德也在走下坡路??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世说新语》有感

读《世说新语》,思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是我最喜欢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最高峰。别看是小说,但大都纪实,可以看作纪实文学——全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现实。作者用机智幽默、妙趣横生的语言,倾泻了对铮铮风骨的欣赏讴歌,对卑劣宵小的讥嘲讽剌。那飘逸清丽的翩翩风度,精妙玄远的名士清谈,至今仍让我倾心不已。

心中的仰慕化作行动,于是我认真地融入《世说新语》,进入那个神异又黑暗的乱世。去追慕先贤们独特的精神风貌,去体察那个混乱无序的时代。

追源·思友情

读过《世说新语》,最能打动我的,自然要数“竹林七贤”了。据《世说新语·任诞》载:“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从中可以看出,“竹林七贤”不是什么严密的组织。参与其中的贤士们寄情山水、纵酒放歌,都是本性的自然流露,全然不掺杂任何功利的东西。

他们不会委曲求全地压抑自己,不需虚情假意地相互吹棒,不屑追名逐利地曲意逢迎。那么他们有什么呢?只是友情,淡漠到近乎浓烈,浓烈到近乎淡漠。俗话说“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有的人一辈子相交,直到头发都白了,却还是像陌生人刚刚认识一样,根本不了解对方。而有的人只是在路上休息时很偶然的相遇,一起坐在临时搭起的遮阳伞下谈了几句,就像是三生的知交。”倾盖如故哦,感觉真好!不知当年七贤是否这么感叹过。 至少,我是被他们的友情深深打动了。

谈士·思风度

提起魏晋风度,必谈竹林七贤;谈及竹林七贤,必言阮籍、嵇康。因为所谓的魏晋风度,大概只有此二人深得其味。鲁迅先生曾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他们七人(指竹林七贤)差不多都是反抗旧礼教的。”诚然,那些惊世骇俗的“非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就是他们首倡而又身体力行的。

可是,外面的世界实在是太无奈了,他们的抗争实在是太无力了,即便总是同心协力,能做到的却还是那样的少。最终,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怕是仅仅巩固了他们的友情而已。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世说新语_读后感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是啊!青春充满了美丽的幻想。但要让我们的梦想成为现实,那就需要行动,拼搏,让我们一起来听爱拼才会赢。

结论:综合以上调查分析得出,大部分人遇到烦恼所采取的方法是忽略它,甚至逃避。 建议:尝试自己去解决烦恼,体验成功的乐趣。 1、第一件事:一个法国人用法语说我性子急,我用法语反驳了他。第二件事:一个中国女学生说外国老太太丑,老人用中文回答。

2、

(1)三个法国人用法语说一个女人的俏皮话,正好被懂法语的女人说破,他们非常意外,所以都“怔住了”。那个说俏皮话的人更是羞愧难当。用“都”这个范围副词来形容脸红,说明他特别羞愧。

(2)中国女学生误认为“西方老太太”不懂中国话,而对老太太说了直白的粗话,结果老太太说的就是中国话,而且用“微微一笑”表现了对女学生讥讽和宽容。

3、我真是太唐突了,评价老太太的话实在是浅薄粗俗,没有修养。(表现出一种愧疚之情)

4、先使用一个问号,表示对文中法国人和女学生的质疑,为什么说话前不假思索?后使用一个感叹号,表示这是一个教训啊,时时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修养。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原文: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来自:世说新语

译文:阮光禄是当时的名士,辞官后隐居剡县;为人很慷慨——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因为是葬母的事情而不好意思借车,阮光禄听说之后便焚车以自省;今天我们看来此举未免有些做作,那是我们的修养还未达到阮光禄的境界。一个贤人从来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唯有不断完善,才能在人格上继续前进。一辆车就是品德上的一个污点,不但要烧掉车,还要去自省,去改掉身上的不足。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