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书笔记-陶行知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

记得在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就就对我们说:是陶行知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但不幸的是,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有所发展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几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陶公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就是“教学合一”,这些观点似乎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但推行起来非常艰难,为什么?因为教学生学远难于简单的灌输教学,需要费大力气学习、思考,数倍的精力去备课。因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课堂上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太费劲了。一些公开课竟成了“优秀教师”的表演课。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我们真的需要好好的反省。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

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创造教育,全民教育等,这些不都是此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吗?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领悟。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 …… 余下全文

篇二 :陶行知传读后感

《陶行知传》读后感

读了《陶行知传》,可以真切触摸到一个集教育家的慈爱、学者的渊博、政治家的气魄、社会活动家的能量、诗人的豪放于一身的栩栩如生的陶行知,尤其是他那“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的精神品质,感天动地,无疑是对人的精神洗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陶行知先生是位伟大的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陶行知传》的读完序曲,即使我的心灵就产生了强烈震动。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一个普通却崇高的教育家。他不仅受到了和同时代伟人、学者(如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郭沫若等人)的衷心称赞,更得到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崇高敬仰。毛泽东称之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有人曾说过:“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完他的书,思考更多的是:学生需要什么要的老师?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做好老师?

在社会动荡,个人身处险境,能不改初衷,用生命实践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以满腔的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孩子,爱事业。以“爱满天下”的情怀诠释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当心潮澎湃的读完这本书,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生命的洗礼。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对无私奉献老师的写照,陶先生用一生来履行。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没有了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他们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个神圣的领域中。

我们有着比陶行知先生好着不知多少倍的工作环境与学术氛围,却缺乏他那样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创造精神,百折不挠的殉道勇气和博大真挚的爱心。读陶行知先生的传记,仿佛在与高尚的人生对话;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仿佛在与精彩的生命交谈。

…… …… 余下全文

篇三 :陶行知读后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篇》泉港涂岭中心小学 吴铭杰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 的旗手。他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 育的终极目的。 他的理论和实践, 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 《陶 行知教育名篇》 一书更是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 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生活即教育” “创造的教育” “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独 特教育思想. 一、陶先生的文章是教师进德修业的参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 。 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我的身体有 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根本一 “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坏, 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先生的 ” “每天四问” 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 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 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 的进步。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 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 的社会日新月异, 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 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 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 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 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 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1 二、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1、“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 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向我们 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什么是 "生活教育"?生活教育, 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 什么。“社会即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 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 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 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 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2、“教学做合一”。陶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 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 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 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 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 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 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 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教为主体,学为主导 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 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 念。 3、“创造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 出一辙,教师们不能教死书,死教书,,学生们不能读死书,死读书。 要创造,要在用脑的同时,要用手去实验,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 的开始。陶先生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从小时候就干起。不要束 缚他们,使他们回复行动的本能,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去寻找知识,解 2 决困难,来完成中国教育的最终目的——创造。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 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 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 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 爱就没有教育。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 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年 轻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 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

…… …… 余下全文

篇四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收获最大的是阅读了教师版《陶行知名篇精选》!陶行知先生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直到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每读到精彩之处,总会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晚辈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有意外的收获。当通过一段段短小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公的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这段话读来似曾相识,这不正是新课程倡导的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吗? 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

教学合一的第二个理由 ?教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考虑学生的才能兴味,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而是让教法随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变动,也就是现在所倡导的真实的课堂,生成的课堂。

教学合一的第三个理由是?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以为终身卖不尽的。好的先生必定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 …… 余下全文

篇五 :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利用闲暇时间,我再一次饱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尽管先生离去半个多世纪,然而,他的思想依然鲜活,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万世师表“的崇高评价。

首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如何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每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其次,是爱的教育。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

…… …… 余下全文

篇六 :陶行知读后感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利用短暂的假期,我品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深深体会到“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内容,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陶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大力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序言中也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 …… 余下全文

篇七 :陶行知读后感

《学习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读后感

说起陶行知的名字,那是响当当的,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一生是伟大而光辉的一生,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事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教育遗产。他不但在中国有名,在世界也很有名气,他是世界级的人物。我想,实在是没有诺贝尔教育奖,要是有,陶行知绝对应该是获奖者,因为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人象他那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身心地投入整个民族的普及教育运动且取得辉煌的成就,而这就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读完《学习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这本书,我掩卷而思:陶行知的伟大实践与经验和伟大人格与品德,我们就不讲了,因为我们是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职使者,所以我想就专门就陶行知关于教师的思想和理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陶行知认为教师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小学教师。他曾说过:“小学教员教得好,则一二十、一二百家的小孩可以成家立业。否则变成败家子,永远没有希望了。”“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德国战胜法兰西,归功于小学教员,这是人所知道的。”“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的治乱。”??给予小学教师如此高的评价和期望,让我不得不再一次对自己身上所担的责任进行审视,每日三省而吾身。

对于教师的素质,陶行知有两句话震耳发聩:

1、教师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认为教师献身教育,首先在敬业。他有一首抒情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其次要乐业。他说, “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再次要有坚定的信念。他创办工学团时说过这样的话:“中华民族之新生命是在工学团的种子里潜伏着,我有这种认识,我有这种信仰,我愿意做一个园丁将这种子遍撒人间。”他的这些话深深影响着我,让我从教十几年来,一直遵循“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不管面对的是青春飞扬、自主自立的大学生,还是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我都秉承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宗旨,全身心地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

…… …… 余下全文

篇八 :陶行知读后感

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假期之中,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 “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 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 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 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