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

“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我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就看到了上面两段大气磅礴的话,感觉这是一本揭露自己一生中所犯下重大的过错以及自己曾经有过的肮脏丑陋的灵魂。看完几章发现不过一些年少时候的琐事,如果用忏《忏悔录》这本书的名字有言过其实了。前半部给我感觉更像一部自己成长史:卢梭迫于生活辗转流离于各个城市,过着寄人篱下生活,然后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干过一些坏事说过谎,行过骗,偷过东西,甚至有偷窃的习惯。虽说受到环境的影响走了不少弯路,但是还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联想到自己小的时候总也免不了做过一些类似错事,毕竟年少无知是可以被原谅的,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作者将这本命名为《忏悔录》,不过是为了吸引眼球罢了。这是我刚开始对这本书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做错事情时,总免不了找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解,目的不过是想说明那并不是我的错或者想逃避责任。想到卢梭的这本《忏悔录》才发现,当自己扮演高高在上施舍给那些忏悔者怜悯之心角色的时候,我们乐而为之;但是反过来自己站在众人面前去忏悔自己的罪行,恐怕就有点困难了。我们乐于施教,却不愿受教。就像大人们喜欢教导小孩子如何养成好的习惯,如何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却不喜欢别人对自己的行为指指点点。可能这就是我刚开始对这本书有些偏见的原因吧。

…… …… 余下全文

篇二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粗略的看完了卢梭的《忏悔录》,作者的思想袒露着一颗透明的灵魂来书写他人生的心世界。他说:“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前列,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貌赤裸裸的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基于他这种迫切的语言宣泄的欲望,引领我急切的走进他真挚, 诚恳的精神家园中去。

读完《忏悔录》之后,可以知道他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刚出生的时候,母亲便因为难产而死亡,父亲由此对他又怜又恨,他的父亲和他的母亲自小亲梅竹马,感情很深。其父亲失去爱妻后,每每从他的身上寻找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的拥抱有效的他而泪眼朦胧。父亲几乎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这位身为宫廷钟表匠的父亲,不仅有英俊的外表和国人的手艺,还特别喜欢读书。在卢梭五六岁时,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书全都拿出来读给卢梭听,然后轮流阅读,直到夜晚,通宵达旦的看书。父亲用这种方式忘却丧妻之痛。却无意之中给卢梭制造了一种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这种危险的方法,不就便使我得到了极端娴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对事物本身还没有一点的概念,却已经了解到所有的情感了。”父亲以读书为游戏打发时间的方法,就给卢梭早 期注入了知识的芳香,这种无为而治也催发他心智过早的比别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爱好音乐,这又让他多了一种喜好。也许秉承了他

母亲的温柔与聪慧,加上他父亲与姑姑的无比关爱,卢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欢。直到父亲的因故离家,卢梭住进他舅舅家与表哥一道生活才一开始面向社会。进教堂做弥撒时,他遇上了他一生第一个令他产生好感的女性--朗拜尔西埃小姐。读到一些细腻而深刻的情节,感受他成长中所承荷的开心与苦恼,一个鲜活、丰满的卢梭形象跃然出纸而呈现在你眼前,是那样的真切、朴实而又厚深。他比他同龄人性格要更具复杂的一面。后在他十六岁时,得到了体现。

…… …… 余下全文

篇三 :卢梭 忏悔录读后感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今天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然激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 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就可以打她。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首离去。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暴隐私”,一些后来的哲学家包括罗素甚至认为卢梭根本谈不上是个哲人。而我却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从气质上讲,罗素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激情向来不以为然。其实罗素本人也不是一个冷静的书斋学者,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三番五次闹离婚,不会提倡性解放,不会反宗教,不会被当局禁止讲学,不会相信社会主义,不会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弄到要坐牢。激情是每个人都有的,罗素也认为激情与理智相比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更主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个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代长期处于奴仆地位。罗素这样的贵族子弟当然不会去偷钮扣,罗素的子女当然也不用进孤儿院。卢梭跟一个地位低贱的女侍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卢梭只有在下贱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种完全的自信。我对罗素一向敬仰,但这一次我觉得罗素讲话未免刻薄了一点。在法国大革命前,逆向等级的婚姻是不被允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系不可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许可。

…… …… 余下全文

篇四 :《忏悔实录II》读后感

《忏悔实录II》读后感

翻开《忏悔实录II》,一则则真实的案例再一次给我以强烈的思想震撼和精神洗礼,从读本中对一个个真实案例的深度剖析,涉案人员的深刻忏悔,深入浅出的点评,以案说纪,以案明法,让我深深理解“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忏悔实录中的绝大多数人,刚参加工作时,都是怀揣着美好的憧憬,带着一颗赤诚的心,积极工作、奋发图强,为社会和人民都做出了一些有益工作和成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业的进步,放松了自我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动摇了执政宗旨和理想信念,最终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沦为历史的罪人。

其中一个古蔺县副县长的犯罪道路让我记忆尤其深刻:作为一个从农村里走出的“山里娃”,在他的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珍惜通过努力所拥有的一切,按理说他应该心怀感恩,回馈社会,然而在获得权利后,就开始丧失了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权力观和荣辱观,即便后来他有了挣扎,却因为“贪婪之手”一旦伸出,就再难收回,从而在这条犯罪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走向灭亡。

在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我们其实可以从中看出一些共性,贪欲是逐步膨胀的。由大部分贪官的受贿经历不难看出,贪官 并非是一夜之间变成巨贪的,大都经历由小贪、中贪到大贪,最后才变成巨贪的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由第一次的小贪,到第二次、第三次的“零风险”,贪欲不断膨胀,胆子越来越大。等到有一天有了足够的金钱,又有了呼风唤雨的权力,便通过金钱的魔力去寻求自

己的“保护伞”。贪欲没有受到遏制,变得极端膨胀进而堕入犯罪的深渊而不能自拔。贪官的堕落轨迹也暴露了当前反腐败工作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不容忽视的漏洞。如果在贪官第一次伸手之时,就“当头棒喝”或者在严密的制度下及时发现,有针对性地做好“亡羊补牢”工作,也不至于让贪官的贪欲得以不断膨胀,直至最终走上“不归”之路。正所谓贪欲如火,不遏则焚。痛定思痛,党员干部一定要常思贪欲之害,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

…… …… 余下全文

篇五 :《忏悔实录》读后感言

忏悔实录读后感言

…… …… 余下全文

篇六 :党风廉政建设《忏悔实录2》读后感

坚定道德,坚持拒腐

——《忏悔实录Ⅱ》读后感言

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教师作风建设。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我校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了警示教育读本《忏悔实录Ⅱ》。拿起手上这本沉甸甸的读本,一字一句通读完书中24个真实案例,我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该读本虽然篇幅不长,但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深入剖析这些党员干部堕落的原因、教训,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该读本采访深入、资料翔实、剖析深刻,既有涉案人员的沉痛忏悔,又有发人深省的警示教育,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洁从教教育的生动教材,对我校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警示意义。

读完该读本后感触良多,特此整理如下:

一、关于文中主人公堕落因由的剖析

1、“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

文中的主人公都不是不是生来贪婪,很多是一个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都一直受到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身寒门的英才,都是在学有所成之后拥满腹报国之志的栋梁之才,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跟多数人一样,想尽己所学,有所作为,可最后竟成为背叛国家的罪人,铁窗的囚犯,原因何在?

不可不说是在他们工作后,放松了对自己进行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任何党员干部都不应该中断对党的先进理念的学习,虽然我们周围的环境貌似处于和谐发展的太平盛世,但其仍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在当今这个国际,各国都为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为自己谋取领 1

先优势而暗涌不断,国内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广大党员同志就该主动不断学习党的先进理论,不断完善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而读本中的主人公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思想政治理论来指挥其工作,最后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大家都该引以为鉴!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文中主人公们也不是一开始就大贪特贪,而是从收受别人一包烟开始,从他处“借”几千块钱,一包烟有什么啊?可这样慢慢的降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一再放低底线,第一次收了一千元,心中窃喜,又带着一丝不安,可一段时间过去了,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于是会想一千元都拿了,两千元也没有问题吧?两千元都拿了、、、、、、以致道德沦丧,全面失守,直到最后坐在铁窗内,堂堂男子汉哭着忏悔又有何用?

…… …… 余下全文

篇七 :《忏悔录》读后感

从小、从严律己;从细、从我做起

——《忏悔录》读后感

最近,单位组织我们观看了《贪途欲海无归路》的廉政警示教育片,并学习了武汉市部分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忏悔材料选编——《忏悔录》。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收点烟酒、那点小红包不算大错,只是礼尚往来,是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打点牌、收点底子钱不算大事,只是业余爱好,是当今社会的惯例。”看后才猛然发现一个规律:错误都是由小至大的发展,没有人是天生的罪犯,若不及时“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小病一旦拖成大病时,将无可救药。到最后大错铸成,受人唾弃,将会把自己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以前我老认为所有的这些离自己很遥远,作为最基层的党员,自己不可能涉及到大的违法犯罪事情中去。直到学习该材料后,发现书中竟然也不乏叔伯辈的熟人。原来一切都在我们身边,在“金钱、权利、欲望”的诱惑下,没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和过硬的党性,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谁都会变成“贪”奴隶。无论你是从多么困难的环境下走出来;无论你是以前是多么努力的走过来,甚至与你的学历和知识水平都无关。只要你迈出了“第一步”,后果将是不可设想。此时才真正的让我理解到我党对于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和对党员干部廉政教育一刻都不放松的一片苦心。

今后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党性锻炼、努力学习改造

积极参加组织的各种学习教育活动,高度重视整治理论学习,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在理论学习中增强党性修养。

二、严守廉政底线、禁锢个人私欲

杜绝“一包烟、一瓶酒、一餐饭”现象的发生。严格遵守《党章》,执行党的纪律,坚守廉政底线,不放任小贪,不为私欲所累。

三、以案为戒、警钟长鸣

发现问题及时自我批评,及时改正。以案为戒,深刻吸取教训,一刻也不能松懈,不可怠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讲规矩是党员的党性的基本要求,是对党员对人民忠诚度的重要检验。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是一名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拥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遵循组织程序,服从组织决定,管好自己,这是一名党员干部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事情。

…… …… 余下全文

篇八 :《忏悔录》读后感

读《忏悔录》有感

一件事不能因为说得巧妙,便成为真理,也不能因言语的朴拙而视为错误;但也不能因言语的粗率而视为真理,因言语典雅而视为错误;总之,智与愚,犹如美与恶的食物,言语的巧拙,不过如杯盘的精粗,不论杯盘精粗,都能盛这两类食物。 ——奥古斯丁

《忏悔录》是奥古斯丁的自传。他会自述他从出生一直到33岁,自述他从刚一出生,甚至没说话就开始,当然这可能是通过后天观察自家小孩,揣测他当时刚刚会说话不会说话时的心理状态,他从那时候开始一步一步去追究,他如何从一个理性的人,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基督信仰,讲这么一个故事。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这本著作在中世纪非常流行,因为整个中世纪,信仰都是很发达的,那时候每一个信徒或者教父他可能都得问自己相同的问题,人都是有脑子的,他会问为什么要信仰呢,如此他就会参照奥古斯丁曾经走过的这个心路,从理性到信仰这么一个路。

《忏悔录》的确有些失之宗教狂热,但相信作者的心是虔诚和理智的,那是一个纯真的年代,吃粗面包、喝葡萄汁,距离耶稣的死也不过两三百年,没有现代的那些令人心智迷离的技术,人更有精力去关照心灵,而现代人是在物质和技术,也就是些自己造的无聊的东西里面迷失了,一个肥而不健康的时代。“发展”现在想来未必就是向上的。

奥古斯丁的书侧重哲学,而非教义阐释,纠结于上帝及善恶的终极问题,充满了思辨与自省,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神学”吧,以普通

人的资质,这些问题想都不用想,说神学近几百年来式微,其实未必,科学是神学的一种延伸,科学的终极工具数学我看本质上就是神学。而由科学之发现转化为实用的工艺,比如电磁理论导致无线电技术,想来真是相当奇妙,只有赞美神了。就象耶稣用三条鱼让五千人吃饱,神的些微的奥妙就足以让人享用不尽了。

这本书是一部真正的心灵史,一个中年男人写的心灵史,他没有超人的智商,也没有显赫的背景,就象乌龟,爬得很慢,胜在意志,这是一个英雄人物,这种人,中国的历史上不曾有过。这种虔诚,正是欧洲人可以用石头花四五百年筑起近乎不朽的教堂的动因。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