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第一实验小学 金祖礼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的著名作品,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阅读本书后,我从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

而我从阅读本书中也看到了当今社会与作品中讲述的不同面: 作品中对孩子童年时的活动时间提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建议: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而当今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

同时作品对教育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即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游戏”。 读书心得

现今学校教育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而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却无法给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

…… …… 余下全文

篇二 :明日之学校 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看到《明日之学校》这本书,给人一种希望;看了书之后,又有一种不着边际之感。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xx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12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在12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

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政府机构的关注。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 …… 余下全文

篇三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在实验中获取新理论的实际意义——《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本次读书选取的是赵祥麟翻译版本的《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xx年最后一本著作。

以学界对杜威及本书的评价不难预见本次阅读学习将带给我的丰厚教益。但不可否认,笔者学识尚浅,尤其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极少,自问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正确地把握、消化本书的精髓理念,即便读过也不敢夸口“读透”。只能说,抱着敬畏与虚心,以一个初出茅庐的身份在先进教育的大门外管窥蠡测一番,谨慎地加以发散与联想。不敢有指导别人之意,本次读书笔记也未建立较好的逻辑架构,琐碎零散之处还请见谅。

借用悉尼?胡克在导言里的说法,“这本著作也可叫做《今日之学校》,是关于正在实验中的一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用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它的出发点是描述美国各地受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和其他教育改革家影响的一些新型学校,并在这些学校取得的成果之上加上杜威自己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分析。

关于本书的大体内容和写作动机,约翰·杜威的自序里其实早已经表述得很清楚平实。 “本书不试图发现一种完整的教育理论,也不考察任何‘体系’或讨论杰出的教育家的观点。”“我们试图指出当各学校用自己的方法着手实践时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通过显示一个教师应用这些观点时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希望给读者指出一些教育改革家的已经被广泛认识和认可的观点的实际意义。”在杜威之前,包括卢梭在内的许多人提出过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本书关注的是众多先进教育理论的“实验成果”。

“儿童期的真正含义就是,它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在第一章“教育即自然发展”中,一再阐述了自然发展的儿童期的重要性。“教得太早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真正教师是经验和感情,成年人除非根据他本身的条件,决不会学习适合他的东西。”就如卢梭所说,“那最大、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就是:不要爱惜时间,而要失去时间。假如一个婴儿能从母亲的怀里一跃就跳到理性的时期,那么现在的教育就是很适当的了;但是儿童自然的生长,要求一种完全不同的训练。”

…… …… 余下全文

篇四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每一次读书都是一场新的旅途,每一次读书都是一场新的收获。最近拜读了约翰杜威的《明日之学校》,感触颇深。

书中杜威先生以“教育即自然发展”开篇,以对人性的深思入手,将教育这个永恒的话题剖开来看,站在孩子的角度对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提出了看法;而后他将话题上升到“学校与社会”,在这里他提出“旧式学校必须变革的三件事:第一,教材;第二,教师处理教材的方法;第三,学生掌握教材的方法。”这是值得我们教育者思考和学习的;最后他以“民主与教育”结尾,他说“声称机会均等为其理想的民主制度需要一种教育,这种教育把学习和社会应用,观念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做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的结合起来。”他的话语无形中给我们的事业展开了一张宏伟的蓝图。

纵观全书,每一处都洋溢着思考到极致的哲学火花,让我在感叹高山仰止之余,对他的观点有了自己的理解,那么我就“教育即自然发展”浅谈几点。

一、教育不是教书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到“我们对于儿童一点也不了解”,我们虽然有过儿童的时代,但那已经是很早的回忆了,我们现在的教育,仍旧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我们就像填鸭者,恨不得让孩子们学会书本上的一切,但是我们忽略了孩子们的本性就是好动的,他们还处于认知这个世界的阶段,他们需要很多时间

去使身心得到放松,使视野开阔,这更有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而单纯的书本教育就像枷锁一般禁锢了他们自由的思想。我们不断的进行创新课堂,但事实上我们的课堂不能仅限在学校,社会是个大世界,他们不能永远的活在学校里。

二、指导自然生长的教学

在现阶段,我们的教育方式中很大的一部分是强行注入的,而指导自然生长的教学和强行注入的最大区别就是后者更重视积累许多符号形式的知识,强调了知识的量而不是知识的质,要求的只是表面。这将导致他们学习的世界只是一张地图,他们会感到被欺骗,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我们要将它们带入到学习的发现与发展中,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 余下全文

篇五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利用一暑假的时间,我不间断地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完后,感触很多。真实的感受是要从今天起,我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

翻开序言,里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以来我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管在哪方面都不如别人,虽然我也曾努力过,虽然我也曾迷茫过,虽然和别人比我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读了李老师的这本书后,我可以自信的对自己说,和昨天的我比,我在进步,我在超越,今后我要做得更好!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校长对教育工作无比赤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一颗教育者的心。而这种爱心成就了他的辉煌。爱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爱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教师,爱孩子就应该尊重每一位孩子学习的不同方式、能力和感受。

一、纯真的爱心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

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做最好的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这些话听得多,看得多,而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说过,只要你发言,没有对和错,只有自己的不同想法。因此在我的课堂,每个学生的起点都一样,都是平等的,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不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学生们如何爱别人。

…… …… 余下全文

篇六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用了很久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合上书之后,脑子里除了经常提的几点杜威的思想主张之外,并无其他。经过国人翻译,晦涩的语言让我似懂非懂,才反思意识到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思维能力如此之差。杜威的《明日之学校》内容丰富,包括了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等等教育中老生常谈的话题。总的来说,无不体现了他对“儿童”这个群体的尊重和关注,对“儿童活动”的重视。需要说明的是,他并未忽视对社会的探讨。对这些话题,杜威深刻而又具体的阐明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多地方引起了我的共鸣和思考。

杜威说,教育是儿童的生长,是儿童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结合我的教育成长经历,以我对中国中小学教育过程的了解,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是知识中心的。我们一遍遍的喊着减负的口号,高高的举着课改的大旗。可是,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中高考时,每天晚上学到11、12点,早上4、5点就起床的学生已经数不胜数;学生身心俱疲,小学生经常会说不想去上学,甚至中学生也会疑惑这么累为了什么。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只是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的去上学直到大学。杜威的思想就像是一股春风,一口清泉,给我们长久固守的思想一种新鲜感。19xx年,杜威来到中国宣传他的教育思想,可是,九十多年过去了,杜威教育思想并没有在我国广泛传播和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的成就很小,只有小部分人喊着学生全面发展的口号,大部分人仍在继续走自己的老路,努力把人类文化遗产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教学还是占主导地位。我不禁反思,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包括美国和我们的国情不同,经济条件基础不同。可是,正因为教师大堂课讲知识,不是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造成了学生背过、考完、忘完。其实,我的教育学习历程,让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体制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很累的,生长的很迷茫、也很不快乐。看不到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还有一些要反思、改进的地方。

…… …… 余下全文

篇七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题 目:《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报 告 人:

指导教师:

日 期:20xx年6月10日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在读书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有一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分享一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他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待了十年(1894~1904)。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一 思想总结

在《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杜威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 身的社会活动。”

第四个信条说明了教育方法的性质。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 …… 余下全文

篇八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

最近,我阅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约翰杜威所著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特别有感觉。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就是从他这一生的光环,我决定读读他,读了他更让我爱上了他的读书。其中《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就是我爱看的一本,这本书中写的是有关探讨兴趣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对我启发很大。

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有八个方面:教育与生活;经验与课程;知与行;思维与教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与道德;儿童与教师。现在的学校,狭隘的课桌,繁重的功课,以及默然静坐吸收繁复的事物,都是对于学生是不适宜的。学生的生长全靠着活动,而我们却每一次强迫他几点钟不准动弹,然后才放心说同学们在那里留心听讲或认真看书!有时给他们数分钟的休息,就拿这个来骗学生,说你们运动够了,其余的时间可以安静了。

读书对于儿童不是一种独立的功课,不过是一种方法,用以取得心中所非常喜欢的东西罢了。在教学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在一小片地上,他们把植物一生中所有的各种状态都观察到了,此外还可以的着道德上的训练,因为这种工作必须一连几个月,丝毫不能间断,时时都要用心,处处都要慎重,才能成功。这一种工作孩子们在课程中占

重要地位,因为这种工作似乎是特属于他们的世界的;他们世界中间的东西,多是具体的,明确的,他们天天看见的,可以随意处置或玩弄,所以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去从事研究。

这就是探讨兴趣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