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金枝读后感

读《金枝》后的思考

弗雷泽的《金枝》主要研究原始人的宗教、巫术、仪式、心理等等,资料十分丰富,弗雷泽在《金枝》中选的例子大多是我不熟悉的,平时也只是对希腊神话略有涉猎,所以在阅读该书的时候我的思考方面更多的是集中在他论证的逻辑和过程和例子中规律的一些总结,还有结合中国汉族本土的一些迷信巫术残留来理解。

对于该书的内容梳理方面我认为有两大主线,一是关于巫术的两个原理——接触和顺势;二是人类的巫术宗教和科学的发展线索——黑红白三色分别代表三者;具体的内容则主要是森林之王,谷精,杀神,神婚,巫术风俗等。下面是我阅读过程中零星记在本子上的笔记,其中有一些很粗浅的疑惑,我将在最后对我的阅读思考进行总结。

第一章——森林之王用金枝这个例子引出,这个例子涉及的内容几乎贯穿整本书始终,内米森林对于神的崇拜,狄安娜还有她的爱人,不管神的名字或者说身份到底是谁,人们像神祈求的东西几乎是没有差别的,人类在原始时代需求是一样的,都要解决温饱问题和安全问题,希望大地多产、自身没有病痛、远离自然灾害等等,不管是人自己通过巫术施法,还是向神或者精灵祈求庇佑,目的都是一样的。神的名字形态可能各种各样,但是人们通过祭祀或者巫术向神求的东西是一样的,在弗雷泽之后的论述中更觉得原始人类的各种崇拜指向的需求几乎都是一样的。

而对于金枝本身这个例子,本身是一个传说,其中说杀守护者的可以是奴隶,也就是说这个奴隶要是杀死了上任祭司,那不就意味着这个奴隶就可以当祭司了么?奴隶随意出逃杀人甚至可以获取到祭祀的地位,那奴隶主会对自己的私有财产放任不管么,而当时的人们对于祭祀这个与神沟通的中介的血统不在意么,平时一个随便可以当人牺的奴隶可以被人们崇拜么,这些只是我在看书时候的随便臆测,不可能站到原始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在看了后面杀国王的几章后弗雷泽说让国王不在自然疾病中死亡,而是在他生命力最强的时候就把国王杀掉并找到继承者,以保证人们丰收健康等,这个逻辑对我来说就一个机器中最重要的工具一样,比如电池,在电池电量还很足的时候就换上新的电池,来保证机器最大的运转功率。这样似乎金枝中的祭司被杀掉被更加强大的新鲜血液所取代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已经有了固定的神,但是这里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宗教,国王只是他们的一个代表,国王可以不停地换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杀死国王只是他们获得幸福的一种手段,这里的国王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掌握人的生杀大权的国王,反而像一个偶像被人们摆在祭坛上,为了大家的利益做出一切牺牲,所以书中举的“火王”和“水王”的后代都要躲避继承的例子就显得很正常。

…… …… 余下全文

篇二 :金枝读后感

本书是一部严肃的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科学著作,是一部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古老习俗极其有关信仰、观念的科学巨著,是闻名遐迩的学术必读著作,由于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金枝”是从古罗马作家所叙述的神话传说中转引而来的。本书由一早已不复存在的古老习俗而引起的,作者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和诠释。值得有兴趣的读者一阅。

准确地说,《金枝》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但它出色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它仍是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金枝》缘起于一个古老的地方习俗:一座神庙的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却又能由逃奴担任,然而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就能杀死他则可取而代之。 这个古老习俗的缘起与存在疑点重重,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的丰富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抽绎出一套严整的体系,并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作出子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展望。 和其他专著有所不同的,《金枝》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对世界各地习俗...

? 1月19日 我在读书笔记中写道:

? 原来接触过的几部电影和小说与《金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我甚至猜想作家

是否大量借用了本书的成果,不论是不是这样,我认为那些我喜欢的魔幻系列对

于本书知识运用得最为精彩的是:

《哈利波特》中的魂器、巫师变为动物的法术、伏地魔借用仇人(哈利)的血液

复活、槲寄生(就是本书中的“金枝”)、守护神(以动物为原型)、灵魂不死与

轮回、狼人、巨人、中世纪对巫师的惩治等等。

《黄金罗盘》中巫师以及属于自己的或可以说自己灵魂之化身的小动物、熊王。

《指环王》中的树精、精灵、魔戒、巫师。

有关吸血鬼和狼人的电影。

童话:《海的女儿》、《白雪公主》、《青鸟》...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金枝有感

读《金枝》有感

一开始听到弗雷泽的《金枝》,我便觉得它十分深奥,认为其中必定有大篇大篇的理论知识。但当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才发现它是这么有趣又引人深思。

我阅读了书的前三章。第一章讲述了金枝的起源。相传在丛林中的内米湖畔,有一座森林女神狄安娜的神庙,它的祭司由一位逃亡的奴隶担任,被尊为“森林之王”。然而,他必须手持利刃,日夜看守着神庙旁那株高大的圣树。一旦另一个逃奴折取了圣树上的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如果在决斗中杀死了他,就可以取而代之成为新的祭司和“森林之王”。全书正是以这一戏剧性场面开篇的。而在这一风俗中充当重要角色的这截树枝,即所谓“金枝”。第二章讲述了顺势巫术和接触巫术。“顺势巫术”是根据对“相似”的联想而建立的;而“接触巫术”则是根据对“接触”的联想而建立的。把“顺势”和“接触”这两类巫术都归于“交感巫术”这个总的名称之下可能更便于理解些,因为两者都认为物体通过某种神秘的交感可以远距离的相互作用,通过一种我们看不见的“以太”把一物体的推动力传输给另一物体。第三章更详细地阐述了顺势或模拟巫术。作者例举了老挝、东非的猎象者故事,欧洲许多国家由女性来种植庄稼以求多产等故事来证明一个人可以顺势地影响植物的生长。

在弗雷泽看来,原始初民眼中的巫术世界是基于原始思维之上的科学认识,这在原始初民的思维当中是真实而深信不疑的。这种认识当然在现在看来是不科学的,但在原始的思维中无疑于科学。弗雷泽强调的思维在当时条件中的“真实性、科学性”,实际上这就是科学的发展历程,我们现在所谓的科学,在若干年后也许也会被视为某种不真实的认识。而巫术,对于崇尚科学的我而言,是一种伪科学;宗教,对于崇尚无神论的我而言,便是自我信仰的一种寄托。也许很多人不以为然,巫术也好宗教也好,没有必要加以研究。如果知识不能把人们带向寻找神的道路,繁琐的文字很可以称之为无聊透顶。人若不明白什么是宗教就很容易陷入巫术、禁忌的捆绑。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电视剧《金枝欲孽》观后感

我看《金枝欲孽》

该剧不仅剧情跌宕起伏,更难得的是使我对里面角色的感觉也不断在变。

前几集还怎么看玉莹都不顺眼呢。后几集又同情起她来。再几集又看她不爽了。再几集,觉得她也挺可怜的。对尔淳的感觉也是这样。其实他们的性格自始自终没有太大的变化。变的是人物的地位和遭遇,以及因这些地位和遭遇而引出的性格的另一面。而且这剧情和人物心理的变化处理的那么合情合理、自然贴切。让人感觉该剧角色的性格很立体。

《金枝欲孽》的妙处是主角们的对人对事的心理一直在变,但你觉得她们

一直没变。剧本写的好啊。

另一个妙处是:一开始,你觉得很多人都勾心斗角、无情无义;但到最后,

你发现她们都心存良心、有情有义。

斗,与其说是命,不如说因为与生俱来的身份和皇宫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后宫的争斗有其结构性的因素在。

而且,她们斗的不只是手段,甚至拿内心里仅存的那点良心来斗。这把宫

廷斗争戏提升了一个境界。比如玉莹陷害孙白杨的段落。那一晚上的僵持真是惊心动魄啊。

当然,看这片子当然不是为了学习高智商的争宠手段。其实我最开始在电

视上看到该剧的时候,打动我的是御医孙大人的处境、那种对于如何自处的困惑。电视剧很少会把一个人的处境描绘的那么真实、细腻的,特别是古装片。 另外,通过该片可以反观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做到谨言慎行,多考虑自

己的言行所带来的后果,包括给别人带来的感受。当然,这并不是要大家变的圆滑世故。圆滑世故的人考虑的出发点是自己。他考虑他人,不过是使自己更得利而已。

有时候真的觉得影视剧里的报仇很没必要。为了报仇,牺牲自己,甚至牺

牲亲人、朋友,值得吗?但这事难说,如果换做是我,我会不会报仇?人生不像影视剧,你可以看得到结局。

该剧另一大看点是林保怡沉稳、内敛、细腻的表演,很有古人范儿。 虽然该剧在布景、摄影、群众演员、道具之类的地方有点粗糙,但不影响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上海的金枝玉叶》有感

读《上海的金枝玉叶》有感 有一句话说,一生你需要读至少一本人物传记,尤其是那些实现你理想自我的人的传记,你会从别人最真实的人生里,找到你需要的镜子。这本书写一位叫戴西的女子,看似平静波澜一生,实则可以从她应对的每一个人生难题里,学到对你的现实有益的东西。这是我无意从别人博客里读到的一段话,我本是个脆弱的人,但就是这段话勾起了对这本书的欲望,花了几个晚上把这本书看完,我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人物传记,作者是陈丹燕。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郭婉莹(戴西)的传奇一生。戴西的父亲是在20年代的上海成立永安公司(现华联商厦)的老板郭标。她出生在澳大利亚,她父亲是应了孙中山先生的邀请,带了全家回到中国来振兴当时的民族商业。她当时只有8岁,而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年少时锦衣玉食,应有尽有,受到当时“最上等的中国人”所能受到的最全面的“现代”或说“洋派”教育,享尽荣华富贵。随着时代变迁,所有的荣华富贵都烟消云散,70年代前出生的人都会凭自己对历史的有限的了解来想象她的遭遇,但其实生活对她的不公,远在50年代就已经开始。我想是她在当时的众人眼里太完美无缺了吧,以致引起那些永远得不到她那样的生活的人疯狂的嫉妒。 她在60-70年代遇到的不公待遇与很多人一样,她也只是浩浩历史中的一颗小小的尘埃。许多人忍受不了而终于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找公正,谁都没有想到以后,当她站在菜场里卖咸鸭蛋的时候,当她只能吃八分钱一碗的阳春面当晚餐的时候,当她独自从劳改地回到家的时候,听法院的人来宣读对她丈夫的判决书,接着把她家里所有的东西悉数充公、连她的结婚礼服都不剩下的时候,她能好好地活下来。当有外国人问起她的那些劳改岁月时,她能优雅地直着背和脖子,说:“那些劳动,有利于我保持身材的苗条。”是的,她像柔软的海绵一样,即使被压得没有了厚度还继续存在着,一旦压力被移走,就又回复了往日的外观,但内心的痛楚却无人知晓。 她经历了丧偶、劳改、羞辱,一贫如洗??但三十多年的磨难并没有使她心怀怨恨,她依然美丽、优雅、乐观,始终保持着自尊和骄傲。

…… …… 余下全文

篇六 :《金枝》读书报告

《金枝》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是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他是认为“巫术先于宗教”的第一人。他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民族学产生浓厚兴趣,受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影响极大,一生中都是以泰勒的比较研究法作为手段从事研究。

弗雷泽在民族学领域发表的第一部著作是《图腾制》(1887),1890年发表《金枝》,也就是我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讨论的作品。他的其他主要著作还有《图腾制与族外婚》(1910)——是对图腾制度的继续研究、《永久信仰和死人崇拜》、《<旧约>中的民俗》、《自然崇拜》、《火的起源和神话》、《原始宗教中对死者的恐惧》等。虽然他的本来专业是古典文学,但使他赢得声誉的却是民族学。

弗雷泽作品最大的特色是他并不是自己田野调查取得资料,而是整理前人的文献资料来撰写自己的作品。据他的传记作者称,他在50年的研究生涯中,每天在牛津大学的图书馆工作12个小时,风雨无阻,节假日不休。他用历史比较法,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系统整理,再以一种严整的体系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不朽。在宗教学上,他创立了至今仍为学术界沿用的术语:万物有灵观,并且首先提出了宗教起源于万物有灵观的学说。这是西方第一个以大量的民族学资料为基础的、关于宗教起源的科学研究性的论断。万物有灵观以及他的宗教起源的学说最主要的体现就在《金枝》一书中。

二、作品解析

《金枝》一书以万物有灵观为基调,援引了从北欧到东亚,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作者所生活的现实当下的材料,详尽地介绍了人类早期巫术、宗教、神话、仪式和习俗等内容。内容的组合上分两条线,一条是横向的空间轴,一条是纵向的时间轴。 横向的空间轴体现在材料来源的地域的广阔性上:他在整部作品中援引的材料几乎来自世界各地,表现出世界各地在文化上的同一性;纵向的时间轴体现在材料的时间跨度上,既有远古时代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也有现在还经常发生的特殊文化现象,说明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延续性的,也是能够对这些民俗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的原因。

…… …… 余下全文

篇七 :《金枝》读书报告

忘了是谁评价弗雷泽的一句话,大意是弗雷泽的存在就是对其所在时代没有真正的思想的最大的反驳。读完《金枝》以后的最大体会是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博学?怎么可以如此平淡地把令人惊讶的翔实资料一一列出?况且这本书只是节选版,原著十二卷,似乎中国并未出版。压缩后的著作有七十余万字的篇幅,几乎涉及地球上任意角落的民族,所叙述巫术范围也极其广泛。

这本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难以估量,无论是对于一个魔幻文学作家,编剧还是游戏的设计者而言,《金枝》都是一座宝藏。在以下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得出《金枝》的影响:《冰与火之歌》、《神秘力量》、《加勒比海盗》、《黄金罗盘》、《星尘》和《天降奇兵》。如果仔细挖掘,应该发现《金枝》对于魔幻界的地位,应该至少和《启示录》不分伯仲。

这本书是介绍巫术和宗教的书,其侧重点是巫术,只有在巫术和宗教混合而不得不考虑宗教问题时,作者才分一点精力来评论宗教。根据作者的观点,巫术和宗教从本质上不同,巫术是一种对于因果关系的错误理解,利用自身行为(试图)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而宗教则需要借助于神的力量,通常是通过某种行为来求得神的喜悦,从而达到需要的效果。

作者认为巫术的起源在宗教以先,且巫术事实上和科学同源,只是最终没能起到作用而已。巫术从其期望发生作用的原理而言分为两种;利用相似性原则的顺势巫术(做一个小人扎脑袋),和利用接触原则的接触巫术(把刺伤自己的箭头上油)。就巫术的分布而言,只能说是无处不在。从遍布于各个文化之中的禁忌(避讳数字“4”),到宗教经典中的传说(力士参孙),到某些仪式和它们的残留(烟花爆竹),还有许多各种节日庆典,若要追其源头,巫术成分往往极大。

就各民族的巫术内容而言,作者详细叙述了如下若干主题。

控制天气的巫术,包括求雨,求晴,求风或者求无风等。

巫王和人神的问题;这是作者全书的重点,书名《金枝》即从此衍生而来。作者在全书伊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狄安娜的祭祀系统中,允许逃亡的奴隶在圣林中折下一枝橡树上的槲寄生,然后和祭司决斗。如果他能够杀死祭司,那么则可以继任祭司的职务。在世界许多其他民族中也存在类似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无论是什么身份,如果可以杀死国王、祭司或者人神,就可以接任其职务。甚至在一些民族之中,这些职务的任期极其短暂,在任期结束之后,他们将被处死。

…… …… 余下全文

篇八 :弗雷泽《金枝》英文感想

“The Golden Bough”

09309028 刘飒

―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retitled 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 in its second edition)‖is a wide-ranging, comparative study of mythology and religion, written by the Scottish anthropologist Sir James George Frazer (1854–1941).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two volumes in 1890; in three volumes in 1900; the third edition, published 1906–15, comprised twelve volumes. The work was aimed at a wide literate audience raised on tales as told in such publications as Thomas Bulfinch's―The Age of Fable, or Stories of Gods and Heroes‖(1855).

Frazer offered a modernist approach to discussing religion, treating it dispassionately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rather than from a the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influence of ―The Golden Bough‖ on contemporary European literature and thought was substantial. It wa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orks about anthrop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