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活着读后感

阅读与修养论文

——《活着》读后感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土

姓名:左龙

学号:

131-5 201359501538

中国有句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在我读来充满了慵懒无赖的气息,仿佛一具皮革失了灵魂,在世间行尸走肉般地游离,没有意义的生活,还能称作“生活”么?再后来,我才明白,关于生活的哲学,我懂的,连皮毛都算不上,生活有很多无可奈何,生活本身就写满了让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生活,无非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开始读《活着》的时候,世间格外宁静空气也仿佛凝滞了,有一股悲怆,连着经脉,直达心脏,泪几度夺眶而出。我几欲沉溺,书中的悲喜牵扯着我,福贵的苦不堪言,福贵的悲喜跌宕,隐隐地在内心爆破撕裂。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散尽家业一贫如洗,后来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又意外地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却已物是人非,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成了聋哑人,幸的是儿子聪明活泼。这不是生活的终点,日子慢慢铺展开,苦难轮番上演,个体的力量远远挡不住时代的巨轮碾来,天灾也好人祸也罢,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突如其来的灾难、死亡撕扯得粉碎,快乐的韶光短促即逝,中间是偌大的辛酸。最后的漫漫时光沥尽,只剩下老了的福贵和一头老了的也叫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初读完让人觉得格外沉重,唏嘘几分合上书,再抬眼看这眼前世界,仿佛已恍如隔世。突然间倍加感觉生活的重量,纵然千言万语也道不尽地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活着,能够活着,就是生命里给予的最大的福祉。在那样的年代里,生命的价值被贬低到尘埃里去,人们却依旧那么努力地活着,尽管无尽的苦难接踵而至,却也阻却不了人们继续生活的勇气,一丝丝来之不易的快乐也被无限放大,显得如此

可爱而弥足珍贵。

后来在网上读到,余华谈及他写作《活着》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我想,一个人要饱经沧桑多少岁月,才能练达到这种不忧不惧的心态,平和面对生老病死,友好对待世界;而不是哭天抢地,郁郁寡终?相反的,我们显得多么不知足于生活赐予我们的优渥,往往绝大时候,抱怨代替了感恩,暴躁抢先在宽容前骚动不安。

…… …… 余下全文

篇二 :《活着》读后感

《活着》观后感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余华。

看《活着》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电影不长,但平淡的语言,不平凡的故事,还是让我难忘。

《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徐福贵的故事。他是一个出身良好的富家子弟,但却因为赌博、上妓院,而输光了祖上留下的一百多亩地,把祖祖辈辈住的大房子也抵了出去。他的父亲因为儿子的不争气,气得病重,最后因为从村口的粪缸上掉下来而摔死。自此,他从一个富贵人家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要从别人手中租田的佃户;他开始有悔改之意,便想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后来他的母亲也老了,最后病重。他的妻子拿了几块银圆让他去城里请郎中。可郎中没请成,却被一个国民党的小小的连长逼去拉了大炮,成了一个每天都不知自己能否见到明天太阳的炮兵。

炮兵的生活是艰苦的,他们的粮食都要争抢着吃。好在认识了两个朋友,生活也就不会太过乏味。(虽然其中一个叫老全的人还未摆脱那样黑暗的生活就先在战场上死了)他们这一连的炮兵从不打仗,却也每天有成批成批的人死去。好不容易他和他的另一个朋友春生捱到了全国解放,他领了共 产 党给的盘缠,踏上了归家的旅途。

生活不易,而这种不易是随着经历的增加而更加深刻体会的。小的时候,会因为好喝的饮料洒了而大哭大闹,后来,会因为没有考到满分而着急烦恼,如今,又为了工作和学习的平衡而纠结失眠。现在,看着那些小孩子,觉得他们真是无忧无虑,可他们每天也会哭啊,他们也会难过。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无论生活多么幸福,总还是会有烦恼和痛苦。而很多人,即使是在最最绝望的境地,依然可以坚强地活着。我无法想象,在什么情况下,人会放弃自己的生命,余秋雨说过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我却觉得,生命所能承受的重量,永远都是超乎想象的。其实在面对痛苦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选择,如果我们选择了继续活着,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活下去。有人说生命是脆弱的,但那只是建立在选择了死亡的时候,生命的坚强并不在于肉体,而在于精神,树活一层皮,人活一口气,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自己,那么活着,不论多么坎坷,都会过去的。我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 况且相比电影中讲述的时代,我们已经太幸福了。小时候爷爷在餐桌上最喜欢讲的就是他们以前的生活,他们那时候太苦,生活的重担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哪还有时间,那还有钱来像我们一样,坐在宽敞的大教室里接受教育,这是他们一辈子都在期盼的事。那时我还小,听得总不大明了,但是现在透过这本书,我似乎好像明白了一些,我的奶奶是个文盲,她至今认识的字十个指头就可以数过来,有空时她经常拿着报纸向我问这个是什么字,那个是什么字,我不耐烦的回答说:“你要认识这么多字干吗啊。”我恐怕却忽略了奶奶眼中的一抹光彩,是的,她也在渴望学习,那时她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好好学习。这其中恐怕也有她的一份期盼。

…… …… 余下全文

篇三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显示给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而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最后, 连他唯一的外孙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19xx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这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xx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0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

…… …… 余下全文

篇四 :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活着的理由

——读余华《活着》有感

初次认识《活着》,是在电影上。葛优有些俏皮的表演,渐渐的在笑声中揪住观众的心。间或的笑声消失了,细声的窃语也慢慢低下来,最终是沉寂,大家都不在说话了,安静的让电影结束,让故事走向它的终点。

再次认识《活着》,是在一本鲜活的红的本子上。小说封面没有其他的图画,可是那鲜活的红以及金色边的活着二字,确是最抓住人的封面。

仅仅是一个晚上,我就听完了余华述说的故事。没有葛优的俏皮声,没有活灵活现的影像,文字就那么赤裸裸的寂寞地躺在书上,却带给我更大的安静以及内心的浮动。

余华一直想以一种幽默的语气将整个故事讲完,可是在不知不觉中,他却掉进了自己所写的人物中,他就如此真真切切的存在在故事中,渐渐的,幽默渐渐的带来了嬉笑完后的沉默以及一种安静的痛。

《活着》一直以时间为主线,福贵老人说着他的故事时一直带着一种平静,仿佛说着的是别人的故事。其实这也是体现了他对活着意义的理解。从年少无知的萎靡,然后经历从富家弟子到一无所有的佃农,再熬过战争,与家人团聚。福贵原本以为,一生的苦都已经吃完,可是余华还是以他一贯的冷酷的笔锋,不动声色的假惺惺的给福贵看到美好,让有庆跑第一,让凤霞嫁人,让他们感觉到简陋的欢乐,也让我们以为噩梦不在缠绕他们的时候,铁青着脸,然后又残酷的将所有的美好硬生生的撕碎。儿子有庆捐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难产而死,家珍病死,女婿意外事故而死,而孙子苦根更是撑死的,余华铁青着脸,让福贵身边所有的幸福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可是对待种种余华的刁难,福贵以一种特别的力量——忍耐,将一切扛了下来。从有庆死去暴躁的怒火以及悲痛,到苦根死去时平静的痛,福贵越来越明白死亡时不可避免的,也就明白了活着是活着的一切理由和目的。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看着《活着》的结尾,颓然间觉得自己很渺小,生命很渺小。这一年的平安夜,我大舅走了。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很愧疚我没有第一时间感到悲伤,也许是因为第一次经历失去亲人吧。当时的我只是一片脑子空白,接着我想到我的母亲应该在难过的哭着吧。心似乎被什么东西堵着,压着,一直折磨着。我想我是应该很悲伤地哭出来的,但是我没有。一直麻木的做着不知什么东西,舍友们都睡着了,四周也安静的可怕,只能间或的听到猫叫。我想我应该睡觉了,可是还是毫无睡意,一直木然的看着白色的天花板。我突然间意识到我以后再也见不到大舅了,无法再在他面前做任何事情。悲伤就那么不可抑止的朝我涌来,我知道我是哭了,却不知道到最后我是几时睡着,怎么样睡着。

…… …… 余下全文

篇五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活着的内涵实在是太多了,我们应该怎样活着,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每个人都会对这个问题思考过,我也不例外,我曾反复地问自己,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而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又是为了什么?生存,还是为了实现价值或其他?我久久思考不得其解,甚至常常陷入思想的困顿和盲区。直至读到余华的《活着》,我才仿佛醍醐灌顶,如梦初醒,对待生和死、苦难和希望以及活着的本身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小说用平静而缓和的语气叙述了主人公“福贵”悲剧色彩的一生。福贵,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少爷,经常在城里吃喝玩乐——嫖妓、夜以继日地豪赌并乐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风光,然而好景不长,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很快让他付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代价——由于半年赊帐的积累,把祖辈留下的家产在一夜之间输得精光,由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所有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荡然无存。他也从此一蹶不振,日子越过越穷苦,厄运的阴影总是追随着他的脚步。父亲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在从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死了。他为病了的娘到城里买药时被抓壮丁,此后的日子饱尝颠沛流离、飘无定所之苦。快两年时,他终于死里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亲已病故,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原以为一家人终于团聚可以过好日子了,谁料,苦难才刚刚开始——唯一的儿子在一次意外的采血

事故中被冷漠的医生夺去了生命;女儿凤霞终于长大成人还找到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却死于了生产;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她一生忍受苦难,唯一的心愿就是与福贵从今以后再不分开;女婿二喜死于工地的事故;死神连他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都不肯放过,居然因吃豆子而撑死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相继死去,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四十年后,他仍然活着!并买了一头老牛,取名“福贵”相依为命。

这是一本沉重的书,他能让每个铁石心肠的读者落泪,读完这本书也使人感受到那种大喜大悲,跌宕起伏的心理历程。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该书的评价是:“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因为它用最朴实无华、最平铺直叙的语言向读者揭示了生命的真谛!

…… …… 余下全文

篇六 :活着(电影观后感)

活着

—————《特洛伊》观后感

男人是战争的牺牲品,女人是男人的牺牲品;男人征服不了世界,女人也驯服不了男人。我不崇拜饮血的英雄,并且鄙视一切以各种借口组织形成的邪恶势力,尤其是交战双方。

阿喀琉斯,不论他是为生命的荣誉而战,还是为布里赛伊斯的爱情放下屠刀,又或者为帕特罗克洛斯的亲情重新拿起武器,说到底,都不过是为他自己当下的追求(也可称作欲望)所作出的一种临时性选择。这个世界的大错误,是由每个人自以为合情合理的小错误融合而成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阴差阳错,命中注定。但是,其实命中从未注定,只是人性古今中外一直大同小异,所以,历史惊奇地相似,因为太过相似,人性演变成了自我安慰自我开脱的命运。

赫克托尔,被动地主动交战的悲剧英雄。理智告诉他,不能为了帕里斯和海伦两个人的爱情赔上整个特洛伊;情感驱使他,哪怕是牺牲自己也不能放弃父王和兄弟。等到大势所趋,既然不能阻止风雨的到来,就只能尽力为自己所爱的人遮风挡雨;预知大局已定,既然不能扭转将成事实的乾坤,就只能选择视死如归并慷慨就义。等到昔日的英雄成为对手的刀下亡魂,英雄的逝去就是对这个悲惨世界最好的惩罚和警告。

布里赛伊斯,特洛伊之战中,最纯洁神圣的精神领袖。所有凭美貌而产生的一往而深不可自拔的爱情,说到底不过是两只美丽的畜生先顾 1

影自怜后惺惺相惜,所以,海伦和帕里斯的爱情再惊天动地也给不了我任何感动和美丽;当布里塞伊斯满头乱发深受羞辱却恳求阿喀琉斯不要为了她伤人性命时,我觉得任何一个男人如果不被她征服那就证明他不是真正的男人而只是男性。男人们毁灭了世界,女人们却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地教会男人放过这世界;如果男人依旧冥顽不灵蠢蠢欲动伺机而发烧,世界就会将他们自己的血液凝固成冰砸得他们遍体鳞伤像动物一样哀嚎。战争永远是恶性循环的代名词,无论在战争之前加上怎样的修饰语,都改变不了人吃人的本质。

人们常常谈论,战争如何残酷又是怎样毁灭着人性。人性是什么?战争从来都是人们自己挑起的,所以战争从来没有毁灭过人性,而只是体现了人性的一面,或者说发展了人性的另一种可能。只是,世界那么乱,天灾那么蹿,风云还来不及预测,人又何苦为难人?与其宣传战争的危害,不如静思己过 ,有过则改,把所有的美德变成稀松平常的对白。

…… …… 余下全文

篇七 :英雄可以这样活着——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英雄可以这样活着——电影《杨善洲》观后感

坡家初级中学 祁守德

每一次对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而电影《杨善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比以往所有文字记录更加鲜活的杨善洲,与其说这是对一位退休老干部先进事迹的深情刻画,还不如说这是对一名优秀共 产 党员的最真实写照,影片中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不得不让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潸然泪下的感动。

当我们大喊着为人民服务时,杨善洲早已身体力行,追赶在抗旱增产的田地里;当我们高唱着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时,杨善洲早已冲锋陷阵,鏖战在民生战场的第一线;当我们嘻笑着为自己的尺寸之功邀功求赏时,杨善洲早已默然离去,隐身在满目苍翠的大山中。坚持、倔强、忍耐,给保山人民铸造了一位心怀大爱的“草鞋书记”。我们无法想象,能够这样感天动地的,竟然是一位满头白发的黑瘦老人,我们不能忘却,影片中关于这位老人的很多记录曾无数次引发了我们内心的震撼,穿透了我们的心灵。

镜头组合一:久逢大旱,杨善洲用50万工程款打井抽水,虽未找来水源,但其行为感动上天,最终天降甘霖,峰回路转,百姓脱离苦海。

虽然最后突如其来的暴雨让人觉得有些偶然,但是,当很多偶然堆叠在一起时就成了必然。杨善洲从未心存侥幸地以为上天

会在短期内普降大雨,为了掀翻持续大旱这道坎,他事事亲力亲为,带领当地百姓作出了很多努力,可惜这道坎实在是太大了,人的力量已然不能左右,正当他准备为百姓厚着脸皮向国家请求救济粮时,天空却突降暴雨,这场雨滋润着龟裂的大地,清洗着百姓脸上的愁容,大旱这道坎转瞬间不攻自破。

每个心中都有一个神,而杨善洲心中的神源自于人定胜天的信念,毫无疑问,这次正是这位“神”拯救了他,拯救了当地的百姓。

有时候,当我们付出了很多,觉得身心疲惫想要突然放弃的时候,只要再坚持一小会儿,兴许我们将永远不用去体会什么是前功尽弃。

镜头组合二:二女儿结婚,由于要参加水稻的收割仪式,杨善洲差秘书送去搪瓷盆和床单被套作为贺礼,自己没能亲自到场给女儿祝贺,女儿无法理解阿爸的做法,继而将贺礼退回。 “只要关乎老百姓,就是大事。”温家宝总理这样说。可是时下,我们的部分党员干部空喊了无数次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到头来真正享受服务的却是自己本人。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陈同海,人称“许三多”的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解放军原海军副司令员王守业等等,国企、政府、军队,无一不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无一不代表着人民的利益,或许,与杨善洲相比,他们的条件很优越,优越的资金状况,优越的人脉资源,优越的服务平台,只是最终还是没能兑现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 …… 余下全文

篇八 :活着读后感

活着

从小我就是一个害怕死亡、害怕失去的人。

我拒绝阅读悲剧小说,拒绝观看悲情电影,我担心将来的某一天,身边亲近的人会离我而去,我难以想象茕茕独立,孑然一身是怎样一种悲戚。

阅读《活着》,于我而言,是一个痛并醒悟着的过程。看着小说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着死亡,看着主人公福贵一次又一次遭受着亲人离去的痛苦,我的心也同样受到了煎熬。福贵原来是一个地主少爷,年少的时候,浪荡不羁,又嫖又赌,不思进取,无所不为。多年的浪荡终于酿成了恶果,福贵输掉了所有的家产,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他的父亲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不久,母亲重病,福贵不得不进城请医生,但医生没有请成.半路上却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两年后,他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虽然是新社会了,却遇上了3年大饥荒,艰难刚熬过去,儿子有庆却死于无辜,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超量抽血,无情地剥夺了他的生命,女儿凤霞嫁给了城里的搬运工二喜,出嫁时风风光光,但不久却死于难产。3个月后,妻子家珍死于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4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作时的一次意外事故。3年后,福贵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吃豆子时活活被撑死。

然而,面对这一切的苦难,福贵没有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没有沉迷于舔尝自己的痛苦,而是继续坚强地活着,去忍受现实给予他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每当看到作者描述福贵跟他讲述之前的种

种时的那种神情,我便被老人所感动,感动于他讲述时的平静,感动于他背负着种种苦难,一路走来的坚强与隐忍,晚年,孑然一身时,他终日在田地里。牵着那头命名为“福贵”的老牛,光着黝黑的肩膀.扯着粗哑的嗓子响亮地唱起旧日的歌谣,“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将那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这一切充盈着盎然的生活气息。经历了如此多的灾难以后,他懂得感激、珍惜了,并且好好地享受生活,好好地对待生命。这一切,震撼了我也启示了我。正如小说所告诉我们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在幸福时要懂得珍惜,在苦难时要敢于面对,面对苦难,活着是最好的反抗。或许有人觉得,这个小说表现的很极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那么不幸,接连遭受巨大的打击,但是,有时候,生活就是戏剧性的,就是像小说和电影一样充满着巧合和玩笑。这是我们无法抗拒,无可避免的。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样的痛楚,但是我的身边有这样的例子。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