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马克思博士论文有感

读马克思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有感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马克思就读于普鲁士柏林大学法律系时写的博士论文,如若不借助一些资料,凭我,一个普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是不能完全读懂并领悟其中的奥秘的。因此,读完马克思的这篇哲学博士论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马克思那样,在大学期间,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获得呢?

1841年3月,马克思时年23岁,是个在校还没结婚的小青年。就读于普鲁士柏林大学的大四法律系本科。并且即将毕业,领取法律本科毕业证书。在毕业之前,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把休学一年做了十余万字笔记凝聚而成的业余爱好的自学成果《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四万余字的研究论文作为哲学博士论文,提交给距柏林大学直线距离220多公里外的另一大学----耶拿大学。“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学识渊博”,这是耶拿大学法律系主任巴赫曼博士在推荐书上的评语。马克思顺利获得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文凭。我们不得不佩服!

那么这篇重要的论文到底说了些什么?马克思的这篇论文把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观点与他的传承者另一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在通常人的眼里,经常把他们两人的哲学观点等同起来。马克思通过研究发现实际上二者的哲学观点是不同的。历史上大家一致认为伊壁鸠鲁的物理学是从德谟克利特那里剽窃来的。伊壁鸠鲁饱受责骂和痛恨。马克思的这篇博士论文为伊壁鸠鲁平了凡,翻了案。因为马克思发现这两个人除了原子和虚空这两个原则是相同的外,一切方面他们都是相反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主要差别是机械片面论与对立统一论的差别。但是这一差别极为隐蔽,似乎只有用显微镜才能发现,而马克思发现了它。

而这一发现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就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现在可能连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是谁都不知道,我们甚至可能都读不懂马克思这篇论文究竟说了什么,更不能概括它的内容,更别说去写它,即使再过两年,我们也不确定我们就可以。而马克思在我们这个年龄时,他的知识已远远超越了我们,达到我们可望不可即的境界。马克思并不是神,他也有着和我们相同的生活,相同的经历。不同的是,他比我们对任何事多一些思考罢了。马克思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平凡的律师家庭,他从小就善于思考。1830年入特利尔中学。在中学毕业时写了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相信大家都读过。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中初次阐述了道德和人生理想问题,认为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并提出“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观点。而我们在初中时,也许只是想着读哪所高中而已。马克思在获得他的哲学博士学位后,基本上就投入了他的革命事业,即为全世界劳动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不息。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阅读他的一生,我们只有感慨。我想,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与生俱来,往往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马克思博士论文读后感

读《马克思博士论文》有感

13级公管18班 李翠炜 20133084811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之际,认真完成了一篇哲学论文,他试图以哲学来改造世界,论文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此时的哲学观点、理论建树和思想内涵。也正是因为这篇40000多字论文,马克思在本科毕业之时被耶拿大学授予博士学位。我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对马克思充满了深深的敬佩,在先哲的熏陶下,我多多少少都一点自己的感慨。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马克思写作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作为计划中对希腊哲学进行全面研究的一部分。马克思研究古希腊哲学,不是为了远离现实斗争。恰恰相反,而是为了解决斗争中提出的问题。马克思说过:“你知道得很清楚,我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奴隶的服役,我宁愿被缚住在岩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 伊壁鸠鲁哲学和怀疑论哲学,是古希腊奴隶制解体时期主要的哲学派别,曾经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斗争发生过重大的影响。马克思研究这些派别是为了探讨哲学和现实的关系,研究哲学在改造社会中的作用,又是对宗教进行深入的批判,发扬古希腊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战斗精神,把理论批判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

在马克思博士研究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确定了人在哲学中的中心地位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批判束缚人性的宗教。马克思肯定了伊壁鸠鲁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反对整个希腊民族把天体神化的观点用普罗米修斯精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

渎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

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由此可见,此时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是自我意识的人,人是自我意识的代表和化身,从而把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对神的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存在的逻辑说明”,“因为自然安排得不好,所以神才存在。因为非理性的世界存在,所以神才存在。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马克思博士论文有感

读《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有感

地理科学专业 蔡嘉欣 12303003

一、写作背景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马克思就读于普鲁士柏林大学法律系时写的博士论文。马克思在毕业之前,把休学一年做了十余万字笔记凝聚而成的业余爱好的自学成果《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四万余字的研究论文作为哲学博士论文,提交给距柏林大学直线距离220多公里外的另一大学----耶拿大学。“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学识渊博”,这是耶拿大学法律系主任巴赫曼博士在推荐书上的评语。马克思顺利获得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文凭。

二、内容概括

文章论述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证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不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翻版,而是它的创造性发展,强调了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自动偏斜学说的深刻意义,论证了个别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能动性,论证了自由的个人在对周围现实的关系上应采取的积极态度。文章还高度评价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批判各种对伊壁鸠鲁无神论思想的曲解和攻击,批判力图证明上帝存在的各种错误理论。文章也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缺点,并批评了青年黑格尔派对待黑格尔哲学的不正确态度。博士论文的基本观点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但它不仅表现了马克思“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的革命民主主义和彻底的无神论倾向,而且表现了反对因循旧说,力图超出黑格尔的独创精神。

三、个人感想

在书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并非伊壁鸠鲁是没有学识的人,而是那些以为到了老年还得背诵少年人以不知为可耻的东西的人,才是无知的人”。我很同意这一个观点。老年人是一个宝贵的资源,他宝贵在拥有丰富的经验,宝贵在拥有一份看尽人间浮华的淡然。老年人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是他们并不需要赶时髦,不必刻意去学、去背一些青年人流行的话语或其他东西。

对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上的差别,则是伊壁鸠鲁认为有一种运动起于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西塞罗对伊壁鸠鲁的观点持强烈反抗意见,还讥笑伊壁鸠鲁说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他为了掩饰若原子做直线式下坠而不能碰击另一原子而造出的谎言。然而,他却又同意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共同赞成的原子直线式运动和原子冲击运动,这不是很矛盾吗?如果要在原子都做直线式下坠运动的前提下发生原子冲击运动,必然要有原子发生偏斜运动,

…… …… 余下全文

篇四 :马克思论文读后感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在于它的物质性。的物质的机能,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客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产生和发展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革命的因素,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唯心主义杂质,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证的统一过程。19世纪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的批判,织在一起。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用革命的实践观点解决了旧唯物主义者难以解决的二律背反人”和“人改变环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 …… 余下全文

篇五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品一杯好茶,其味无穷,久而弥笃。从小就开始被灌输马克思的一些思想,却从未读过他的原著。因为不想为他人所左右自己的思维,但前段时间大致读了一下,却是颇有体会。当然还有许多地方并没有读懂,所以只能大致把握一些重要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广阔视野、渊博知识令人钦佩。《文集》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考古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等的知识,充分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博学多才。也正是在渊博知识之基础上,他们方能创立天才的新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此,列宁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这启示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决不应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研究对象是存在复杂心理变化的人。每个人都处于日趋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深受方方面面关系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寻求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或不自觉。因此,不论是开展科学研究,还是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都需要我们具备宏观的视野,懂得运用综合系统的知识和方法,而决不能形而上学、作茧自缚,仅就思想政治教育谈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传播者和实践者,马克思、恩格斯无疑是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权威”人物。他们的“权威”,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源自他们天才般的才华横溢和先哲式的先知先觉——这当然是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加上勤奋刻苦的主观因素的结果。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

诞生的《共产主党宣言》问世于19xx年2月,科学预言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都不超过30岁!(马克思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恩格斯生于1820年11月28日)在此一年龄段,我们绝大多数青年人都在做什么,又取得了什么成就呢?与马克思、恩格斯相比较,芸芸众生显得多么渺小!马克思、恩格斯就像两座高耸入云的世界高峰,巍然屹立于人类发展史中,其地位无可撼动。二是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这是马恩积极在革命实践中将科学理论用于武装群众的结果。“马克思由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就已经赢得了这样的地位,各国工人运动的最优秀的人都充分信任他。他们在紧要关头都向他请教,而且总是发现他的建议是最好的??并不是马克思把自己的意见,更谈不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这些人自己来向他求教的。马克思所起的特殊的、对运动极端重要的影响,正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换句话说,马恩的权威,一靠自身远大理想和勤奋努力,二靠积极投身革命实践,做好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由此联想,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要提升影响力、吸引力,树立起自身的权威,就应从两个途径去努力:一是树立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并以此为动力,勤奋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深入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沿问题、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二是克服“书斋学问”或“轻视思想理论宣传”的倾向,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实践中树立起科学理论工作者自身的权威。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最大价值,

…… …… 余下全文

篇六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为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篇论文的主题是论伊壁鸠鲁、自我意识乃至自由精神

马克思承认并总结了伊壁鸠鲁哲学的消极性内核:“善就是逃避恶”,“快乐就是脱离痛苦”,

“众神也避开世界,对世界漠不关心,并且居住在世界之外”。[1]不过,神的消极性对马克思来说隐含着人的积极性——改变世界。

我们如果要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发展,除了追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之外,也不能忘记伊壁鸠鲁。从思想型上看,马克思肯定伊壁鸠鲁开始了一种现代人的自由观,即不是像施特劳斯或者阿伦特那样将政治生活放在首位、而是将社会领域中的自由发展,尤其是经济生产放在首位的理想社会观。

马克思的理论任务在于证明无产阶级劳动者作为“生而自由”的人“应该”被“解放”。资本主义大生产在做“直线运动”,在这种作为人类劳动的历史运动中,原子式的个人或自我意识化的自由人被异化,而消除劳动的异化性以及“解放全人类”的哲学本质就是去做“偏斜运动”,摆脱资本主义这一“命运的束缚”。资本主义(体制)是被缚而应该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所痛恨的诸神的“肉身”。“异化劳动”这个经济性“罪魁”后来被借助于实证的经济学方法论证为隐含伦理性价值判断的“剩余价值”。

哲学的唯一目的是实用的,而不是/为思辨而思辨0。这一实用或实践目的就是治疗人们的疾苦。舍此,哲学没有任何意义!纽斯邦一上来就摆出伊壁鸠鲁的两段话:

哲学论证如果不能帮助治疗人的疾苦就是空洞无益的。正如医术如果不能帮助解除身体的疾病就毫无用处一样,哲学如果不能去除灵魂中的疾苦,也就毫无用处。

能够产生无上快乐的,乃是摆脱大苦难。这就是最好(至善)的本质;如果一个人思考得当并毫不动摇,而不是在那儿漫步空谈什么至善,那他就能明白这一点。

人类/疾病0的深重还在于:人们并不觉得自己有病。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自己的真实

动机和真实信念。一般的哲学往好里说是没用,无力穿透潜意识;往坏里说是社会苦难的同谋,为流行价值观论证合法性,遮蔽着问题的严重

…… …… 余下全文

篇七 :浅析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人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课程论文

浅析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人学思想

摘 要:与马克思后期的作品一样,青年马克思撰写的博士论文中也有着丰富的人学思想,以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与解放问题为探讨的主题,只是从探讨的思路来看与后期不同,是从人的自我意识出发来展开对人的问题的思考的。博士论文中的启蒙意识带来了人的出场,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中存在的差别的探讨,提出了以自我意识为特征的人的主体性哲学,体现了马克思认为人是创造性存在的人学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 博士论文 自我意识 人学思想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late works of Marx, there are also rich humanistic thoughts in the young Marx’s doctoral dissertation. As the discussional theme of the paper, the viewpoint about hominine essence and hominine freedom and liberation is just different from the late point of views at the side of the thinking start which is self-awareness of people. Marx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mocritus’s and Epicurus’s natural philosophy and brought forward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self-awareness. All these represent Marx believed the human beings are creative existence in his humanistic thoughts.

…… …… 余下全文

篇八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读后感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以及经典体现,它与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共同构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的整体。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东、西方社会不同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道路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动力以及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理论,同时也包括了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社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 19 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反思对象,从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发展、劳动者生产劳动,以及战后国家的现实状况出发,站在实际情况及需要的立场上来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的问题,因而马克思发展理论有着历史实践性和批判现实性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发展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问题进行的反思。马克思发展理论,第一次科学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对其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关于发展的观点、理论的总和和体系。

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发展理论的根本内容:人类为了生存,就要消费物质资料要消费物质资料,就必须从事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有消费的存在就必须有生产,这样才能满足人的需要。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它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决定其他一切因素的根本力量。在《共 产 党宣言》中,马克思即提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在物质生活的生产中,必然要研究分析生产力本身,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俨然成为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它也是马克思发展理论中最根本的内容发展是人类历史变迁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认为: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这种最初的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阶段,在这一时期,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力在总体水平上是落后的,但是生产力本身缓慢地发展,并且形成了人与人的依赖关系。在社会发展中,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旧有的生产关系却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种社会关系也必将被扬弃,为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