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昨天晚上开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心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开始捧着这本厚厚的著作,草草一翻——这么厚,密密麻麻么的纯文字,甚至连一丁点插图都没有,说实话,在印象中,这类理论名著是很难“啃”的,心底是缺乏底气的。但是,读了朱永新老师和李镇西老师的书后,还是迫切希望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于是,还是静悄悄地开始了阅读。读得越投入,底气竟逐渐递增——没有想象中的难懂。嘿嘿,读过《译者的话》,读过《成长的三个阶段——编者序》,在开始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时候,我已经爱上了这本厚厚的印象中的“理论”书了。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孩子们以及他的家长们迎面走来,带给了我无尽的思考。

在《我的学生们的家长》这一章节,苏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要想很好地了解孩子,就要很好地了解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及祖父母等。接下来他用了整整12页的篇幅介绍了他即将要一起学习生活的孩子。面对那一群在战争中留下很深伤痕,留下了至今尚未痊愈的创伤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仔还没正式和他们接触之前早已经把所以情况都熟记在心。想想自己,和孩子们一起都快整整一年了,自认为爱孩子,自认为在努力了解孩子,但是我真正了解哪个孩子的家庭呢。只知道孩子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埋怨家长为了生意不顾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烤虑的是他是否有足够的仁慈和热情温暖他们的心。对于我的孩子,单纯得多,可爱得多,问题少得多之又多,只要多一些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丝赞许就足以温暖每一颗稚嫩可爱的童心。但是我居然做得如此苍白。家庭作业家长没签字,有错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埋怨家长没负责;孩子吵嘴了,闹架了,心里忍不住地要生气,冲他们吼……或许,我把更多的微笑给了乖巧懂事的孩子。此刻,我再次强烈感受到那些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孩子更需要我的仁慈和热情。 现在的通讯如此发达,家长的意识比之以前要进步得多,要了解孩子的所有

…… …… 余下全文

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近日,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以后,深深地为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崇高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这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教育家忠诚地热爱教育事业,把心都献给了孩子,在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岗位上,真真切切地奉献出自己;他勇于求索,在历经磨难的艰辛路途上,不畏劳苦去攀登,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写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诗篇;他品德高尚、心地纯美,放着高官不做,只求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地在一所农村中学工作。苏霍姆林斯基在短暂的一生中,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人,身后留下永久痕迹的人,深受人们敬仰与爱戴的人,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中,这位教育家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把枯燥的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得生动明白,如在我们耳边娓娓道来。读这本书,对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在帕夫雷什中学,他不仅当校长,还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他带领全校老师在20多年的时间内,将一所曾被德军当做监狱的荒芜不堪的学校,改造成了花园般的世界知名的“教育实验室”。苏霍姆林斯基是教育史上的传奇英雄。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

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 …… 余下全文

篇三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三卷有感

育才小学 何永波

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完成“四个一”读书工程,在浩若繁星的教育论著中,我选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来阅读,从而丰富我的教育理论,提高我的教育水平。《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心血铸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可以聆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可以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读过以后我节选了其中的一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的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看到这句话我就会想到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老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主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形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面对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试问学生怎么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内容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现在我们提倡有效教

学,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作为老师我要从各个方面来备好一节课,让自己的课堂成为有效和高效性的课堂。我个人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钻研教材,吃透重难点。教师要找准新知的切入点,抓住新旧知识的链接点。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教材的内涵,达到用教材教。

…… …… 余下全文

篇四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基础教育的奥秘

基础教育似乎是十分浅显的,几乎什么人都可以对此评头品足,但它又仿佛是十分神秘的,多少的仁人志士花费毕生的精力都没能把它研究透彻,以至于每一次的教育教学改革都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动员,进行一番又一番的“洗脑”。然而,当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就会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感觉: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帮助我们明确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的规律和道理,有助于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处理学生及其所出现的问题 。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运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说服力地解析一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过去一般都是认为劳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书中则把劳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如何研究和组织劳动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育和自我教育(上、下)》,揭示了一个被人们长期忽略的教育原则: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问题。作者深有感触地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而“在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想劝告青年老师和学校领导们防止一种最主要的困难,那就是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育别人的样子”则又给我们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以方法上的指导;

《要保持“水源的清洁”》,通过一个被判决死刑而等待末日的十九岁的青年用48页练习本所写成的信以及与其进行交谈的案例,深刻地论述了要保持教育水源清洁的抽象的道理,读来可以让人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这些能够揭示教育奥秘的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的规律,结合具体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还可以让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而又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时,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书·学习·成长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初登教坛时,为了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我曾读过许多教育论著,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爱的教育》、叶圣陶的《叶圣陶语文教育集》等均是那个时候读的,而这些书无不如师、如友,给曾经迷茫、彷徨的我以力量和方向。而今,7年弹指一挥间过去了,再次捧起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那段读书的幸福时光似乎又重在眼前浮起,只是少了一份从书中找寻解决实际工作中难题的功利性,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及时对平时工作的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贡献巨大,共著41部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小说。他的著作,已被全世界翻译成29种文学,被人们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的生活的百科全书”。

现在就让我们从中撷取一些智慧的火花来共同领会吧!

一、《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精彩片断欣赏:

“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神圣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种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实例来充实它”。

教育启示:看了这段文字,让我联想到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常有这么一条“情感价值与道德观”,即德育目标,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就是让学生的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知道是怎样做是美的,怎样做是丑的,从而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实践美。在教学中,我们透过一篇篇或隽美或质朴或含蓄或奔放的文本,让学生们、孩子们感受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打动他们的灵魂,震撼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思想,促使他们最终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例:《伯牙绝弦》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让学生惊叹的,不仅仅是钟子期与俞伯牙的心有灵犀的“知音”之情,更是俞伯牙“子期不在为谁弹”的摔琴谢知音的决然,友谊在这一刻,再也不是聊友、玩伴等的代名词,友谊,在这一刻,对学生而言似乎已经有了全新的诠释,而这,正蕴含着他们对人生的悄无声息的深刻激烈的思考。

…… …… 余下全文

篇六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后感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平等的人。

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

这是一个教育学的良性循环。怎么让学生走入良心循环中呢?

每一种儿童行为背后,都潜藏着一种行为模式,每一种教师行为背后,也潜藏着一种行为模式。

针对学生丧失自信自尊,老师可以采取的反应类型有:

1、爱心型。不歧视学生,给予他无微不至而且持续不断的爱及照顾。

2、励志型。讲一些励志的名人故事给他听,鼓励他的志气。

3、赏识型。不断地寻找这个孩子的闪光点,然后大大地加以表扬,以树立他的自信。

4、转移型。通过表扬孩子在其他领域的进步来帮助他树立自尊。

5、专业型。研究这个学生的学习障碍,给予相应的单独辅导,使他能够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功。

前四种行为模式都是有效的,在某些情形下还会发生关键作用。成熟的教师,会根据对学生行为模式的洞察同时或交替使用这些策略。这四种模式是外在的,辅助性的。最后一种是内在的、根本性的。但如果长期习惯于采用前四条途径(尤其是当这四种途径有一定成效时),会导致积极意义逐渐丧失,而消极可能逐渐显现。

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爱心教育、赏识教育、励志教育之所以流行,正是因为专业化普遍缺失,企图寻找捷径所致。

一个成熟的高度专业发展的教师,必然会:

1、无限地信任和热爱学生,建立瑞泽的师生关系,但不将焦点放在师生关系上,而是聚焦于知识的学习;

2、洞察学生当下面临的真实问题,并在着眼于学生整体的长远的发展的基础上,采取实实在在的专业策略协助学生突破困难;

…… …… 余下全文

篇七 :《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在《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中,苏霍莫林斯基提到了教师阅读的重要性,提倡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和突破教育教学难点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利用暑假我阅读了这本书,它所传递的教育教学思想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它也让自己真正意识到读书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生的必需,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乃至于能否像一个人一样活着,都取决于他是否能阅读。一个人可以不懂得数学、物理和化学,可以不会说外语,甚至可以淡化其他的兴趣爱好,但是不能没有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话道出了阅读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师教学智慧的理解。反思自己一学期的课堂,再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我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欠缺,并且找到了一些恰当的解决方法,我为自己没有及早阅读这本书而感到后悔万分。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教什么。教师应该通过组织适当的结构和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寻求知识的能力。教师的智慧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引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惊奇感,启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努力跳出课堂中的有限知识范围进行无限的阅读、研究和思考,并为他们照亮寻求知识的道路。

明确了让学生掌握自主寻求知识的能力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考验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教了。总结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我发现他在努力构建这样一种课堂: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通过知识本身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多让学生想一想,解放、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脑力活动中爱上学习。

对比自己一学期的教学,真是感到无地自容,我一直纠结于应该在课堂上教会学生怎样的知识,如何才能让他们牢固地掌握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对于引发学生的真正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知识嘴上说说,从来没有真正贯彻落。对于沉默的课堂我总是倍加自责,难以忍受。我关注自己制作精美的课件,期待着学生的热情洋溢,小手如林,我幻想着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我每一个问题,我追求着这样形式多样、笑语喧哗的课堂。读苏霍姆林斯基,我认识到自己的肤浅。真正有效的课堂是让学生能够思考的课堂,是引发学生对知识渴望的课堂,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快乐的课堂。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激动人心”的课堂效果,“缤纷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使用专门的语调,设计过多花花绿绿的形象,将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框在教师预设的思路和时间内,这样的课堂肯定是无益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下)读后感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下)读后感之一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下第348页篇目:自我教育,文章中说: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在7---11岁时,就要教会一个人自我管理。而如果需要的话,还要学会“强制自己”的能力。若是错过了这个时期,以后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重新教育的问题。7---11岁正是读小学时期,所以现在很多社会评价就说:小学关键不是分数、学什么知识,重点是培养良好习惯。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们也明白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天生的,这两者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我们老师在教育中就担当着这个重任,但我们首先必须学会对两种错误观念进行区分,这两种错误观念分别是:一人为教育应该通灌输、诱导以及奖惩的方法,把孩子引向指定的方向。二认为不用任何明确的道德目标去影响学生,生命不应受到任何抑制和干涉,让学生自由选择。面对这两种错误观念我们必须会区分,怎么实施并发挥我们教育功能,苏老师用师生共餐打比方:把道德养成或学习比作吃饭,首先:饭菜种类越丰富越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我理解为课程科目丰富多彩有利益学生学习发展。其次,尽可能是自助餐,因为每个人身体状况都不一样。我理解为学生都是道德抉择的主体。第三,自助餐并不意味着绝对自由,老师有义务绝对禁止有毒以及有过期食品。我理解为像一些有害学生身体或思想健康的东西,如邪教、网络游戏、吸烟等我们是绝对要求学生禁止的。第四,老师要不断介绍事务的利弊,示范合理饮食表扬能合理饮食的人。我理解为就是我们平时所作的引导和表扬。最后,学生如果

偏食,老师要积极进行干预,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就是我们对学生异常情况的采取的措施。而且书中还说带了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教育,来自外在的强制越来越无法令少年或青年信服,而对于学校来讲,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训诫,而是提供丰富多彩的途径,让少年了解和显现自己的力量与才华。

看完这一篇再联系新教育书中所说的各种活动,再联系我们自己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和每月一事,这些都呼应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主张。最近看微信有一段话很有意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重叠成功人的脚步。我觉得我们的群体正是在新教育团体的带领下追寻苏大师的脚步。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