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朱元璋传读后感

《朱元璋传》读后感

读了《朱元璋传》,让我感触很深,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让我有了继续奋斗下去的力量。

我在读《朱元璋传》中,发现朱元璋小的时候,他的家里十分的穷,在元政府的统治下,百姓的生活并没有改观,反而更加穷困,百姓怨声载道,过着贫苦的日子,朱元璋的家庭就是这样的为别人种地的农户,家里兄弟姐妹一大帮,光靠父亲种地根本养活不了全家,后来那个地区闹了旱灾,收成不好,都饿死了,只剩下朱元璋一个人。朱元璋就连埋葬父母的钱都没有,最后只能草草的埋了!从这个地方我看出了元政府的黑暗,社会的黑暗!这也注定了百姓们的造反!后来,朱元璋为了不饿死,当了和尚,但最后因为寺庙都养活不起这些和尚,他们只好到处讨饭,这时各地都已经开始出现反对元朝统治的农民起义军,元朝军队军心涣散,根本无法战斗,个个都是兵油子!朱元璋为了生计,也加入了起义军的行列!他投奔了郭子兴的队伍,郭子兴很快发现了这个军事人才!重用了他,后来郭子兴又将他的女儿嫁给了他,这就是后来的马皇后!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超凡军事天赋和独到的战略眼光!朱元璋合理调节与盟军的关系,郭子兴死后,他夺取郭子兴的大权,这个时候只剩下三大义军,就是朱元璋集团、张士诚集团、陈友谅集团!陈友谅集团兵强马壮,张士诚集团最为富有,是朱元璋最大的敌人,此时,元朝大势已去!朱元璋随后陆续击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从这里我看出了朱元璋的用兵如神和军事天赋!后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杀了许多很多有功之臣,出现了明朝历史上

的四大案!死的人不计其数!从这里我看出了,朱元璋怕那些有能力的人再走他的路造反!因为朱元璋是穷人出身,所以他记恨贪污的人!正是元朝贪污的官吏太多,所以朱元璋的父母亲人才死去!在他的眼里绝不准许别人贪污!最开始是大于六十两就处死,到后来就是只要贪污就处死!毫不留情!可惜朱元璋只活了六十多岁就去世了! 我想朱元璋有我们可以学习的的地方,也有不可取之处!我们要学习他坚韧的毅力、不为困难所吓倒、为民着想的精神,当机立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朱元璋传》有感 读后感

今天,把《朱元璋传》的最后一点读完了,有些许惆怅,“死去元知万事空”。朱元璋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杰出的帝王了。他执政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是他一生辛勤的写照,他功也多,过也多。可是历史上赞颂他的人并不多,也许是他杀人太多罢,为此后世写历史的人并不太喜欢他,而老百姓却也没有为他传名的本事,所以历史这本帐不可全信,不可不信,怎样分辨,全在人生的境界了,也因此人人眼中的历史会有不同。

生活在今天的人和过去的人有区别吗?社会是进步了吗?历史是前进了吗?我自己觉得这些问题是很值得思考的。首先,因为有时间,有空间,才有了历史的舞台。其次,有人类,才有群体。有群体,才聚集成为人类社会。不同的群体,利益不同,才有纷争。随着人类社会化,城市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就越来越重。社会是什么?社会就是人群,社会的一切就是人的内在一切的外在表现,社会上有什么现象,社会上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如果一个人确实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那么他一定可以了解他人,进而一定可以了解社会。正因为人有物我之别,将世界分成二元相对的世界,而不断的向外在世界的求索。人如果一味为欲望的驱使去追寻外物,外物越大,则内心就越小,进而人就迷失在对外物的欲望之中了。现在的世界强调唯物,其结果就如此,物质社会越发达,精神社会就越空虚,社会上各种匪夷所思,荒诞不羁的事情就越来越多,人类之间的争斗、掠夺、战争、杀戮越来越多,说到底都是内心空虚所致,而人本身的生存能力则越来越弱。如果一个今天的城市人像鲁宾逊一样漂流到荒岛,没有任何帮助,不出几天就会死了。今天城市化的人如果脱离了彼此,其实是无法生活的。而城市的人没有农村的人种田出粮来养活,更是无法成活。可以看见人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可是在这相互依存中,却又争斗不休,全世界发达国家的人,要靠全世界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的供养,来过优越的生活;不发达国家之中,有钱人又是靠大多数穷人的劳动来供养。今天我们的社会前进了吗?现在世界这样的情况和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差别大吗?虽然时间空间不同,可是人性确是一样的。而这就是人性吗?人性就如此吗?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如果从这一点上来看作为一个人的生存意义,这意义是什么呢?

…… …… 余下全文

篇三 :朱元璋传读后感

《朱元璋传》读后感

龙子湖第四小学 尹金城

在丙申年寒假里,五毛五的我拜读了《朱元璋传》。开始不想读,由于眼花还得戴镜嫌费事,可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忘不掉,它让我感触很深,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让我有了继续奋斗下去的力量;它犹如赏一弯明月,犹如掬一捧清泉,让我爱不释手。

在读《朱元璋传》中,发现朱元璋小的时候,他的家里十分的穷,在元朝政府的统治下,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改观,反而更加穷困,百姓怨声载道,过着贫苦的日子,朱元璋的家庭就是为别人种地的农户,家里兄弟姐妹一大帮,光靠父亲种地根本养活不了全家,后来那个地区闹了旱灾,收成不好,都饿死了,只剩下朱元璋一个人。朱元璋就连埋葬父母的钱都没有,最后只能用草席卷卷埋了!从这个地方我看出了元朝政府的腐败,社会的黑暗!这也注定了百姓们的造反!后来,朱元璋为了不饿死,当了和尚,幼年在寺院中一定是和他的师傅学过文字和佛经的。所以,朱元璋认识字应该正常的,但是,文化水准应该不是太高。最后因为寺庙都养活不起这些和尚,他们只好到处讨饭,这时各地都已经开始出现反对元朝统治的农民起义军,元朝军队军心涣散,根本无法战斗,个个都是兵油子!朱元璋为了生计,也加入了起义军的行列!他投奔了郭子兴的队伍,郭子兴很快发现了这个军事人才,任他为义子并重用了他。后来郭子兴又将他的义女马秀英嫁给了他,这就是后来的马皇后!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超凡军事天赋和独到的战略眼光!朱元璋合理调节与盟军的关系,郭子兴死后,他

夺取郭子兴的大权,这个时候只剩下三大义军,就是朱元璋集团、张士诚集团、陈友谅集团!陈友谅集团兵强马壮,张士诚集团最为富有,是朱元璋最大的敌人,此时,元朝大势已去!朱元璋随后陆续击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从这里我看出了朱元璋的用兵如神和军事天赋!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谋士,以朱元璋的志向和气魄,他虚心好学,向谋士讨教学问当然也不在话下,比如他身边的刘伯温、宋濂、李善长等等,这些都是元谋明初有名的文化大家和一代儒宗。这些人在朱元璋的身边,对他的文学修养必然产生极大的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朱元璋传》有感

读《朱元璋传》有感

读《朱元璋传》有感

王加友

上次有书友谈到《朱元璋传》,于是,借了本来读读。书读得走马观花,体会也就粗浅鄙陋了,请各位书友指教。看完全书,我个人觉得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鲜明的写作特色。《朱元璋传》是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所著,成书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席极为重视,多次信函提出意见,作者因之多次做出修改。因此,这本书在成书的那个历史背景下,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那就是用历史唯物辩证法进行写作,这与一般传记和小说的写作方法是不同的。全书写作,基本上运用旁观者的眼光进行描述,给人的感受就是冷静和直接,实在和客观。特别是叙述过程中,作者紧紧结合主人公当时的历史社会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广泛引用各类史实材料,在这个前提下,再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和对一些事情的决策选择,显得有理有据。比如,在写到元末农民为什么造反时,就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进行了描述,元至正四年,淮河流域遭受了特大天灾人祸:旱灾蝗灾交加,田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瘟疫流行死人接二连三等等,还有元朝统治集团的相互倾轧、贪污腐败和鱼肉老百姓等等,因此激起各路豪强纷纷造反。用历史唯物的观点来看,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谁失去了人民,谁就会被人民抛弃。又比如,在写到朱元璋在投奔红军的时候的选择时,对各方情况进行了分析。'投官军呢?犯不着,去了是自寻死路。再则鞑子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提起来谁不切齿痛恨。投红军呢?听说濠州有五个元帅,谁也不服谁,闹得乱哄哄的不成体统。恐怕没有大出息,成不了气候,维持现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呢?迟早给官军捉去拿赏号,死得更是不明不白',最后只好求助菩萨,卜卦决定。在那个历史条件下,这样的决定,显得更符合个人实际。

二、成就事业的历史机遇和个人因素。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引领时势。《朱元璋传》里可以看到,元朝的崩塌,其主要的因素,就是阶级矛盾,也就是少数的蒙古人、色目人统治了绝大多数的汉人,而且不把汉人当人,再加上瘟疫横行、人祸天灾,造成了时势动荡,群雄四起。从书中我看到,四起的群雄,一般都不是吃苦最深、受灾最重的,比如张士诚,一家子都靠运官盐过活,并不是社会的最低层;但四起的群雄,一般都是不择手段,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但在元末的群雄中,限于自身的不足,这些群雄也不过是一些打家劫舍,烧杀虏掠的人而已。统治者的无能、阶级矛盾、群雄逐鹿、老百姓受灾受难、民心思安,可以说,这是历史给朱元璋成就事业的一次伟大机遇,当然,这个历史机遇,是给当时每一个人的机遇,只是他们没有把握而已。朱元璋的成功,其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书中多次提到,朱元璋聪明,看问题准。这个智力因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因此,他便与郭子兴脱离出来,南略定远,自己招兵拉队伍。毛泽东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有了自己的队伍,朱元璋便有了争夺天下的基础。'朱元璋深谙治军之道,从一开始他就非常注重军事纪律和军事训练',他的这一经验,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他群雄的军队每次打仗,战前就是强征强夺,战后就是烧杀虏掠,只有朱元璋的部队,基本上做到了与老百姓秋毫不犯,能保境安民,所以,他很快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越发壮大。另外,朱元璋懂得网罗人才,大量招致儒者和士大夫,为自己所用,这些人如刘基、胡惟庸、李善长、宋濂等等,将帅如徐达、蓝玉等等。这些人才,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让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他攻城掠地,开疆辟土。因此,在良好的历史机遇面前,朱元璋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步走上高位,这即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英雄人物个人努力的结果。

…… …… 余下全文

篇五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不是自己看的,而是听来的, 就在某天中午午休时间,大杨一推门闯进了办公室,兴奋地要给大家说一段书,张嘴就来,不太长的一段儿就像磁铁一样把几个还在打牌贴胡子的同志们吸引住了,

“ 让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有点意思吧,用现代的大白话来给你讲一个过去六百多年前的事情,一眨眼的功夫,当年明月就把一部闷死几代人的历史书翻译成了现代长篇喜剧小说。 书中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书中没有引经据典,也未注明出处,是否完全符合史实,咱也就没法考证了。好在它说的事儿,跟我这些年东鳞西爪地积攒起来的明史都对得上,我也就认为它是真的了。

《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对腐败官员大开放生之门的历史依据。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书笔记书目

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共 产 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xx年版

3.《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著 人民出版社 19xx年版

4.《毛泽东选集》1—5卷 毛泽东著 人民出版社

5.《论共 产 党员的修养》刘少奇著 人民出版社 19xx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著 人民出版社 19xx年版

二、哲学、社会科学

7.《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 商务印书馆 1986

8.《西方哲学史》(英)罗素著 商务印书馆

9.《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北大出版社

10.《经济法》萨廖尔逊 中国发展出版社

11.《科学管理原理》泰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管理学》孙茨 上海人民出版社

13.《从无序到有序》普利高津等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4.《系统结构和经验》拉兹洛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5.《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里夫金等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6.《中国人的精神》幸鸿铭著 黄兴涛等译 海南出版社96年版

17.《人工科学》(美)赫伯特A·西蒙著 武夷山译 商务印书馆87年版

三、文化、教育

18.《论语》 山东友谊书社 19xx年版

19.《孟予文选》李炳英编 人民出版社

20.《中国传统文化》张定之 高教出版社

21.《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 中山大学出版社

22.《现代心理学》张春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3.《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4.《世界教育危机——80年代的观点》(美)菲力浦·孔布斯

25.《教育学》王道俊 人民教育出版社

26.《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李凯尔特 商务印书馆

四、文学、艺术

27.《诗经选》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8.《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人民出版社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语文教学的叛徒

语文教学的叛徒

中国青年报「冰点·新闻」 4月22日

“我们决心做当今语文教学的‘叛徒’”

期末考试结束了,别的班的同学都在家焦急地等分数,或为寒假补课找老师,上海复旦附中高二年级3班的学生,却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学古人风度,察今人民情”的’99寒假浙东文化学旅??

这并不是一次单纯的游玩。出发前,老师从《史记》、《文苑精华》、《中国六朝山水诗选》等古籍和现代作家作品中,挑选了两万多字的诗文,印发给同学,要求大家仔细研读。

为期8天的旅程中,从绍兴沈园的“东风恶,欢情薄”,宁波天一阁的风雨,到张岱、郁达夫笔下西湖的不同风致,从三味书屋、兰亭到王国维故居,同学们循着名士大家的文字和足迹,在以山水自然为师的天地大课堂中,心驰神醉。

说,这也是他上的“语文课”。

两年前,刚刚收到复旦附中的录取通知书不久,3班的同学又收到了一封短信:

“祝贺你进入附中修炼。愿我们为改变语文教学落后,人文素质低下的现状而共同努力。”署名是“你的朋友”。

信是用毛笔写的,漂亮的行书写在古色古香的宣纸信笺上。

同学们收到信后非常激动,都说没收到过老师写给自己的信,没想到还有用毛笔写信的人。

让他们更没想到的,上了快10年的语文课,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两年来,除了统一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语文课没有考试,也从来不做各种模拟试卷;

教材里的某些课文,老师不讲,只要大家看懂即可。却在课本之外,补充了古今中外的数百篇文章;

几十位沪上知名的学者专家到班上开设讲座,讲述他们读书、治学的心得以及研究领域中的最新发现;

每周有固定的时间练习书法,学国画和篆刻;

每星期有一节语文课到图书馆看书??

在他们那本印制精美的班刊《读书做人》创刊词中,我看到了这样的句子:“我们决心做当今语文教学的‘叛徒’”。

其实,这真正的“叛徒”是他们的语文老师。

“以素质教育对应试”

,复旦附中高级教师。一位教了30年语文课的老师。他说自己越来越不知道中学语文课该怎么教了。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