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原本是用英文写的,是写给外国人看的,算是比较浅显易懂趣味性较强,跟我们之前阅读过得国内学者的专业性书籍相比,这书都让我们中文读者感觉更加轻松有趣。林语堂给我们展现的苏东坡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东坡先生,不只是我们之前所了解到那些。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们先介绍了东坡的家世,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他的母亲程氏,他小时读完《范滂传》,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是不是有点像岳飞的母亲呢。从小就给他进行好的道德熏陶,也是以后成长成才的一大要素。

接着介绍了他的学习经历,或者说成才的过程,天才加勤奋等于成功这句话一点都没错,他从小确实是展露出他的超人的才气,但这一点也没妨碍他的努力,在那时,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词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字汇就是从此学来的,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样的道理。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就是因为这样用功的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

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苏东坡的学习经历也告诉我们天才也需要勤奋学习,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那些小神童之所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最后象江郎,方仲永那样的最主要的原因还不是因为他们 自认为自己是天才,就可以不勤奋,基础没打好,没有深厚的根底是很难有大的成就的。而东坡就不一样了,人家本身就天赋很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而是依然很勤奋,很认真,因此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也是必然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苏东坡传》读后感--个人原创

仰望千年,东坡我见

——《苏东坡传》读后感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照古时人

望着夜幕中的那轮月,深邃的黑幕将我引向千年前的那抹身影。空明的月光如积水满溢整个庭院,影影绰绰的是似荇藻般交叉错杂的竹与柏的影。似乎才情总与美酒为伴,他在月下举杯邀饮,衣角被清风带起,空气中久久回响那空灵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位月下的漫步者,正是苏东坡。

最先知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他的词开始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简简单单的几处景物便描绘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图;“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洋溢青春乐观的精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人生的哲理。他的诗词始终大气磅礴,一如他的人。苏轼的一生,交织着才情与坎坷,亦是一首令人回味的诗。一首带着画,隐着情,有时天真,有时老练的史诗。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的笔下,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的苏东坡。最吸引我的却是他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品性。他在面对邪恶,面对错误,勇于提出,敢于批评。在他看来,荣华富贵,安宠荣辱不过是一己私欲,过眼云烟。他虽身在官场,心却在田野。他的双眼,关注的是百姓的愉悦与疾苦;他的目标,定位在百姓民生之上。就如西湖的苏堤,原来是苏轼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有一种水草,破坏了湖的水质,影响了杭州百姓的生活用水。于是他带领大家清除水草。然而清除的水草无处可放,他便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这样既为这些水草找到合适放置的地方,同时还可以方便人们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举措。

苏东坡也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真是好一个“无一个不好人”啊!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也会有他善良的一面。但放眼现在,谁能说自己相信“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最多也不过是认为天下并非全都是恶人罢了。不过这也有无可奈何之处,现如今,我们无法辨认他人脸上的表情是出于真心,亦或是假意。于是,我们不再相信陌生人,乃至于身边的亲近之人。说到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吧。因此,现在的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古人是以怎样的心态说出这样的话,那份淳朴、挚诚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观苏东坡有感

观苏东坡有感

最近看完苏东坡,感慨颇多,总想写点什么,无奈苦于笔拙,怕写不出东坡光芒的万分之一,愧对大文豪,忍之又忍,终还是没忍住。

纵观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几十年,足迹几乎踏遍全中国,见解深远、政绩卓越,深受老百姓爱戴;留下旷古诗词无数,融会儒、释、道三教精神于一身的他心神空明,仿若雪上飞鸿,独往来于天地之间,令人神驰目眩、心神向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然而,我时常在想,这滚滚东去的江水可以让一切英雄往事俱往矣,却涤荡不了那长存千古的情怀,淘不尽那让后世无限景仰膜拜的魂灵之辉。

半个多世纪以前,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是黎民百姓的福音,是工程师,是佛教徒,是巨儒政治家,是皇帝的秘书,是一位瑜伽修行者,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一个月下漫步者,一个诗词大家,一个生性爱开玩笑的幽默的人。但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是的,尽管过了千年,可苏东坡依然是说不尽的,与生俱来的秉性、震古烁今的才华、天人合一的天赋以及当时的历史环境,让苏东坡的一生传奇而斑斓,磨砺而潇洒,沉郁而旷达、积极而自然。

其实,千百年来,苏东坡一直能成为万千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并不仅仅是因为他那旷世无双的才华。他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文、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冠盖古今。他的政敌兼诗友王安石都曾说:“不知再过几百年之后才能再出苏轼这样的人物。”

他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更加是站在人生巅峰上的俯视,字字珠玑,让人爱不释手,成为千古绝唱,万世孤绝。而比他的文采更让人倾倒和津津乐道的还有他的智慧。对社会、对人生的贡献,由他开始出现了历史上第一家孤儿院、第一家公立医院、海南的第一口井、海南的第一位进士,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安抚政策大概也出自于他,杭州西湖边上那蔚为壮观的苏堤……

可是千百年来比文采和智慧更让人为之倾倒的是苏东坡那爱憎分明、立场坚定、潇洒旷达坦荡真诚的复杂性格。在政治上,苏东坡坚持民本实用思想,道不同,即便是好友、强权(王安石)也绝不同流,绝不苟且,即便被贬谪多次,不平则鸣的习性却从未更改,即使是刚刚从“乌台诗”案中捡回一条命的他,刚刚被放出监狱,迎着扑面的春风,他又开始想要“独鹤不必惊夜旦,群乌未可辨雌雄”了。而苏东坡的“不平”只为天下,只为苍生,与对自己的遭际,他从未“不平”过,他几乎热爱一切的性格让他在任何艰苦险恶的环境中都能寻找到化解痛苦的快乐,执着如此,又旷达如此,实在不能不叫天下人惊奇不已,敬佩不已,苏东坡是说不尽的,苏东坡的精神之光照耀着华夏大地,他身上那样以后总大江东去射天狼的气魄,那样一种达人知命心胸开阔的风范,那样一种积极乐观、心系苍生的情怀,“山头斜照却相迎,一蓑烟雨任平生”,天上地下,已成绝响!

…… …… 余下全文

篇四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轼,一个我们熟悉的文学家,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他的父亲和弟弟都和他同为唐宋八大家。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我读到了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苏轼的父亲苏洵,给他起名为苏轼,意在强调苏轼不要太张扬,以免遇到祸端。苏洵实在是有远见。知子莫如父啊。可是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正因为苏轼的果敢刚强千年之后,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一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 …… 余下全文

篇五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花了一个礼拜不到的时间,终于看完了苏东坡传,她就像我的一门作业,同时也是一门课程。它让我回到过去,了解历史,同时也了解文人的气魄以及丰功伟绩。但是与此同时,我也无法全部理解,因为他写出的文字如此高深,凭我一个礼拜的时间,是不能读懂那些文言文的,何况作者林语堂曾今用英语写完了这本书,这令我赞叹不已。

从苏东坡传里面我读到了关于苏东坡的官场人生。同时也穿插了他的家庭。他有三个老婆,有一个可以说是妾吧,但是最爱的居然是自己的一个表妹,虽说最后没有在一起。但是他们的心可以说没分开过。(仅仅从苏东坡角度来说)朝云是个不错的女孩。她就像达尔文的老婆一般。生平中没有一句反驳的话,他们的年龄也是差了很多,令我费解的是为什么他的老婆死的都那么快,早,不过他对每个老婆都还是很好的,朝云在他官场不如意的时候能与他共度。这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吧。

王安石,读过他的诗的人都知道他也是壮志难酬的一个伟大诗人。但是在苏东坡里面,它被看作是一文不值的无用之徒,也许他本人并不了解当时的政治,但是也可能是这本书的偏向,我还记得历史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文学文章千万不要相信。因为它带有写书人的色彩,不过还是能从这本书里面读到苏轼的过人之处,以及他如神仙般的作风。

苏东坡这个人他不怕被贬。但是他讨厌不被人重用而被夹在朝廷中一无是处,所以必要的时候,他宁可被流放。他这一生被皇太后所包庇,等到皇太后死后。他的人生开始越来越糟,但他决不放弃自己的意志。

整本书我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他为什么里面要参杂着鬼怪的事情。还要说苏东坡不怕鬼怪之类的,是为了要突出他是神仙下凡?也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和他有关,这就让我不知道怎么解释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很值得让我们在这个年龄读得,到了高中我们就要有超多的古文去学,也会学到他的。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再去读一遍了,所以会有很大的帮助,至于约翰克里斯朵夫,听说也是一本人物传记,因为太长了。实在没机会去读。

…… …… 余下全文

篇六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逝世--是金人征服北宋的二十五年前。他是在北宋最好的皇帝(宋仁宗)当政年间长大,在一个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宋神宗)在位期间当官,在一个十八岁的书呆子(宋哲宗)荣登皇位之际遭受贬谪。(此段摘自《苏东坡传》第一章)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苏东坡有许多爱好,例如,画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

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苏东坡还爱登高,“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可见在人们的观念之中,仙人喜欢住在山上,住在高处。苏轼也是一喜欢登高望远之人。苏轼重游赤壁时,面对江边千尺断岸,他表现出的不是胆怯与畏缩,而是一种征服气概。看来苏轼也是十分喜爱登高的啊!

苏东坡也是位懂得美食的吃货。别的不说,杭州名菜东坡肉就广受欢迎,东坡肉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苏东坡还专门作了一首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人们把此等方法煮出来的肉称之为“东坡肉”。

…… …… 余下全文

篇七 :苏东坡(读后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先生用“心灵的喜悦”来描述苏东坡的一生。苏轼自己也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苏东坡像是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他的身上有一种熠熠光辉,恬淡之中,拨响我们灵魂的琴弦??也许,千百年后,当我们站在这样的一个视角上,重新去审视这个伟大灵魂的背影时,理应明白——那样一些人,相对与永恒,他不过是微乎其微的尘埃罢了——然而,他们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缔造着永恒的奇迹。我想,这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苏东坡了。

人的性格难免有缺憾,也许完美之是一种苛求。但是,苏东坡的一生有着一个通向完美的趋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是一种通往永恒的希冀,一种灵魂的升华。我想,说苏轼至孝、至仁,那是溢美之辞;说他至慧、至善,未免也不够贴切;然而,回首凝望那个千年之前的生命——他的灵魂,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缕烟尘,但是,他的自我,已经超越了人生。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场。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 …… 余下全文

篇八 :苏东坡传 读后感

林语堂选集苏东坡传

昨晚熬夜将苏东坡传攻读完毕,虽不全是因为书的吸引力太大,却也占着很大的比例。

这本书读了很久,也许是因为林语堂先生的书耐人寻味吧,也许是因为我的文学底蕴还差的多吧!读到难懂之处总是需要仔细消化一番。不过最终也只读出了个皮毛罢了。 苏东坡,我们该用怎样的辞藻来形容他呢?文学大家,贤士,为官为人正直,伟大,乐观主义,也许最后者是他最大的特点吧

。 苏东坡,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排挤,当然也有少数的好运气,那便是英宗皇后的拔擢。

也许正义之士总是受人排挤的,他的一生几乎总是充满了贬谪,因为总有人要弹劾他,或是因为嫉妒,或是为了自保。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苏东坡会对他们有什么不利,他不会心胸狭窄到那般程度,他对为政似乎也没有那么大的兴趣。 虽然这样,但他却很体恤百姓,比如他的徐州时期,兴建工程等等。若不是他太体恤百姓,也不至于终生受人排挤。

他给后人留下的最有价值的,要数他的诗了,他的才华出众到我们无法想象的程度。

但是,我从苏东坡身上读出的最多的还是他的乐观主义,也许这才是支撑他一生的东西。无论身居何位,受怎样的排挤或者贬谪,他都没有放弃自己,或者饮酒作诗,或是修建农庄,清闲时就到朋友家去串门。真是悠哉悠哉!

而且他很喜欢交朋友,也许是他的名气太大,很多文人雅士都很喜欢和他交朋友,也包括许多官员,所以很多次苏东坡穷困潦倒或是有了困难,总有朋友帮忙。但是很多友人最后也因他而受牵连。

总之,苏东坡,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他是伟大的诗人,百姓的好官!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