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欧洲战后史读后感

《欧洲战后史》读后感

在过去的五百年里,欧洲一直深深推动和影响着世界其余部分的历史进程,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了解在欧洲发生了什么事,即便对中国人来说也近乎一种义务,否则就不免被视为对世界潮流一无所知。这种状况在19xx年后受到了冲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元气大伤,在新的全球格局中被边缘化了,欧洲发生的事对欧洲以外的世界,其意义似乎多少是有所下降了——但这也可能只是因为人们尚未足够清楚地意识到其意义有多么重大。

以“战后”(Post War)为题撰写欧洲史,首先意味着作者委婉地承认了那场破坏巨大的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划时代意义,因此足以将它的历史断为两截。确实,二战主要仍是一场欧洲内战,它带来摧毁性的浩劫,却没有使欧洲人自己成为胜利者——19xx年精疲力竭的欧洲人尴尬地发现:他们未能靠自己的努力从法西斯手中解放自己,却要靠美国和苏联这样的外人重获自由。而英国这个战胜国,在战后初期甚至比战败国显得更寒酸和阴沉。几百年来第一次,欧洲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如今他们所居住的土地不再是世界中心,而只是夹在美苏两大帝国之间一块柔软的豆腐。

更糟的是,虽然名为“战后”,但关于战争的记忆和阴影仍然长久地折磨着人们。二战无疑是欧洲史上被研究得最彻底的一段历史时期,但它却几乎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很多事令人窘迫,甚至有负罪感。大多数欧洲人被动地经历了这场战争,也并未表现出什么英勇举止——19xx年纳粹只用806名德国官员就管住了占领下的挪威,统治法国也只用了1500名自己人。当然,最受折磨的是德国人自己——战后在几代人的时间里,德国人一直在不停地拷问本民族的灵魂:为什么那个年代的德国人竟然会干出种族灭绝那样可怕的事情来。欧洲的其他国家也一直在紧张地注视着德国,怎样使这个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给邻居带来好处而不是军事伤害,长期以来都是所谓“德国问题”的核心考虑。

但一个新的欧洲还是从废墟中渐渐复苏了。那场战争至少也有一个好处:它的巨大破坏力使法德这样的世仇也终于认识到,再这样争斗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为渴求世界霸权而战的念头简直像是疯人院里的笑话。现代战争中将没有赢家,而且打到最后,却还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正是在这一政治共识的基础上,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新秩序逐渐构筑起来,其特点是协商、合作、团结;而一种身份认同也逐渐在欧洲扩散——即更多人开始认识到自己是“欧洲人”,而不仅仅是法国人、德国人或波兰人。

…… …… 余下全文

篇二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关于古希腊文化的一些思考

读《极简欧洲史》有感

《极简欧洲史》将欧洲定义为一个“怪物”,一个包含并且能坚持强多元的文化混合体,全文反复阐释、证明着这一点。而这个多元的混合体,大致发轫于爱琴海沿岸的希腊雅典,文中第一章就如此说到。欧洲拥有10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该书却仅以爱琴海沿岸地图为封面,这也能从侧面说明作者认为希腊思想指引了欧洲千年历史的奔流。

通览该书之后,我的心中也久久萦绕着这样一个想法,欧洲为何无可争议地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为何弥漫上下5000年历史智慧光辉,经济文化发展同样繁茂的泱泱中华一直只得望其项背。其原因或许并不在基督教的控制蔓延,并不在无休止的战争及其带来的文化冲击,甚至也不在思想多元化。而在千百年来欧洲人民脑中无法磨灭的古希腊思想印记。 我认为,古希腊思想大概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古希腊思想是对民主的不屈坚守。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无论对于国王,还是教皇;无论面对暴君还是“第一公民”,王权始终受到较大的限制。无论是雅典民主,还是罗马共和,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权利法案”也都体现出人民对民主的忠诚。“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国王的”成为一种永恒的主流思想,相对应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也是一种连统治阶级都认可或者必须认可的概念。

这种对封建体系的限制应该说对经济文化发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物权私有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而民主带来的民智则为文化的进步输送活跃的思想火花。

反观中国,自嬴政扫六合,称皇帝起,尽管此后天下分分合合,在或大或小或统一或分裂的国家领域内,王权始终是至高无上的。《诗经》中普遍流传的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以说明这一点。共产主义革命之前的所有革命,仅仅是革除某人的天命,鼓吹缔造另一个人的天命而已,农民起义之后后继的是则是另一个拥有绝对统治力的君主,本质并没有任何改变。明代的中国,出现了纸币,出现了银行的雏形“钱庄”,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也止于此,究其原因,就是无法确切保障物权私有。 并且,这样过度集权的封建体系下,民智确实很难有所发展有所作为。譬如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十分接地气的俚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甚至到现在还偶尔在官民出现分歧时被引用。然而这却实实在在是非常十分可悲的,因为不应当是“当官为民做主”而应当是“当官为民办事”,为民做主,做主人的,只能是人民自己。华夏子孙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统治阶级身上,而不是自己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不可能出现民主,“民智未开”也是必然的,进一步说,文化发展的脚步也必将受到桎梏。

…… …… 余下全文

篇三 :《极简欧洲史》读书报告

浅读《极简欧洲史》有感

约翰·赫斯特的这本《极简欧洲史》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教科书以外的西方历史读物。因为本人的历史知识积累比较少,书中有些历史事实还需要借助互联网搜索引擎。但读完了这本书之后,确实增加了自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让我对西方的历史产生了兴趣。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希望可以在今后的日子里多读历史,增加自己的文化积累和修养。

这本书是本公认的好书,极简却不简单。作者主要通过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日耳曼蛮族之间的关系和发展来引出整个古代、近代欧洲史。前部分概述了这样的关系和发展,后部分通过几个主题来展现特定时期的历史风貌。这三大元素的三次连接分别是:罗马帝国变成基督教的天下;教会变成罗马人的教会;基督教会将希腊和罗马的知识成就保存下来。这三点基本算是构成近代欧洲的起源。后面的六章分别涉及到争战、启蒙、政体、神权与皇权、语言和民生。从时间维度看,作者将欧洲史划分包括古典时期、中世纪和近代。古典时期从公元元年到476年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从476年到1400年。虽然书名叫做《极简欧洲史》,这本书却脉络清晰的将欧洲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和讲解。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为什么西方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的历史发展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直到读到书的最后结语部分,有句话我想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解答。“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国王,这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针对这句话,我也在网络上寻找了一些更具体的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对比,我的答案是正是西方这种权利的制衡成就了现代的西方文明。欧洲虽然跟东方国家一样有王国专制的朝代更替,但东方国家是将所有权利收归于皇帝一人独裁,并且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抑制商人发展的繁荣。而欧洲国家不仅有国王,还有宗教里面的教皇,王权与神权之间互相牵制。而且当时的欧洲继承了古希腊的民主概念,对于财产所有权和私有制非常重视,所以拥有财产所有权的商人地位并不低,商人可以以财富为筹码去决定整个国家的统治者。这样也引发了各种思想变革浪潮在欧洲蓬勃产生,而在东方国家,诸如中国“焚书坑儒”、“八股文”、“禁书”等,从源头上就遏止了思想火花的绽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到两百年也被“独尊儒术”所替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四大发明在中国,但经济的繁荣,科技的革新却发生在欧洲,因为那里有滋润各种思想的土壤。

…… …… 余下全文

篇四 :黑夜里的呐喊——读《极简欧洲史有感》

黑夜里的呐喊

——读《极简欧洲史》之文艺复兴有感

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 11文秘 姓名:郑雅丹 学号:11661113

如果说欧洲历史是一幅唯美而华丽的画卷,那么文艺复兴便是其中最为绚丽而悲壮的片段。它的绚丽点亮了冷酷黑暗的中世纪,它的悲壮惊醒了庸庸碌碌的“梦中人”。它复兴的不仅仅是文艺,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复兴。它的到来让人们冲破了基督教会给人们思想紧紧裹上的束缚衣,让人们不再整日纠结于自己是否邪恶堕落,让人们重新思考怎样生活最好,想些什么最好。文艺复兴就像黑夜中的呐喊,唤醒了迷醉的人们,唤来了久违的黎明。

在那个漫漫无边的欧洲黑暗时代,基督教会是如此的盛行猖獗。它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上帝再也不是那个被神圣光环笼罩的救世主,而逐渐演变成教皇用来约束人民的绝对权威。“君权神授”,在那个时代就连君主也要受到神的制约,也要借所谓的上帝来行使权力,更何况那时期的人民。

日耳曼蛮族那漫长的战争摧毁了曾经百花齐放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曾经富裕繁荣的城市生活也不见踪影;古代的艺术、文字也在其中消亡。此时“上帝派来”的教皇站了出来“拯救”世界。基督教会找出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术典籍,截取它们想要的段落,把这些断章取义的点点滴滴汇集起来,再将它和摘自《圣经》中的段落编在一起,构筑出一套基督教神学。这样下来,希腊哲学思维、学术知识和逻辑观念全都被征去服侍、支持基督教。在日常生活上它们让人们禁欲,鄙视金钱,就连追求生活中的快乐也是不允许的。他们反对服饰之美,甚至反对个清洁卫生,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在教会的打压下,人们忘记了为何而生,因为没有欢乐的生活毫无意义,此时的人们活着已经死了。对于艺术来说,艺术是一个人内心灵魂的体现。当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时,他的艺术创作又是怎样的呢。当我们观看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作品,像《维纳斯》、《赫尔墨斯》《雅典娜神像》每一个都充满的浓浓的人性,他们歌颂人性美。因为那时人们认为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并非是神。而教会统治下的人们创造出的作品像德国希尔德斯海姆教堂大门上的人物画,他刻画的情景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上帝禁忌的水果,亚当在责怪夏娃,而夏娃在责怪蛇。两个人都深深地为自己的赤身裸体感到羞愧。画中的人是生硬死板的,画作表现的感情也是冰冷的上帝是至高无限的。这正是人们思想被束缚的表现。

…… …… 余下全文

篇五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读书报告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20144307 张天生

近日读了《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是8.4,其实就我本人而言,是对历史一窍不通的,读这本书时遇到了种种挫折和艰辛,现在谈一谈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首先是关于欧洲历史我的大体认知:

书的作者在开始就提出欧洲文明是一直唯一能让其他地区马首是瞻的文明。 在欧洲文明发端之初,它的组成元素有三:

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2.基督教——犹太教(犹太民族之宗教)的一个奇特分支。

3.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

古希腊是现代文明的源头,罗马人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帝国,连希腊和希腊所有的殖民地都在它的疆域范围之内。耶稣作为基督教的先知之一,却被犹太人和罗马人联合处死,无疑是个讽刺。日耳曼民族是为战争而生的,他们于公元四世纪彻底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入侵方式也很特殊)。

三个元素是如何相互交融?

罗马人要求:你必须对皇帝敬拜,因为罗马人相信,君主的地位与神明无异,但犹太人不肯对君王致敬,所以罗马人认为基督徒是颠覆分子,必须铲除而后快。但君士坦丁大帝(272—337),公元313年赋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事情就出现了转机。

这是三大元素的第一个连结:罗马帝国变成了基督教的天下。

后来,教会发展出完整的层级组织。这个教会有它自己的法律制度,也设有法庭、监狱以执行法律。而教会不只管教务,还管到其他重要大事,例如婚姻、继承。教会也有它自己的税收体系,因为所有人民都有义务掏钱来供养它。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幸存下来——俨然一个独立政府。教皇和罗马帝王的角色平起平坐,治理麾下所有层级的文武百官。

这是三大元素的第二个连结:教会变成了罗马人的教会。

罗马帝国崩灭后,教会把希腊和罗马的学术保存了下来(它先前就已经这么做)。 这是三大元素第三个连结:基督教会将希腊和罗马的智识成就保存下来。

日耳曼蛮族侵犯罗马帝国的时候,并没有摧毁它的意图。他们的目的在于攻城略地,想占夺最肥沃的土地以安家落户,好好享受人生的美好东西。而基督教的主教这样说:“河流那头的土地你们可以拿去,但其他的请留给我们。”主教又说只要接受基督教的上帝,就更能克敌制胜。这是一群很特别的征服者:他们接受了被征服者的宗教。

…… …… 余下全文

篇六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读书报告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读书报告

——火车对军事力量的影响及感悟

课程:

技术创新与国际关系课程作业 2011级机械工程学院机电05班20113042廖力力

教师: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i《欧洲历史上的战争》读书报告

——火车对军事力量的影响及感悟 从中世纪开始,欧洲大陆上的战争似乎从未中断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战争时期的武器也不断进化,参加的人数少了,但战争的影响却大了。此书概述了从中世纪开始的欧洲的骑士战争到核时代的战争的发展与变化,概述了在这一时期内战争,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读完此书,我深刻理解到技术发展对战争的影响之巨大,我将就工业革命时出现的火车对军事力量的影响做一点讨论。

首先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铁路军事运输和铁路运输的特点:铁路军事运输是指军队利用铁路设施和运输工具,运送人员和物资的行动。按其性质主要分为部队调运、供应、后勤运输、动员、蔬散运输。按运输对象是指人和物的运输。军事运输利用铁路运量大、速度快,不受季节天气影响的特点,作为军事运输的主要手段。具体体现战时物资因素、部队机动重要手段、后勤保障的中心环节、经济的重要支柱。

第一辆火车头是英国工程师理查德·特里维西克于1801年造出来的,是为煤矿的运煤车而设计的。它一开始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1812年,他设计的这种火车头在纽卡斯尔的威兰煤矿工作时,引起了当时担任机械师的乔治·斯蒂文森(1781—1848)的兴趣。这位机械师得到许可,要在煤矿与港口之间的通道上建造一个“运行牵引机”(火车头)。他取得了成功,而且证明是有利可图的。接着,他又去说服准备建造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的设计者,希望他们采用蒸汽牵引力以代替马匹。设计者们采纳了他的建议。1825年9月27日,第一条真正的铁路出现了。工业革命中的任何发展对和平与战争前途的影响,都没有比这一点更深远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话题作文 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话题作文 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第一篇:《国史大纲》读后感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19xx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这点让我敬佩不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陶”,熟知不少无用的典故,却对其

…… …… 余下全文

篇八 :从欧债危机谈欧洲古今民主

从欧债危机谈欧洲古今民主

专 业:11111111

学 号:11111111

姓 名:VVV

【摘要】“民主原则的败坏不仅发生在人们丧失平等精神的时候,而且也发生在产生极端平等精神、即每个人都要同他们所选举的领导人平等的时候”。我想现在的欧洲民主能从这里得到反思。

【关键词】民主,欧洲,希腊,欧债危机,孟德斯鸠,卢梭,共和政体

从欧债危机谈欧洲古今民主

在“多元一体”的欧盟成立前,欧洲国家曾被挖苦为“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20xx年10月20日,希腊政府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超过12%,远高于欧盟设定的3%上限。随后,全球三大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率先在希腊爆发,随后向整个欧元体系蔓延。蔓延多国的欧债危机,让欧洲感到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压力”。有“民主摇篮”美誉的希腊最先爆发危机,并在债务危机后上演“公投闹剧”、欧盟总部所在地比利时长达500多天的无政府状态、欧盟内部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越来越低下??

以上这些不仅让欧洲公民对政府失去了信任,而且关于欧洲“民主破碎、残缺”的声音越来越多。一位欧洲专家说,在台前解决危机的那些欧洲核心领导人们,实际并不是民主的真正推动者,他们不过是在利用一次次的表演时间,而如希腊一样,在欧洲很多国家,民主成了“党争的竞技场”。欧洲以前一向以“民主诞生地”为荣,而在这一系列事件之后大家都开始反思欧洲的民主

英国前工党党魁金诺克19xx年在处理国内问题时说过一句话:“你不能以人民的工作、福利为代价来玩弄政治。” 希腊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在欧债危机后搞了“全民公投”闹剧让欧洲的伙伴困惑和不安。而后不久,已经持续500多天无政府状态的比利时又传出“随机抽取1000名普通公民召开会议,讨论如何解决国内政治危机”的消息。到底是民主失效还是政治家的无能?英国《金融时报》7日一篇议论希腊困局的社评说:“古希腊发明了民主。但现代希腊却有可能给民主带来恶名”。确实是这样,现在的“民主”只是政治家党争得借口和工具,安德雷·维希说希腊的困境也是欧洲民主的困境,希腊政府一度将公投当成逃避责任的工具是“民主的悲哀”,但他强调,希腊民众理应被赋予投票的机会,该国的命运就是不应该由其他国家领导人决定。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