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井底之蛙读后感

井底之蛙读后感

篇一:井底之蛙>读后感

我读了《井底之蛙》这篇短文后,油然而生了许多感想。

《井底之蛙》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井底之蛙因被朋友笑话而定好学习计划借来基本书籍学习,却一天推迟一天仍然不看书,两年过去了,井底之蛙什么也学不来的事。告诉了我们学习不能延时,否则到最后就什么也学不来,只会悔憾终生。这篇短文使我产生许多平时没有想到的感想。由此可知,我们学习不能怠慢,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我们既然立下了雄心壮志,要守信用,尽量去做一些我们能做的好事。学习只有一个词“勤奋”,俗语有说:“勤能补拙”。意思是说:你的智商若是没有别人那么高,你就要靠勤奋取得好成绩,尽量进步不大,但你毕竟下了苦功若是井底之蛙能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我相信它一定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我们正处于学习之期,千万不能像短文中的井蛙一样,延迟学习,我们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否则只会悔憾终生。

读了《井底之蛙》这篇短文,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怠慢,要刻苦,努力,勤奋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篇二:井底之蛙读后感

成语>故事《井底之蛙》叙述了一只常年生存在井底的青蛙遇到从东海来的一只大乌龟后所各自谈论的自己的生存环境。谈论中,青蛙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满意,并向大乌龟大肆炫耀,殊不知大乌龟的生存环境——大海比它的一口枯井要好上多少倍呢!

青蛙不知道,这口令它自豪的枯井其实是那么地渺小,也不曾想到在自己的这块“小天地”外还有那一望无际的大海,辽阔无边的天空??它也不知道自己的眼光是那么狭窄,心态是那么自满,只会满足与自己的那块“小天地”的它是永远不会明白外面世界的精彩与美好的。

自从我读了《井底之蛙》后,有了许多感想。

短文告诉我们,光学好课内的一些“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多读一些对我们有益的课外书籍、刊物,这对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是很有帮助的。而多翻阅一些报纸、杂志也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量,让我们了解当前的热门话题??如果我们只学好了课内的知识,那我们的目光就太浅短了,那不就是一只真正的“井底之蛙”了吗?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后感

读后感

读后感

读后感

读后感

读后感

…… …… 余下全文

篇三 :《庄子》读后感

读《庄子》有感

%%%%%班 ###name

《庄子》全书一方面斥责仁义与圣贤,另一面要求人们弃置聪明与智巧,这两方面合并起来,就是全书治世的总方针。通过读《庄子》,使自己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什么叫调和自然的分际呢?对的也就像不对的,正确的也就像不正确的。对的假如果真是对的,那么对的不同于不对的,这就不须去争辩;正确的假如果真是正确的,那么正确的不同于不正确的,这也不须去争辩。我认为这是庄子对辩论存在的一种消极看法,这与他生活的社会是有关系的。他处于那个战争频繁、弱肉强食的社会,到处都充满诡诈的辩论。就如当时强大的国家在攻打弱小的国家时,明明是不义的侵略战争,像强盗的行为一样,但却总有理由说自己是仁义之师,因为看到弱小的那一个国家的国君没有施行仁义、虐待百姓,因而为解救百姓而出兵攻打他。明眼人一看都知道这些都不过是糊弄孩子的话,就算是,那也不是你诸侯国擅作主张攻打的,怎么说也应由周天子发话。所以说你不过是在强辞夺理罢了,同时也是弱肉强食的表现。这也许是庄子否定辩论的原因之一。也许在庄子看来,他认为一切的欺诈与弱肉强食都与智巧的辩论有关,所以庄子才会对这些东西如此大加鞭鞑。 如果我们再试想一下,把这一切都忽略,但是那些人的野心依旧不变,即使没有这些辩论与智巧的存在,我想他们又会寻找其它的东西来实现他们的目的。因此若一竿子打死地否定辩论存在的价值,既不可取也不明智。就如在对一些重大的事情进行决策时,利用辩论来探讨利弊得失,并以此来作出决策,这样才是最好的做法。

优秀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厨师一个月就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用的刀已经十九年;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而刀刃锋利就像从磨刀石磨过一样。——《养生篇》。这看似在说一个厨师刀功的高低,但同时也暗喻顺着自然本性的人往往会有所体会。就像庖丁在解牛时顺着其构造解肉,刀不会因此受损,十九年解牛上千头刀刃却还锋利如初。这正是顺应自然禀性的好处,同时也是养生的一大要点。对此庄子又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沼泽边的#7@j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上一口水,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笼里虽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因此顺应自然的禀赋才是身心最大的快乐。就如我们终究还是渴望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生活,这正是顺应自然禀赋的一种表现啊。这果真是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木,以至长至这么高大。唉,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就像这不成材的树呢!——《人间世》。无用的用处是我们平常的人所看不到的。老虎被人捕杀,是因其虎皮的用处;鹿被人捕杀,因其药用的用处;大象被人捕杀,因其象牙的用处??说不尽啊,用处大的却因此而受迫害,这也许就是用处的害处吧,而那些无用处的却因此而得以终享天年,这就是没有用处的最大用处了。而“神人”正是明白无用的用处,因而可以安然处世而不受其害。而那些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如老虎、鹿、大象一样受其害。庄子因此而感叹:“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井里的青蛙,不可能与他们谈论大海,是因为他们受生活空间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由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秋水》。看到这段话,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话:“只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不能叫知道,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才叫做知道”。井里的青蛙、夏天的虫子、乡曲之士他们都被自己所看到的、知道的东西束缚着,因此这正是他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后感

第一篇:

母 爱

——《寄小读者》读后感

暑假期间,闲来无事,从桌上随手拿来一本《冰心散文》,翻开书,不经意读起了《寄小读者》中的通讯五。读着读着,心中竟有一丝丝酸楚。冰心奶奶在火车上遇见一对母女,那女儿不住地撒娇,要汤要水。母亲面目蔼然,和她谈话的态度,似爱怜,又似斥责。这不禁让冰心奶奶想起自己的母亲,临风偷洒了几滴泪。回忆起临行时,姨母问她舍得母亲么?她从容一笑,回答:“那怎么舍不得?日子那么短,那边还有人照应。”可其实内心舍不得母亲,更舍不得母亲对自己的爱。 读着读着,我的眼睛湿润了,一种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是呀,有谁能扯断这浓厚的母子情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又把我们养育大,给予我们爱,这种爱是永恒不变的,是温和的、是细碎的。然而也正是这种爱时刻围绕着我们,又是太细小了,使我们并不珍惜,有时甚至感到厌烦,那时我们希望得到像火山一样挚热、像瀑布一样壮观的爱。 记得暑假的一天,我在家里觉得太无聊了,便要去姥姥家玩几天,出发前的一天晚上,妈妈千叮万嘱:“到了那儿先打个电话过来,千万别在马路上乱跑,不要去山上玩,更不要喝生水……”我不在意的听着听着,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临行时,妈妈追到门外,又把昨晚的话重复了一遍,我边听边说:“嗯。”(妈妈的话我是左耳进,右耳出)到了姥姥家,我便进入了“快乐自由天堂”。要玩就玩,要吃就吃,要是渴了就对着水龙头一顿“猛饮”,早把妈妈的话抛之脑后,真爽!一到晚上,我的肚子疼了起来,抬头看看姥姥已经睡熟了,哎,忍吧!

可不争气的肚子越来越疼,好像一把刀子在我的肚子乱捅,痛得我几乎叫出了声。这时,我想起了妈妈,要是她在身边多好啊!又想起了

妈妈的叮嘱,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啊,母爱是多么珍贵啊! 现在的家庭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都把自己当作中心,不管母亲的感受。同学们,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试想一下,如果有个孤儿流浪在社会,有谁会对他问寒问暖,又有谁

…… …… 余下全文

篇五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14级土木工程4班 刘堃 141110413

《庄子》全书一方面斥责仁义与圣贤,另一面要求人们弃置聪明与智巧,这两方面合并起来,就是全书治世的总方针。通过读《庄子》,使自己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什么叫调和自然的分际呢?对的也就像不对的,正确的也就像不正确的。对的假如果真是对的,那么对的不同于不对的,这就不须去争辩;正确的假如果真是正确的,那么正确的不同于不正确的,这也不须去争辩。我认为这是庄子对辩论存在的一种消极看法,这与他生活的社会是有关系的。他处于那个战争频繁、弱肉强食的社会,到处都充满诡诈的辩论。就如当时强大的国家在攻打弱小的国家时,明明是不义的侵略战争,像强盗的行为一样,但却总有理由说自己是仁义之师,因为看到弱小的那一个国家的国君没有施行仁义、虐待百姓,因而为解救百姓而出兵攻打他。明眼人一看都知道这些都不过是糊弄孩子的话,就算是,那也不是你诸侯国擅作主张攻打的,怎么说也应由周天子发话。所以说你不过是在强辞夺理罢了,同时也是弱肉强食的表现。这也许是庄子否定辩论的原因之一。也许在庄子看来,他认为一切的欺诈与弱肉强食都与智巧的辩论有关,所以庄子才会对这些东西如此大加鞭鞑。

如果我们再试想一下,把这一切都忽略,但是那些人的野心依旧不变,即使没有这些辩论与智巧的存在,我想他们又会寻找其它的东西来实现他们的目的。因此若一竿子打死地否定辩论存在的价值,既不可取也不明智。就如在对一些重大的事情进行决策时,利用辩论来探讨利弊得失,并以此来作出决策,这样才是最好的做法。

优秀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厨师一个月就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用的刀已经十九年;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而刀刃锋利就像从磨刀石磨过一样。——《养生篇》。这看似在说一个厨师刀功的高低,但同时也暗喻顺着自然本性的人往往会有所体会。就像庖丁在解牛时顺着其构造解肉,刀不会因此受损,十九年解牛上千头刀刃却还锋利如初。这正是顺应自然禀性的好处,同时也是养生的一大要点。对此庄子又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沼泽边的#7@j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上一口水,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笼里虽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因此顺应自然的禀赋才是身心最大的快乐。就如我们终究还是渴望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生活,这正是顺应自然禀赋的一种表现啊。这果真是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木,以至长至这么高大。唉,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就像这不成材的树呢!——《人间世》。无用的用处是我们

…… …… 余下全文

篇六 :《卓越执行》读后感—XX

做竹石一样的人

——读《卓越执行》

紫光外设事业部(实习) XX

近日拜读了紫光领导彭志强写的《卓越执行》一书,脑海里立刻蹦出来的是清代郑燮写过的一首诗——《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对于刚进入紫光平台的新员工来说,如何迅速融入一个团队,如何快速成长为能够胜任工作的人,是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的。书中虽没有讲具体该如何一步一步走,但读完之后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目标——计划——执行。

刚落在石头缝里的种子,面对四周硬邦邦的石块,毫无办法。但这时候需要做的,不是抱怨,不是牢骚,也不是想办法逃离。种子的目标就是发芽,只有默默汲取足够的养料和阳光,充实自己,给自己积累足够的能量,才能有一天破石而出。作为初入职场的一只菜鸟,毫无经验又能力有限,往往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对业务不熟悉、对市场不了解,就算有满腔热情,也不知向何处泼洒。此时就是需要明白自己的定位,给自己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主动从身边同事那里学习工作的方式方法,虚心请教不懂的问题和内心的疑问。这里没有老师,不会有人跟着教我做,所以还得自己多下功夫学习,自己主动去问、去请教。开始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疑惑,就像那次美容姐让我帮客户修改一下资料,因为我的疏忽,没有修改客户平台信息,变更函打印出来后美容姐一下子就看出了错在哪里,但没有批评我,让我回去再修改。其实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没有人指正出来,更可怕的是怕犯错而不敢去干。卓越执行的重点就是执行,就是干,不管什么业绩、什么成就、什么能力,都是靠实干得来的,爱迪生说过:天才=1%灵感+99%汗水。实践创真知!

成长是一段历程,而不是一个结果。竹子生长不是一夜之间就完成的,就算已经破土而出,扎根岩缝,接下来的考验才是最残酷的。躲在岩缝里可能会避过许多的风雨,但却很难看到广阔的世界,井底之蛙永远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永远也不知道外面的景色多么美妙。一名员工,自我满足可能很简单,就是将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但要是想更进一步,就不光要在自我满足上下功夫,

…… …… 余下全文

篇七 :《海滨故人》读后感

《海滨故人》读后感

千年一叹,回荡百年。露沙叹道:“十年读书,得来只是烦恼与悲愁,究竟知识误我,我误知识?”身置文中,读罢此句,真有如清夜闻钟。

而紧接着的宗莹的论道,更使我呼吸一紧,不由得,我就想到了“井底之蛙”。是啊,男性聪明地将老子的愚民主张运用在了女性身上。被围困在封建父权、夫权城墙下的女性,与井底的蛙儿相比,又有多少分别呢?

不过,井底之蛙在旁观者看来,或许是可怜的,甚至它的命运是悲哀的,可,子非鱼,安知鱼之不乐?蛙儿在井底时,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它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一点别的思想,所以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可怜。反倒若是从井里出来,见识到外面的广阔天地后,才把“悲愁、无聊逐件发明了”。露莎、宗莹等人,可算是另一个娜拉了。于是,娜拉们读书之后,反而读书自苦。

然则,无知而无愁耶?娜拉们不应该读书么?

不禁想到人类还是原始人时,脑袋里只有生存和繁殖后代这两件事吧,这就是他们的全部生活,所以能够有多少烦恼呢。但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恐怕他们也说不出。活着似乎就是为了吃饭。为了美味的食物,为了生存与繁殖。可当今时代的人们活在这世界上,怎能只有吃饭?不同于往日的“活着是为了吃饭”,如今我们应“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当然还有更高的追求。

譬如追求精神食粮的慰藉,譬如读书。这就又回到读书上了。 不过,读了书,知识多了,千万不要思想没有厚重,反而复杂了。其实,如文中露莎的觉悟,“宛转因物,为世所称,倒不如行我所适,永垂骂名。”读了书,也要保持心灵自然原始的纯良心态。这是永恒的要求。

如今的我们,尽管同露莎们生活的时代不一样,但是都是天真烂漫的青年——这一点是一样的。读了一些书,便一样的开始用幻想编织起未来的自由王国,这自由王国是筑在泡泡里的。一旦这泡泡有了裂痕,一样的,世界的寂寞与人生的不幸便被我们深深地感知了,感伤与悲观的情绪于是充斥脑海。

…… …… 余下全文

篇八 :文化苦旅 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很早以前就想看《文化苦旅》,碍于它深奥的题目,一直没敢动。这次的阅读,却让我从文化“惊”旅走到文化“痴”旅,再从文化“痴”旅走向文化苦旅,这样的过程,带给我满满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初读《文化苦旅》,是抱着一种极敬畏的心态看的。端端正正翻开扉页,拿一支铅笔放在字典旁,淡淡的书墨味道在淡黄色的灯光下晕染开,成为了我走向旅途的开端。

和尚与尼姑的传奇故事让我惊诧不已,原来令人肃然起敬的牌坊下竟隐藏着一段又一段催人泪下的悲情。都江堰如排山倒海一般向我涌来,莫高窟紧紧地将我包围其中,沙原隐泉轻轻地推我向前,我恍若在大漠的怀抱中,拖着长长细细的影子,恍恍惚惚地留下足迹,微风轻拂,便又消失地无影无踪。我被这大好河山震惊了!原来,我生活在这么一个充满了神秘的国度,却如同井底之蛙一般蜷缩在狭小的房间内捧着手机刷动态;原来,在如此迤逦的景色之下,沉淀着无数前人的温热气息;原来,沉淀了五千年的历史,就在我眼前,一点一点的被湮没……

读着读着,我渐渐地把书和自己一齐移到更为舒适的床上,慢悠悠地啜一口橘汁,同口中的余香一起走入这壮阔的文化之中。

沙原隐泉一章,是我整本书中读得最痴迷的一段。我仍记

得余秋雨先生这样写道:无论怎么说,我始终走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完全不必担心栖宿,西天的夕阳还十分灿烂。这正和我爬黄山时的心境相似。没错,西天的夕阳还十分灿烂,何必去担心那些无关痛痒的事情呢?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在成长的高山上,一点一点地攀爬,一点一点地走向自我的顶端,不论我们走多远,不论我们爬多高,自我的顶端是无论如何这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因为我们一直都在创造顶端,突破顶端。因此,不必去担心,不必去忧愁,西天的夕阳还十分灿烂,即便它终归落下,我们仍旧在顶端,此刻休憩,也正合我意。

在历经千辛万苦后到达的月牙泉,完完全全是我心目中的圣地。不是因为它曾经多么辉煌,不是因为它美得多么耀眼,更不是因为它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文化底蕴,而在于,它甘愿在这荒漠之中独自寂静,它悄无声息地守在这里,无怨无悔,是它淡淡的宁静吸引了我,它用自己明净的身躯,创造了大漠中属于自己的世界,这沉淀几千年的泉呵,请等着我,等着我来陪你一同守。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