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

该书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教育,教育作为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纽带,被认为是培养公民、实现和保障善治的基本途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教育与政制、公民职业和伦理关系的探讨,从而与柏拉图等一起将教育放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认识也成为西方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由此可见,在古希腊时期,政治、教育和道德伦理被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它们共同构成整体城邦乃至共同生活方式的基础,并一同致力于追寻理想社会与人的发展。

《政治学》共有八卷。第一卷和第二卷从家庭、国家的形成和前人关于理想城邦的论述入手,形成一个思想“爬高”的缓坡。第三卷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作为政治基础的公民的自然本性,从而确立其政治哲学的基础,到达第一个思想顶点。随后,论述具体政体的第四至第六卷成为第一个思想顶点之后的“高原区”。第七卷一开始即进入第二个思想顶点,论述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问题即个人幸福,并将其与理想城邦即城邦幸福紧紧关联在一起。第七卷后半部分至第八卷则是第二个思想顶点之后的又一个“高原区”,探讨实现个人和城邦共同目的的途径,也即公民灵魂教育和政治德性的培养问题。在探讨体育和音乐教育之后,该书的论述戛然而止,但其论述的内在逻辑则引向伦理学主题,进而引导到《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而《尼各马科伦理学》在结尾也将对德性的讨论引向政体和立法,从而与《政治学》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结构。这也是一种整体视野的体现。“这意味着,没有关于灵魂与德性问题的研究的‘政治学问’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学问,同样的道理,对于公民灵魂德性之塑造无动于衷的政治体制可能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政治体制。政治技艺的本职就是教养灵魂。”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败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

…… …… 余下全文

篇二 :政治科学 读书笔记

《政治科学》读书笔记(20110323—20110410)

Chapter 1 关于政治的科学

为什么现在的政治不讨人喜欢

许多人对政治的兴趣已经消退了,他们更关心的是体育、房地产等。这种去政治化是政治科学家调查研究的主要话题。或许真的只有恐怖主义和战争才能重新唤起人们对政治的兴趣。(无休止的、空洞的斗争;个人没有受到关注;有钱人的政治;经济还好,为什么要关心政治;世界问题还很遥远?)

政治仍然重要,处处影响我们的生活。(生物学家研究致病的细菌)不需要对研究的对象产生好感,但政治科学家的兴趣在于它是如何产生、发展以及如何区采取措施!以致改善人类生活。

统领科学

亚里士多德把政治学称作“统领科学”,用耶鲁大学哈罗德·拉斯未尔的话来说政治学就是研究“谁得到什么”(许多决定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控制的结果)。

千万不要对事实发火

“存在即合理”,事情的发生不适随意和偶然的,而是有着合适和充分理由的。这意味着我们要用理性去描绘事物的真相,我们研究政治要采用“自然主义”的方式,不要对我们的所见所闻愤恨不已,而要努力去理解它是怎样变成这样的。

像细菌一样,政治当中的有些事情有它们自己的生存方式。

政治科学涉及所有其他社会科学

1. 历史。(当历史学家比较的去研究历史,它们实际上变成了政治科学家)

2. 人文地理学(区别于自然地理学)。政治地理;种族区域;贸易流动;权利的集中及特定区域。

3. 经济学。有些经济学家宣称经济是政治的主题,但是当经济学家陷入政策问题时,他们就成了“政治经济学家”

4. 社会学。政治科学按照惯例是从研究社会中“谁思考(政治的)什么”开始的,人们的政治观点随着社会阶层、地区、信仰、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变化。社会学为政治文化、公共舆论和选择研究提供了经验基础。

5. 人类学。政治文化这一部分也可以看成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家族、部落)

6. 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有助于政治科学家理解哪种个性对政治有吸引力,人们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不服从权威人物。人们是怎样形成国家、团体和投票的感情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政治科学读书笔记

政治科学读书笔记

2010200667 丁一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让我感觉政治变得不是那么深奥与晦涩了,当我看到书皮时,我就想什么是政治科学,是从属于科学技术还是从属于政治?其实政治科学不是政治,它注重于对政治的分析。我也一直都不太了解读书笔记究竟怎么写,写些什么,所以如果这次笔记中仅写写对这本书中一些观点以及整本书思想的认识。

我一直认为人读书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去死记其中的知识,如果人是记忆的机器那还发明电脑做什么?我认为无论读什么书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去理解,消化知识,并且要将书中关于专业的观点转变为我们生活中的观点,指导我们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奇怪,当我意犹未尽的读完这本书时,我思考的并不是学到的政治学知识,而是面对一些话语与问题的思索。我认为作为一名大二学生,面对这样一本书时,我只能说自己的政治学知识很少,所以对于其中的一些观点还是接纳式的,即学术接纳,观点思索。

下面谈一谈我对着本书的一些总体看法。

1. 通俗。这也是我读外文书籍与中文书籍感受最不相同的一点,外国的书籍常

常是目录给人一种很无逻辑的感觉,感觉很杂,很没有条理,比如我们这本书,就是以民意,利益集团,政治文化为章节题目,而中国的书籍往往由微观到宏观,或由经济讲到政治,很有逻辑性。但是问题是,当我读外文书籍时我感觉政治离我很近,包括书籍里提到的一些案例(水门事件,越南战争)都是我们熟知的,所以看起来的感受是:哦,原来这就是政治科学。可是对比的看,当我们拿起一本中国书时,看目录时还很明白,可是越到后来越觉得晦涩难懂,与自己关系不大。

2. 联系实际。正如上举出,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举出相应的案例来阐释它每一章

想说明的问题,比如讲到利益集团的时候它举出安然的例子,讲到媒体的时候它提出水门事件,此外还在章节的叙述中穿插了很多历史事实来论证作者的观点,这就比中国书籍的纯理论叙述让人更易接受。

3. 解释性教授为主。举个例子,当我们讲到民主主义,极权主义和权威主义时,

…… …… 余下全文

篇四 :《政治学》读后感

哈罗德·拉斯韦尔。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够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 他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西方被称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美国人称其为研究领域的达芬奇。拉斯韦尔19xx年2月13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洲唐尼尔逊的一个牧师家庭。家境优裕,藏书甚丰。他曾去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分析学说, 最先向美国学界引介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拉斯韦尔一生勤勉耕耘,著术甚丰,共发表了600万字以上的学术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宣传学和传播学等许多领域。由于拉斯韦尔研究范围的广泛,所以他和以往的政治学者不同,他的著作中综合了很多不同学科的不同观点,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人类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并将这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政治学,进而将政治学研究真正地转向到“人”的研究。

《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创作于19xx年,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开篇著作。就如此书的题目,本书主要围绕着在政治洪流中,谁得到什么?何时、如何得到?来进行论述的。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逻辑结构很清楚,让我可以清楚地知道他要说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内容环环相扣。作者的分析自成体系,严密紧凑且客观。就像他开篇说的:“政治研究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政治学的任务在于阐明情况,而政治哲学则要为政治选择提供辩诉。本书仅限于进行政治分析,阐明情况,而不提出任何选择意见。” 本书分四篇共十章:第一篇:精英;第二篇:方法;第三篇:结果;第四篇:概论。也就是对who,what,when,how,即政治学的研究客体、行为、时间以及如何行为进行了探寻。

第一章“精英”,阐明了拉斯韦尔所主张的新的研究方法,可以理解为全书的导言。所谓权势人物,“就是在可以取得的价值中获得最多的那些人”。拉斯韦尔将他们称之为“精英”。所谓价值,他把尊重、安全、收入等作为有代表性的但不是唯一的价值标准。他认为,没有一个简单的指标可以作为衡量权势和权势人物的有用尺度,譬如获得尊重愈多的人往往愈少安全。他充分地注意到政治学的最新发展动向是采用传统研究中没有包括的一些研究方法,主张政治学家应该不仅指望的助于历史学家、法学家和哲学家得到帮助,而应该与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统计学家等有更密切的接触。拉斯韦尔还主张,政治学的任务在于进行政治分析,阐明情况,而不是为政治选择提供辩护。他相信,“权势和权势人物”能够作为政治学进行分析的一个统一的参照系统。

…… …… 余下全文

篇五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读后感

12届 陈海钦

在开始阅读《政治学》之前,我先去查阅了一些资料试着先了解《政治学》的作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前384年4月23日-前322年3月7日),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三段论),并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他的思想对西方的文化取向和内容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还是现实主义的鼻祖。亚里士多德所涉及的学术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了他所在时代已有的全部学科,并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主要有:《工具论》、《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结合《政治》这门课程的学习,我选取了《政治学》这本书进行阅读,我阅读《政治学》的第一目标是争取能够大概了解这本书的字面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其次是深刻领会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深层含义。但是当我开始读第一卷时就发觉自己的学习还远远不够,感觉比较艰难,但我激励自己一定要努力阅读,结合网络查找的资料辅助阅读。那么接下来我想简单的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总结和感受。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他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法律制度的调查结果写成的。这是古希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

述政治问题的著作,在本书中,亚里士多德的讨论十分广泛,涉及了国家(城邦)的目的、起源、产生、衰败及保全的原因,政体的分类、变革和维持,理想城邦及其构建,公民的教育等。首先我就本书的总体结构做一下梳理:

全文共有八卷,写作分为两个表达层次,分别为探讨理想国家并涉及以往理想国家的探讨和研究现实国家,现实政府的形式,探讨民主制国家和寡头制国家衰落的原因以及安定的最好办法。每卷分别表达的主题如下:

卷一:论家庭,指出城邦的来源组成及重要性。

…… …… 余下全文

篇六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读后感

新疆大学研究生读书报告(设计)

题 目: 政治学读后感 指导老师: 张家飞

学生姓名: 图尔荪江.阿卜力孜 所属院系: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 国际政治 班 级: 2012级政治学 完成日期: 20xx年10月2日

新 疆 大 学

政治学读后感

摘要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学者,身兼各种名号,《政治学》是其代表作之一,据说其为了完成此作,曾带领学生记录了希腊上百个城邦的政治制度,但如今仅存的只有《雅典政制》一书。本书是其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政治学》本书中讨论的是;什么是比较理想的政治体制。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它成书于公元前326年。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

关键词:政治制度,政治体制

绪论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既有趣而又重要的;——所以有趣,是因为它表现了当时有教养的希腊人的共同偏见,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成了直其中世纪末期一直有着重要影响的许多原则的根源。全书共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

第一卷 论家庭

第一卷应当是对展开论述的一个准备工作。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家庭,原因是城邦的基本构成单位就是家庭。但是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那些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关系由血缘的家庭关系演化而来,因此家长制、宗族关系、大宗权和父权是普遍存在的。当孔子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我们应当牢记,那是当时的真正政治形态,因为事实上治理“国”的统治者们,正是以管理家族的方式统治的。

亚里士多德像很多哲学家一样注意到了治家与治国、牧畜与牧人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是一个天生的自由主义者,“中庸”和实际永远是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最好注解。亚里士多德尽管承认“并非所有奴隶或所有自由人都是自然奴隶或自然自由人”,但是,与柏拉图“构成人的材料”的神话如出一辙,“自然打算让人们这样,一部分人服从而另一部分人则显示权威和运用高贵者的权力”,因为人们天性如此,有人天生是自由人,有人天生是奴隶。亚里士多德不是一个只会唱高调的人。尽管一些自由主义者有足够的理由仇视他,这个古老的道理最终还是被熊彼特们在“人生而平等”甚嚣尘上的年代以精英民主主义曲折地但是无可置疑地辩护了。

…… …… 余下全文

篇七 :《政治学原理》读后感

《政治学原理》读后感

这本书显然要比我学的政治学来的痛快,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感到自己有了那么一点政治学的感觉,至于大学期间学过的《政治学原理》,基本处于不懂或者没用的状态,读过这本书我才相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有自己的规律而不是一个伪科学。

不知道我以下的理解对不对:

政治学研究的是权力(或者说是权利)的产生、分配、使用等的规律。政治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只要社会活动存在政治就必然存在。国家问题是政治必然讨论的问题,是政治权利规律运行的外在表现。

权力的产生来源于人在社会中的差异,这些差异划分的标准很多,比如最简单的是性别,在父系社会,男的就比女的更有权力。其他的划分标准有很多:种族,家族,暴力,知识,经济等等,有一些标准是与生惧来而终身不改的,比如种族和家族的划分,有些是后天可以改变的,如知识,暴力等。社会文明的程度越高,可变的划分占的权重就越大,每个人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比不文明社会更多的利益。但是这样标准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是可变的还是不可变的。在这本书中权力被定义为大家行为的同意(如果是心里也愿意并自觉服从的话那就转化成了权威)。是什么体现一个人权力的大小呢?我自己理解是对利益的占有调配程度,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对利益的分配被秩序化了就变成了制度,当制度存在的同时国家也就存在了,于是我们看到国家在社会生活中设计种种制度来分派权力,于是不同的人群(以前叫阶级)获得不同利益,这些就是国体,国家中各阶级的地位。为了保证地位实现于是就有了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凌驾在这些表面背后的就是意识形态,也就是制度设计的观念,这些制度也反映了专制、民主等词汇的涵义。当人们对这个国家的政府设计的制度认可的时候就表现为出了政权执政的合法性问题,它反映了一个政权执政在道义上的合理性和应然性。

政治是有规律的,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我读过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自己琢磨这社会生活啊起码有两个特性,一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历史在往前走,想倒回来是不可能的。举个小例子,在大学报志愿的同时你可能当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是当你读了之后也许会发现原来自己也适合,但是在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原来的理想和目标早已经不知道哪里去了。而且如果你再想回到自己的原来的路上的时候,你会发现是如此之难。二是社会不是加速跑,什么都是一点一点来。社会主义可以搞商品经济在顾准的时候就提出过,但是现在我们才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也许一些事情在我们看来这是毫无疑问的不合理并且有更好的方式,但是操之过急的结果就是物极必反。政治的规律在于历史和他国给我们演绎的不朽,什么样的制度可以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几乎是不变的,使用过的制度就象一个药方库,我们只要照方子抓药就可以了,但是最重要的是对现实病症的诊断。抓对了你就是千古流芳,抓不对你就是遗臭万年;抓对了人民就安居乐业,抓不对那就是生灵涂炭。

…… …… 余下全文

篇八 :政治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三卷四读后感学术 2007-11-10 22:13:54 阅读3164 评论3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政体、城邦、公民的概念:

1、三者的概念看其三者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是建立在国家理论基础上的。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国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城邦。政体则是“关于城邦居民的某种制度或安排。”“而城邦的含义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公民形成的,简言之,是以维持自足生活的公民的组合体”

2、关于公民的讨论:

我们还要清楚公民的概念:从词源学上看,“公民”一词源于希腊文“波里德”(civis),原指属于城邦的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他对公民的定义是:“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于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对于“公民”首先强调的是要有参与城邦权力机构的权利。那么,哪些人可以享有这一权利从而能够成为城邦公民呢?在他看来,侨民和奴隶显然不得称为公民,儿童与老人也不能算做“全称公民”,因为这些人“只有诉讼法权或不完全的诉讼法权”。他进一步指出,“这个定义,对于一切称为公民的人们,最广涵而切当地说明了他们的政治地位,??那些人们如果一旦参加城邦政体,享有了政治权利,他们就的确是公民了”。这里,“享有政治权利”第一次成为公民资格的必要条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公民资格所受的严格限制,因为,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即使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也并不必然会同时丧失公民身份。然而在古希腊,就连职业的优劣差异也可以使得一个人不能成为公民。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优良的城邦型式应当是不把工匠作为公民的”,因为工匠不大可能具备“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这一良好的公民品德。同样,“忙于田畴”的农民和“从事贱业”的商贩也不能作为理想城邦的公民,因为“他们没有闲暇来培育善德以从事政治活动”。这样看来,在一个亚氏理想城邦中,要成为公民须要具备有权参加城邦职司、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的善德、有闲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条件。总的说来,从事政治活动、享有政治权利无疑在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定义中占有较大的意义份额。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