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社会学概论有感

读《社会学概论》有感

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的学习,感觉受益很大,明白了很多有关“社会”的理论知识,以前从未考虑或者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也豁然而解。

通读《社会学概论》后,感觉到该书主要是以人的社会需要的产生、提高与满足为核心,分三大块来进行描述,第一块表达人的社会需要是我们对社会学这一理论体系思考的逻辑起点,书中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与社会生活是从人的社会需要开始的,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社会化都是说明人的需要的产生与培养过程,是为人参与社会生活而作出的准备工作。第二大块是说明了人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而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及相对于这些群体和人们组成的社会规范和机制。第三大块说明人们组成的社会在动作过程中的活动轨迹,人的关系稳定与协调,结构的变动以及如何把当前社会向前推进与发展。这一逻辑结构从人的需要开始,通过分析如何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各种组织、设施、制度与活动过程,而最后仍归结到为了提高和满足人们的需要,如何走向更加目的地、更加科学地规划和发展自己的未来,使自己的社会更加现代化。同时,书中的概念和知识点明确易懂,连贯性很强,而且与实际的结合相当透彻,使人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具体将所得所感表述如下。

首先,对“社会”这一概念的认识。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对这个概念是很模糊的,学习了之后,了解到了“社会”这一概念的变迁,中国自唐朝开始就有了“社会”一词,意为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

聚焦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马克思对“社会”归纳了三点:一、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三、人类社会是自然办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那么本书给出的完整定义是:所谓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概念突出了“生活共同体”这一形象的表达。而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其提出也不是偶然的,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发展的进展有很大的关系,其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所暴露的各种各样的弊端而引起学者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社会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这门学科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对它的研究要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研究方法也是需要进行综合研究,特别要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中,另外社会调查研究也是社会学非常重视的特点。

…… …… 余下全文

篇二 :社会学读后感

今天在一个朋友空间看到这样一句话“小学是一个班的小学,初中是一群人的初中,高中是几个人的高中,而大学,是一个人的大学”有所感悟,于是就写下来吧

就像那句歌词唱的一样“越长大越孤单”,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

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吧?

来到大学的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会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为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内心而不爽?是否也会偶尔问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要做些什么?我们为什么活着? 也许一切都不会有正确的答案吧?

一些人匆匆忙忙,四方奔走,披星带月,可是TA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很可悲呢?

好吧,不扯远了,为什么越长大我们越觉得孤单呢?

因为这几天在看关于“组织行为学”书,上面有些东西貌似能帮助我解决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觉得孤单是因为我们经常发现,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内心情感,甚至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

通俗一点是别人无法跟自己的心灵进行沟通,与是就会与别人看似筑起了隔膜

来到大学,我们结实了新的朋友,新的社会环境,在一个新的组织当中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相似的神经系统以及或多或少相同的感觉体系,但是由于这些截然不同的社会和物质背景,我们每个成长的时候大脑选择性的记忆的一些经验的束缚,就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经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并且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兴趣和期望,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知觉,于是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的沟通....于是感到孤单

这就可以解析”小学是一个班的小学,初中是一群人的初中,高中是几个人的高中,而大学,是一个人的大学“这句话话了,因为我们都在不断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成长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知觉”,因为这个积累的过程是缓慢的,于是就有了“越长大越孤单”了吧

看似这是成长一种必然的趋势,可是谁愿意这样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呢?

…… …… 余下全文

篇三 :社会学概论的读书报告

社会学概论的读书报告

专业:14秋行政管理(本)

姓名:任强

学号:14340012603011、中国社会学理论渊源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 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中国传统文化新编》 从上面可以看到,最初的道德规范塑造了民众的心态,使民众进行着不同层面的社会化,最终成为一个民族中的人,一个大社会的人.如今,每个人都是现代人,又是传统人,又是涵蕴着传统意味的现代人.理解社会,就要从社会中的人出发.从根本上理解社会,莫过于去理解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去研究民众心态,从而将研究成果加以应用,促成更深层面的社会变革.

最初的社会改革家,在积极吸收西方社会学说的同时,毫无例外地向几千年前的儒家思想寻找理论根据.严复借用荀子的名言精辟地阐释了社会学的概念,并提出了贵民亲民的思想,这与儒家爱民的思想十分相似.康有为主张开民智,“养兵富国教民强兵”,这种社会教

化思想可以从孔孟的学说中找到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康有为认为,孔子是改革的先师,应立孔教为“国教”.谭翤同的“仁-通-平等”的社会观,体现了儒家的关怀――仁者爱人.他对于孔子的礼也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应实行的是“依仁而行”的礼,这一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扬弃与创新.章太炎的社会控制学说也体现除了荀子的“分”的思想,“合群明分“即是为了建立合乎道义的社会秩序.

那些传统的社会思想,传统的文化,具有朴素性.但历经时间的洗礼,仍然以穿透时空的热度温暖当世的人们,告诉人们究竟往何处去.对于今日的社会学研究而言意义也十分重大.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更要以一种科学的方式对待传统文化,要从过去汲取力量以应用于当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它以现代的意义,指导与推动社会更好的发展,乃至让传统文化获得世界性话语地位,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四 :中国社会学史读后感

中国社会学史读后感

如果从孔德19xx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提出“社会学”(sociology)一词算起,社会学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中国社会学如果从19xx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群学肄言)算起,也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当然无论中外,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这里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而言的。中国的百年社会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这就是以新中国的建立为界,分为前一段近50年的中国早期社会学和后一段50年的中国当代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存在着两大传统,一是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另一个是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这两大传统的社会学,在早期的50年表现为以孙本文集大成者的经院学派(综合学派),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主要代表的乡村建设学派,以费孝通、吴文藻为代表的社区学派,以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派.

从本质上说,中国社会学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一种被动的转型。这一转型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翻开了多难与动荡的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后来的甲午战争的败北,以及战败后的西方列强在中国掀起的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的狂潮,是中国人民保守丧权辱国之苦,使中国社会日益陷入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之中。传统的中学已无力挽救江河日下的中国,西方社会学的传入适应了中国仁人志士为挽救近代中国社会日益恶化的运行状态的需要。对19世纪末的维新派和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在为救亡图存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将社会学这门学科传到中国,这是由于孔德系的社会学正好适应了维新派人士进行社会改良的迫切需要,他自然成为改派知识分子引进和介绍的首选目标。而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向西方学习的同时,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社会学,并非很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首先非常注重社会调查,这在一直崇尚“精英文化”,讲究贤人政治的中国社会中,这触及了整个思想观念上如何着手认识、解决中国的问题。陶孟和、李景汉曾经大大致力于实地社会调查。杨开道力主“以农立国”,并在清河设立了一个社会学“实验室”,著有调查报告《清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代表了中国当时社会调查的最高水平。晏阳初主张“民族再造”,中国人有愚、穷、弱、私四大缺点,需要有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分别救治,通过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实施。梁簌溟主张从社会组织构造上重建文化体系。陈达深入研究中国的人口问题,开中国现代人口普查之端。吴景超提出了一套工业化与社会建设理论,并进而探索出了一条融合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新路。以“社区研究”为方法、以“功能主义”为理论基础,形成了鲜明的“燕京学派”,在吴文藻的主持下,尝试建立比较社会学。吴文藻“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体现了他宏大的学术抱负,他对派哪个学生,去哪个国家,哪个学校,拜谁为师,吸收哪一派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都做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安排,这实在是让人敬佩!费孝通《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皇权与绅权》《云南三村》等等著作中的观点和主张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复兴乡土工 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土地问题,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集聚工业化所需资本,解决人多地少,重建乡村,重建中国。孙本文将文化看成是 社会形成的基础,编著《社会学原理》,号称迄今为止最翔实精细的社会学概论教材。潘光旦用生物因素解释文化现象,提出著名的“位育”论。

…… …… 余下全文

篇五 :设计学概论读后感

《设计学概论》读后感

大千世界中多样的造物艺术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然而,当我们生活在一切需要之物齐全的环境里,对这些无时无刻不接触的造物艺术里的存在以为都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便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第一章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况中提到的:设计学的目的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笔者认为就飞船的正确。然而,研究设计理论就必须要研究相关的工程学、材料学和心理学19xx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美术史学上19世纪的两位巨人:森铂和里格尔奠定了见识的设计史研究基础、20世纪的佩夫斯纳和吉迪恩也是及有贡献的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

20世纪80年代,将混沌理论运用到设计领域成了一件时髦的事,反对将设计看作是单一和有次序的观点,主张设计家应当努力探求混沌的文化潮流。但是,对于设计史研究者而言,创造性的混沌不是一场设计运动,而是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多元主义理论的一个方面

第二章设计的多重特征:一、设计与艺术的渊源:设计概念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初的意义是素描、绘画,将设计、色彩、构图及创造并称为绘画四要素。设计指控制并合理安排视觉元素,如线条、形体、色彩、色调、质感、光线、空间等,它涵盖了艺术的表达、交流以及所有类型的结构造型

二、设计的艺术含量:从古到今,设计的艺术追求都在设计品中体现出来的。 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纯精神产品的艺术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

当设计解决了物质技术产品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它永无止境的追求。

在今天,设计不仅以科学技术为创作手段,还以科学技术为实施基础,然而这并没有损害设计的艺术特性,反而使得现代设计具有了科技含量很高的现代艺术特性,这就为艺术拓展了大片的新天地,为生活增加了很多新情趣。三、设计的艺术手法设计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和创造。四、不同设计的艺术特征: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品而言,凭籍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解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

…… …… 余下全文

篇六 :大学毛泽东概论读后感

读 毛 泽 东 思 想 基 本 问 题 有 感 班级: 学号: 姓名:

读《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有感

——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论文

本学期我们所学习的公共课为“毛概”,老是建议同学们读些关于这方面的书,以便对课程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我学校的图书馆借了《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这本书,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在此基础上对本学期所学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了更透彻的见解。

在课堂上,老是引导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起点,逐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本质,任务;再到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最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建立,并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祖国的完全统一。都一一做出了完整的介绍和讲解。

而《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一书则着重于教材的前一部分毛泽东思想,仅对这一部分内容做出了较为详细的问题总结。

本书就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作了详细阐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八十年中,中国人民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事实表明:“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 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中国共 产 党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产物,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经过探索和比较后所选择的革命真理。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 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目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 理论。毛泽东思想就是这种具有中国作风的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 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 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 余下全文

篇七 :社会学概论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社会控制

答:社会控制是指社会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并约束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遵循或遵守社会规范,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

2. 角色冲突

答: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3. 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个共同目标,执行一定的社会功能,而将彼此的行为联合并协调起来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4. 再社会化

答: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家庭具有生产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消费功能、娱乐和享受功能。

答:对

2. 集合行为的主要特征是人数众多、有组织性、成员间相互依赖

答:错

改正:集合行为的特征是,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3. 吉登斯在他的《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指出:“我把在社会总体再生产中包含的最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特征称之为结构性原则。至于在这些总体中时空伸延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则可以称其为‘institutions’。”显然,吉登斯将“institutions”视为制度,将制度看成是一种社会活动或者社会过程。

答:对

4. 社会分层的依据是经济利益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分配。

答:错

改正:社社会分层的依据是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分配。

5. 在社会问题成因中,精神病人问题属于社会原因。

答:错

改正:在社会问题成因中,社会结构问题、社会制度问题、价值观念问题属于社会原因,精神病人问题不属于社会原因。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简要回答几种常见的角色失调。

…… …… 余下全文

篇八 :社会学概论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社会控制

答:是指社会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并约束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遵循或遵守社会规范,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

2. 角色冲突

答: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3. 社会组织

答: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个共同目标,执行一定的社会功能,而将彼此的行为联合并协调起来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4. 再社会化

答: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进程。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家庭具有生产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消费功能、娱乐和享受功能。

答:对

2. 集合行为的主要特征是人数众多、有组织性、成员间相互依赖。

答:粗。

纠正:集合行为的特征是,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3. 吉登斯在他的《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指出:“我把在社会总体再生产中包含的最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特征称之为结构性原则。至于在这些总体中时空伸延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则可以称其为‘institutions’。”显然,吉登斯将“institutions”视为制度,将制度看成是一种社会活动或者社会过程。

答:对

4. 社会分层的依据是经济利益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分配。

答:错

纠正:社会分层的依据是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分配。

5. 在社会问题成因中,精神病人问题属于社会原因。

答案:错

改正:在社会问题成因中,社会结构问题、社会制度问题、价值观念问题属于社会原因,精神病人问题不属于社会原因。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简要回答几种常见的角色失调。

答案:(1)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