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幼儿园那些事儿读后感

幼儿园那些事儿读后感

幼儿园那些事>读后感

无意中在沛沛那里看到这本书,随向其借来阅读,后来才知道这本书原来是彤彤妈妈的,感谢她把书拿来与大家分享、漂流。

起初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作者李跃儿,她是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巴学园的创办人,凑巧最近正在看《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以巴学园为原型撰写的书,于是,就有了强烈的阅读愿望。

从借来书的中午我就窝在沙发上,不停地看,书的厚度还行,我喜欢看这种行距比较适中的书。这本书以小说体的形式,通过一位妈妈的讲述和经历,将父母关心的孩子在幼儿园的问题以>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每个章节后还有李跃儿写给父母的贴心话,这种形式特别容易让读者有阅读的欲望。书一共有7章,从宝宝几岁上幼儿园合适,如何选择幼儿园,入园准备,幼儿园那些事儿,兴趣班等等。基本都是家长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另外主人公温娜,也很像我们新时代的母亲,有强烈的自我成长愿望。前面几章,由于欢欢都已经经历了,仿佛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后面的几章,有许多问题我着重关注了:

一、吃饭问题。

欢欢一直不愿意在幼儿园吃早饭,估计一是还赖着想让奶奶喂,二是奶奶的饭做得太好吃了。

书中提到:孩子在家吃的太好,会拔高孩子的口味,觉得幼儿园的饭不好吃,如果想让宝宝长大以后能面对比较差的生存环境也能很快适应,就要让孩子从小发现精神享受的乐趣,而不是将孩子的注意力过多的引向物质的享受,因为精神的享受是可控的,其感觉来自孩子自己的定位,是否感到愉悦也主要来自非物质因素。

和欢欢幼儿园老师的想法完全吻合,还是要鼓励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就餐。

二、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如何帮助?

这一点我以前曾经意识到,但还是坚持的不够,总是越俎代庖的帮孩子解决许多本应该他自己解决的问题,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

书中是这样说的:一个孩子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成人没有第一时间替他解决,他就会想办法自己来解决,孩子的能力就是这样成长的,人类只有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了,才能真正获得身心的自由。

…… …… 余下全文

篇二 :《孩子那些事儿》观后感

《孩子那些事儿》观后感

电影《孩子那些事儿》讲的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老师林冬青和他带的“问题班”的学生们的故事。

电影里有几件事情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班里有一名特殊的同学,在别人和他开玩笑的时候,他拉到裤子里了。林冬青老师给他洗了裤子和上衣,还买了新衣服让他换上,同学们都说林老师真好啊。我也被林老师深深地感动了。

汤恩伯的爸爸在当官期间犯法了,被抓了起来,正好被汤恩伯看见了,给汤恩伯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从此汤恩伯就开始了幻想。林冬青老师找到了学校的心理老师,治好了汤恩伯。连心理老师都说林老师还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他老师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

班里有一位女同学爱偷东西,因为她总想得到礼物。林老师带她看了心理老师,还教她用各种形状的树叶做彩色的书签,来满足她总想得到礼物的愿望。她好了以后还用好多树叶做了个本子送给同学呢。

我觉得林老师真是一位充满了爱心、值得我们尊敬的好老师啊!

三(七)班

陈小

…… …… 余下全文

篇三 :青春少年的那些事儿——读《第三军团》有感

青春少年的那些事儿——读《第三军团》有感

在心中久久回荡,少年的志气豪情,一张小卡片运载着真挚、正义。“第三军团”赫然印入心中。细读下去,心底深处被撩起,是青春的呐喊,是飞翔的季节,少年的情怀袒露胸襟。

五个神秘的中学生,一只奇特的“第三军团”。中学校长派卧底潜伏于高二中。当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真相浮出水面时。隐藏在里面的是几位少年正义、真挚的心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干部蒲乐章代表的是什么?校长怎样破获“第三军团”??

做老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教好学生,但有多少人不知道教师的辛苦,特别是青春期的那些孩儿??胡老师在澡堂的那幕,‘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她是辅民中学的,做老师不容易,放了她吧??”’感觉做老师的不被人尊重,甚至是被人可怜的职业。校长顾永泰的只注重学习,忘记了学生的思想行为的教育。“第三军团”的出现,被校长误认为“流氓帮派”,学生在思想上,老师们有真正的关注过吗?学习成绩才是唯一吗?学习固然重要,思想品德更重要,青少年缺乏关爱,如同羽翼即将丰满的小鸟迷失在旅途中,却没有人真正的去帮助他们,他们只好学会自己成长,然后封闭自己。华晓说过:“为什么有那么多青少年,宁愿打电话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交谈,而不愿意把他们的痛苦和隐私讲给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听呢?”陌生人,彼此互不知谁,互不了解,是没有顾虑的,分担一下心情,要是我,我也愿意。

中学生撒谎?在当今社会中谁没撒过谎,大人们每天都说实话吗?当在为撒谎而生气时,有没有想过别人为什么会对你撒谎,多听听别人内心真正的想法吧。

我很支持洛强的想法,弱小不是障碍,只要有信心,担当起一切,挑战一切,于是,在天将泛白的黑夜里,他们会从泥土坑中爬起,谈一谈身上的泥土,征途依旧。

有一种体验叫做感动,铭记于心??孙老师离世了,她在走之前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安慰着别人——宋小雪,宋小雪也对孙老师很愧疚,但她从孙老师这里体会到了真情,我也被深深感动了,只感觉疼了心中的某个地方,却深深地温暖了另一个地方。

…… …… 余下全文

篇四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在这个暑假里,《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以一种风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现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而整部书其实所给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间的事儿——权势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己欲)”。这可以说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绝大多数政治家们的至理名言,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毁灭了无数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业之后,假借赏功之名烧死了无数曾经为他征战沙场的大臣们。但他是成功的,并且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背叛)”。当年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军队,最终将徐寿辉杀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权谋)"。 在万历那个时代,严嵩斗倒夏言,徐阶搬倒严嵩,高拱把徐阶斗倒,又被张居正斗倒。仅说张居正,其可谓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条鞭法(税收制度)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至今,但他为了当上内阁首辅也是不择手段,把老同学高拱斗倒之后,还想将其致死。 无论别人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但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但也无法

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而封建专治的权利又使我对那一时期感到无比的凄凉。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牵涉数万之众,斩首、抄家、充军者不计其数;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诛“十族”。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遭陷害被抄家斩首;“万历新政”领导人物张居正,死后被诬陷抄家。

…… …… 余下全文

篇五 :《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王旭)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王旭

我一向是很少看历史书籍的人,而且,也过了追风的年纪。网上那些畅销书,我真正看过的很少。所以《明朝那些事儿》开始流行的那一两年,我都没有翻过。真正开始读是从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样子,一直到前两个礼拜,终于读完。作者明月的文字功底,对于历史的了解,以及讲述的生动,网上已经有诸多赞誉,我这里就不赘述了。在这里想要分享的,是个人看完此书以后的几点深刻感受。

1、很多时候,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不重要,目的才是重要的。如果要施展自己的抱负,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苍生谋幸福,至少你得先达到那个地位才行,你一个小平民整天嚷嚷说国家需要你这样的人去昌盛,就算有人听,有人用吗?你可以说你怀才不遇,也可以说没有伯乐发现你,问题是怀才不遇的人多得去了,你算哪根葱啊?

所以,施展抱负的一大条件就是你要先千辛万苦到达那个位臵,这个位臵可以是内阁首府,也可以是军事头领,在通往这个位臵的道路上,有一大堆的障碍,比如说明明你很有才,大家也都承认你有才,可是就是没有人用你;比如说,你的阶级敌人竞争对手给你设臵各种各样的障碍。你得修炼,不仅是技能,还包括奉承拍马拉帮结派,只有当你有后台,才能够更多地显示你的伟大或者高大。当然,有些时候你也得害几个人之类的,但是,

只要目标是光明的,道路曲折一些乃至黑暗一些,有什么关系?

2、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却有绝对的坏人。 怎么没有?你会说。袁崇焕,戚继光不是好人吗?袁崇焕曾经清除异己,戚继光也曾经奉承拍马,贪污银两。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有的只是每个人的利益以及每个人对自己利益的保护。所以,不要指望找到一个完全白色的人,虽然黑色的人比比皆是。隐忍,直到有必胜的把握。如果徐阶不隐忍,就杀不了严嵩父子,几十年的隐忍,纵然众叛亲离,纵然卑功屈起,纵然忍无可忍,也一定要忍,因为,如果不到最后一刻就忍不住爆发,就可能作没有意义的牺牲。

…… …… 余下全文

篇六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如果你看过这本书,你一定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什么!你还没看过!那你就out了,赶紧行动吧,这么好看的书怎么能错过呢!

崇拜此书好久的室友前段时间去图书馆借时发现该书一直处于借出状态,守“株”了好久愣是没待着“兔”无奈只得去网上找来电子版本的来看。据悉,作者当年明月连续5年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其佳作《明朝那些事儿》的发行量已达千万册,可见此书之火爆程度。这是读者对他的认可,也印证了他的那句话: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被教科书所欺骗。原来,历史可以的这样精彩。原来,历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至少不像教科书写得那样古板,冷漠,单调。也不是背背历史事件的背景,时间,意义就行了的。

这是本什么体裁的书呢?作者说姑且叫做《明札记》。我觉得像是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作者把复杂的事情写得简单明了,把简单的事写得妙趣横生,不论你是熟知历史的还是只知道个大概的,你都能看懂。称得上是一本通俗历史书,却又不同于一般的通俗历史读物。他使用了一些现代的名言,歌词,用当前的热点问题(如房地产)来做比喻,作者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运用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加强细节描写和心理描画、环境描写等方法来丰富人物形象,叙述历史。也充满了悬疑,推理的手法,文字简炼、语言生动。于不知不觉中将历史和幽默诙谐巧妙结合在一起,勾起人的阅读欲望,让你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他用通俗甚至娱乐化的手法将历史还原得如此清晰,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个尘封在历史中的冰冷人物,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历史是活的,历史上的人物也是生动有趣的,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有七情六欲,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读来会感觉有一种亲近感。 可能这本书很难与古今中外的世界名著相媲美,但是这本书还是让我感觉受益匪浅,作者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给我们讲了长达300多年的明朝历史。作者分析这 1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明朝的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的那些事儿》有感

发生在明朝的那些事或许已经过去的几百年了,但是翻开这本《明朝的那些事儿》仿佛明朝的过去就有如一幅由远及近的画卷,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有“帝皇的烦恼”,“生死相博”,“力挽狂澜”。这本书对人性善恶本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明朝发生的进行 辩证的评价,最重要的是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看完这本书,对于这本是我有如下总结:

1、 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永乐皇帝膝下有多个皇子。其中他最赏识的就是朱高熙。永乐

皇帝是著名的厚黑学家,而且水平高,说谎抵赖如同吃饭喝水,绝对是家常便饭,作为父亲的永乐皇帝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像自己一样,朱高熙就真像他父亲,厚黑绝对是到家的,有其父亲的军事才能,也很精明能干。永乐皇帝另外一个儿子朱高炽,身材臃肿不堪,小时侯生病变成瘸子,走路也要人扶。永乐皇帝选了谁做太子呢?是朱高炽。为什么一个性格相当老实的人做了太子?为什么一个瘸子做了太子?为什么一个没什么能力的人做了太子?很简单、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

2、 人才身边的人才影响上层决策者的思考。永乐皇帝为什么选了朱高熙做皇帝,其实跟朱

高炽身边的谋士的离不了。永乐皇帝一直对立太子的事很是在意,可是就是不立太子。朱高炽明白永乐皇帝立的就是朱高熙。于是有了一场著名的谈话。一天有个大臣画了一幅画,画中一头老虎带着一群幼虎,做父子相亲状。永乐皇帝也去看了这幅画,此时解绥(朱高炽身边的高人)就在画上提了一首诗: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这首诗看似简单,就是说永乐皇帝你是皇帝,全天下都是你的,没有人敢得罪你。但你不能抛开父子之情啊!朱高熙深受你的宠爱,可是你不能忘记你的其他儿子。朱高炽虽然没有朱高熙那么能干,可是他也是你一手抚养大的,他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从来没有犯错,不应该对他不公的。于是永乐皇帝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既是你不是人才,但是你身边有人才,同样是可以影响上层决策者。所以我们不一定要自己强,也可以合理运用身边的人才。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明朝那些事儿》写完五个多月了,我也读了两遍了。我是深受这本书的影响。从大二开始我的做人行事以该书为标准,所以总想写点什么。

这本书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要线索,并加入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的一些评价。

作者石悦,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思想像老人,行动却像孩子。他,把洗衣粉倒在衣服上,却不知道下面要做什么;他,为了进自己的宿舍,不想麻烦别人,在门外等了三个小时。他的这些行动,也许我们是很难理解的,但作者确实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以前认为别人很奇怪,到最后他明白原来是自己奇怪。他在历史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见解——感同身受,却对生活中为人处事知之甚少。这正应了那句话:上天给你一样东西的同时,也会收走另一样东西。正如福尔摩斯一样,对文学知识、哲学知识、天文学知识、政治学知识、植物学知识、地质学知识,一无所知或偏于实用;而对化学知识、解剖学知识、惊险文学、音乐知识、体育知识、法律知识,却是系统渊博。天才,原来是这样炼成的!

从《明朝那些事儿》中,我读出了一下五点。

㈠、历史发展有他自己的一套规则,顺之昌,逆之亡。不论是谁都要服从他的规则,每个人在他面前就如沧海中的一粟。朱元璋是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他凭借着卓越的头脑和手段,推翻了蒙古族统治

的元朝,开创了历史新的篇章,他名垂千古,业绩与日月同辉!但他影响的只是历史的进程,而绝非历史的方向!他是一个劳模皇帝,撤掉了宰相,一个人呕心沥血的治理着整个明帝国,规划者明帝国的宏伟蓝图,希望大明帝国千秋万代,永保盛世。从这一点来讲,勤奋努力、胆略见识,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崇拜学习。但在历史的车轮下,他的愿望必将被碾碎。他精心制定了明朝的一套管理制度,只要求子孙后代认真执行,他想这样明朝就会按照他想象的理想状态一直运行下去,永远永远……结果怎么样,大明帝国从一个叫朱由检的手中失去,而到了一个叫李自成的人手中。大家也知道,李自成也没得到多长时间。事实胜于雄辩:不要改变规规则,规则只是一个传说,江湖看不到规则的身影,却依然流传着规则的传说!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