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武士道读后感

泛武士道

近日读到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写陈凯歌《无极》的影评,提到眼下的情况可以说是“后理想主义的时代”:“不管这个曾经的?理想?是什么,但那至少是一种超越于日常生活之上的雄心壮志,类似英雄对于胜利的追求;但是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理想?退位,?欲望?登场。”我立即想到自己最沉迷于日本文化、尤其是武士道文化的十几岁年华,那时候我流着年轻特有的张狂热血,一字字写道:“现实太琐碎太平庸。想为一个目标去死。不一定是真理或别的什么价值最大化。没有值不值。只想因此勇猛地献出自身。”那时候我显然思考不到现代社会“理想退位、欲望登场”这一层,思考不到由此导致的生活平庸感。令我心潮澎湃的是日本漫画里常常得见的冷静自杀,是战国时代各种义士逸事,甚至是神风敢死队以自身撞向敌军目标。

那时候我也一气读了《菊与刀》和《武士道》,似懂非懂耳。时隔四五年,大学听到《日本民族研究》的课,重燃对武士道的热情,但多了分理性批判的眼光。现草略记下重读《武士道》的杂感,因联想泛滥,故称“泛武士道”——全无术语的严谨可言。

《武士道》内容为武士道的起源及渊源、武士道的特性及训条、武士道对民众的影响、武士道影响的持续性和永久性几大部分,其中“武士道的特性及信条”最为详细,章节包括《义》、《勇——敢作敢当、坚忍不拔的精神》、《仁——恻隐之心》、《礼》、《诚》、《名誉》、《忠义》、《武士的教育和训练》、《克己》、《自杀及复仇的制度》、《刀——武士之魂》,是本书中阐述最为详细的部分。纵观这许多特性训条,我个人认为,武士道的精神内核,宁勿说是本质动力,或许只是一个“耻”字。单就“廉耻心”,作者仅在《名誉》一章展开过论述:“廉耻心是在少年教育中所应培养的最初的德行之一”(p47)。接下来讲“名誉”时则说:“对耻辱的恐惧极大……甚至每每带着病态的性质。在武士道的训条中,一些看不出来有任何值得肯定的行为,却可以名誉之名而做了出来”(p48);“名誉——往往不过是虚荣或世俗的赞赏——则被珍视为人生的至善”(p50);甚至“如果能得到名誉和声望,就连生命本身也被认为没有价值。因此,只要认为比生命更珍贵,就会极其平静而迅速地舍弃生命”(p50)。

…… …… 余下全文

篇二 :对于 武士道 此书的读后感

对于武士道这书的读后感

新渡户稻造写的武士道,是一个从自己民族的角度探讨自己文明的书籍,书中的观点可以看作是一个日本人眼中的武士道。

长期以来我都对日本的文化,日本这种勇于切割自己肚子行为所寄存的文化气候很好奇,不可否认我很厌恶日本人,但小日本能够在2战后迅速的恢复,能够在美国人用军舰敲开大门口急速的发展,这也是让人回避不了的事实。日本武士同时具有忠诚大名跟随时改换新的大名这两种在中国文化中矛盾的行为,这也是另我好奇的。作者从他自己的角度带领我认识了一下小日本的武士道文化。 封建社会中部分人员从农耕中逐步脱离出来,成为了武士,这些人员不参加农业劳动,依靠刀剑成为了一个比农业人员高一个级别的阶级,这是武士道文化产生的阶级基础。日本的文化从中国汉唐文化中吸收了很多,包括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认知,包括他们从禅宗学来的日式禅宗,我下面从几个角度来说明我从书中看到的武士道。

首先我们来说说教育与基础思想,小日本武士阶级从小接受的是如何使用刀剑,如何击倒敌人的技巧,思想上他们学到的是忠诚是需要交换的,主君赐予武士土地,保证武士在土地上的权利,武士对主君抱有忠诚,但是日本一直没有系统的体系性质的书籍,比如中国的论语。这也导致了在日本历史上一旦对主君的忠诚跟其他情况矛盾的时候并没有一种统一的解决办法。中国版本肯定就有什么忠义不能两全,日本没有所以这就完全看个人了,有的人为了家族被判主君,有的人为了主君与家族对立,有的父子俩人分别服侍不同的主君导致刀剑相向。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早就固定好了主次的情况,日本的这种不确定很难说清楚是因为他们的封建社会发展的不完全,还是什么原因。

其次日本的独特禅学与他们的道义,日本的禅宗在短短的日本历史上占有很大的地位,众多武士都拜禅师为师,但学习的并不是放下屠刀,学习的是如何能够用平静的心去杀戮,一个武士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心中的宁静才是他们文化追求的方向。可以在日本切腹的仪式上看出,武士在切腹后身体是要求向前倾倒的,在他们看来向后倒是一种耻辱。战争中吟诗更是日本武士的一个特点,他们的文化将附庸风雅与杀戮的战争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他们的逐利,武士阶级毫不掩饰他们追逐名利的行为,例如在战场不知名的角落战死,在

…… …… 余下全文

篇三 :近代史-武士道 读后感

《武士道》读后感

刘粑粑

《武士道》。是新渡户稻造18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养病时,有感于外国人对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知之甚少,为了向国外介绍而用英文写成的。作者新渡户稻造是在传统日式精神下被抚养长大,之后留学德国与美国,又收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中,他深刻的感到西方对东方文化的诸多误解出于对于本国文化的热爱,写下了这本描述他心目中最能体现日本道德价值观的武士道的巨作。虽然书只有不到一百页,却是条理清晰,旁征博引,不得不让人时时感叹他的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读完这本书确实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真正了解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而不再是电影电视中那么肤浅,的这本向所有人解读武士道精神的书其实不能称之为诠释,他做为日本人,对于自己国家传统精神的信仰处于何等崇高的地位,我可以理解,因此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也只能尽量客观。武士道来源于中国的儒教和佛教,可就是武士道的精神,将日本打造成一个兼具忍耐与强悍、残暴与同情、霸道与谦逊、诚实与狡诈、荣誉与生命、孝道与忠义于一体的民族个性。"武士道"的"道"并非"花道"、"茶道"、"剑道"、"跆拳道"、"无间道"的"道",而是"道德"的简称。换言之,"武士道"即"武士的道德"。就像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论述的,武士道作为一种道德体系,其主要思想资源是中国的儒家学说。

在《武士道》一书中,作者把这种精神提高到相当完美的境界,似乎每个武士都是圣人,武士的道德就是日本所有人道德的标准,我没有亲身接触过武士,不敢狂言,但是书中一些提到的例子,让我觉得,武士道就是最好的皇权拥护,将所有拥护主人的行为都称为美德,不管在过程中付出什么代价,即使是武士家人的生命。想想我就觉得毛骨悚然,虽然这样的确能造就一个帝国的强大,但是这个帝国没有一个人了,都成了封建统治的牺牲品了。武士道,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封建时代的君臣思想,但由于发展的过程中掺杂了太多军事以外的东西,竟成为日本文化的代名词。其实,武士道本身并没有正邪之分,但日本武士道在日本走向法西斯的过程中,的确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但真正给亚洲国家带来苦难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国思想和皇国史观教育。

…… …… 余下全文

篇四 :日本论读后感

马星星,2010932010,注会2班

我读 《日本论》

--------对日本的理解 估计是看了太多抗日战争的电视剧,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的感情是恐惧大于厌恶。当看到《日本论》中那一幅满是日本国旗插图的时候,我愣了几秒,再瞪着看几眼,那煞白的国旗上有的那个大大的鲜红的太阳,脑子里竟然想着满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场景,那红色也自然联想到了血腥,不禁满身的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当然,我没有去过日本,我想我的想法是错误的,毕竟是世界的强国之一,何况是现在文明社会,这便是不存在的了。但我想这种恐惧或者说是不正常的心理不是通过一本书或者老师上的课就可以完全改变的。如果给我到早稻田大学去留学,也许我还要考虑考虑,倒不是说其他方面的原因,但是我觉得自己需要融入他们需要很长的时间(仅是做做白日梦而已,希望老师不要见笑),记得小时候爸爸有一次带一盒日本的盒装的方便面,我倒是惊喜不已。可是吃的时候这种喜悦就荡然无存,里面和中国式的不同,倒是实在,是真正的鱼虾,但那海鱼的味道,再加上泡在泡面里,实在是不习惯。

不过对于日本的发展我还是很肯定的,我觉得日本这个国家之所以现在这么强大,必有它的可鉴之处,毕竟我们不如别人,这是事实。通读《日本论》,我觉得如果在我心中给这二十四个小章节排一下续的话,我会挑出我最喜欢的三节来颁奖,而在我心中的冠军位置是

第一章节“中国人研究日本问题的必要”,然后紧跟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是“封建时代“町人”和“百姓”的品性”和“信仰的真实性”。

一 中国人研究日本问题的必要-------唤醒国人的错误意识

很喜欢这一段话 “你们试跑到日本书坊店里去看,日本所做关于中国的书籍有多少?。。。单是近年出版的丛书,每册在五百页以上每部在十册以上的,总有好几种。一千页以上的大著,也有百馀卷。“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刨台上解刨了几千次,装在实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

…… …… 余下全文

篇五 :《日本人凭什么读后感》0

《日本人凭什么》读后感

《日本人凭什么》这本书的内容和名字又大的区别,可以说是正好相反,作业在这本书里表达的首先是日本人的也就是大和民族为什么这么团结,他们的凝聚力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第二是日本人的民族文化分析,大致是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方面去讲的。

第三的是日本的亚洲策略说日本人的策略是丛林法则。

第四日本人的民族心理分析,这边有很大的颠覆思想。

第五日本的国家战略分析,说是国家战略其实在每个国民心中都是有这个战略。

第六讲诉了日本的国民状态,说其实变态的心理,大压力下的变态心理但是并不是一味的否认,作者对日本还是有期望的。

第七是一个小章,讲诉了中日关系,为什么是小章我估计是因为在中日关系这个历史问题加名族问题上作者自己的观点是讲不完索性就变成一个小章

这边书是早几年前出的,所以书中日本还是世界经济第二大体系,有些情况不能说非常完整只能说是能借鉴,那么我来讲诉每一章的想法。书中还很多次提到了《菊与刀》,但作者是一个中国人的身份来写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和《菊与刀》的立场有很大不同 这篇读后感我只讲前两条,即凝聚力和文化精神。

1、日本人的凝聚力

日本人的凝聚力在明治维新之后非常夸张,可以说是天皇说一,下面的官员,武士,百姓他们连二想都不会去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情况和我天朝和西方的思想都不一样,我们会去质疑会去进行理性的思考。这种情况要从日本的历史说起,中国的历史改朝换代非常多,但是日本的话从记载开始明显的朝代就是镰仓时代的幕府到室町时代的幕府再到后来的江户时期的幕府这是在明治维新时期之前的日本历史,他们三个时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军事统治,军事统治国家的时代,这不像中国,在中国虽然有些朝代重文轻武,有些朝代重武轻文,但是绝对没军事化统治国家,在农民百姓之间有发展有自己的思想,在日本平民的身份要比中国低的多,那是贱民,真正的贱民,可以被武士用来磨练刀法,一个不小心得罪了武士就是被杀头,而且连反冤的机会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持续了1000多年下,日本人还会去理性思考?去反抗上级的命令?那是一群麻木的机器,即使是在打开国名被迫打开国门了明治维新之后这种情况还是没有被改变或者说是时间太短改变不了,这就造成了日本凝聚力,日本的凝聚力不是自觉的,从个体思想上面进行的一种行为,而是在于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这些从二战时候日本俘虏和居民集体自杀,神风队这样的事件中可以看的一清二楚。所以日本人的凝聚力会被世界所震惊。

…… …… 余下全文

篇六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如果问你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估计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不好。如果问你对日本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估计大部分人还是会脱口而出,不好。以上并非我的恶意揣测,根据中国日报社、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日本“言论NPO”组织共同主办的论坛,62.9%的中国调查者对日本的印象是 “很不好”。排除掉部分对日本心怀不满的愤青的比例,是什么造成了对日本如此的仇恨?这个想象中的恶毒国家到底哪里让人如此厌恶?除了“杀光日本人”,“东京大图莎 ”这类完全没有理性的语言,我们能不能拿一种更为审慎的方法来研究日本,研究日本人?幸好我还有《菊与刀》这本书。

《菊与刀》的作者本妮迪柯特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她在二战临近结束时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研究日本民族,以便为美国制定对日政策和判断对日本的整个局势的发展。她利用了自己所受到的专业知识教育,通过把战时生活或者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作为研究原形,同时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日本的文献和日本文学和电影,并作出了最终日本会投降这个论断。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在东方文化生活过的西方人,她准确把握了东西方文化中的细微不同,并把这种影响对民族气质的形成以及这种民族气质会对战争带来的影响作出了精辟的论述。虽然距离这本书最初写成已经有了将近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本书,依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首选文献。

提起日本,我们很难不用一串充满矛盾的文字来形容他们,“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如同题目所写,菊是日本的国花,而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两种充满强烈对比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在我看来,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自闭。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

…… …… 余下全文

篇七 :菊与刀 日文读后感

「菊と刀」からの感想:不思議な日本人

11日本语科 柏荣兴

まず、この本について簡単に紹介する。米国政府は、戦後対日政策に理論証拠を提供するためには、人類学者の作者は実地調査のほか、文献研究とアメリカに住んでいた日本人に取材するなどすべての研究方法を使って、この本を書いた。今まで、この本はやはり日本を研究する经典作品だ。

初めてこの本を見ると、私はすぐ本の名前に惹かれている。著者さん(米国人)は二つの物を通して、我々の眼の前に、日本の怪しいの姿が現れる。 作者は欧米諸国と日本の道徳的な体系、行為の規範、考えのモデルを比較して、おまけに戦前と戦後の違いの日本社会を紹介する。我々,特に日本語を勉強する人々にとって、いいチャンスを提供された。

「菊」はもともと日本の皇室の象徴、「刀」は、武士道精神の象徴である。これも日本社会の二重性だ。明治維新以来、日本と周囲の国々の関係は一層複雑になった。自分の現状に満足していないから、隣国(朝鮮半島、中国)

に戦争を発動した後、この略奪した資源は日本国内の経済発展に利用された。 そして、日本は一躍強国になった。そういうわけで、日本とアジアの諸国は深い絆を結びました。

第二次世界大戦の発動者の一つとして、 作者は未来の日本が平和と戦争に対す態度が揺れ動くことを指摘してある。日本にとって、戦争と平和、どちらを選ぶかのは原則の選択問題ではない、ただ未来に国際社会の尊重を勝ち取るために二つ違い手段を選ぶ問題である。こんなに考え方を持っている日本は、目的を達成するために当前状況の下でどちらを選ぶ可能性もある。 特に、今の釣魚島についての帰属問題だ。軍国主義も台頭する模様であるそうだ。日本とアジアの諸国はも一度敏感な時期に入る????

日本はアジアの歴史上最も勉强热心の国家といっても過言ではない。中国の文化の中で儒家の哲学、それに西洋工商業の集大成だ。2007年まで、世界500大手企業の中には、67の日本企業があると、およそ中国の二倍だ.

…… …… 余下全文

篇八 :菊花与刀读后感(洪杰)

读后感

《菊花与刀》向我们展示了日本这个民族的历史、生活和个性。阅读《菊花与刀》 ,加深了我们对日本这个民族的了解。

菊花,象征着和善、文雅、美丽、隐逸、适应;刀,象征着尚武、好斗、蛮横、刻板,两样具有含义相反的事物,成为描绘日本这个民族的事物,不难看出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而这也是其奇异的双重性格。

日本,一直以来是个敏感的话题,全世界的人民都对它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作为二战的罪魁祸首,日本是令人厌恶憎恨的,但是,作为世界几大经济体之一,日本这个岛国又不得不令人敬佩。

在我看来,日本民族很奇怪。一首旋律奇怪的“能乐”会令人惊骇,哀伤,却不知道哀伤些什么,所以有人说日本是一个“物哀”的民族,日本的国歌“君王的朝代”就证明了这一点,“吾皇盛世兮,千秋万代,沙砾成岩兮,遍生青苔……”旋律如同哀乐,给人以沉重的历史感。然而不仅日本的音乐如此,日本的文学也是这样。

但是,日本也是一个很懂得追求美和自然的国家:低矮,木质,朴素的房子,拉开拉门,地上是平铺着的榻榻米,门外是假山池沼,房中主人正坐人席上,沏上一杯清茶,这是日本常见的生活。日本人也好清洁和泡澡,泡在热水里是日本人的享受。娱乐生活同样丰富,多才多艺的艺妓载歌载舞,今日的东京一片繁华。

既然日本人是个“物哀”的民族,那日本人又为什么这么会享受呢?这就体现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

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还体现在对战争和生命的态度上。在日本,天皇的威信比中国的皇帝还要巨大,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忠君的思想,乃至献出生命。菊花,就是皇室的族微,然而,美是一回事,国家的发展是另一回事。天皇一边在欣赏菊花的静美时,一边大肆宣扬武士道精神,成了武士尊严的象征。书中向我们提到一个词:“义理”,中国朱熹理学的词语,它的意思是“必须去做的道义的义务”,忠君也是“义理”。武士重视义理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当自认为败坏了名誉或愧对于天皇,他们会采取残忍的极端的方式谢罪:剖腹自杀。在腹部划出一个十字。有时,这种壮烈的谢罪也出现在日本妇女身上,有的妇女为了鼓励丈夫不畏惧战场上的伤亡而自杀,古日本人往往也会自残来证明自己忠心或诚意,这在外界的人眼里完全是不可理喻的行为。 因为天皇,他们对战争毫无畏惧,武士道精神也助长了侵略的本性。从中,日本人给人的印象就是刀之冷酷极端,丝毫不见菊花的飘逸端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