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

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只有三部十二个章节,我却看了四个多月。每晚不忍多翻,只徜徉在那三四页间的细枝末节,合上书本时总要给我无尽的空间,萌发许多的遐想。阅读之始,一个女人的序幕就开始拉开,待到读完,一个生命已经在樯橹间灰飞烟灭,秋风萧瑟中再也没有她残存的世界。

王琦瑶,本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女人,但纵观其一生,却从来没有完整过。这世界本是残酷,而王琦瑶年轻时就已经将恶果种下,美丽的容颜,再配上一颗虚荣浮华的心,已经为她日后的生活埋下了伏笔。须不知一切要命运来搭载,人生八字载不住,纵然是心比天高,终究是命比纸薄,想要的得不到,生活的琐碎花絮更是剪不断理还乱。在《长恨歌》里,王琦瑶是有两幅写真的,一幅在开头,一幅在结尾,一个是她生命的预兆,另一个是她沉寂消逝的丧钟,全是真实的她自己,别人想替也替不了的。

正如上海的弄堂,“从制高点看,也是一番颇为壮观的景象,点和线恰如中国画的皴法,然而一点一划又似乎细工笔一样。老式的天窗精致乖巧,木棂窗格也是细雕细做,屋披上的瓦也是细工细排的,连窗台上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王琦瑶就是生长在这样的弄堂,日照水洗,是岁月研磨成的小家碧玉,不管怎样摇身变化,底气仍然是上海弄堂里一般人家的女儿。且看弄堂里的景致也如王琦瑶的:花盆里栽的凤仙花、宝石花和青葱青蒜,屋顶上空着的鸽笼,碎了和乱了的瓦片,那沟壑般的弄底,有的是水泥铺的,有的是石卵拼的。那里的路面是饰着裂纹的,阴沟是溢水的,水上浮着鱼鳞片和老菜叶的,还有灶间的油烟气的。——就是这样的气息,这样的底蕴造就了王琦瑶,当通过程先生、蒋丽莉母女的努力使她的艺术照片登上了《上海生活》杂志的封面,并被评上“沪上淑嫒”,继而参加上海小姐竞选,众望所归地被评上“三小姐”时,她的心已经在浮华中膨胀,虚荣塞满了心中的每一个孔眼。尽管还只是铅华洗尽的三小姐,没有大小姐二小姐的雍容华贵,没有她们那样的应酬场面,也没有她们被人们拿来当偶像的魅力,而她王琦瑶却是最大众化的,也是最直接的,就这样的她,她的心也不属于自己了。自从认识了李主任,她的心再也返朴归真不起来,再也由不得她了,隔三差五的吃请,老凤祥的戒指,雕刻西班牙风格花纹的木盒,爱丽丝的公寓,她的心已在开始往外面滑。当她住进爱丽丝公寓的一刹那,她的身份已经更新——她从一个花季少女沦落成了二奶,这是她心甘情愿的,虽然有物质引诱的因素,却彻头彻尾没有一个人逼她。

…… …… 余下全文

篇二 :安稳现世 忆君初遇——浅谈王安忆《长恨歌》

安稳现世 忆君初遇

——浅谈王安忆《长恨歌》

看完这本书,很久了,却一直不敢写读书笔记,怕有些淡淡而缱绻的情怀,一写就碎了。王安忆笔下的旧上海,就像一件满是灰尘的古董,岁月的痕迹磨去了鲜明的棱角,却掩不住愈积愈厚的沧桑韵味;又像是一件虫蛀过的云锦旗袍,黯淡的是曾经光鲜的色彩,尘封的是女子的凄凉心事,不变的是故事之外的绮丽风情。

细细长长的上海旧弄堂里,卖桂花糖的梆子敲着亘古不变的调子,窗里的王琦瑶轻轻地拨弄了一下好久不曾打理的头发,莫不是真的“时间千年,如我一瞬,繁华如梦,杳然无痕”?在旧上海,每条弄堂里,每个雕花窗里,都坐着一个王琦瑶。

聪明如王琦瑶,可谓“心较比干多一窍”,却终无法逃脱反被聪明误终身的命运,莫非真的“自古红颜多薄命”? 王琦瑶从来是孤独的。在娘家待字闺中的时候,她是不甘心的,不甘心于这小弄堂里的家,她厌倦自己过于市侩的妈和懦弱的爸。所以当蒋丽莉要她搬去与自己同住时,她假装推辞了一番,也就顺水推舟了。然而在友谊的世界里,她

是孤独的,无论是吴佩珍,蒋丽莉,还是严家师母,她都无法真心以对,哪怕人家对她再好,她这边有的也只是报答,并无将心比心。她从心底瞧不起这些女人,明明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有比自己好的命。她躲吴佩珍,因为佩珍见证过她的失败;她喜欢蒋丽莉来找她,因为她在蒋丽莉面前她是一个胜利者;她喜欢严家师母的来访,因为和她的每一次“斗衣”的胜利,都会让她很满足。她不喜欢程先生,可是有不断地给他希望,好让他不放弃,好让他可以成为自己的

“底”,“反正再怎么样,还有一个程先生”,这样她在蒋丽莉面前,就有足够的资本来同情。

无论是李主任,康明逊,萨沙,还是老克腊,从来没有谁可以真正的抚慰王琦瑶内心的孤独,也没有谁真正想过去抚慰王琦瑶的孤独。

李主任的爱,像火,来得快,去得快,不给任何人停留,思考的机会,在这场爱情中,李主任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而王琦瑶就像是李主任手中摆弄的娃娃,没有思想,没有利益冲突,所以才会有淡淡的怜惜和挂念。但这少得可怜的怜惜和挂念,也在动荡时局的冲击下,随着硝烟战火,灰飞烟灭。这是王琦瑶的初恋,她很清楚,自己在李主任心中的地位,她只是他众多女人中的一个,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也许是最喜欢的一个,但不会是唯一的一个,也

…… …… 余下全文

篇三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

这几天终于看完了王安忆的《长恨歌》。写的是19xx年的上海小姐王琦瑶的传奇一生。

生得亲切如邻家女孩、性格内敛从不张扬的16岁中学生王琦瑶自己也想不到在上海小姐竞选中会得第三名,人称三小姐,一时间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但从此后王琦瑶如纯洁白纸的人生便洒上了浓彩重墨。。。先是被政界名人李主任包养住进了艾丽丝公寓,她深爱着李主任,但几年后因战乱,李主任飞机失事。解放后王琦瑶一直做护士替人打针靠自己的微薄收入低调地生活着,三十岁时遇到了康明逊,明知不能结合,王琦瑶还是不顾一切地为她生了孩子成了单身母亲,之后又遇到了一如既往地爱她的程先生,程先生对她照顾入微,但始终没有迈出那个槛,六六年,程先生因迫害自杀,王琦瑶的最可靠的底线也失去了。女儿长大成人后,五十五岁的王琦瑶风姿犹存,很多怀旧的年轻男子与她很投缘。这时候她竟与女儿差不多岁数的老克腊发生了畸形恋。但是这迟来的爱情已经来得太晚了,王琦瑶的时间也不多了。终于有一天,王琦瑶被到她家里偷金条的小偷掐S,草草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

这四十年当中,王琦瑶不仅与四个男性发生感情纠葛,同时也与同学蒋莉丽、与长她十岁的严家师母、与小她三十岁的女儿薇薇、与薇薇的同学张永红等四个女性在不同的时间争风头。王琦瑶以她特有的矜持、忍让而又不失体面的以退为美的方法,悄然胜出所有的身边

的女人,包括年长她的、与之同龄的和比她小一辈的。

同样是上海作家,有人将王安忆与池莉作比较,指责她写得过于消极。如果按作者的年纪来比这似乎是可以的,但是王琦瑶与林珠是两个不同年代的人,前后相差四五十年,这怎么可比呢?我看将王安忆与张爱玲比应该相配些。虽然两位作者的是属于不同年代的人,但所写的都是跨越三四十年的事。女人走过了这三四十年的大半辈子,从年轻娇美到年老色衰,从满怀忡憬到希望破灭,怎么能不消极?不同的是王琦瑶这四十年,性情一点没变,一样的追求一样的希望,一样的恰如其分地守着她那退到尽头而悄然胜出的法则。而金锁这三十年,是一点点被磨灭被扭曲的。所以要说刻薄消极,张爱玲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而王安忆笔下的的王琦瑶一直是积极努力地生活着的,只是将命运弄人,不悲凉又能如何?也许旧上海的故事,总是在悲凉凄美之中才更真实些吧。。。

…… …… 余下全文

篇四 :长恨歌 读后感

上天赐予你的东西迟早都要收回去的,只有自己努力获得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王安忆的语言就像一杯红酒,必须用高脚杯在装潢豪华的房间里的灰暗灯光下品尝才会有情调,但情调这东西不是说来就能来 ,且得酝酿的。我偶尔也会追求些小情调,但终究不是这块料,倒是陈忠实《白鹿原》的语言颇合我意,它就像二锅头 ,让我在晚风中摆张小桌日日斟酌。

这个故事多少有点《金锁记》的影子,合起来看就是两个寡妇不同的情欲生活共同的人生结局。我曾经表达过一些关于寡妇的谬论,现在我依然要利用这个原理进行剖析。王琦瑶在做寡妇期间是不甘于寂寞的,对于爱情的渴望一点都没减少,这种执着精神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的。她需要的是感情而不是某一方面的欲望,为了这个感情即使再好的东西她不喜欢也绝不会要的,程仕砥就是个好东西,可是她不喜欢,所以她不要,却又暧昧不清,耽误了人家一辈子。我想每个女人都希望拥有这样的粉丝的,王安忆安排了这么个人物多少有点意淫的感觉。

康明逊是个很懂生活很懂女人的小男人,之所以在他面前加个小是因为他没有男人的那种责任感,把人肚子搞大了却问当事人该怎么办,这是多么操蛋的一句话啊,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不会打他一个耳光子,然后叫几个姐妹将他狂殴一顿呢?王琦瑶是真心喜欢他的,所以她默默的承受了,为

了找人给他擦屁股,硬生生的把萨沙饶了进来,后来萨沙都被她搞怕了跑到苏联避难。女儿的诞生让她消停了很长一段时将,可是爱情的小种子一直处于时刻发芽的状态中,参加各种聚会什么的正式她不甘于寂寞的表现。和老克腊的爱情应该是这个故事最具特色的表演,无奈写得太过于粗糙。故事写到这里应该就可以收尾了,至于穿插在全书当中的黄金我觉得是画蛇添足,后来小林因为黄金杀了王琦瑶给人的感觉很是不伦不类,我甚至都有王安忆不知道怎么继续写下去的猜测。

这个故事一开始就不是喜剧,那么是悲剧,可悲剧的源头在哪呢?不是黄金而是美丽。王琦瑶很早就知道了自己的美貌,但她并不十分珍视这个上天赐予她的东西,她很卖力的表演着自己的美貌,得到荣誉越来越多,心也就开始浮躁,飘飘然就不能脚踏实地。就像脑子好使的人,仗着自己的好脑筋拼命地挥霍着青春,终于一事无成。王琦瑶透支了上天赐予她的美貌,她必须拿自己的幸福来抵债。

…… …… 余下全文

篇五 :长恨歌读后感

读王安忆的《长恨歌》有感

王安忆是很了解上海的,包括上海的弄堂、上海的流言和上海的闺阁,甚至是上海的鸽子。这个被称为“东方巴黎”城市,每天都暗涛汹涌,即使它表面上如此绚烂繁华。流言在里肆意传播,比病毒的速度更快;女孩子们在这里展览美丽,生命随之沉沉浮浮;鸽子是这个城市的精灵,把这座城市的是是非非尽收眼底。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带着小女儿态的,美丽且聪明。女人家对于自个儿的美,不够清楚倒还好,最怕是周围的人千千万万遍的提醒着你,让你彻底的明白个究竟。一旦知道了吧,人也就不再甘于只憧憬平凡的幸福,周围的环境也注定你不能只是平常地过小日子了。王琦瑶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从决定去片场,隐隐约约地期待着什么的时候开始,她的人生就开始走向了另一个轨道了。纵然试镜并没有让她收获什么,只是让她失望郁闷了,但所有的故事却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导演让摄影师朋友程先生帮她拍照片,她也是去了的,还是隐隐地抱着什么希望的吧。而后,因照片的出名,有了“沪上淑媛”称谓,又在程先生的提议下,去参加了上海小姐的比赛。这是她人生中最风光的日子了,也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始。这悲剧不是偶然,倒像是命中注定的。参加比赛之前,导演是来劝过她的,告诉她这所谓的上海小姐不过是达官贵人的游戏,所谓的“上海小姐”的桂冠也不过是浮云,看上去夺目,但其实是过眼烟云,迷住人的眼,当睁开眼睛却发现什么也没有。这是导演在片场几十年的经历所看到的,对王琦瑶推心置腹的讲了。但王琦瑶当时被虚荣迷住眼了,哪听得进去这些话,只专心致志、小心翼翼地准备上海小姐的角逐。

不让人失望的,王琦瑶获得了第三名,这是程先生、蒋丽莉和王琦瑶尽心尽力的结果,当然,王琦瑶的美是她本身的资本。而后,王琦瑶过了一阵子风光后的冷寂时光,然后便遇到了李主任。像很多的年轻的漂亮女人的选择(或主动或被动的)一样,成了一个有权有势的人情妇。从此,王琦瑶住进了奢华的爱丽丝公寓,开始了年年月月地等待,等待李主任偶尔的到来,同时,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青春韶华一点一滴从墙上划过。我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一个正值生命中最美好年华的女子,怎么会甘心日日月月囚禁在一所浮华的铁屋子里。我从来没有尝试过,一天又一天的看着墙上的光影变幻来计算时间,从来不会,只是一个人呆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能做的无休止的等待。有时候发呆,一不小心就过了一个多小时,回过神来的时候,都会觉得辜负了大好的时光。她,年轻美丽,有多少事可以做啊,可是却选择在繁华里守着自己老去。我突然觉出了做美丽女人的悲哀。这让我想到了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美丽的女主人公,因为长得太美,让这美丽带给了她悲惨的一生,让她想和一般女人一样平静生活,平凡的幸福都不能。但王琦瑶和她不同,王琦瑶是自愿的,而她是被逼的。唉!其实,谁又说的清呢?王琦瑶选择另一条路,又能够顺利的走下去吗?

…… …… 余下全文

篇六 :《长恨歌》读后感

《长恨歌》读后感

我似乎总是在写一些总结性的东西,例如:电影观后感、书籍读后感、事件评论等等。难道我是一个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呵呵,笑谈耳。

《长恨歌》,这本书读了将近一个月,但是从朋友处借来已有半年之久。迟迟没有读起来,是因为这小说开头过于怪异,似是白描的手法只讲上海的琐碎,没有丁点儿故事情节,直到有时间耐着性子读下去才发觉它的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整个小说开始的几个小章节里,作者用尽绣花针般的笔法把上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琐碎来了个淋漓尽致的展示。这展示还不是一般的展示,是用了电子显微镜来看的展示。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一个女人,作者以这女人身上的一个毛孔为基本出发点,向读者做一种让人感觉深入骨髓后再无法深入的介绍。王安忆只是白描,光这白描就已经让人觉得势不可挡,喘不过气。

渐渐的故事才在旧上海农堂里的诸多琐碎中蔓延开来。

《长》觉得是个悲剧,电影版的没看过,不知道是不是悲剧的调调。上海的农堂里似乎就不了大快人心的爱情,凄迷哀怨的味道挥之不散。《花样年华》就是例证。

《长》写的是爱情还是一个女人?似乎两者本是不可分离的,写爱情离不开女人,写女人不写爱情也塑造不起来一个完整的女人。王琦瑶的悲剧是由于过于依赖的爱情造成的。虽然她看起来总是特别的独立,可这独立总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可依靠的爱情既男人的消失而诞生的。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如此,伴随一波又一波人的离开,自己的生活内容一茬接一茬的改变。

王琦瑶凭借选美一举成名,而往后的生命轨迹也就由此确定,可以说,选美是个转折点,没有这个转折点,以后的事情都不会发生。这是一连串因果反应链的第一节,也是决定性的一节。这样的转折点,在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存在。

也许某一个选择就决定了将来要走怎样的路,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其实,之后的遇见都事偶然,无论对方是谁,彼此发生怎样的纠缠都只是在转折点之后,走上另一条路之后必然发生的事情当中的一个偶然。彼此都是偶然,他是你的偶然,你也是她的偶然。偶然碰在一起,都与之前某一个决定性的选择有关。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论王安忆《长恨歌》写作特点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王安忆《长恨歌》写作特点

作者 刘 卫 坤

专业 汉 语 言 文 学 准考证号 270102312907 成绩 工作单位 扶沟县城郊乡南元小学 职称职务 小 教 一 级 邮编 461399

联系电话 139xxxxxxxx

完成时间 20xx年3月

论王安忆《长恨歌》写作特点

内容摘要: 《长恨歌》是王安忆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之作,获得了 2000 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和“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引起了文学界和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人们从作品是“上海历史肖像的折射”、是“上海市民精神的镂刻”、是“作者小说观念的尝试”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王安忆的《长恨歌》中向人们展示了上海城市的人情琐事的家常生活,以其独特语言塑造了女主人公王琦瑶这一个性鲜明,意蕴丰富的人文形象。《长恨歌》从景物描写、人物塑造等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上海的情谊,并探索了女性意识。

关键词:王安忆;创作思想;语言特点;女性立场

1

在我国当代文坛上,王安忆被认为是历久弥新的具有鲜活特质的作家之

一。这不仅因为她二十多年来不断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问世,其艺术面貌的变化引人注目,而且她对小说创作也有大量的言谈论述,这种现象是作家当中少有的,也同样令人关注。在中国当代文坛,王安忆已然成为一座高峰,一座散发着文学魅力的高峰。她扎实的创作业绩,还有她蓬勃的创作态势,都使人无法忽视她的存在。从 1977 年开始创作,相继发表了《69届初中生》、《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上种红菱下种藕》等一系列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小说。王安忆对小说创作所进行的深入独到的思考与成熟精辟的体悟,是一种艺术自觉的体现。《长恨歌》的出版使得王安忆的创作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本研究从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的创作思想、语言特点、女性立场三方面展开讨论。

…… …… 余下全文

篇八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人性与意蕴

扭曲的人性,无尽的爱恨

——品《长恨歌》之人性与意蕴

静谧地走进风情浓郁的旧上海,徜徉于缠绵悱恻的女性世界,柔美的语言使我冷静接受了人物的悲怆命运,这是一种神奇的功效,也是岑静中的感慨。 长篇小说《长恨歌》为王安忆所写,她的笔下勾勒了上海女子王琦瑶波澜起伏的四十年,她中学起便涉足社会,曾因获“上海小姐”第三而名噪一时。篇首便以此埋下伏笔,乱世佳人总会与千丝万缕的情愿仇恨相遇。果不其然,此后数次突如其来的大转折接踵而来,每一次打击,都源于男人而败于男人,她的恋爱有如她的一生,扭曲波折,背离正轨,却从未结出硕果,四十年光景里,爱的过程不失浪漫,结局却凄凉不已,最后仍然死于男人之手,被所谓的“朋友”无声地杀害。

《长恨歌》是隽美的,语言色彩的浓重渲染为全篇覆盖了厚实的外衣。然而大衣下面隐含的生命之痛,绝非冷眼旁观者所能领会,唯有将自己置于其中,在繁华动荡的都市摸索复杂多样的人性,触碰生命的高峰与谷底,才会深刻地感受到人格扭曲、脱离正轨所要付出的代价,远大于平凡通俗的爱恨情愁所承载的限度。

波折的情节始终在散文式的叙述中抚平,没有惊心动魄之感,光阴岁月好比细水长流,人物的经历在隽美琐碎的言语中展开,蔓延以至升华,败落,即便几十年过去,时间流逝感仍旧不强,正如王琦瑶总是沉醉于当年的光彩中,并无年龄带来的巨大落差。这种叙述别具一格,令人赏心悦目,但读者的淡定容易产生错觉,误认为王琦瑶的内心世界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唯有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才品读出她残缺不全的本质,她的心伤只是被高雅的风度掩盖了,不为常人轻易琢磨。该种令人牵肠挂肚的散文叙事也许难以迎合许多人的口味,但品读过程的确细腻婉转,韵味十足。世间能有几个王琦瑶,灯红酒绿中糜烂自己,却固执而愚昧地寻找真爱。这种表达,也折射出王琦瑶充满矛盾的畸形人生,内心的束缚使她摆脱清纯,走向糜烂,以至于孤高的外表再无法遮掩堕落,金钱的侵蚀使其毁于一旦。

…… …… 余下全文